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chan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paceflight (雨前龙井), 信区: Mechanics
标 题: [身边的力学]神秘的数字84.4——贾书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n 10 15:26:02 2005), 站内
神秘的数字84.4
贾书惠
在不同的科技实践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个相同的数字,你说奇怪不奇怪?这个数字就是84.4。
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周期
在地球表面沿水平方向以初速度υ0射出一抛射体,则当υ0不断增加时,抛射体的轨迹如图1所示(当然,进入地球内部的那一段不会实现)。当轨迹成为圆周轨道时,抛射体就成为环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地球卫星。这种思想最初是牛顿提出来的,那时,人们就曾把人造卫星称为“牛顿炮弹”。人造卫星在地球表面环绕地球的运行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在中学物理课程中我们算过,它等于v1=√Rg;这里R是地球的平均半径,g是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如果取R=6370km,g=9.80m/s2,则得υ1=7.9km/s,它是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这时卫星的运行周期是
T=2πR/v1=84.4min (1)
式中,R=6370km,g=9.80m/s2,这就是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最小周期。当然这只是理论结果。实际上,由于地面附近大气稠密,卫星是运行在200千米高度以外的空间,卫星运行周期都比84.4分大。例如我国早期发射的“东方红1号”及“实践1号”卫星,均采用近圆轨道,其周期分别是114分及106分。后来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轨道高度较低,其周期大约是90分。而近年来发射的气象卫星,采用极地圆轨道,高度约900千米,周期是102.88分。
穿越地球的隧道
如果能乘坐人造地球卫星去旅行,那将是十分快捷的,从某地到地球那一面的某地只需42.2分,环球一周只需84.4分(这里没有考虑由地球自转带来的修正量)。现在的载人飞船、航天飞机都已使这种旅行成为现实,但代价却十分高昂。一些科幻文章中叙述了另外一种旅行方法。从某地A开凿一条通过地心到地球另一面B地的直线隧道(图2),当人从A地跳入隧道后,受地心引力作用,将不断加速,并高速通过地心。此后,在地心引力作用下逐渐减速,到达隧道另一端时,速度恰好是零,可以容易地“登陆”B地,从而实现了一次“免费”旅行。现在计算一下旅行所用的时间,如果认为地球是由许多层均质圆球壳组成(各层圆球壳的密度可以不同),则可以证明,地球内部的引力场为以地心C为中心的引力场,且引力与距地心 C之距离Υ成正比,即F=kΥ。亦即,地球内部的引力场相当于一个弹簧力场,弹簧的原长位于地心C。弹簧的刚度k可用地球表面处人体所受的引力及距地心的距离算出:k=mg/R,其中,m为人体的质量。根据物理中关于简谐振动的知识可知,在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人体将以地心C为振动中心作简谐振动,
动微分方程
T=2π√m/k=2π√R/g=84.4min (2)
与式(1)完全相同,我们又遇到了84.4。设想两个人同时从A地出发,一个乘坐沿圆轨道运行的宇宙飞船,另一个则跳入隧道,经过42.2分后,他们同时到达地球另一面的B地,而经过84.4分后,在原出发地会师。
穿越地心的隧道是不可能的,但沿地球的弦开凿一个由A到B的直线隧道则完全有可能(图3)。在这种隧道中,车辆沿轨道运行时,也可借助地心引力先加速后减速到达另一端,实现“免费”旅行。现在来计算旅行的时间,忽略摩擦,车辆受地心引力F沿轨道方向的分量指向轨道中夹点O,大小为
F cosα=krcosα=kx
亦即,这个驱动和制动车辆的力仍相当于一根刚度为k的弹簧,与穿越地心隧道的情况完全相同。由此可知,单程旅行时间是42.2分,往返时间是84.4分。如果由北京开凿3条这样的直线隧道,分别通往上海、广州和天津;则当3列车辆由北京同时(以零初速)出发时,经过42.2分,将同时到达目的地,而不论远近如何。
舒勒条件
飞机、轮船、火箭、导弹等运动物体(通常称为载体,因为它们都是运载有效载荷的工具)都需要导航设备,以便完成预定的航行任务。导航设备中,一个重要的参考基准是地垂线方向。例如,歼击机作战时,要在各种天气情况下作各种复杂的机动飞行。只能依靠仪表指示来判断飞机的姿态、飞行方向以及哪是上哪是下。到现在为止,人们寻找地垂线的唯一办法是借助于摆。例如,在一个静止的小车中,由车顶悬挂一个单摆(最简单的摆),则单摆静止的方向就是地垂线的方向。但如果小车以加速度a前进,则单摆将向后偏离地垂线(图4),如果小车作不规则的加速及减速运动,单摆将作杂乱无章的猛烈振动,再也无法指示地垂线了。只要手拿单摆坐上汽车,你就会对此确信无疑。怎样减小车厢运动对单摆的干扰呢?我们知道,单摆是一个振动系统,如果摆长是ι,则它的振动周期是
T=2π√l/g (3)
如果外界干扰是高频的(相对振动系统固有频率而言),则系统的响应幅度就较小。小车的运动规律我们无法左右,但可以减小单摆的频率(加大周期),使它相对外界干扰成为低频系统。为此要加大摆长ι。1916年德国人舒勒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将单摆的摆长ι加大到地球半径R,则摆锤永位于地心,不管小车怎样运动,单摆将永指地垂线(图5)。具有这种性质的摆称为舒勒摆,舒勒摆的振动周期是将式(3)中的ι换成R,于是我们再一次得到式(1)的84.4分。因此84.4分也称为舒勒周期。舒勒还将这个设想提高成一般原则:一个系统,如果在重力作用下它的固有振动周期是84.4分,则它指示地垂线的性能不受基座运动加速度的干扰。上述原则就称为舒勒条件。用单摆是无法实现舒勒条件的,用复摆也实现不了。一种实用方案是使用陀螺摆,因为高速自转的陀螺在进动运动中有巨大的惯性,可以实现长周期的进动运动。
摆式陀螺罗盘
导航设备中另一个重要的参考基准是南北向。人们曾用磁针指示南北(地球的磁极),但现代飞机、火箭等载体中有许多电器,它们不断产生各种干扰磁场,磁针是无法工作的。陀螺仪表仍是常用的指北仪器。例如,舰船中的摆式陀螺罗盘就能利用地球的自转而指北(地球的转极)。为了使陀螺罗盘的指北性能不受舰船运动加速度的干扰,同样要满足一种“调整条件”,即陀螺主轴的振动周期应是84.4分。陀螺罗盘启动前,陀螺主轴一般不位于北向位置,启动后,陀螺主轴要经过几个周期的衰减振荡才能稳定在北向位置。如果是3个周期,则找北过程大约需要240分。所以当舰船启航演习时,操作罗盘的士兵要比其他士兵早投入工作4个小时。如果突然发生战斗,这就成了大问题。现在已研制了电控陀螺罗盘,可以调整摆性及周期,使得启动时振动周期短,陀螺主轴能迅速找北,而正常工作时,仍保持84.4分的周期,以便指北性能不受舰船运动的干扰。
非结束语
在上面的来自不同问题的4个例子中,我们都遇到了84.4这个数字。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也并不神秘,因为84.4主要取决于R及g的值。亦即,这是因为我们使用了地球表面的引力。由此可以推测,在其他一些使用地球表面引力的情况下,我们还会和84.4再次相遇。读者不妨再搜集几个例子。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elcome to Mechanics @ Lilac]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6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8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