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chan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jackleo (黑马), 信区: Mechanics
标 题: [范文]天体力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r 30 08:55:29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Board 讨论区 】
发信人: jackleo (黑马), 信区: NewBoard
标 题: [范文]天体力学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Jan 6 21:58:44 2005)
天体力学是天文学和力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天文学中较早形成的一个分支学科,它
主要应用力学规律来研究天体的运动和形状。
天体力学以往所涉及的天体主要是太阳系内的天体,20世纪50年代以后也开始研究人
造天体和一些成员不多(几个到几百个)的恒星系统。天体的力学运动是指天体质量中心在
空间轨道的移动和绕质量中心的转动(自转)。对日月和行星则是要确定它们的轨道,编制
星历表,计算质量并根据它们的自传确定天体的形状等等。
天体力学以数学为主要研究手段,至于天体的形状,主要是根据流体或弹性体在内部
引力和自转离心力作用下的平衡形状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天体内部和天体相互之间的
万有引力是决定天体运动和形状的主要因素,天体力学目前仍以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
虽然已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与某些观测事实有矛盾(如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而用爱因
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却能对这些事实作出更好的解释,但对天体力学的绝大多数课题来说,
相对论效应并不明显。因此,在天体力学中只是对于某些特殊问题才需要应用广义相对论
和其他引力理论。
天体力学的发展历史
远在公元前一、二千年,中国和其他文明古国就开始用太阳、月亮和大行星等天体的
视运动来确定年、月和季节,为农业服务。随着观测精度的不断提高,观测资料的不断积
累,人们开始研究这些天体的真运动,从而预报它们未来的位置和天象,更好地为农业、
航海事业等服务。
历史上出现过各种太阳、月球和大行星运动的假说,但直到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体
系后,才有反映太阳系的真运动的模型。
开普勒根据第谷多年的行星观测资料,于1609~1619年间,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
大定律,深刻地描述了行星运动,至今仍有重要作用。开普勒还提出著名的开普勒方程,
对行星轨道要素下了定义。由此人们就可以预报行星(以及月球)更准确的位置,从而形成
了理论天文学,这是天体力学的前身。
到这时,人们对天体(指太阳、月球和大行星)的真运动还仅处于描述阶段,还未能深
究行星运动的力学原因。
早在中世纪末期,达•芬奇就提出了不少力学概念,人们开始认识到力的作用。
伽利略在力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动力学初具雏形,为牛顿三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
础。
牛顿根据前人在力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自己二十多年的反复研究,
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在书中还提出了著名
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把人们带进了动力学范畴。对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研究从此进入新
的历史阶段,天体力学正式诞生。虽然牛顿未提出这个名称,仍用理论天文学表示这个领
域,但牛顿实际上是天体力学的创始人。
天体力学诞生以来的近三百年历史中,按研究对象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大致
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奠基时期 自天体力学创立到十九世纪后期,是天体力学的奠基过程。天体力学在这
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称为经典天体力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行星和
月球,研究方法主要是经典分析方法,也就是摄动理论。牛顿和莱布尼茨既是天体力学的
奠基者,同时也是近代数学和力学的奠基者,他们共同创立的微积分学,成为天体力学的
数学基础。
十八世纪,由于航海事业的发展,需要更精确的月球和亮行星的位置表,于是数学家
们致力于天体运动的研究,从而创立了分析力学,这就是天体力学的力学基础。这方面的
主要奠基者有欧拉、达朗贝尔和拉格朗日等。其中,欧拉是第一个较完整的月球运动理论
的创立者,拉格朗日是大行星运动理论的创始人。后来由拉普拉斯集其大成,他的五卷十
六册巨著《天体力学》成为经典天体力学的代表作。他在1799年出版的第一卷中,首先提
出了天体力学的学科名称,并描述了这个学科的研究领域。
在这部著作中,拉普拉斯对大行星和月球的运动都提出了较完整的理论,而且对周期
彗星和木星的卫星也提出了相应的运动理论。同时,他还对天体形状的理论基础——流体
自转时的平衡形状理论作了详细论述。
后来,勒让德、泊松、雅可比和汉密尔顿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有关的理论。1846年,
根据勒威耶和亚当斯的计算,发现了海王星,这是经典天体力学的伟大成果,也是自然科
学理论预见性的重要验证。此后,大行星和月球运动理论益臻完善,成为编算天文年历中
各天体历表的根据。
发展时期 自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天体力学的发展时期。在研究对
象方面,增加了太阳系内大量的小天体(小行星、彗星和卫星等);在研究方法方面,除了
继续改进分析方法外,增加了定性方法和数值方法,但它们只作为分析方法的补充。这段
时期可以称为近代天体力学时期。彭加莱在1892~1899年出版的三卷本《天体力学的新方
法》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虽然早在1801年就发现了第一号小行星(谷神星),填补了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空隙
。但小行星的大量发现,是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照相方法被广泛应用到天文观测以后的事情
。与此同时,彗星和卫星也被大量发现。这些小天体的轨道偏心率和倾角都较大,用行星
或月球的运动理论不能得到较好结果。天体力学家们探索了一些不同于经典天体力学的方
法,其中德洛内、希尔和汉森等人的分析方法,对以后的发展影响较大。
定性方法是由彭加莱和李亚普诺夫创立的,他们同时还建立了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但
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止,这方面进展不快。
数值方法最早可追溯到高斯的工作方法。十九世纪末形成的科威耳方法和亚当斯方法
,至今仍为天体力学的基本数值方法,但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前,应用不广。
新时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人造天体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天
体力学进入一个新时期。研究对象又增加了各种类型的人造天体,以及成员不多的恒星系
统。
在研究方法中,数值方法有迅速的发展,不仅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同定性方法
和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各种理论问题的研究。定性方法和分析方法也有相应发展,以
适应观测精度日益提高的要求。
天体力学的研究内容
当前天体力学可分为六个次级学科:
摄动理论 这是经典天体力学的主要内容,它是用分析方法研究各类天体的受摄运动
,求出它们的坐标或轨道要素的近似摄动值。
近年,由于无线电、激光等新观测技术的应用,观测精度日益提高,观测资料数量陡
增。因此,原有各类天体的运动理论急需更新。其课题有两类:一类是具体天体的摄动理
论,如月球的运动理论、大行星的运动理论等;另一类是共同性的问题,即各类天体的摄
动理论都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或共同性的研究方法,如摄动函数的展开问题、中间轨道和
变换理论等。
数值方法 这是研究天体力学中运动方程的数值解法。主要课题是研究和改进现有的
各种计算方法,研究误差的积累和传播,方法的收敛性、稳定性和计算的程序系统等。近
年来,电子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数值方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六十年代末期出现的机器
推导公式,是数值方法和分析方法的结合,现已被广泛使用。
以上两个次级学科都属于定量方法,由于存在展开式收敛性以及误差累计的问题,现
有各种方法还只能用来研究天体在短时间内的运动状况。
定性理论也叫作定性方法。它并不具体求出天体的轨道,而是探讨这些轨道应有的性
质,这对那些用定量方法还不能解决的天体运动和形状问题尤为重要。其中课题大致可分
为三类:一类是研究天体的特殊轨道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如周期解理论、卡姆理论等;一
类是研究运动方程奇点附近的运动特性,如碰撞问题、俘获理论等;另一类是研究运动的
全局图像,如运动区域、太阳系稳定性问题等。近年来,在定性理论中应用拓扑学较多,
有些文献中把它叫作拓扑方法。
天文动力学又叫作星际航行动力学。这是天体力学和星际航行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研
究星际航行中的动力学问题。在天体力学中的课题主要是人造地球卫星,月球火箭以及各
种行星际探测器的运动理论等。
历史天文学是利用摄动理论和数值方法建立各种天体历表,研究天文常数系统以及计
算各种天象。
天体形状和自转理论是牛顿开创的次级学科,主要研究各种物态的天体在自转时的平
衡形状、稳定性以及自转轴的变化规律。近年来,利用空间探测技术得到了地球、月球和
几个大行星的形状以及引力场方面大量数据,为进一步建立这些天体的形状和自转理论提
供了丰富资料。
天体力学的发展同数学、力学、地学、星际航行学,以及天文学的其他分支学科都有
相互联系。如天体力学定性理论与拓扑学、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紧密联系;多体问题也是一
般力学问题;天文动力学也是星际航行学的分支;引力理论、小恒星系的运动等是与天体
物理学的共同问题;动力演化是与天体演化学的共同问题,以及地球自转理论是与天体测
量学的共同问题等等。
--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47.13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9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