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风雨兼程迎来第二冬(),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玉溪] 一个马帮家族的传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Dec 10 13:48:06 2005), 转信
马子商老先生是云南玉溪通海县大回村的一位普通的回族老人,他的祖上几代人都是经营马帮生意,现在我们似乎还能从他这平静的脸上看出当年马帮所经历的沧桑岁月。前不久政府刚刚落实了华侨政策,归还他家三处大宅院。马帮的生活给过他富足的享受,也让他饱受过危险的经历。
马帮,这个听起来响当当的名字,似乎充满了传奇和浪漫的故事,它总是让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和向往。马帮是当时中国云南一种古老的运输方士,它是由人工和骡马组成的世界上最坚忍不拔的队伍。
马帮走过的路和古代的丝绸之路一样,也是一条地地道道的由人和骡马走出来的路。人们尊称它是“茶马古道”。
为什么叫“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现在那里?又是由谁来开辟的呢?似乎这一切已经像马子商老先生说的,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其实,茶马古道并不是一个十分久远的名称。1990年,由云南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李旭参加的6人考察小组,根据古道上茶马互市的特点,给它起了“茶马古道”的名字。
茶马古道真的是危险重重吗?据李旭先生跟我们说:从遥远的、开放的唐代,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这条鲜为人知的古道,是由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的,以人背、马驮的最原始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最后通向了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对马帮来说,大自然的严酷自不必说,而野兽出没,土匪抢劫就更是防不胜防。
当我们来到玉溪的新平县时,眼前的这个建筑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在这哀牢山的深处,群山峻岭之间,竟然有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随行的专家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集土司、军阀、土匪于一身的李润之府第。
李润之是一个五代土司的后代,他也曾经是一名出色的马帮成员,深知茶马古道上的艰辛与危险。19世纪初,在前人的经营下,工于心计的李润之看准了马帮必经的道路,在哀牢山的群山峻岭中修建了“陇西庄园”,并花钱买断了“茶马古道”必经的一段道路,修建了道路和收费站,他凭着强大的私人武装和军阀作后盾,官匪勾结,独霸一方。凡是从这里过往的马帮,都必须向他缴纳过路费,凡是持有他发给的写有福昌隆字样的小旗的马帮方可通过。
一个好的马帮队伍,都要有一个好的领头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马锅头”。当年的马帮,一般都是由几个同村的人,或者是几个一个地区的人组成,他们中间的马锅头应该是一个经验十分丰富的人,主要负责队伍的行走路线、装备、休息地,以及粮饷等。而在队伍的中间,还会有很多小的马锅头,他们都是通晓各方地理和风俗的专家。无论你到了什么地方,都会有知情的向导和很好的外交官。但马帮之间的争斗还是不可避免。
为了弄清茶马古道经过玉溪的真实路线,我们来到了通海图书馆,据黄朝安馆长介绍,通海县曾经是通往哀牢山茶马古道的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为了亲身感受“茶马古道”,我们《走遍中国》摄制组开始向哀牢山进发了。那亘古永恒的蓝天和变换漂浮的白云,似乎告诉我们这里沧桑的岁月和久远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前途在等着我们?我们不得而知。
哀牢山,山高林密,原始森林散发出阵阵清新的空气。我们迈过一道道清澈的溪水和一条条用树木做成的小桥,暗绿色的山林给人一种幽静深邃而又神秘莫测的感觉。
透过深秋的树叶,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远古马帮的亲人正在企盼着他们的归来。在古道的沿途,大自然表现出了令人惊异的景象,在众多的原始次生林中,有着上百种的植被。面对这没有人烟的原始森林,我们怀疑了,这里会有驿站吗?即使有又是些什么人呢?
杨超雁先生说,马帮总是沿着有水源的地方行走,前方就是十里河了,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处古驿站。
踏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一丝担心和忧虑袭上心头。奇怪的是,马帮为什么要选择这充满险恶的大山和原始森林行走呢?是什么吸引了他们日复一日的不断前行呢?
杨超雁先生说:马帮是为了生存才铤而走险的。马帮的驿站一般都是40或60里一个,因为这正是马帮可以赶到的路程。这里的驿站一般都是常年居住在山里的少数民族办的。
在荒凉的道路上,我们似乎发现了什么……
看着眼前古道上深深的马蹄印,我们似乎有所感悟,会说话的人可以用双手刻下历史的遗痕,而无言的马则是它们坚实的蹄脚踩出了一个个不可磨灭的印迹。可以想象,当年马帮经过这里场面,人喊马嘶,络绎不绝,如若遇见成百上千的大马帮,真还不知要过上多少个时辰呢。
往事如烟,旧是的马家老宅已经人走屋空。这里究竟住过多少马帮?
带着对原始茶马古道的探寻新知,我们又一次驱车来到位于通海县大回村的马家大院,我们想知道马子商老人的祖上是如何发家致富的。
马家在通海县的大回村是有名的大户,当年的马家不但经营骡马队,还经营商帮,他们的家人很早以前就经常和洋人打交道。对着眼前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马家老宅,马家的第五代孙马德昌感慨万千。
岁月沧桑,景物依旧,从这里走出去了许多代有成就的马家人。但这老房还是人走屋空了。
马帮的兴盛,成就了马家的业绩,也带动了一方经济。
采访:云南玉溪通海县河西镇大回村村民 马德昌
“我们那时候是驮些山货,山货有鹿茸,外国驮回来的。有那个马鹿角,整楼统统地堆满了。”
旧时候,在通海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新平姑娘、河西布、通海酱油、禄丰醋”,这看似普通的民间传说,但它真实的揭示了当年马帮对沿途经济文化的促进。据马德昌老人说,马家经常和洋人打交道,并把美国的、德国用于染布工艺的洋靛驮运回来,据说最多的一次曾经驮运了260驮。可见当年在河西这样一个并不发达的小镇上,染布工艺是何等的发达。
1000多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盐巴输送到藏区,又将雪域的山货、特产、马匹运到内地和东南亚等地,抗日战争期间它更成为中国除了空中的驼峰航线以外的,惟一的对外交通道路。
在这条遥远而无比艰险的道路上,茶马古道的驿站,成了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客站。它不仅成为了连接众多民族的经济纽带,同时也传承了沿途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它有幸成为人类为生存所激发出的非凡勇气和所做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征。
在云南的马帮中,马老先生的家族是十分有名的,当我们同这位活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再次谈起他年轻马帮的经历使,他变得异常兴奋。
令我们吃惊的是,这张起码拥有几十人的照片,竟然没有当时的家中几个主要成员,马老先生和他的几个弟兄都不再照片上,据说,他们都在为马帮的生意忙碌着,马帮就是这样传奇,马帮就是这样神圣,它留给人们太多太多的回忆。
在我们的采访快结束时,马老先生说,这是他几年来最高兴的几天。老人的邀请我们全体成员和他的家人一起合影留念。
--
With my veneration to David L. Donoho!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4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