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aspirer∵(FΟG),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文山]铜鼓的回响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n 19 08:32:10 2005), 转信
1988年冬日的一个下午,云南省文山州苗族村民熊家发和妻子正在山坡上挖地,突然,他的锄头碰在一块金属物体上,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夫妻两人放下锄头,小心翼翼地扒开泥土。渐渐地,一件锅状的器物显露了出来。这件物体碧绿光润,上面布满漂亮的花纹,令熊家发充满好奇。他试着用手轻轻敲了敲,器物发出铛铛的响声,声音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尽管熊家发并不知道自己挖出的到底是什么,但凭直觉他确信这件东西不同一般,到了第二年的民族节日三月街,他专程赶到州府,请文物专家鉴定。
熊家发挖出的器物让文物专家感到十分震惊,这是一面极其罕见的铜鼓。
采访:云南省文山州博物馆馆员 陈明
“我们从它的纹饰和它的造型我们都感觉这面铜鼓是很好的一面铜鼓,它流行于汉代大概的时间是,特别是船纹,船纹的造形比较生动,拿桨啊、坐在杆上指挥啊,人物造型相当逼真,还有鹭鸟纹、三角纹、点线纹,这些花纹是在其他铜鼓上没有反映的。”
这面古木镇挖出的铜鼓后来被命名为古木铜鼓,被众多专家视为鼓中极品。
采访: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 黄德荣
这面鼓很有特点,它的颜色和一般的鼓不一样,它整个鼓显得碧绿碧绿的,微微的发点光,给人看了跟一般的青铜器的颜色完全不一样。
面对精美绝伦的古木鼓,不禁让人心生疑问:古木镇小河村处在群山环抱之中,这里既没有古村落遗址,也没有王室墓地,为什么会出土如此珍贵的青铜鼓呢?是怎样的变故使得这件稀世珍宝被它的主人遗忘在这偏僻遥远的地方?
在文山州的大山深处,一个神秘的仪式正在子夜进行。这是大年30的晚上,按照家族传统,贵马村戴氏家族的族人要在凌晨子时到村外小河边,挑新年的第一桶水清洗他们家族的圣物。
这个家族仪式对戴氏族人来说非比寻常,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无论身在何方,每年的这一天,他们都要赶回来,穿上民族的盛装围坐在族长的家中,这是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
清瘦干练的族长带着族人的重托上楼恭请圣物。戴氏家族的圣物是这面铜鼓,平时珍藏在楼上,不容外人接近。
他们小心翼翼地把铜鼓抬到庭院,用刚挑来的新年新水仔细清洗,祭鼓仪式即将开始。
在古木鼓挖出之前,文山已有许多精美的铜鼓问世,这些鼓大都出土于荒山野岭,与发现古木鼓的情形大致相同,没有任何伴随物。
广南鼓出土于1919年文山州广南县阿章寨,这面铜鼓体形高大,铸造工艺极其精湛,上面刻画着持刀准备杀牛的壮士、头插羽毛的舞蹈者以及众人乘龙舟出行等古人生活的真实画面,酷似一幕幕历史活剧。 现在,广南铜鼓已成为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文山的开化鼓也是一面绝世精品,此鼓因清代文山被称开化府而得名,上面的图案纹饰奇特,令铜鼓专家着迷。
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黄德荣:它保存得很完整,特别是它鼓面上的纹饰,是我们现在国内从来没有发现过的,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初开化鼓已流散到国外,被奥地利博物馆收藏,如今很难见到它的真容。
青铜鼓的历史考古研究告诉我们,鼓,是远古人类有感于自然之声而创造的,天雷的巨响,使古人产生崇敬与神秘感,于是他们便模仿雷鸣发明了鼓,作为祭祀祈福、与上苍沟通的神秘法器。但铜鼓作为特殊的青铜器,则是青铜时代的产物,只有冶金技术达到一定程度,铜鼓才有可能应运而生。
文山出土的这些铜鼓,纹饰精美,技艺成熟,是青铜时代的精品杰作。这表明,古时候,文山这个偏远的地方,生产力水平曾经达到过相当高的程度,有过鲜为人知的文明,而铜鼓,就是那文明留下的唯一证据。
戴氏家族神秘的祭鼓仪式在子夜进行,现在我们准备焚香杀鸭子。遥远的山乡,古老的习俗,是否能让我们回到过去,与那消逝的文明重逢?
研究文山的历史离不开这里的铜鼓。从1983年开始,文山在全州范围内展开了铜鼓文物普查,普查队的足迹一直深入到那些最偏远的山寨。
文山州博物馆馆员陈明:当时普查的铜鼓基本上各县都有,最多的是广南、邱北、富宁,到现在我们全州的铜鼓已经有140多面。
文物工作者们调查发现,山里的农民在耕作时, 常常能挖到地下埋藏的铜鼓,他们还惊讶的看到,铜鼓在文山,并未成为失落的文明、尘封的历史,许多少数民族村寨都有珍藏多年的传世铜鼓,使用铜鼓的习俗也一直在民间代代相传,贵马村戴氏家族的祭鼓仪式就是那些古老民俗中鲜活存留的活化石。
铜鼓清洗完毕,戴氏家族的族人将鼓抬到神桌前,由族长戴联富致祈祷祭词。
戴氏家族族长戴联富:现在,我们准备焚香杀鸭子,请你保佑我们。
祭鼓仪式没有通常节日的喧闹,始终笼罩在神秘的气氛中,每一个族人对铜鼓都充满了虔诚。
夜已深了,祭鼓仪式渐入高潮。族长把酒倒在鼓面上,全族男女按辈分次序,轮流吸吮鼓面上的酒。在他们的信念中,铜鼓是神圣有灵的,喝铜鼓酒可以直接得到神灵庇护、保佑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很久以来,铜鼓就是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具有神秘色彩的重器、神器和礼器,被视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不仅中国如此,在东南亚一带,人们也同样对它顶礼膜拜。1200多年前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写诗描述过缅甸王子带领铜鼓歌舞团来朝拜大唐皇帝的盛况: 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涌。珠缨炫转星宿摇,花曼斗薮龙蛇动。
采访: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 黄德荣
“中原不是常常有鼎吗,象征着王权,象征着权力,在南方铜鼓就相当于中原鼎的作用和地位,也是权力的象征不同的是,学者们发现,中原的青铜鼎在商周时代达到顶峰,到战国便趋衰微,秦汉之后几乎消失,而铜鼓却始终流传不衰,一直被许多民族虔诚膜拜,成为部落或家族的象征。
那么,铜鼓如此珍贵,理应伴随在主人的身边,为什么文山出土的铜鼓却单独埋藏在荒山野岭,找不到主人的踪影呢?”
事实上,对铜鼓的探寻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学者黑格尔就痴迷于铜鼓研究,他发现,尽管铜鼓千差万别,但几乎所有的鼓,鼓面中心都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纹,有的鼓在太阳纹周围还铸造着青蛙,青蛙在古人心中是呼风唤雨的动物,是农耕民族的原始图腾,把它们铸造在铜鼓上,表达的是古人对太阳神的崇拜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盼。
黑格尔还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铜鼓的形状和纹饰也有变化,早期注重写实,记录的是真实的人与物,后来则发展为云雷纹、波浪纹等重复有序的抽象符号。从铜鼓上可以推断文明的进程,解读文明的形态。按照年代的先后,黑格尔把铜鼓分为四大类型。在他的分类中,文山出土的古木鼓、广南鼓都属于最早的类型。
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学者在距文山不远的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发现一处墓葬,在那里挖掘出土了包括铜鼓在内的大量精美文物。其中最难得的是这枚滇王金印的出现,它印证了一段2000多年前的珍贵史实。在《史记》中,司马迁曾记载过汉武帝为巩固西南边疆,敕封滇王之印的事件。由此晋宁石寨山墓葬的年代得到确认,它正是2000多年前滇王国的王族墓地!
从滇王墓出土的精美文物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的滇国已有相当高的生产力水平,是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古老王国。
而处在古滇国东南方的文山一带,2000多年前叫句町国。对句町国的历史史书很少提及,如今难以考证,但在《汉书.昭帝纪》中曾记载,“六年,句町侯毋波率其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其立毋波为句町王。” 这个历史史实告诉我们:与汉武帝敕封滇王一样,汉昭帝也曾敕封过句町王!从两个王国留下的同样精美的青铜器不难推断:与滇国紧邻的句町国,在那时,应当是一个实力相当、有着同样灿烂文明的强大王国。
在黑格尔提出铜鼓分类半个多世纪后,考古学者在云南楚雄万家坝,又发现了一类铜鼓,它的外形原始粗旷,没有任何装饰,出土时竟然和烧饭用的铜釜摆放在一起,甚至鼓面上还可以看到火烧的痕迹,不难想象它与埋锅造饭用的铜釜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类铜鼓超出了黑格尔所见过的铜鼓范畴,比他的第一类型还要早得多,是铜鼓发展的最早雏形。
于是,学者们在黑格尔分类的基础上,把铜鼓重新分类,从4个类型扩展为八大类型。当文山的学者按照这八大类型仔细对照时,惊讶地看到,文山的铜鼓竟然囊括全部所有类型!从近代通用的麻江型铜鼓,到精致华丽的石寨山型铜鼓,直至最原始古老的万家坝型铜鼓,从未间断,像文山这样拥有铜鼓种类如此齐全的地区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罕见的。
这面铜鼓看上去厚重朴拙,没有任何纹饰,它与精致玲珑的古木鼓放在一起,显得颇为奇特,它正是文山最古老的万家坝型铜鼓。
而戴氏家族的铜鼓主要纹饰是云纹、波浪纹等抽象符号,则属于近代民间通用的麻江型铜鼓。这些告诉我们,文山有着几千年的古老文明,虽然它的辉煌很少为人所知,但这一切却被浓缩在铜鼓上,一直流传下来。
从大年三十热闹到正月十五,祭鼓活动终于曲终人散,铜鼓也该收藏起来了。在文山,不同的家族藏鼓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是把鼓供在祠堂里,有的则是藏在谷仓中,还有的家族,保持着一种特殊的藏鼓方式,他们是由族中的长老寻找一个隐蔽的地点,悄悄挖好一个深坑,把铜鼓埋藏在地下。
参与藏鼓的人要守口如瓶,默默地等待和守望在铜鼓身边,直到下次活动再亲手把铜鼓挖出。在他们看来,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秘密,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采访: 戴氏家族族长 戴联富
“铜鼓是我们的珍宝,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血脉的传承,是用钱也买不到的,整个宗族要世世代代把这个传家之宝继承下去。”
学者们得到启示,他们终于找到为什么被族人视为珍宝的铜鼓,会像古木鼓一样孤独地埋藏在荒野之中、与主人失散的原因了。
--
男 儿 何 不 带 吴 钩
Converge Diminish Vanish
日落是沉潜,日出是成熟。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