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g (RedGardenia), 信区: Physics
标  题: 赫 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2月17日19:02:56 星期三), 站内信件

赫 兹 
  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1894)德国物理学家。1857年2月22日生于汉堡。
青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在数学、物理实验等方面显示了出众的才华与能力。1876年进入
德累斯顿理工学院学习工程,但在那里只学了一个短暂时期,就去铁路军团服役一年。187
7年考人慕尼黑大学,学习数理科学。1878年又转人柏林大学成为亥姆霍兹的学生并做研究
工作。他对于理论和实验都很重视,学习比较全面。 1879年因解决亥姆霍兹提出的导体中
的运动电荷有无惯性质量这一问题获金质奖章而初露锋芒。1880年以《旋转导体的电磁感
应》一文获博士学位,成为亥姆霍兹的助手。1883年任基尔大学物理学讲师;1885~1889
年任卡尔斯鲁厄高等工业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年起接替克劳修斯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
。1894年1月1日。因血液中毒在波恩逝世,年仅36岁。

  赫兹在物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电磁波。当时人们对电磁理论的认识还很不一致。1
879年,亥姆霍兹为柏林科学院设计的重金悬赏中,提出了用实验证明以下课题:变化磁力
必然使绝缘体介质极化(产生位移电流),而位移电流又必然产生磁效应,这两个假设在
空气或真空中也同样成立。如果成功,电磁学就能“从无路的荒原”中走出来,验证麦克
斯韦电磁波的理论和预言。

  赫兹首先在1884年他的一篇理论性论文中提出源和场统一的思想,通过引入磁流矢势
把麦克斯韦方程改写为四个矢量方程。这为他后来的重要实验奠定了思想基础。但当时还
缺乏产生和检验快速振荡的仪器,因他还不敢接受亥姆霍兹要求他研究上述课题的要求。

  1886年10月,赫兹在物理实验室仓库发现两个演示用的大线圈,他还发现,当初级线
圈有脉动电流时,近旁未闭合的次级线圈打出了火花。而且次级线圈在某些位置上没有火
花发生(“中性点”)。赫兹敏锐地抓住这一偶然现象,相信柏林科学院的问题能够解决
了。接着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设计出直线型开放振荡器以产生频率极高的电振荡;设计
出带火花隙的单线线圈作为检验器(火花的距离可以调节)。接着,于1887年11月5日,他
在《论绝缘体中电扰动产生的电磁效应》一文中叙述了他利用上述高频发射器AA’与检测
器B,检验出置于C处的金属与绝缘板(如沥青、纸、干木、石蜡、汽油槽)对周围电磁场
(包括各中性点)的影响。从而证明了绝缘介质中产生的迅速交替极化即位移电流的存在
,获得柏林科学院奖。  

  为了证明这种位移电流也存在子空气或真空中,他在1888年1月通过驻波方法测出电磁
波的速度。办法是在一间空间为 的暗教室中的墙上钉一块 的锌板,用来反射电磁波并与
发射波叠加形成驻波。利用小车上的检验器测出波节(无火花)与波腹(火花最强),由
此可根据测出的驻波波长与波源频率算出电磁波速度,证明与光波速度一致。赫兹还进一
步在1888年夏季证明了电磁波与光波有同样的性质:直线传播(通过垂直方向的锌板有阴
影区),反射(高2m孔径为1.2 m的抛物面反射镜使电磁波聚焦),折射(高1.2 m顶角为 
30°的沥青棱镜使电磁波偏折,折射率为1.69),偏振(通过钢丝屏做成的金属栅)等等
。1888年1月21日赫兹完成他的著名论文《论电动力学作用的传播速度》,成了人们规定电
磁波发现的日期。这些实验对于确立麦克斯韦理论的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爱因斯坦
评价说:“只是等到赫兹以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存在以后,对新理论的抵抗才被
打垮。”可以说,赫兹的卓越实验,为麦克斯韦的理论添上了至关重要的一笔。其后迅速
发展起来的无线通讯技术,则是直接受惠于赫兹的无与伦比的实验。

  他的研究工作,还包括气象、材料硬度等方面,尤其在光电效应与阴极射线等方面,
成果更为突出。1891年开始撰写《力学原理》一书,试图通过力学把物理学各领域统一起
来。

  物理学大师们对赫兹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爱因斯坦指出:“伟大的变革是由法拉第
、麦克斯韦和赫兹带来的”,说明了赫兹的工作对物理学发展所起的不可磨灭的作用。普
朗克在一封信中赞扬他:“在人们关注电波的时候,赫兹是这一代的冠军。我们物理学会
的成员沐浴着他的光辉,也将分享他的荣耀。”他英年早逝,在他的能力和经历正要把他
推向对物理学做更大贡献的关头,他的生命结束了。

  为了纪念他的卓越贡献,将频率的单位命名为赫兹。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80.87.1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