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g (RedGardenia), 信区: Physics
标  题: 第三篇:*** 第十五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01日21:14:19 星期天), 站内信件

第三篇 不同类型的科学家(上)
第15章 理论科学家与实验科学家
  克里克既不像布拉格那样的理论家,也不像佩鲁兹那样的实验家。他介于这两种类型
的科学家之间。他偶尔也做点实验,但更多的是埋头考虑解决蛋白质结构的理论。他经常
会有什么新发现,变得非常激动,立刻把它告诉任何愿意听的人。过了一两天他经常会意
识到他的理论站不住脚,于是又回到实验中去,一直到百般无聊之中又产生了对理论的新
想法为止。    ——沃森
  从科学的结构来看,科学由实验(包括观察)和理论两部分构成,科学家的队伍也可
以分为实验科学家和科学家。对理论没有兴趣而在实验方面做出成绩的科学家称为实验科
学家,对实验没有兴趣而在理论方面做出成绩的科学家就成为理论科学家。对一些科学家
而言,这可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他们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建树,且把自己理论和
实验方面的贡献看得同样重要。
  以物理学为例,阿西莫夫对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1
]。
  “有的物理学家会致力于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精确的测量。或许,他打算测定在某些化
学反应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的精确数量;或许,他打算度量某一种亚原子粒于在分裂成其
他粒子、并释放出能量时的精确方式;或许,他打算知道大脑的微弱电势在某些药物作用
下的精确变化。在这些工作中,他都可以称得上是位“实验物理学家”。
  另一方面,一位物理学家也可能特别有兴趣去仔细钻研早已得到的测量结果,希望从
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或许,他能推导出某些数学关系式来,这些公式能够解释这

  些测量结果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且,如果他找出了这些关系,就能用它们来预言某些
还没进行过的测量结果。而一旦进行了这些测量,其结果又和所预言的相一致的话,他很
可能就
  发现了一条被称做“自然法则”的东西。试图用这种方法来获得自然法则的物理学家
,就是“理论物理学家”。”
  我们很难分出究竟是理论科学家还是实验科学家对科学贡献大。科学研究活动中,理
论科学家和实验科学家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在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从创
始人到历任实验室主任共10位科学家中,第一任主任麦克斯韦、第六任主任.莫特(1977年
获诺贝尔物理奖)、第八任主任爱德华兹S.F.Edwards,1928-)是理论物理学家,卡文迪什
本人、第二任主任第三代瑞利男爵(1904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第三任主任J.J.汤姆逊(
1906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第四任主任卢瑟福(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第五任主任W.
L.布拉格(1915年与其父W.H.布拉格获诺贝尔物理奖)、第七任主任派帕德(A.B.Pippard
,1920-)和第九任主任弗伦德(R.H.Friend,1953-)是实验物理学家。
1、理论科学家的特征
图1 物理学的三个领域
 
  关于理论科学家的特征,可以直接引用杨振宁先生的有关物理学家的精彩的描述。杨
振宁给出了物理学的划界,并说明了玻尔、海森伯、薛定谔、狄拉克、爱因斯坦等几位理
论物理学家的区别。物理学的三个部分和其中的关系:唯象理论(phenomenological the
ory)(2)是介乎实验(1)和理论架构(3)之间的研究。(1)和(2)合起来是实验物
理,(2)和(3)合起来是理论物理,而理论物理的语言是数学。
  狄拉克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最重要的贡献是海森堡方程,是量
子力学的基础。可是写出这两个方程的途径却截然不同:海森堡的灵感来自他对实验结果
(1)与唯象理论(2)的认识,进而在摸索中得到了海森堡矩阵方程式。狄拉克的灵感来
自他对数学(4)的美的直觉欣赏,进而天才地写出他的方程—狄拉克方程。他们二人的喜
好和注意的方向不同,所以他们的工作的领域也不一样,如图2所示。此图也标明玻尔、薛
定谔和爱因斯坦的研究领域。爱因斯坦兴趣广泛,在许多领域中,自(2)至(3)至(4)
,都曾做出划时代的贡献。
图2 几个理论物理学家的风格
  理论科学家需要非常好的数学才能。这是演绎法所必不可少的。爱因斯坦在谈到牛顿
时说:“他(牛顿)不仅作为某些关键性方法的发明者来说是杰出的,而且在善于运用他那
是地的经验材料上也是独特的,同时他对于数学和物理学的详细证明方法有惊人的创造才
能”。爱因斯坦本人的数学已经是很好的了,但他说:“我总是为同样的数学困难所阻”
。由于研究的需要,他专门请了一个很强的年轻的数学助手。
  尽管理论科学家不亲自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但他们必须提出验证科学假说的实验方法
。通常他们根据新的假说或者已有的科学原理进行实验设计,以头脑思维的方式展开和完
成实验过程。这种实验称为思想实验。
  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理论的概率与不确定性解释和因果与决定性解释的争论中,
双方就多次应用思想实验。
  在第五届索尔威会议上,爱因斯坦企图用一些理想实验来反驳测不准原理。首先,他
设计了一个让电子通过单狭缝绕射的实验,认为这个实验可以提供一个精确的时空坐标,
同时又能提供对此过程中能量和动量交换平衡的详细说明。然而,玻尔很快的指出,他不
能避免在测量时仪器对电子的干扰,即电子与狭缝边缘的相互作用。爱因斯坦见单狭缝难
不倒玻尔,又想出了新的实验。他承认用确定位置坐标的同一系统来精确测量动量是不可
能的,所以他以分开的装置,一个测位置,一个测动量。他设计了一个电子通过双狭缝干
涉的实验, 当双狭缝开启时,从屏幕出现的亮点可以知道电子垂直方向的动量,分别关上
其中一个狭缝, 就可以知道电子的确实位置。然而玻尔在仔细思考后发现,如果关上其中
任何一个狭缝,实验的状态就完全改变了。当双狭缝开启时,即便电子一个个发射出来,
最后仍会在屏上形成干涉条纹。假如轮流开启一个狭缝,虽然可以得知电子究竟经过那个
狭缝,但最后却不会再有干涉条纹了。就这样,这个本来是爱因斯坦用来反驳量子力学的
理想实验,经由玻尔 的解释在今日已成了说明测不准关系和互补原理的标准范例。
  在3年后的第六届索尔威会议上,爱因斯坦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盒子,盒上有一个小孔,
可由快门来启闭.快门则由盒中的时钟机械置来控制,小盒的重量是可以测量的.盒中装
有一些辐射物质。我们可以调节快门使得刚好放出一个粒子之后就关闭。透过时钟,可以
精确的量出粒子放出的时间。另外,测量粒子放出后盒子的重量,我们也可以知道粒子的
质量.经由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 E=mc2,能量也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来,于是违反了测不准
关系。这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光盒实验.由于实验根本不涉及观测仪器的问题,根本没有
外来粒子会改变粒子的运动.所以测不准关系破灭了,因果律和准确性都恢复了。 
  玻尔遇到了严重的挑战,无法马上找到问题的答案。他和他的同事一夜未眠,检查实
验的每一个细节,想要找出爱因斯坦到底错在那里。经过通宵的奋战之后,玻尔终于找出
了反驳爱因斯坦的办法。第二天,玻尔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草图,但和爱因斯坦 不同的是
,他给出称量小盒重量的方法。他用弹簧把小盒吊起来,盒上有一指针,可以沿固定在支
架上的标尺移动,这样就可以读出小盒在粒子跑出前后的重量了。玻尔请大家回忆 爱因斯
坦 的广义相对论中的等效原理:当时钟在重力场中发生位移时,它的快慢会发生变化。当
粒子跑出盒子而导致盒子重量变化时,盒子将在重力场中移动一段距离,这样子读出的时
间也会有所改变,因而导出测不准关系。这是广义相对论中著名的红位移公式,表示一个
在重力场中移动的时钟,在移过一个位势差时在某个时间内时钟快慢的改变,玻尔随即用
红位移公式导出了测不准关系。 
  爱因斯坦不得不承认玻尔的推论是无懈可击的。他自己在设计这个理想实验的时候,
居然没有考虑到广义相对论的效应。玻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驳倒了他本人,取得了第二
回合的胜利。玻尔的胜利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赞同,哥本哈根解释也被奉为是量子力
学的正统解释。
2、实验科学家的特征
  有效地进行科学实验(包括观察和测量)是实验科学家的生命。实验科学工作者必须
要学会自己动手去制作仪器,亲手去做实验,通过基本实验技巧的训练,在科学理论指导
下去观察、解释和发现未知现象,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科学实验的类型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实验的学科领域,可以分为物理实验、化学实验
、生物实验等等;按实验所处的环境,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室内实验)和自然实验(室
外实验);按实验中质与量的关系,可以分为定量实验、定性实验和结构分析实验;按实
验的步骤可以分为预备性实验、决断性实验和正式实验;按实验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可
以分为析因实验、对照实验、模拟试验;按实验的对象,可以分为物的实验、动物实验和
人的实验。按实验的直接目的可以分为探索性实验和判决性实验。判决性试验是指这个实
验的结果可以决定一个假说和理论的命运,如迈克耳孙(A.A.Michelson,1852-1931)—莫
雷(E.Morley,1838-1923)实验。探索性实验是对一个全新的领域的预备性探讨。或者说科
学实验有两个目的:一是观察迄今未知的或者未加解释的新事实,一是判断未某一理论提
出的假说是否符合大量可观察到的事实。有时这两个目的是互不相干的,有时又殊途同归

  一个具体的科学实验可以简单地分为5个步骤。首先,科学家必须掌握问题的有关理论
基础,即实验科学家也需要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其次,进行实验方案的制定与设计。第三
,实验仪器的制造与准备。第四,观察与记录实验结果。第五,处理实验结果并给出合理
的解释,形成科学论文。
  实验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克服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困难,防止误观察与未观察。①
设备。先进的实验设备是科学实验不可缺少的前提。有些仪器是现成的,根据不同的实验
目的进行合理的组装;有些仪器必须是自己制作的。由于经费的限制或者制作工艺的限制
,不能获得最先进的设备,就不能做出最新的发现。②错觉。观察都是人为的感知活动,
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产生错觉。③粗心。科学实验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需要周密
的观察,不容许有疏漏和误差,粗心导致实验的不准确、不精确是科学研究的大敌。④偏
见。科学家的实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但过分相信理论就会在潜意识里产生先入
为主的偏见。 
  实验科学家在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方面也容易犯错误:根据不完善的理论或者不充分的
证据得出结论;错误地把不相干的两个事实判定为因果关系;错误地运用推理。
3、实验物理学家举例:迈克尔孙与阿斯顿
  真空中的光速是最古老的物理常量之一。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罗迈(O.Roemer)第
一次提出了有效的光速测量方法,惠更斯根据罗迈提出的数据和地球的半径第一次计算出
了光的传播速度约为200000千米/秒;1728年,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德雷(J.Bradley)得出
光速为310000千米/秒;1849年,法国人菲索(A.H.Fizeau)测得光速是315000千米/秒;
1850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J.L.Foucault)测出光速是298000 千米/秒;1874年,考尔纽
(M.A.Cornu)测得光速为299990千米/秒。接下来以光速测定为终身目标的是迈克耳孙。

  迈克耳孙1873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并留校教物理和化学。大约在5年后,开始进行
光速的测量工作,随后游学欧洲,在德国和法国学习光学。回国后离开海军成为凯斯学院
物理学教授。迈克耳孙因为精密光学仪器和和借助这些仪器进行的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工作作出的贡献获得190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迈克耳孙自己设计了旋转镜和干涉仪,用以测定微小的长度、折射率和光波波长。18
79年,他得到的光速为299910±5千米/秒;1882年,他得到的光速为299853±6千米/秒。
这个结果被公认为国际标准,沿用了40年。迈克耳孙最后一次测量光速在加利福尼亚两座
相差35千米的山上进行的,光速测量精确度最后达到了299798±4千米/秒。他就在这次测
量过程中中风,于1931年去世。
  迈克耳孙的一个著名实验是被称为迈克耳孙—莫雷的测定以太是否存在的实验。迈克
耳孙用干涉仪考察与地球运动同一方向传播的光线是否慢于与地球表面垂直方向传播的光
线,这样就可以考察“以太”是否存在,而过去假设以太是一种除了地球的大气以外在整
个空间存在的物质。因为以太被假设为静止不动的,地球穿过以太而运动,于是与地球同
一方向传播的光线就会比与地球表面垂直方向传播的光线受到更大的障碍,产生干涉条纹
。1881年迈克耳孙第一次在柏林进行了这项实验,得到一种否定结果,即没有干涉条纹出
现,结果不能证明两束光线是以不同速度传播的。他在不断提高精度的条件下,几次重复
了这个过程。直到1887年他又在凯斯学校同美国化学家爱德华·莫雷一起以近乎完美的条
件作了这个实验。物理学家不得不认真考虑以太确实并不存在,这种结果向正统的物理理
论提出了许多问题,并直接导致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提出和解释。
  制作更好的仪器,做更多的观察和测量是实验科学家的追求目标。1922年获得诺贝尔
化学奖的英国物理学家阿斯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阿斯顿从伯明翰大学毕业后阿斯顿来到卡文迪什实验室,改进当时他做阳射线研究的
气体放电实验装置,用来测定同位素及其原子量。后来,阿斯顿根据他原先改进的测定阳
射线的气体放电装置,又参照了当时光谱分析的原理,设计出一个包括有离子源、分析器
和收集器三个部分组成的,可以分析同位素并测量其质量及丰度的新仪器,这就是质谱仪
。该仪器对于测量的结果精度达到千分之一。他用这一新的仪器对氖作重新测定,证明氖
的确存在20Ne和22Ne两种同位素,又因它们在氖气中的比例约为10:1所以氖元素的平均原
子量约为20.2(后来的研究又发现氖存在第三种同位素21Ne,氖元素的平均原子量为20.
18)。随后,阿斯顿使用质谱仪测定了几乎所有元素的同位素。阿斯顿在71种元素中发现
了202种同位素。
  阿斯顿运用质谱仪对众多元素所作的同位素研究,不仅指出几乎所有的元素都存在同
位素,而且还证实自然界中的某元素实际上是该元素的几种同位素的混合体,因此该元素
的原子量也是依据这些同位素在自然界占据不同比例而得到的平均原子量。
  在他荣获192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后,他仍然坚持工作在实验室,对质谱仪作进一步的
改进和完善,从而使他后来又制成了3台质谱仪,其倍率达两千倍,精度达十万分之一。
4、理论物理学家举例:爱因斯坦、杨振宁和霍金
  20世纪3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可能是爱因斯坦、杨振宁和霍金。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把牛顿力
学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它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
质上的统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
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发展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原理,并且
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
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时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时空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
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它并不是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
间。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在引力场中不沿着直线而会沿着曲线传播。这一
理论预见,在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在日蚀观察中得到证实,当时全世界都为之轰动。19
38年,他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即从场方程推导出物体运动方程,由
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时、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天文学的巨大发展受到重视。另外,爱因斯坦对宇
宙学、用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杨振宁原本想做个实验物理学家,但他的实验能力很差,动手时总是显得笨手笨脚的
。在芝加哥大学艾里逊实验室进行加速器实验时,哪里炸得乒乓作响,哪里就有杨振宁。
他羡慕那些实验能力强的同学的天赋,“实验室里的一些同学具有神秘莫测令我惊愕的第
六感觉,他们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漏气孔;当定标电路失常时他们知道应该在什么地
方踢一脚。”但是他能现场解决同学们遇到的理论方面的难题。在泰勒的建议下,杨振宁
最终选择了理论物理学作为自己一生的研究对象。
  杨振宁在理论物理学上有3项重要成就。1954年与米尔斯发表了《同位旋守恒和一种广
义规范不变性》和《同位旋守恒合同位旋规范不变性》两篇论文,建立了杨—米尔斯规范
场,规范场是关于包括引力作用在内的四种相互作用的理论。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
发表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问题》,打破了曾被物理学家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
原理,他们因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67年和1968年,杨振宁发表了两篇论文
,建立了一个方程,后来被称为杨—巴克斯特方程。后来,物理学家发现此方程也是一个
最基本的数学结构。
 
  理论科学家更多地使用脑子进行思考,身体的好坏不会影响其科学成就。史蒂芬·霍
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史蒂芬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21岁时诊断患了卢伽雷病
,即运动神经细胞病,医生宣判他活不了多久了。霍金只能顽强地与疾病对抗。与此同时
,霍金开始沉入对世界的思索中,向爱因斯坦这位前辈伟人的相对论迈出批判的第一步。
不过,霍金身体状况的确越来越糟糕,他渐渐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在1985年因肺炎造成的
手术中,甚至失去了讲话的能力。在一段时间中,他飞驰的思想只能被封闭在自己的大脑
中。无法与人交流,这使他觉得生不如死。所幸的是,科技的发达最终使他得以借助电脑
和语言合成器,重新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能够在众人面前演讲。
  在这期间,他的思想在广阔的宇宙中遨游—他指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将在所谓“
大爆炸奇点”失效,因此将量子力学引入对宇宙诞生的探索,最终得到宇宙无始无终的结
论,并创造出“虚时间”这一概念;他指出“黑洞”事实上一直都在发“光”,只是极其
微弱而已;他以幽默的方式证明了上帝的虚无……
  霍金这个名字渐渐在人类科学的世界显露出自己的光彩:1975年,教皇在梵蒂冈步下
圣坛,将嘉奖“有杰出成就的年轻科学家”的勋章授与霍金,而他的前任在多年前曾经严
酷地迫害过布鲁诺、伽利略;1985年霍金英国皇家学会吸纳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他
在剑桥大学担任着牛顿曾经就位多年的重要教职,被世界公认为是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
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是对20世纪人类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
5、理论实验双料物理学家举例:牛顿与费米
  在整个科学史上,牛顿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因为他是一个真正集实验科学家、
理论科学家和数学家三位一体的人物。
 
  牛顿的理论贡献最辉煌的成就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他认为太阳吸引行星,行星吸
引行星,以及吸引地面上一切物体的力都是具有相同性质的力,还用微积分证明了开普勒
定律中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力是吸引力,证明了任何一曲线运动的质点,若是半径指向静止
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点,且绕此点扫过与时间成正比的面积,则此质点必受指向该点的向心
力的作用,如果环绕的周期之平方与半径的立方成正比,则向心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还通过了大量实验,证明了任何两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吸引力,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的理论贡献得益于数学。在同一时期哈雷和胡克等科学家都在探索天体运动奥秘,
其中以胡克较为突出,他早就意识到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但他缺乏象牛顿那样的数学才
能,不能得出定量的表示。
  1687年,牛顿出版了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一部力学的经典著作。牛
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三定律)
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锐利的数学工具,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
  牛顿的实验才能表现在光学方面。他利用三棱镜试验了白光分解为的有颜色的光,最
早发现了白光的组成。他对各色光的折射率进行了精确分析,说明了色散现象的本质。牛
顿还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他的“微粒说”与后来惠更斯的“
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此外,他还制作了牛顿色盘和反射式望远镜等多
种光学仪器。
  牛顿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在几乎每个他所涉足的科学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成绩。
他研究过计温学,观测水沸腾或凝固时的固定温度,研究热物体的冷却律,以及其他一些
只有在与他自己的主要成就想比较时,才显得逊色的课题。
  在现代科学史上,费米则是理论与实验俱佳的著名科学家,他在现代物理理论和实验
物理学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1925~1926年,费米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与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各自导出量子统计
中的“费米-狄拉克统计”。1934年,费米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关于中子引起的核反应的研究
,提出热中子的扩散理论。他在用中子轰击铀原子的核反应实验中,得到了一种“新元素
”。当时他把这种元素起名为“超铀”元素,首创了β衰变的定量理论,为原子能研究奠
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费米因利用中子辐射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及慢中子所引起的有关核反应,获1938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实,费米得到的并不是“超铀”元素。1939年费米到了美国。当时德
国科学家哈恩与斯特拉斯曼用化学方法检验了费米的实验,发现用中子轰击铀原子,只能
得到地球上已存在的钡。从费米的错误结论出发,竟然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惊人成就。哈
恩与斯特拉斯曼便大胆地提出一种新设想,认为铀原子核受到中子的轰击后,不是衰变,
而是分裂为大致相等的两个中等质量的原子。这就是著名的裂变理论。 
  “裂变理论”诞生之时,费米正在外出途中。当他从杂志上获悉这一惊人的消息后,
马上返回哥伦比亚大学,一头扎进物理实验室。他用精密细致的实验验证了“裂变理论”
的正确性,并致力于研究裂变的“链式反应”,进而建立了一整套“链式反应”的基本概
念和基础理论。 
  沉缅于科学研究中的费米用自己的心血,换取了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铀核反应的实验成功及其基础理论的产生,为后来原子弹的试制成功提供了有力的实验
基础和可靠的理论依据。这一重大成果,打开了长期封闭的原子核能宝库的巨锁,为人类
找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宝藏。由于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费米成为原子能事
业的先驱,成为世界上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20世纪在基本粒子理论物理学研究中作出
杰出贡献的两位华裔科学家之一的杨振宁(另一位是李政道),于1945年获奖学金离开中
国赴美国留学,他渴望在费米的指导下学习,为此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当他得知费米已转
到芝加哥大学时,便又前往芝加哥读研究生。后来,费米和杨振宁在基本粒子的研究中共
同提出了“费米-杨振宁模型”。 
  费米发现链式反应,为原子能的利用迈进了极其关键的一步。在费米领导下,1942年
12月2日于芝加哥大学,世界上第一座用碳作减速剂的核反应堆竣工落成,实现了链式核反
应。费米还研究了宇宙射线的来源。为纪念费米对核物理学的贡献,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建
立了“费米奖”,以表彰为和平利用核能作出贡献的各国科学家。100号化学元素镄和原子
核物理学使用的“费米单位”(长度单位)就是以费米的名字命名的[2]。 
注:
  1、I.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1980年。
  2、用科学家命名的化学元素集中在95号元素之后,如96号用居里、99号用爱因斯坦、
101号用门捷列夫、102号用诺贝尔、103号用劳伦斯、104号用卢瑟福、106号用西博格、1
07号用玻尔、109号用迈特纳命名。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7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62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