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风雨兼程迎来第二冬(),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玉溪] 寻访花腰傣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Dec 10 13:48:25 2005), 转信
哀牢山茂密的热带丛林中,总是藏有说不完的故事,一个古老的故事是这样流传的。百越民族不断迁徙的队伍中有一支贵族部落,他们穿着华丽的服装,缓慢的行进着;最后停在潮湿的红河谷地一片芭蕉树前,他们看到被砍倒的芭蕉树已经长出了寸许长的新芽,从来没有见过芭蕉树砍掉后很快会倒抽芽的贵族们,认为前面的人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他们便放弃了追赶,在红河谷地留居下来。
嘎洒镇最热闹的日子是赶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群人,穿着华丽的服饰,绸缎做成无领无襟的上衣,沿颈部到前胸缀满银泡银铃,下着黑色筒裙,一层又一层,头上束发髻,外戴伞状斗笠;这些居住在红河谷地的人与哪些掉队的贵族后裔有关联吗?这些华丽的服饰能不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这群人被称为花腰傣,是傣族中的分支。跟随着那些赶集的花腰傣,我们走进了大槟榔圆寨子,就像傣族村寨一样,村寨都有寨门;扑面而来是水的气息,水碓子不停地在空中上下摇摆着,吱嘎、吱嘎的声音在静静的村寨旁游荡;
水塘旁,一缕夕阳透过草房照在水磨上,头顶斗笠的傣家女,好像活动在一幅图画中,一把一把地磨着玉米,嘎洒镇这一部分花腰傣又称为傣洒人。傣洒的意思是沙滩上居住的傣家人。
可是眼前看到的房子却不是我们熟知的傣家竹楼,而是用土坯制作的土堡房,当地人称土掌房,在傣家人吟唱的小调引导下,我们走进了刀明芬家;院子不大,也是用土坯作的围子,家中没有男人,婆婆和媳妇正在忙着针线活,那些艳丽的服装可能就是这样一点点缝制出来的。
刀明芬告诉我们的事;让我们更加惊奇,她手中制作的这些衣物可能要到十几年后才会用上。十几年,这可是个不短的时间。
奶奶和妈妈在干活,小孩就在一旁,一边玩一边学,十几年不停地做,孩子就学会了,许多民族在生活上就是这样传承的;这样的传统方式传承的东西一定是较为古老的。
刀明芬的两个儿子都在昆明打工,家中只有老人和媳妇,大爹名叫白换文,身体很好;除了田间的劳作,在家中很少干家务,今天却干起木工的活来。听说我们对傣家的历史感兴趣,大爹让我们去山边的土锅寨去看看土锅,也许会有所发现。
运气不错,刚刚走到土锅寨,就赶上在寨门旁烧制土锅。看上去很简单,没有窑、也不用挖坑,就放在平地上,先是盖上稻草,然后在用稻谷壳、稻谷灰添满缝隙,点着火,烧上一天就可以翻出来了。哀牢山中有哈尼族、彝族、汉族、花腰傣族;而只有傣家人保持了这种传统的土陶制作工艺。
土锅寨有8户专业制作土锅的人家,白应珍大妈家每隔一周制作一次土锅;土锅制作看上去很简单,筛选好粘土,合好泥,一块石头一根棒,就齐了。可是看似简单的却有着很朴素的美感,最终的关联也是来自于那些简单的条纹;花腰傣一直保持着过去的原始宗教崇拜,那么他们完全可能在生活中保持着过去喜欢的图案;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东西。
采访:新平县文联主席 陶贵学
“我们花腰傣是一个与水相当有关系的民族,他们是临水而居。花腰傣居住在红河上游,与水相当有关,因此,你看这个纹路就是跟鱼尾是一样的,我们叫它鱼尾纹。这个鱼尾纹与我们江川李家山出土发现的纹路一脉相承。”
这种朴素的关联确确实实都来自于生活,这是树木花草的图案、这是头戴斗笠下田劳作的人、这是老鼠图案的刻纹。当同样的图案在其他的地方被发现时,人们很自然的会去联想它们之间的关联。
好奇心驱使我们前往上百公里外的李家山,这里曾经挖掘过古滇国贵族古墓群;然而,由于受到文物管理的限制,加上我们对考古工作的陌生,我们没有更多的发现,但是考古专家还是对古滇国与花腰傣的关系给予了肯定。
历史的源流扑朔迷离;滇越民族是在从事稻做生产后,取得了黑粘土,才开始了陶器的制作;土锅制造能一直传承下来,生活需要是必须的条件,白应珍和孙女刀妃静每逢周二、周五会去嘎洒卖土锅,多少年来家中一直保持一周烧制,一周出售的规律。
冬季,山下坝子里长满了旺盛的甘蔗,傣家生活的这些土地;处在河谷中,过去是潮湿的瘴气之地;牛粪散落在水田中,很快就会长出浮萍来,每天刀明芬都会去自家田中捞浮萍,洗干净后去喂猪。
水溏边,刀明芬刺在手背上的文身,再一次显现在我们眼前,这种习俗的来源是什么呢?我们拉上白换文大爹去寨子里寻找答案。
文身主要是在30岁以上的女性身上男性文身很少。同文身对应的还有出嫁妇女的染齿习俗,这些行为同样可以对应到古滇国时期的遗风,那时的记载中,滇越民族就有以在人上刻刺图案,将牙齿抹黑的行为;他们的主要目的都是为美。
家中很容易看到悬挂着的干黄鳝,竹篓等,花腰傣下水活动较多,黄昏中女孩子就把竹篓散放在田间地头,等待黄鳝自投罗网;而用文身的方式来防止水中生物的侵害,这也是百越民族的做法。
每逢二、五赶集的日子是不会被忘记的,刀明芬带着女儿和外甥一起去市场上买土锅,白应珍家烧制的这一类土锅,虽然制作工艺很简单,但价格也很便宜,价格按大小个依次排列,最小的五角钱,最大的八元钱,这种土锅主要用来装水。
傣家居室窗户小,采光不好,三进间的房屋结构中,最里间是用来储存各类土锅土缸的。他们尤其喜欢吃淹制品,有酸菜、淹鱼、淹肉、淹鹅等,而染齿用的一种叫妈妈的山上植物,可以防酸,染齿又起到了保健作用。
同时,最里间的房屋,也是在重要日子里祭拜老祖,和仅供村中老人吃饭的地方。今天,我们在村中赶上一户人家结婚,一大早,就杀了十头猪、两头牛,听说明天还要杀十条狗;这又是一个不同点,花腰傣不信佛教,吃狗肉。
扔出一个鸭子,鸭头是否朝向门外,决定了姑娘能不能嫁出门。所有的猪和牛,由男方来的人带来;还带来一个用来装鸡鸭的空笼子,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整个上午,不断有送礼的人从各个村寨赶来,暖水瓶、被单是最为常见的礼品;那些忙前忙后做饭的人都是男方村里的。
10点钟,新娘开始换妆,服装可能会穿戴1个多小时,看这腰带,一层层反复缠绕,从这里带出来的可能就是那些贵族服饰的一点点影子。
采访:新平县文联主席 陶贵学
“花腰傣服饰里面最大的特征就是她的腰部,就是彩带缠腰,一般这样的彩带有三到五条,把腰部裹起来。女儿生出来了,可能就要开始为这个女儿准备嫁妆,开始刺绣,可能一直到十七八岁,将近二十岁女儿出嫁才能把这个嫁妆做起来,有些作母亲的有二三个女儿,可能一直要为这些女儿操劳下去。”
傣家的腰带是天上飘来的彩云,镶有花边的彩饰是用哀牢山的花草点缀的,而向上翘起的服装,代表了波浪滚滚的溪流江河。头上束髻则又是古滇国遗风。
新娘出嫁前的最后一顿饭开始了,吃饭的人像走马灯一样,一拨接一拨,可以持续两天,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来。我们发现新娘穿着黄外套一直站着,可能是腰带太紧,坐下不方便。
寨子中的老人是最先吃饭的,就是在整座房子最里间的屋子里,家中的老人动了筷子,其他人就可以吃了。傣族人是很孝敬老人的。饭还在继续吃着,喝了出门酒,新娘就要跟着男方家的人带上嫁妆先走一步;没有更多的人相送,只有几个亲密的小姐妹相拌。
在新郎居住的寨子寨门外,新娘和嫁妆首先要掸去一路粉尘,表示开始新的生活。这时我们又看到哪个空笼子,空笼子一直跟着新娘的队伍,吸取沿途的污物,保证新娘不受侵害。到这里我们见到了新郎,同时感到婚礼太简单了,给新郎的父母敬酒,吃同心饭都很简单;原来这对新人一年前就领取了结婚证,现在房子才盖好,新娘又有了身孕;才匆忙举办了婚礼。按照习俗,新娘今晚还要回去。
平日里,傣家山寨显得清净、休闲;我们能够听到的可能只有喀哒喀哒的织布声,不知道那位辛苦的母亲又在为女儿,编织那条十几年后才会使用的花腰带,现在,我们明白了,这十几年就是为了等待那一天的到来;一屡一屡的彩线,如同天上彩云的抽丝,不断地在母亲手中穿梭;她们的心中是否想着,这一根根丝线栓不住女儿一天天长大的心。
走进傣寨,还是回到我们最初的感受“水”上,花腰傣一个与稻作文化紧密相连的民族,对水的依赖是可以想象的;这种依赖使得他们在水上有极强的合作精神,同时对与水有关的一切事物倍加爱惜。
白换文大爹几天前做的木工活,就是为了修复村中的水解板,水解板就是水锯,用水来完成分解木头;这样的设施今天很难在其他地方看见。就像这些不停的溪水一样,这也是一种关联,一种对遥远生活的延续。水建立了傣家人的基本生活,就如同草原与牧人的关系一样;生活上的依赖可以上升到精神上的崇拜。祭龙活动就是对水崇拜的最高境界;
这是南缄村的祭龙活动,这里的傣族称做“傣卡”,意思是与汉人融合了的傣人。南碱寨每户人家都有一棵龙树,这样就有很多大树被保护下来;
首先做的事是要选举龙头,将被选者的上衣逐一过称,用添加大米的方式使他们的上衣重量一致,然后再重新称一次,其中会有一件衣服变重,这件衣服的主人就是龙头。龙头的任务就是活动的带头人,是宰杀生灵的抄刀手。
这个竹编的挂圈称作“达辽”,它的作用就是避除邪气,保护祭拜神顺利到来。挂在秆子上的草绳顺竿缠绕,代表一条草龙,这是傣卡人受到汉文化影响的表现。
布置的祭台上,以摆放粮食作物为主,表明这种祭祀的起源是一个以农耕为主业的民族,主持祭祀的人叫“雅摩”,南碱寨是一个女的雅摩。祭祀在一棵选定的大榕树下,年年举行,祭龙不是祭拜树神,而是请水神;对于傣卡人这是一件大事情,每家每户都要来人,眼前这一片妇女告诉了我们村中的男人都外出打工了。
这么长的布包是作什么用的呢?一个包裹孩子的布带也缝制的如此华丽,着实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而在这里祭龙的人们也显得很轻松。
同许多傣族不同,花腰傣由于留居在了红河谷地,没有受到南部传来的佛教影响,而是一直保持了原有的原始崇拜。当雅摩手舞足蹈的跳起来,就表示龙神已经请来了,大家要围坐在一起,与神共同进餐;这是一种光荣,这种人神和谐的气氛显然是靠人来营造的。也正是由于花腰傣不信奉佛教,因而,他们不需要泼水净街来敬佛,他们也就成为了不过泼水节的傣族。
刀明芬第一次为18岁的女儿缠上了花腰带,虽然不过泼水节,花腰傣也有很有趣的节日,她们会去赶花街。赶花街相当于成人节或者是情人节;成熟的女孩子第一次穿上母亲制作的花衣裳,带上秧萝,秧萝里面装上糯米饭、干黄鳝、咸鸭蛋;今天她可能要开始人生的第一次约会。
赶花街是有固定的日子和固定的场子;在一位有名望的中年妇女带领下,不同寨子的人来到同一个地方,这一次我们看到了傣雅人,他们的名字在傣语中就是掉队的傣人。
看看他们戴的斗笠,当地人就知道了他们的区别,直观上看傣雅人斗笠边沿向上翻,而傣卡的斗笠头上尖顶很小,傣洒就是普通的大斗笠;傣雅、傣卡、傣洒是红河谷地主要的三支花腰傣,尤其是傣雅人的名称,直接告诉了我们,当年大迁徙途中掉队的贵族后裔就是我们。
三支花腰傣服饰中,傣雅的素雅、傣卡的复杂、傣洒的花哨,在傣家人的观念中,女儿的服饰越美丽,表明家中越富有;穿上母亲花费十几年辛劳缝制的服装哪个女孩不想尽力展示自己的美貌显现自己甜美的歌喉呢?
--
With my veneration to David L. Donoho!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