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icheal (平凡的世界), 信区: Math
标 题: 哥德巴赫猜想 (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May 4 18:31:15 2000), 转信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Mon Apr 17 21:21:02 2000), 站内信件
老师知识渊博,又诲人不倦。他在数学课上,给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
数学知识。不爱数学的同学都能被他吸引住,爱数学的同学就更不用说了。
数学分两大部分: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纯数学处理数的关系与空间形
式。在处理数的关系这部分里,论讨整数性质的一个重要分枝,名叫“数
论”。十七世纪法国大数学家费马是西方数论的创始人。但是中国古代老
早已对数论作出了特殊贡献。《周髀》是最古老的古典数学著作。较早的
还有一部《孙子算经》。其中有一条余数定理是中国首创。后来被传到了
西方,名为孙子定理,是数论中的一条著名定理。直到明代以前,中国在
数论方面是对人类有过较大的贡献的。五世纪的祖冲之算出来的圆周率,
比德国人的奥托的,早出一千年多。约瑟夫(指斯大林)领导的科学家把
月球的一个山谷命名为“祖冲之”。十三世纪下半纪更是中国古代数学的
高潮了。南宋大数学家秦九韶著有《数书九章》。他的联立一次方程式的
解法比意大利大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出了五百多年。
元代大数学家朱世杰,著有《四元玉鉴》。他的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
比法国大数学家毕朱,也早出了四百多年。明清以后,中国落后了。然而
中国人对于数学好像是特具禀赋的。中国应当出大数学家。中国是数学的
好温床。
有一次,老师给这些高中生讲了数论之中一道著名的难题。他说,当
初,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建设彼得堡,聘请了一大批欧洲的大科学家。其中,
有瑞士大数学家欧拉(他的著作共有八百余种);还有德国的一位中学教
师,名叫哥德巴赫,也是数学家。 一七四二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一
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
是确实的。但是这需要给予证明。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
他自己却不能够证明它,就写信请教那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来
帮忙作出证明。一直到死,欧拉也不能证明它。从此这成了一道难题,吸
引了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
出证明,都没有成功。
说到这里,教室里成了开了锅的水。那些像初放的花朵一样的青年学
生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了。
老师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
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同学们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老师说,你们都知道偶数和奇数。也都知道素数和合数。
我们小学三年级就教这些了。这不是最容易的吗?不,这道难题是最
难的呢。这道题很难很难。要有谁能够做了出来,不得了,那可不得了呵
! 青年人又吵起来了。这有什么不得了。我们来做。我们做得出来。
他们夸下了海口。
老师也笑了。他说,“真的,昨天晚上我还作了一个梦呢。 我梦
见你们中间的有一位同学,他不得了,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高
中生们轰的一声大笑了。
但是陈景润没有笑。他也被老师的话震动了,但是他不能笑。如果他
笑了,还会有同学用白眼瞪他的。自从升入高中以后,他越发孤独了。同
学们嫌他古怪,嫌他脏,嫌他多病的样子,都不理睬他。他们用蔑视的和
讥讽的眼神瞅着他。
他成了一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畸零人。长
空里,一只孤雁。
第二天,又上课了。几个相当用功的学生兴冲冲地给老师送上了几个
答题的卷子。他们说,他们已经做出来了,能够证明那个德国人的猜想了。
可以多方面地证明它呢。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哈!哈!
“你们算了!”老师笑着说,“算了!算了!”
“我们算了,算了。我们算出来了!”
“你们算啦!好啦好啦,我是说,你们算了吧,白费这个力气做什么
?你们这些卷子我是看也不会看的,用不着看的。
那么容易吗?你们是想骑着自行车到月球上去。”
教室里又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那些没有交卷的同学都笑话那几个交
了卷的。他们自己也笑了起来,都笑得跺脚,笑破肚子了。唯独陈景润没
有笑。他紧结着眉头。他被排除在这一切欢乐之外。
第二年,老师又回清华去了。他现在是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全国航
空学会理事长沈元。他早该忘记这两堂数学课了。他怎能知道他被多么深
刻地铭刻在学生陈景润的记忆中。
老师因为同学多,容易忘记,学生却常常记着自己青年时代的老师。
--
※ 修改:.micheal 于 May 4 18:33:47 修改本文.[FROM: hitsat.hit.edu.c]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