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如何认识“非物质遗产”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ue May 25 19:54:30 200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于今年6月底在中国苏州召开,这
是有史以来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此类会议。随着世遗会召开日子的临近,遗产以及申报遗
产成了大家的热门话题。但也出现了许多报道不准确的地方,有的甚至相距甚远。
什么是非物质遗产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遗产的认定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现在较为一致
的认识是,遗产应包括自然和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或称无形遗产)、农村和城
市遗产等等。教科文组织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所指的遗产应
是物质遗产。物质遗产更注重的是物,也就是外在的自然文化景观和建筑遗址,如我国29
个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故宫、长城、九寨沟等,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
世界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遗产,更注重的是技能、技术、知识的承传,是活的
财富,一切以人为主线。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
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
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
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
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
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
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的无形的东西往往比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更加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人类
的情感,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
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
式等。
为何说这是文化命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有着其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这种遗产根植于人所处的时空、
周边环境和社交活动中。由于它的特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和破坏更容易被忽略
。例如剪纸艺术,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农村,至少一半以上的妇女都会剪纸;二十几年前的
木偶、皮影可能在我国还随处可见,而现在要看上一场这样的演出,恐怕是相当困难。现
代化的冲击,丰富的电视节目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传统的民族的表演艺术失去
观众。就拿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桂冠的
昆曲艺术来说,全国6个昆曲院团每年究竟演出多少,有多少观众,结果恐怕并不乐观。现
代化的冲击,现代化、商品化带来的种种变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
社会环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
为了解决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反复的研究和科学论证,提
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采取新的举措,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跨越了4个重要的
阶段,取得了瞩目的成果。第一个阶段: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建议案。第二个阶段:
建立“活的文化财产”制度。第三个阶段: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制
度。第四个阶段: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有哪些保护措施
从教科文组织建立申报“代表作”制度来看,其目的是抢救、保存、保护和复兴非物
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紧密结合,保护工作与申报联为一体。没有保护计划,就谈不上
申报。另外,申报“代表作”获得成功,当然是荣耀,但申报不是目的,更不是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终结,而是通过申报,更好地保护这一遗产。正如教科文组织在宣布人类口
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指出的,宣布的目的在于鼓励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优秀作品
,鼓励各国政府、各非政府组织和各地方社区开展鉴别、保护和利用其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的活动。因为这种遗产维护了各国人民的共同记忆,只有它才能够确保文化特性永存;宣
布的目的还在于鼓励个人、团体、机构或组织,根据教科文组织的各项目标,并配合教科
文组织在这方面的计划,尤其是配合“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建议案”(1989)的后续
活动,为管理、保护、保存或利用有关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做出贡献。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在满30个国家申请加入公约时,公约即行
生效,届时将选举产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代表作”将过渡到“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从“代表作”过渡到“名录”,这只是个时间问题,每两年每个国家只能
申报一个代表作的限额也将突破。申报与保护将结合得更加紧密,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
有效保护。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