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泰山]岱岳仙云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an 21 23:49:53 2005), 转信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这是1200多年前,人称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上泰山面对云海远山,写下的富有道家韵味的诗句,中国的历史名山,没有道家或佛教身影的实属罕见,泰安,古称神州,也就是神仙之州,很久以来,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两句话,济南府人全,泰安州神全,中国道教是由齐学演变而来的,它以黄老道家,阴阳家,五行家和神仙家思想为特色,其主流是方士之学,而泰山周围的海岱地区就是神仙方士的发源地。

  道教孕育期间得益于泰山文化,先秦时期,在海岱文化中,产生一种方士说,方士说把泰山引申为成仙的山,治国平天下跟修身阳性结合起来,泰山既是保国家平安的大山,又是修身阳性使人成仙的大山,而泰山封禅,泰山祭祀,又直接加快了方士阶层的崛起,秦始皇,汉武帝,来泰山封禅后,又到海边寻仙访道,无意中扩展了跟方士的联系,为道家体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道教就是从这一代起源,往南往东。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方仙道跟这里有关系,到后来才形成玉皇大帝,那比较晚了,最早没有玉皇大帝,就是祭天祭天神,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天地人。

  道教修炼成仙的理想实质就是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精神,去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泰山山势雄伟,雄伟中又不乏幽谷曲溪,还有许多幽深的岩洞,自古以来就是方士活动,和道家寄身于自然的好地方。据岱史记载,早在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黄伯阳修真于泰山之阴的黄伯阳洞,秦汉之际,最著名的活神仙安济生也曾修炼于泰山东南的仙人山,元代的长春真人“丘处机”,全真教清静派的创始人“孙不二”,都曾修真于泰山,名扬天下的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也曾在泰山名岳丈北面的岩洞修炼,如今道家的遗迹仍随处可见。位于泰山西北麓的娄敬山,因汉代初期大谋士娄敬曾隐居于此,而得名,这里奇峰叠萃,古洞毗连,素有72洞之说,据记载,历史上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范蠡,刘邦的军师张良,以及娄敬都曾在这里修炼过,可见这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于娄敬山相对的是五峰山,这些碑刻记载了从明代嘉庆年间开始,先后有六位皇子,在五峰山修炼,死后都葬在此地的事实,成仙不死的愿望虽未实现,但这里人与自然交融的氛围,却最终成为了他们的归宿。原始道家的理想正是消除人类的种种贪欲,向往一种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崇尚自然的生活。

  这片遗址是700多年前,金末元初著名的道观二圣宫,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用条石垒砌的石屋,圆顶方基的设计,显然反映了古时候天圆地方的观念。山东大学田昌五教授告诉我们,最早,道教不讲道观,讲精舍,就是很精致的房舍,道士就住在有气的精舍里面。最早道士修炼的时候,在山里找一个地方,盖一间房子,就是他的精舍。

  这个形似地窖的实物,是不是道士用来修炼的精舍,我们无法确定,但我们却发现,这里就是1200多年前,唐带著名的竹溪六沂隐居的地方。当地居民说,原来这里竹子很多,有小溪淌过树林,景色很美,所以称为佳境。历史上李白曾在这儿居住过。

  遥想1200多年前,五岳寻迁不辞远的大诗人李白,同另外五位喜好寻迁访道的高士,在这里采药炼丹,逍遥泉石的情景,不禁使我们这些纠缠于事故人情的现代人,生出许多感慨,我们是不是与养育我们的大自然,离得有些遥远了呢?道教引申到生命科学,有些学者说生命科学起源于道家,最早老子就讲天地人统一。有的说化学起源于道家,因为道家最早开始钻研炼丹术。

  这座云雾缭绕的碧霞祠,建于900多年前的宋代,是泰山顶上规模最大的道教供观。碧霞祠云集了来自各地的出家人,有些道士出了每天上早课和晚课以外,还要打坐练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修身养性。碧霞祠张大成道长向我们介绍说,道家练的功,主要讲天人合一,回归自然,这个境界与社会上的气功不一样,道家的境界就是练功达到清静,清静下来以后,就是精神内收,神不外弛,达到延年益寿,最高的追求是道,打坐是为了悟道,最高的境界道家讲的就是入境,入静就达到问我而无,问我而无就是一切都不存在,最高的境界就是可以坐几天。修炼到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这不容易,要经常行事,坚持不懈,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道士们更懂得,悟道不能拘泥于任何形式,道的生活体验正是时时处处,能体会生活上每一细节的妙处,心身永远是一致的,因为道本来就是一颗平常心,一种享受人生的心态,心,就是道,道就是心,无愧于心,也就无愧于道。

  道并不是宗教的特产,在我们拍摄了这组镜头不久,这位爱好书画,又弹得一手好琴的小师傅,已经回乡还俗了,但是崇尚自然,无愧于心的大道境内,却伴随着他那悠扬的琴音,依然回荡在青山绿水间,给人们遐想和沉思。

  泰山南麓这处历史悠久的道观,由于观内有个王母泉,人们便叫它王母池,这里供奉着道家最高女神西王母,也叫王母娘娘。王母池,曾经接待过1600多年前,三国时期的大诗人曹植,美好的经历使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今天的王母池,是坤道观,这里的道姑来自全国各地,海内外的道教信众,把这里看做是王母娘娘的祖庭。这通功德碑上,刻满了得道道教团体和信众的名字,他们为王母池的整修捐献了钱物。在唐代王母池曾是岱岳观的一部分,当时由于皇帝姓李,就把道家哲学的奠基人李耳,也就是老子,奉为太上老君,并取代元始天尊,成为道教的最高尊神。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轩辕皇帝,并修建岱岳观,祭祀老子。泰山凌汉峰下的“三阳观”,由东平道士王三阳等创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年,至明年万历年间,已成为当时泰山香火最盛的著名道观,人称“道家之密境,寰宇之大观”。三阳观曾是明代皇室御用的道场,经常有京城来的宦官或道士到这里为皇帝、后妃、皇子和公主祈求安康长寿,四百年后的今天,三阳观置身于观芒瓦砾之中的断碑残简,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皇室求助于泰山的宫闱秘事。唐代的岱岳观,宋代的岱庙,和明代的三阳观,都曾是皇室御用的道场,为什么远在长安开封和北京的皇室,要派道士来泰山,祈求安康长寿呢,这就涉及到泰山和泰山神的一个重要职司了。这通五岳真形图碑告诉我们,泰山神是道教地府管灵魂的地方,他不仅主管人的官职大小,地位贵贱,还要掌管人类生死寿夭大权,在道教神谱中,泰山神还有个封号叫思命真君。位于泰山脚下的岱庙,是历代供奉泰山神和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但其建筑的初衷却是汉武帝用来等待神仙降临的宫观,原名叫泰山宫,其实,早在道教产生之前,泰山神就已经存在,只是由于他的名气太大,道教产生后,也就把它推上了道教的神位,居住着同人间帝王一样的宫殿。
        
        

  天贶殿是九五之制,重檐庑殿顶,是中国建筑史上最高形制的建筑,在中国宗教史上,还没有哪一位神能住上这样的殿堂,天贶殿是三大宫殿式建筑,北京的太和殿,曲阜的大成殿,和泰山的天贶殿,曲阜大成殿不是最高规格的建筑,它面阔连环廊是九间,重檐但不是庑殿顶,是歇山顶。这是重檐,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在老百姓的眼里,岱庙天贶殿和北京太和殿的高度只差三砖,这好像有点悬乎,仅就太和殿的规模而言,要比天贶殿大得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规格都是一样的,这好比现在的军衔,将军,元帅,不在乎他的个头大小,而看得是星花。在古人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包含着天堂仙界,人间闹市,和阴曹地府,三重空间的神灵之府,既主生又主死的泰山神,就端坐在这三重空间的结合部,早在道教未产生之前,泰山就是远古东方氏族的图腾圣地,当时的先民们认为氏族的人死了之后,他的灵魂就必定要回归图腾的圣地泰山。

  沿着奈河往山上走,黑龙潭瀑布断崖上这条自然形成的白线,人称阴阳界,传说,行善积德的人死后,灵魂由此向上,通往天堂,作恶多端的人死后,灵魂由此向下,落入地狱,古人们就是这样用朴实的信念和愿望,来表达惩恶扬善的。

  数高千丈,叶落归根,如今,魂归泰山已经成为中国人,寻根的象征,成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无论是在怎样的流离迁徙中死去,中国人也仍然怀有这样的心愿,骸骨返故国,魂魄归泰山。

  今天作为宗教,泰山道教似乎失去了昔日的神秘,但是作为科学,那种万物不伤,回归自然的大道境界,却更加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每天清晨这东升的旭日,依然首先照到泰山极顶,这悟道的大门,依然每天开启。只有这驾着道家仙风,载着泰山灵气的云,却以不重复的面貌,时而扩散,时而凝聚。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9.32.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1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