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永远的吐火Godzilla!),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七):云冈石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May 3 04:33:27 2004), 站内信件
公元460年,一个名叫昙曜的高僧,奉旨为兴盛的北魏王朝,建造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
工程——云冈石窟。
到今天,云冈石窟已存在1500多年。它位于大同西郊约15公里的云冈沟内。石窟雕凿
于武州山南麓的崖壁,现存窟区自东而西约1公里,其中石窟53个,佛龛约1千多个,佛像
5万余身。它是中国早期石窟之一,是最先以皇家实力营造的石窟,是少有的完成于一个朝
代、一个民族下的伟大创造。
北魏文成帝上台登基后,继承父亲的遗志,大力扶持佛教,在政治、经济、军事都处
于最佳状态之际,把民族的心态寄托在了宗教文化的建设上。云冈石窟就这样应运而生。
云冈石窟西部的第16至20窟,被后人认为是昙曜开凿的五个洞窟,史称“昙曜五窟”
。它们开凿于公元460年,被认为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窟内雕刻有五尊大佛。
第18窟居于五窟的中部,佛像高15.5米。它左手抚胸,右手下垂。尤其是石像身披一
件“千佛袈裟”,上面布满了无数的小佛。
第20窟因洞窟早已崩塌,世人便称它为露天大佛。它的雕凿技法非常成熟,有光明遍
照,普渡众生之感。被认为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
对北魏来说,云冈石窟是一个浩大的皇家工程。二十几个大窟中无不浸注了皇家的意
愿,在表达皇家意愿时又无不涉及它的历史背景,甚至宫闱隐私。
云冈石窟工程,主要集中在文成、献文、孝文三朝。可是,在此三朝中却又横插入一
个文明皇太后冯氏,她在献文、孝文两朝摄政,且集大权于一身。这不仅给历史增加了复
杂性,也给云冈石窟的历史文化增加了复杂性。
如何表现这种“两重皇天”的局面呢?人们想起了佛经《妙法莲花经》故事中出现了
多宝与释迦两个如来佛共坐一个座位的稀有状况。它正好可影射太后摄政的两“皇”并坐
一把朝椅的现实,而且当中不含讥讽。因此云冈中后期的龛刻多出现两佛并坐龛,有的甚
至列为主窟主像。
云冈石窟开凿到第6窟时,进入了极盛时期。
第6窟的石刻都在后室,窟内布局完整,人物形象众多,雕饰华美秀丽。其中的佛传故
事多达30多幅。是中国石窟群中现存最早的有关宗教的石刻“连环画”。
云冈石窟是历史的产物,它记载了历史的风范,保留了时代的精神。但同时,它也丢
失了历史的许多谜底,只留下了难解的谜面。
13号洞窟的一尊菩萨像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1986年,佛像右脚面上泥土自然剥落
。有一位对石窟文化颇有兴趣的游客,在游览时惊讶的发现,佛像右脚面上裸露出了两块
棕黑色杂石。这引发了他的想象:这座佛像是不是史学家们苦苦寻找的“兴安石像”呢?
如果不是,那这两块黑石又是谁加上去的呢?
采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雪芹:兴安是北魏的一个年号,公元452年,“兴
安石像”《魏书》上是有明确记载的。《魏书》上当时就记载说皇帝下了一道诏书,让“
有司”去造佛像,佛像造的过程,要仿照皇帝的形态去做。然后这个佛像做成以后呢,确
实和当时的皇上呢特征相似,包括它的脸上 脚上呢都有黑痣。正好在这个佛像的脚背上,
发现了两颗不规则的褐色“石结石”。但这尊佛像的面部目前还是用清代搞的泥塑包住了
,那么脸上到底有没有黑痣?现在咱不得而知,又不能凿开看,文物有它的原则性,所以
它不能凿下去看。所以是不是“兴安石像”,现在没有形成定论。
北魏首都大同旧时的民俗风情,如今已荡然无存。我们只能依赖云冈石窟中保留的这
些石刻,来复原部分当年的历史片断了。
12窟又被称为“佛籁洞”,它的艺术形象与实物素材取材于现实生活。所以这些音乐
舞蹈的形象,再现了一千五百年前中国北方若干少数民族的文化状况,完整而生动地保留
了北朝时期鲜卑人的文化景观。
舞蹈飞天的风格是浓厚的北魏前期风格。舞蹈发展到能用大型乐队伴奏,是文化发达
的一个标志。乐伎们所持乐器约有十余种,四十余件可以辨认,多是游牧民族惯用的马上
乐器。
公元494年,孝文帝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决定把都城由大同迁到洛阳。为此,他实行
了一系列的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这样是为了让鲜卑贵族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更是为了
加强对中原人民的统治。
为了迁都洛阳,孝文帝不惜废掉了太子元恂,原因就在于他反对南迁。父子的情感在
国家利益面前,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
当时,一度极尽繁华的云冈已变得异常凄凉。大同一些留守的官吏和当地的百姓,开始
开凿第三号洞窟,但限于财力、物力、人力,工程并没有完工,只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窟。
现存的三座塑像可能是唐朝初期补刻的。一佛二菩萨,具有典型的初唐造像的艺术风格。
孝文帝看到,许多上层的贵族非常留恋旧时的都城大同。孝文帝特别准许他们冬天的时
候在洛阳理朝,夏天的时候回到大同避暑。这一深受欢迎的休假制度,使朝中的大臣们频
繁的来往于洛阳和大同之间,中原的先进文化也被他们带到了大同。
此时云冈的许多佛像都是中原式的褒衣博带,面相清瘦,细脖,削肩,呈现出一派清
秀俊逸的南朝形象,人们称之为“秀骨清像”。
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留居北方的反对势力日益凝聚,终于在
公元523年爆发了“六镇起义”。云冈的余晖工程也就不能继续,第3窟剩余工程也就只好
留下空白而遗憾永世,云冈的整个开窟造像工程也就此完全终止。
1961年,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年后,它与西
藏布达拉宫世界遗产扩展项目罗布林卡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8.9.123.10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