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DTD (放荡*坦荡), 信区: Physics
标  题: [合集] 田松: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Feb 16 21:33:10 2005), 站内

────────────────────────────────────────
  qizi (棋子)                      于  (Fri Nov 12 19:35:19 2004)  说道:

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
田松①

(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民间科学爱好者”是一个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所谓科学活动的特殊群体
,与“
业余科学爱好者”相比,其最大特征是不能与科学共同体进行正常的交流。大规模
民间科
学爱好者的存在是某种社会问题的反映,它与1980年前后的社会氛围有关,与大众
语境和
大众传媒对科学活动的误读有关,也与其自身偏执的心理倾向有关。对此问题的研
究,即
有利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又可以为科学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间科学爱好者 业余科学爱好者 科学共同体 大众语境 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民间科学爱好者是一个奇特的社会群体,有人认为他们可以成为专业科研的补
充,予
以鼓励和支持;有人认为他们行为无益,但精神可嘉;有人认为他们精神不正常,
表示同
情;也有人认为他们的“研究”是伪科学,予以批判。专业科研人员普遍认为,民
间科学
爱好者的工作毫无价值,他们的来信来访对于专业机构的正常工作是一种干扰。
  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民间科学爱好者?为什么会有大规模民间科学爱好者在中国
出现?
涉及到公众、科学与社会的诸多关系。民间科学爱好者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科学社会
学问题
,有必要从科学传播的角度进行研究。
1,什么是民间科学爱好者②
  所谓民间科学爱好者,是指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
群,他
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
者致力
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
与科学
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③

  民间科学爱好者是一个很大的人群④,几乎所有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话语地位
的科学
领域都有他们的存在。在数学领域,他们热衷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等尖端问题——
这也是
人数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民间科学爱好者群体,《科技日报》记者李大庆称之为
“哥迷
”(1);直到今天,中科院数学所每年还能收到几麻袋声称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
想的信
件和文章。在物理学领域,他们致力于推翻相对论⑤、量子论,或者提出新的宇宙
论体系
,还有一些人研究永动机。在生物学领域,有人试图提出新的进化论体系⑥。此外
,在地
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都不乏其人。有些人的理论庞大无比,从宇宙起源到阴阳五
行,从
饮食起居到政治经济,无所不包,已无法归入具体学科。
  民间科学爱好者在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文本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共性。归纳
起来,
他们最核心的心理特征是偏执。他们大多坚信自己的“科学结论”具有特殊的价值
和意义
他们最核心的心理特征是偏执。他们大多坚信自己的“科学结论”具有特殊的价值
和意义

;他们不能与科学共同体甚至与世俗社会达成正常的交流;他们常常生活在幻想的
情境中
,比如他们不能平实地理解他人的言论,会忽视对其不利的部分,夸大他们喜欢的
部分;
有时也会出现某种妄想的特征,比如把自己比作布鲁诺和伽利略,把自己的到处碰
壁解释
为权威对小人物的压制与迫害;他们普遍表现出对精神的强烈追求,仿佛是纯粹的
理想主
义者;他们的生存能力通常较差,有人甚至年过四十还要依靠父母、妻儿来维持生
存,但
是生活的艰苦反而加强了他们的悲壮感和神圣感;他们有很多人相信自己在未来会
成为一
代大师,这种信念使其困苦的生活镀上了一层光辉。
  民间科学爱好者推广其“学术成果”的方式大体如下:1,写信、上访(对象
可能是
学术机构、学术杂志、大众传媒、各级官员);2,直接演讲(通常以大学校园为
主要场
地);3,自费出书;4,自建研究所⑦;5,上网。
  他们的“学术论文”也有一些共性:1,新名词极多,且与科学共同体现有的
术语体
系没有多少关系;2,逻辑混乱,不知所云;3,常常夸大结论的意义;4,喜欢发
表一些
超越具体问题之上的议论,尤其喜欢表达爱国情怀;5,常常把结论建立在未来的
可能性
上,建立在现有科学不成立的可能性上——建立在可能被某人尤其是可能被自己引
发的未
来的科学革命上。
  此外,从教育背景上看,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自己所献身领域的专业训练,也
没有通
过自学对那个领域达到深入的了解。
  由于民间科学爱好者所具有的共性,他们事实上已经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研究
对象。

  
  目前学者及大众媒体对这个群体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有人称之为“民间科
学家”
或“业余科学家”,他们也愿意如此自称。本文作者称之为“民间科学爱好者”,
简称“
或“业余科学家”,他们也愿意如此自称。本文作者称之为“民间科学爱好者”,
简称“
民科”。这个命名自1999年开始见诸媒体(2),已被部分学者和媒体接受。最近,
刘华杰
博士发明了一种新的称呼,“江湖科学爱好者”,有更多讥讽的意味,但也凸显了
他们的
某些特征。
  一般而言,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工作不属于伪科学,顶多属于“科学向度的伪科
学”
(3),或者郝柏林院士所说的赝科学(4)。因为伪科学在某种意义上拥有自己的“科
学共同
体”,也有学科范式,甚至有“学术刊物”。而民间科学爱好者都各自为战。另外
,通常
所说的伪科学都是产生了严重社会影响的以经济或者政治为目的的社会活动,这也
与之不
同。
  民间科学爱好者的成员包括社会各个阶层,有干部、教师、公务员、公司职员
、普通
农民、工人,甚至有社会高层人士⑧;年龄范围也比较宽泛,年龄最长的哥迷有七
十多岁
,但是大体上有一个下限,一般不小于三十岁。
2,民间科学爱好者(science fans)与业余科学爱好者(amateur scientists)
的差异
  命名也是出于区分的需要。表面上看,民间科学爱好者(science fans)与另
外一个
人群有很多相似。这些人也不是专业科学工作者,也喜欢在业余时间从事科学活动
,甚至
有些人也很固执,但是他们接受科学共同体的范式,能够与科学共同体进行交流,
并能够
做出一些具有科学价值的工作。这些人可命名为“业余科学爱好者”(science 
amateur
),他们才是真正的业余科学家(amateur scientists)⑨。
  从字面上看,“业余科学爱好者”与“民间科学爱好者”的词义有很多交叉,
甚至难
以区分。这里不准备把它作为一个语文问题详细辨析,而是直接命名。
  业余科学爱好者也是一个很大的人群,所从事的学科范围也很广。比如有很多
天文爱
好者,他们用业余时间观测天象,也能够发现新的天体⑩,但他们并不想推翻现有
的天文
理论,也不期望创建一个全新的宇宙论体系。
理论,也不期望创建一个全新的宇宙论体系。
  业余科学爱好者并没有成为特殊人群,而是社会的普通成员。

  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业余科学爱好者与科学共同体有着正常的交流,爱
好者之
间的交流有时也十分频繁,这和业余棋手与专业棋手的关系非常相似。而民间科学
爱好者
不但不能与科学共同体进行交流,相互之间也不能交流。同样是“哥迷”,每个人
都构建
了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读懂他的体系,而不愿也不能读懂
别人的
体系。所以他们虽然人数众多,却不是一个集体,只是一个集合。
3,1980年代的社会氛围:苦行、牺牲与科学的意识形态地位
  民间科学爱好者在其它国家也有存在,拉德纳所说的科学狂想者(5)就属此类
。但是
,像中国这样大的规模则属罕见。如果我们把民间科学爱好者的个别产生归结为其
个人原
因,则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大规模出现必有其社会原因,反映了某种社会问题。
  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令人困惑。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过
着艰难
困苦的生活,几乎没有物质追求,常被视为纯粹的理想主义者。那么,他们这种颇
有理想
主义色彩的苦行和牺牲精神从何而来?需要从他们受教育的年代寻找答案。
  1980年代以前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强化着这样一种价值观念:一个人要有远大
的理想
(比如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等等),为此,个人的物质生活乃至生命都是可以并
且应该
牺牲的,是谓献身。不单邱少云、黄继光这些战时英雄,和平年代的英雄如向秀丽
、欧阳
海、罗盛教等也大多与牺牲有关。当不足以牺牲生命时,就强调对物质生活的牺牲
——“
苦行”。所以有对大庆人的先生产,后生活的赞颂。在这种语境中,苦行与牺牲都
具有很
高的意识形态价值。反过来,苦行与牺牲的决心与程度,又成为其衡量精神和理想
是否纯
粹的标志。
  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理想主义姿态与这种语境正相一致。同时,这种“争光理想
”与某
些传统思想,如孟子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
些传统思想,如孟子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
”民间之“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表现形式上并无二致。因而民间科学爱
好者的
理想主义表观下,也可能潜藏着某种功利之心。
  苦行本来是达成理想的手段,但是,当理想遥遥无期,苦行本身就成了目的,
成为其
依然拥有理想、拥有崇高精神的证明。这使他们能够在生存艰难的状态下,保持着
强烈的
精神优越感。
  
  然而,为什么是科学,具体而言,为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之类的科学领域成为
民间科
学爱好者献身的对象?
  从五四运动开始,科学的地位日渐提高。1949年之后,唯科学主义成为主流意
识形态
的一部分,科学常用作形容词,代表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6)。投身科学事业
一度是
广大青年的美好选择。然而在文革期间,虽然“科学”这个词仍然具有意识形态价
值,但
具体的科学工作和科学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一再下降,甚至有了负的意识形态价值。
这时,
科学已经不能作为实现“争光理想”的手段。
  1976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变。1977年高考恢复,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
会召开
,“科学的春天”在中国大地突然降临,科学家重新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学好数
理化,
走遍全天下”成为当时的流行语。科普类杂志、期刊有了将近十年的繁荣,其中一
种现已
停刊的杂志的刊名很能体现当时的时尚——《我们爱科学》。甚至在1980年前后高
中文理
分科时,曾存在普遍的文科歧视——只有理科学不好的人才会去学文科。
  大规模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哥迷就是一个很
好的案
例。
  
  数学本是一个抽象的世界,数论和哥德巴赫猜想有史以来都在中国公众的视野
之外。
  数学本是一个抽象的世界,数论和哥德巴赫猜想有史以来都在中国公众的视野
之外。
然而,1978年1月,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一
个没有
意识形态背景的纯粹的科学家成为传主,这是几十年来的第一次。陈景润立即成为
公众人
物,直到逝世,都是传媒关注的对象。然而,“使徐迟、陈景润等人始料不及的是
,《哥
德巴赫猜想》一文发表后,难以数计的中国人加入了证明这一猜想的行列。他们都
想摘取
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7) 如,
  
  今年53岁的刘平危初中只读了一年半就辍学了,但因喜欢数学,便到处找书看


1970年,因风湿病加重不能上班,便投入到数学研究中。1978年,他读了徐迟的报
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后,萌发了要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想法。(8)
  
  又如:
  
  庄严是辽阳市1968年初中毕业的下乡青年,1976年返城后当过多年的装卸工。
1978年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向哥德巴赫猜想冲击,完成了“1+2”,震撼了世界。庄
严受到
了极大的鼓舞和感染,时年27岁从小也特别喜欢数学的他顿时热血沸腾,剩下这一
步之遥
,他也要试试,为国争光,把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摘下来!(9)
  
  长期以来,对哥迷及其它民间科学爱好者的正面报道在大众传媒上时有出现,
上面所
引只是其中之二。对这些文本可以做多重分析,从中不仅可以获得关于民间科学爱
好者的
个人信息,还可以看到作者和受访者是以何种方式理解科学活动的。因其大多存在
不同程
度的杜撰、夸张、改写,这又为我们分析其中深层心理留下了线索。
  陈景润的一夜成名,哥德巴赫猜想的简单表述,整个社会对科学的崇尚,都使
很多具

  陈景润的一夜成名,哥德巴赫猜想的简单表述,整个社会对科学的崇尚,都使
很多具
有争光理想的人开始了摘珠之梦。当然,最后成为铁杆哥迷的大多是那些有偏执倾
向的人

  
  那么,为什么只有初中文化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会认为自己有可能解决哥德巴赫
猜想这
样的问题?
  中国的唯科学语境是在公众科学素养很低的情况下自上而下地形成的,因而公
众对于
科学活动并没有基本的了解。文革期间,“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之类的
口号充
斥大众传媒,贬损科技专家的故事层出不穷。甚至卫星上天这样的科技成就也被宣
扬成文
化大革命的胜利,传媒上的功臣更多的是劳动模范,科技专家很少以正面形象出现
。长此
以往,科学研究便不被认为是一项需要一定的专业训练,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才能
从事的
事情。
  从民间科学爱好者的言谈和文本中,可以看到他们思想中的时代烙印。一位哥
迷在
2002年3月给本文作者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坚信,民间是科技的源泉,大从(众
)是科
技的主体,小人物是可有所作为的,可以弥补大人物所不能完成的事情。因此,要
发挥小
人物的优势作用而不能抑制他们的创造性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这是科教兴国和振兴
中华所
必需。”从这些话语可以联想到很多当年的口号,比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
造历史
的真正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群策群力,大干快上。”等等。下节
还要说
道,很多人的确认为,科学发现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以一种大
会战、
大比武的方式来完成。
  
  如上所引,很多对哥迷的报道都有这样的叙事模式:某某人看到了徐迟的报告
文学,
被陈景润的精神所感染,决心为国增光,不顾自己只有初中毕业,也要去摘数学皇
冠上的
被陈景润的精神所感染,决心为国增光,不顾自己只有初中毕业,也要去摘数学皇
冠上的
明珠。这种模式使我们看到,哥迷等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目的是首先是为国争光,摘
取明珠
不过是实现其争光理想的手段。实际上,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学问题在数学上具有
什么意
义,他们并不关心。
  能够被民间科学爱好者作为献身对象的科学领域总是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意识
形态价
值的那些,只有这些领域能够满足他们的争光理想,当然,也只有这些领域能够为
其所知

  
  综上所述,民间科学爱好应该满足两个条件:1,受过理想主义教育,有牺牲
与苦行
的精神动力;2,经历过1980年代中国科学的春天,能够把科学作为献身的对象。
由于最
后一批受过理想主义教育的一代出生在1970年以前,1968年出生的朱海军基本上是
民间科
学爱好者年龄的下限。
  1980年代后期,中国的社会转型基本完成,导致1)大众语境乃至主流意识形
态中的
理想主义成分日益淡化;2)经济、法律、管理等人文学科以及某些实用类工科的
社会地
位迅速上升,理科则大幅度下降。这时,民间科学爱好者大批产生的社会氛围已不
复存在
。即使仍有兼具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的人,献身的对象也不再是科学了。
  出于类似的原因,1980年代曾产生规模更大的民间文学爱好者,又在1990年代
迅速减
少,现在只留下一个已经带有讽刺性的称谓:文学青年。
4,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知识背景及传媒对科学活动的误读
  民间科学爱好者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科学教育,他们是如何了解所研究的领域
的?他
们的科学知识来自何处?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又来自何处?
  根据大众传媒的报道及其自述,他们的思想资源大致有三:中小学教育;自学
;科普
书刊和大众传媒。由于文化革命,很多四十岁以上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连中学教育都
不完整
书刊和大众传媒。由于文化革命,很多四十岁以上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连中学教育都
不完整
,这样的知识基础使他们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局限。因而,民间科学爱好者理解科学
、了解
科学的最重要途径其实是科普书刊和大众传媒。
  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代表的传统科普是以普及具体的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
,很少
涉及到科学共同体的科学活动。偶有涉及,也常和大众传媒一样,给出某些模式化
的描述
。比如,科学家的经典形象是身穿白大褂、秃顶、戴眼镜、和和气气、全知全能的
老爷爷
,他们德高望重,不食人间烟火,一心为科学献身,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这种
模式已
经具有了某种原型的特征11,成为传媒及受众潜意识中的思维方式,成为大众语境
的一部
分。徐迟所描述的陈景润也是这类形象的变形。当然,它与1980年代以前的主流意
识形态
是一致的,同样表现了对苦行与牺牲的尊崇。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民间科学爱好
者正是
按照大众传媒和科普书刊中的科学家形象进行自我塑造的!
  在对科学发现过程的描述中,也存在类似的原型。“灵机一动”和“铁杵成针
”是其
中有代表性的两个。
  在科普书刊和大众传媒上,流传着有很多科学天才灵机一动或者灵光一现做出
重大发
现的故事。比较著名的有牛顿的苹果、阿基米德的浴缸、瓦特的水壶,还有凯库勒
的梦。
与此相对的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一类的故事,最常说的是“六六六”,说发明人
经过了
665次失败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故以此名之。12 居里夫人从沥青中百炼成镭的故
事也被
归入此类,这类故事符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民间格言,也与苦行和牺牲
的精神
相吻合。
  前一类故事把科学发现的丰富过程简化为最后一步的灵感与机遇,简化为拍脑
门出点
子。后一类故事强调了培根式的归纳法发现模式,因其忽视了深层的在先的理念,
使科学
发现蜕变为简单的技术劳动。这两类故事都含有对科学活动的某些误读,甚至其个
案也为
科学史学者所质疑(10)。但这种叙事模式或因其富有戏剧性,或因其符合意识形态
话语,
科学史学者所质疑(10)。但这种叙事模式或因其富有戏剧性,或因其符合意识形态
话语,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而这类故事不断产生,不断流传,已经成为大众语境的一部
分。
  在这样一种大众语境之中,民间科学爱好者激起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也就不足为
奇了。
一位传媒工作人员在一篇支持哥迷的文章中写道:
  
  数学家陆柱家说得好,陈景润去世后,哥氏猜想在采用新方法之前,是不可能
被证明
的。那么,有些复杂问题换一个方式思考,也许就变得简单。所谓“新方法”,不
就是改
变思路吗?我们至少应该关心有没有人试图利用“新方法”证明这个问题。(11)
  
  这正是铁杵成针、灵光一现的模式。作者相信哥迷的“思路”具有科学价值,
所以大
批哥迷就有可能碰上正确答案。仿佛哥德巴赫猜想是埋在山上的一个宝藏,只要有
海底捞
针、铁杵成针的精神,就可以找到。又仿佛是一项寻宝竞赛,所以要赶在外国人的
前面先
挖出来——为国争光。而在媒体的描述中,科学活动有时的确很像是体育比赛——
一场在
很短时间内决出胜负的具有可观赏性的活动。
  这样,大众语境对科学活动的误读,与某种意识形态背景结合起来,就造就了
轰轰烈
烈的民间科学爱好者群体。苦行与牺牲为其行为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正的价值,铁杵
成针与
灵机一动之类的叙事原型为其行为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合理性。民间科学爱好者一面
年复一
年地打磨铁杵,一面期待灵光降临。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科普同样接受了,甚至强化了这种误读。
  时至今日,这种语境依然存在,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长期肯定,具有强大的惯性
。这使
得民间科学爱好者常被看作具有献身精神的理想主义英雄。很多人即使在表示批评
时也要
强调,他们的精神是好的;科研机构也不愿直接否定他们,更倾向于委婉地推托;
相反,
民间科学爱好者及其同情者则常常理直气壮地指责科学共同体在打击人民群众爱科
学搞科
民间科学爱好者及其同情者则常常理直气壮地指责科学共同体在打击人民群众爱科
学搞科
学的积极性。
5,结语
  大规模的民间科学爱好者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他们的存在意味着科学
与公众
的沟通出现了某些障碍,意味着传统的科学传播出现了某些问题。尽管大规模产生
新的民
间科学爱好者的总体社会氛围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大众传媒以及大众语境对科学活
动的误
读仍在继续。因而,对这一人群进行研究,既有利于解决与之相关的具体的社会问
题,也
能够为科学传播活动提供某些借鉴。
  
--------------------------------
原脚注
① 田松(1965-),男,吉林四平人,哲学博士、科学史博士,现在北京大学哲
学系做
博士后工作,主要从事科学哲学和科学传播领域的理论工作。
② 民间科学爱好者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建立在以下资料之上:1,大众传媒
的公开
报道;2,笔者收集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自己印制的材料。3,与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直
接或间
接交往。
③ 对于民间科学爱好者相对于科学共同体及其它社会群体的差异,作者另有专文
论述,
在此只给出结论,不作具体讨论。
④ 由于没有相关的统计资料,具体人数难以估计。根据中科院数学所的估计,单
是哥迷
就有几千人之多。
⑤ 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研究员组织的“天地生人”系列讲座
上,曾
做过“相对论争鸣”系列讨论,并于2000年7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爱因斯坦相对
论问题
研讨会”,还出版了论文集《相对论再思考》(宋正海等主编,地震出版社,
2002年7月
研讨会”,还出版了论文集《相对论再思考》(宋正海等主编,地震出版社,
2002年7月
)。
⑥ 其中最知名的是提出人类体质进化新说的朱海军,他认为人之所以直立行走,
是由于
人类的祖先采取了面对面的性交体位。
⑦ 如提出地球抛月学说的冯宜全,就在唐山自建了一个地学哲学研究所。参见:
《南方
周末》2000年4月7日一版刘学斤文章,《冯宜权,一个人的“学说”》。
⑧ 级别最高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大概是政协委员黄维,他一直热衷于设计永动机。
参见:
金源,《奇缘——一个战犯管理所长的回忆》,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
⑨ 两种“科学爱好者”的英译曾在“虹桥科教论坛”上有过讨论,致远、离乡客
、微结
构、楚汉、PHPig、二蒙、烁泥、xyps、老王等网友提供了可贵的建议和信息,在
此表示
感谢。
⑩ 2002年2月3日,国际天文学会小行星彗星中心就把一颗由中日两国的业余天文
爱好者
张大庆和池谷熏分别独立发现的新彗星命名为“池谷-张”。张大庆是河南开封的
一位普
通工人,这颗彗星他是用一台自制的20公分口径光学望远镜发现的。
11 原型,荣格心理学的概念,指某种类型化的无意识的思维方式。
12 实际上,六六六的名字取自其化学分子式,与实验次数无关。

-----------------------------------------------
参考文献
1 李大庆. 哥迷论证遭专家冷遇 哥德巴赫猜想不轻松[N]. 北京:科技日报, 
2002-3-29.
2 田松. 我看民间科学爱好者[N]. 北京:科学时报, 2000-3-27(B3).
3 田松. 唯科学·反科学·伪科学[J].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9). 19.
4 郝柏林. 伪科学与赝科学[J]. 上海:科学. 2002(2).
4 郝柏林. 伪科学与赝科学[J]. 上海:科学. 2002(2).
5 拉德纳. 科学与谬误[M]. 北京:三联书店,1987. 31-46.
6 田松. 唯科学·反科学·伪科学[J].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9). 15.
7 李大庆. 哥德巴赫猜想谁来摘珠[N]. 北京:中华读书报, 1998-4-8.
8 金娜,胡沛.黄陂老汉刘平危声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N]. 武汉:武汉晨报,
2001-3-25.
9 吕志贵. 辽宁人挑战哥德巴赫猜想,老红军力荐引来省长批示[N]. 沈阳:辽宁广
播电视
报, 2002-3-20.
10 斯文·奥尔托利, 尼·维特科夫斯基. 阿基米德的浴缸[M]. 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
2000.7.
11 王乾荣.“哥德巴赫猜想”成热点 专家建议不要“乱猜”[N]. 北京:北京青年
报,
2002-2-4.


Science Fans: A Basic Description and an Analysis of Their Emergence

TIAN So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Science fans” is a special group devoted to the so-called
scientific activities outside of the science community.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amateur scientists (or science amateur) in the way that they do 
not
have proper channel fo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cience community. 
Science
from amateur scientists (or science amateur) in the way that they do 
not
fans developed out of sudden in the early 1980’s in China thanks for 
the
social environment, public perception of science at that time,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 by mass media, and the 
paranoid
tendency of science fans themselves. The research upon science fans 
can
address the problem they have caused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some
advi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Science fans;amateur scientist(or science amateur);science

community;social context;science communication


(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7期)




────────────────────────────────────────
  zjliu (秋天的萝卜)               于  (Fri Nov 12 21:35:00 2004)  说道:

做学问本来就没有界限,何必分得这么清楚呢?!


────────────────────────────────────────
  megie (稻草人)                   于  (Sat Nov 13 15:04:42 2004)  说道:


  嗬嗬,那是做哲学的人写得dd,好长呀!



────────────────────────────────────────
  winbird (鸢飞戾天)               于  (Sun Nov 14 12:34:14 2004)  说道:

“民科”是比较无法令人赞同,我个人认为。
请仔细阅读文章,里面所描写的民科的特征。他们那种很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纯属是附
庸风雅在新时代的变种——附庸科学。每天都很high,每天都觉着自己很伟大!如同探求
真理道路上的侠士一般,带领着周围一样的民科圆桌骑士冲向真理的至高点。试问这样的
精神状态,如何安得下心来做学问?所以,做学问是不必要分清楚,但是不做学问却自称
作学问的,我们就要区分出来。
他们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熟读科学史,因为繁复的数学物理推导以及抽象思维,我们这些
经过系统训练的专业学生有时还不能游刃有余的,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难以逾越的关隘,
所以他们便一遍一遍的读科学史,感觉自己了解了科学伟人的一切,自己就等于了解了伟
人的科学内容以及科学思想。与他们探讨一个问题,他们不会给你一个理想物理模型,去
阐述可能的现象或者用方程来描述一个过程,他们会给你举什么等效原理,说什么悟性,
好像只要他们一想,一类比,事情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你要他们严格的证明,他们会搬
出一大堆物理史说谁谁谁的伟大理论在诞生之初遭受如何如何的反对,以此证明你应该接
受他们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深邃思想……他们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与你辩论不同的问题,
始终不回到物理与数学严格缜密的逻辑体系内……让你感觉无所适从。最后他们还会洋洋
得意地说你物理思想不够,你仅仅局限于书本公式和权威……我吐血!!!!!
我狂吐血!!!!!!!!!!!!!!!!!!!!!




────────────────────────────────────────
  megie (稻草人)                   于  (Sun Nov 14 16:18:37 2004)  说道:


  我也不喜欢民科,即使是学物理的,如果逻辑思维不够严谨,都容易给他们绕糊涂,

  那些不是专门学物理的更容易被误导!说大了,对科学的发展弊大于利!



────────────────────────────────────────
  yangqingtc (一休)                于  (Sun Nov 14 18:25:17 2004)  说道:

这个吧,偶觉得“民科”还是利大于弊的!

那是一种氛围,一种全民爱科学的氛围。
它会感染每一个公民。
但是大学里的学术就不同了,会让人有距离感,校门口卖水果的大爷大妈,会认为来买水
果的教授博导们,和自己完全就是两种动物。
所以大学的学术,最多只会感染书香门第的孩子,教授的儿子可能从小就对科学有感情。
但是一般人家的孩子呢?尤其是家庭环境相当差的人,恰恰是“民科”的喧闹,使他们向
往科学。在他们中间,有可能有天才,远非教授的儿子能比。

说到“民科”的弊。
我想说,只要没有太多人相信他们的奇怪理论,就让他们在那里吧!有什么实际的害处吗




────────────────────────────────────────
  hitfans (hitfans)                于  (Sun Nov 14 20:20:46 2004)  说道:

“民科”的存在源于公众对科学的误读。同样,他的存在会加重公众对科学的误读。


────────────────────────────────────────
  megie (稻草人)                   于  (Mon Nov 15 00:08:22 2004)  说道:


  现在中国大多数的民科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他们讲的不是科学,

 而仅仅是顽固的狡辩,若想引导全民爱科学,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但是连概念都分不清的人怎么能引导别人呢?

  可别把别人也给引上歧路。



────────────────────────────────────────
  zjliu (秋天的萝卜)               于  (Mon Nov 15 08:10:47 2004)  说道:

现在的学术水平从低到高我觉得没有一个好的分界线来区分
专业的科学家和民科,像我们这些研究生就该介于他们之间,
你又何必分的那么清楚呢?
我觉得自己该算是“民科”,很多概念也不清楚



────────────────────────────────────────
  winbird (鸢飞戾天)               于  (Mon Nov 15 10:19:37 2004)  说道:

同样不清楚,你懂得不明白就不要妄说,民科们可就“好读书不求甚解”了,这就是你区
别于中国主流民科的地方。我们这些人,虽然经过专业培训,但是和实践一流实验室里的
人相比,不要说他们boss,就是一个操作员,相形之下我们也是民科。但是走的路不一样
。所谓界限可能就是追求知识时所采用的方法吧!你我都相信“厚积薄发”,看了很多书
可能还是觉得自己停留在民科水准,不敢妄言,而当今的主流民科正好相反,不好好打基
础,天天想着学物理好像作诗一样,有灵感就能出杰作。每年有多少人在无端的反对相对
论?他们的感觉,就像买彩票,一旦自己的妄说能兴风作浪了,自己也就永垂不朽了,于
是乎妄说一堆接一堆。他们整天说爱因斯坦犯错误,说牛顿是人渣(这是我看一个民科原
文说的,不是我妄说),说他们的理论如果受到足够重视……其实我们也给他们的理论足
够重视了,他们写的东西,一开始我还真傻呼呼的看,越看越让人啼笑皆非,我没中风算
好的了……
其实身份不重要。就像“为民科喝彩”里面说的,有几个民科还是很牛的。但是他们本着
求真敬业的态度,这种态度恰恰就是专业的科学态度,拥有这种态度,足以把他们从民科
当中划分出来,归为正统。同样,在我们纯理科学生当中,也有不少人(比如我一个啦)
,看书的时候犯懒,想想大概其是这么回事就过去了,结果脑袋瓜子里产生了很多的误解
,直到多年后与人争论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理解的偏差。如果对待所有的书本都那么不认真
,即便有了高高在上的学位证,也不过是披着gown的民科。


────────────────────────────────────────
  zjliu (秋天的萝卜)               于  (Mon Nov 15 10:27:57 2004)  说道:

不想说了,我觉得民科这个词就有点贬低的意思,我觉得
应该平等一下,何必这样去看去说去谴责呢,大家都是出
来混生活的,体谅一下吧。
现在对我而言还是做自己的事吧,很多事看着气愤,自己
又没办法



────────────────────────────────────────
  megie (稻草人)                   于  (Mon Nov 15 11:21:31 2004)  说道:


  我觉得我理解的民科和你理解的民科不太一样,所以态度也不太一样。

  我并没有以学术水平的高低的态度来区分,

  我只是以他们考虑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区分而已,

  如果一个业余的科学家他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他的爱好,

 我不会认为他是民科!

 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对于社会来说,多多益善,也不会受到所谓专业人士的口诛笔伐。

 而目前中国主流民科,或者说活跃于我们眼前的民科,并不是这样的,

 他们的思考方式高度一致为所谓的“逻辑”,如果你要尝试以以什么定理,

  什么公式,或者什么试验来讨论的话,你简直是自讨苦吃,他马上会认为你没有

  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只会相信书本的。初碰上这样的民科,我还会尝试和他们讨论,

  后来我只能一个字来形容我的感觉,晕!



────────────────────────────────────────
  megie (稻草人)                   于  (Mon Nov 15 11:27:35 2004)  说道:


  这个问题的确没有意思,个人有个人的观点,呵呵!

  承认也吧不承认也吧,谁都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的人认为存在即是合理,有的人认为存在并不一定合理,哈哈!

  


────────────────────────────────────────
  winbird (鸢飞戾天)               于  (Mon Nov 15 11:28:34 2004)  说道:

同感呢
物理系的么?


────────────────────────────────────────
  zjliu (秋天的萝卜)               于  (Mon Nov 15 11:48:55 2004)  说道:

en


────────────────────────────────────────
  yangqingtc (一休)                于  (Mon Nov 15 14:59:07 2004)  说道:

我觉得这也是有意义的。
至少可以吸引公众眼球,尤其是对科学充满好奇的小孩子。
而理论的对错问题,完全可以由这些孩子的老师来解决。

现在的学术,越来越发达的同时,变得离日常生活越来越远。
对公众来说,太沉寂了。
你能想象一个天才的妈妈,会在给他做饭的时候,和他讨论夸克都有哪几种吗?

民科,只能称之为“喧闹“。但是这种喧闹,可以吸引人。
等它把公众,尤其是有潜力、有天赋的孩子吸引过来之后,真正做科学的人可以把民科赶
走,宣扬真理。

我不企盼民科能引导公众走向真理,但是他们可以刺激公众追求真理。
引导的工作,科学工作者来做。
正所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
  mephist (mephist)                于  (Mon Nov 15 15:39:56 2004)  说道:

不赞同他们,不反驳他们,不评论他们,只要不出来混淆视听对大众的基本认知造成威胁
,而只在理论层面胡说,就让时间使他们自生自灭,科学的发展不会记住他们,科学史所
记载下来的,是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如果我们有幸身处那纷繁的理论开创时代,就会
发现,那是个充满喧嚣和骚动的时代,水至清则无鱼。更何况即使我们不同意他们的观点
,也要保证他们说[废]话的权利,科学上的民主和宽容,不仅仅是针对研究生和教授的,在一个政治上民主和宽容不发达的国家,这尤为重要。民主和宽容。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0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