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ria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rk (fff), 信区: Material
标 题: 王其隆教授介绍(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9月15日17:15:28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aduate 讨论区 】
【 原文由 airhope 所发表 】
王其隆,1929年6月生,山东省青岛市人。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留校任
教,现为该校教授。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火箭制造工艺n教研室副主任,焊接教研室副主
任、主任,"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在焊接学术界
曾任中国焊接学会第Ⅶ专业委员会,第XⅦ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焊接学会副理事
长,亚太地区焊接学会联合会(poCWA)副理事长,国际焊接学会(IIW)理事,IIW亚太地区委
员会委员。
王其隆教授是中国第一个焊接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建人。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研
究生指导教师,已为国家培养了14名博士学位毕业生,尚有三名在读。学术研究方向是焊
接电弧物理、气体保护焊与等离子弧焊的新工艺与新设备及弧焊质量自动传感与控制。在
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过80余篇学术论文,任"焊接手册"第一 卷副主编。曾作为访问教授应邀
赴美国、日本访问,并到美、日、德、韩等国进行讲学及学术交流。
王其隆教授多年从事焊接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许多学术和生产应用的成果。1978年采
用三相动铁芯特殊结构研制成功大功率等离子弧切割设备,成功切割了厚度为2叨mm的铝合
金板件并完善了大厚度工件等离子弧切割1艺,解决了当时我国生产申遇到的一大工艺难题
。所研制的大功率等离子弧切割机发展为此-500等离子弧切割机转到电焊机厂生产,供应
全国。这项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在焊接电弧物理的研究中发现了熔化极气体
保护焊的电弧形态与熔滴过渡形式的密切联系,特别是脉冲MIG焊时射滴过渡转变为射流过
渡瞬间的跳弧现象,揭示了它们的物理实质,对熔滴过渡的机制和规律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为合理设计脉冲焊接电源和推广脉冲焊接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当时利用可控硅开关电
路研制成功脉冲焊接电源,转到电焊机厂生产,推动了我国脉冲焊技术的应用和发展。19
86年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将脉冲焊技术用于147铝合金焊接,解决了质量问题
,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有关论文在国内刊物和日本国际焊接学术会议上发表。自20
世纪80年代开始对CO2焊的飞溅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最后提出了带回抽焊丝动作的"有效
缩颈失稳破断"原理的焊接方法,取得了超低飞溅率的效果,曾在美国焊接学会1996年年会
上宣读了论文。在TIG焊熔透传感与控制的研究方面,创立了熔池谐振熔透传感与控制方法
,突破了国际上在熔池振荡法熔透传感与控制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不但取得了重要的学
术成果,而且还将这种方法成功用于高强钢火箭筒体生产制造,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获航
天部199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篇学术论文在国际焊接学会1991年年会上发表,另一篇论
文在1993年美国焊接杂志上发表。在焊接电弧光辐射的研究方面,深入分析了焊接弧光的
物理实质及其光谱特性,并揭示了焊接弧光与焊接行为的联系,发现了弧光可以传感弧长
变化、熔池振荡及熔滴过渡等,为传感与控制某些焊接行为与质量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一项。一部分研究成果在1994年国际焊接学会的年会上作为大会特邀
报告发表,另一部分成果在1997年美国焊接杂志及日本焊接学会论文集上发表。美国焊接
学会1998年将该论文评为优秀论文并颁发了A·F·Dav让奖状与奖章。在发掘MIG/MAC焊熔
滴过渡潜力的研究方面,采用特殊的送丝系统,使熔滴过渡主要依赖焊接电流的常规MIG/
MAG焊接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熔滴过渡借助特殊送丝系统提供的附加惯性力,更容易脱
离焊丝端头向熔池过渡。这种惯性力可根据需要人为调节,从而可以冲破常规焊接方法所
带来的临界电流和焊丝直径的限制。在很宽的焊接电流和焊丝直径范围都可得到稳定的射
滴过渡,为扩大MIG/MAG焊应用范围,尤其为新的研究方向"样件快速焊接成形"创造了有利
的条件。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在美国焊接学会吧97年年会上发表。在铝合金变极性等离子弧
焊接(VPPU的质量控制研究中,采用图象法,从焊缝正面提取熔池特征信号对焊缝稳定成形
进行实时控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该研究已纳入国家的国防重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将在
国防产品中应用。研究论文已在英国"材料加工技术"上发表。
--
乔丹说过:“我可以忍受失败,但我不能忍受不去尝试!”
为什么不去尝试己所不敢~!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0.46.73.223]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9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9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