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g (RedGardenia), 信区: Physics
标  题: 第四篇:*** 第二十六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01日21:26:47 星期天), 站内信件

第四篇 不同类型的科学家(下)
第26章 文艺家型科学家
  爱因斯坦显然是一位艺术家,甚至在外表上也如此,见过他的人常注意到这一点……
爱因斯坦并不只是在闲暇和游戏时才是一位艺术家,就如同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可能打高尔
夫球,或者一位伟大的军人可能种兰花一样。他在全部工作中都保持同样的态度。他追寻
科学的感情之根,而感情也正是艺术之根的所在。  ——霭理斯
  尽管科学和人文在某些方面格格不入,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也存在着巨大的冲突。如
斯诺所说,“一方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方是科学家,并尤以物理科学家最为代表性。
双方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尤其在年轻人中间)还存有敌意和反感,
但大多数是缺乏理解。他们对对方都有一种荒谬的、歪曲了的印象。他们处理问题的态度
是如此不同,以至于在情感的层次上,也难于找到很多共同的基础。”[1]但是,科学家队
伍中,爱好文学和艺术的人为数不少。爱因斯坦、普朗克、哈恩3人在一起的时候,可以组
成一支水平很高的室内乐演奏小组: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弹钢琴,哈恩则进行伴唱
。伽利略是天文学家、诗人与文学批评家,开普勒是天文学家、音乐家、诗人,巴斯德是
生物学家和画家,诺贝尔是化学家、诗人、小说家,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科学
家和画家,罗蒙诺索夫(M.V.Lomnosov,1711-1765)是科学家、诗人。发明莫尔斯电报码的
莫尔斯(S.E.B.Morse,1791-1872)原来是一个职业风景画家。法国生理学家、1913年诺贝尔
生理医学奖获得者里谢(C.R.R.Richet,1850-1935)写过诗歌、剧本、小说,他写的情诗艳
丽动人,写的剧本经常在欧洲各地上演,写的小说由于借用了自己对心理学的研究也无不
扣人心弦。美国科学家罗斯(R.Ross,1857-1932)因揭示了疟疾的奥秘而荣获1902年诺贝尔
医学奖,他的爱情小说《奥莎雷的狂欢》是当时美国十大畅销小说之一。美国科学家、口
服避孕药发明人杰拉西(C.Djerass,1923-)写过诗歌、小说和戏剧,他的小说曾在BBC向世
界广播。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霍夫曼出版过3本诗集,与杰拉西合作写过剧本。
  不过,这里所说的文学家型或者艺术家性科学家,不是指具有一般的文学艺术素质和
爱好的科学家,而是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建树不亚于那些职业的文学艺术家的科学家,甚至
他们本人的科学技术成就常常因为文学艺术的成就而被掩盖了(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
奇、德国诗人歌德)。
1、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很多科学家认为,科学与人文科学只是在表现形式上不同,在创造性方面是相似的。
杰拉西认为“不论你从事的是艺术还是科学,你所要做的都是前人未曾做过的,你自认为
是某一领域的开先河者,或以新的方式看待问题。”霍夫曼认为“诗歌与许多科学—理论
构建、分子合成等—都是创造。要完成这些创造活动,需要技艺精湛、思想活跃、专心致
志、超然物外和简洁的陈述。”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埃德尔曼(G.Edelman,1929)学习
过15年音乐,但他最终放弃音乐是因为“我并没有音乐天赋,我有这方面的常识和经验,
但没有天赋和灵感。”
  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可以引用华裔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的
一段简洁而精辟的描述[2]: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
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
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不以来科学
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想象,它的真理性
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夜市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
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科学和艺术都在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2、罗蒙诺索夫:赞诗颂彼得
  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的第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是一个全能型科学家,精通多门学科,
包括化学、物理学、采矿技术、金属学和光学。1960年以前的苏联文献,往往对他的成就
大肆夸张,说他比拉瓦锡更早发现质量守恒定律,比本杰明·伦福德(B.T.Rumford,1753-
1814)更早发现热的运动论,比托马斯·杨(T.Young,1773-1829)更早发现光的波动理论。
虽然在整个科学史上的地位还有待评价,但他在俄罗斯科学史的突出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在科学领域之外,罗蒙诺索夫对俄国教育、语言学、历史和文学作了同样重要的贡献
。他创办了俄罗斯最古老的大学—莫斯科大学。他写了第一本语法书,从而使俄语系统化
。他写的《俄国古代史》在1766年去世后出版,这是第一部俄国史。在文学方面,罗蒙诺
索夫写有长诗、赠诗、悲剧及讽刺文章,创造富有哲理和崇尚激情的颂诗,主要作品为《
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日颂》和《晨思上苍之伟大》,长篇叙事诗《彼得大帝》未能完成。
  《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日颂》从表面上看是颂扬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的,但实质上
是颂扬彼得大帝、颂扬科学的,因为女皇批准了科学院的新章程,为科学院增加了拨款。
提到彼得大帝促进科学的引进和发展,诗人这样写到:
  “于是各种神奇的科学
  越过高山、大海和江河,
  把手伸向俄罗斯,
  对伟大的君主说:
  我们愿意竭尽全力/把纯粹智慧的新成果
  交给俄罗斯人民。/君主它们前来作客,
  于是俄罗斯已经期望/看到它们的辛勤劳作。”
3、伊拉司马斯·达尔文:诗歌与论文合一[2]
  伊拉司马斯·达尔文是提出现代进化论的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伊拉司马斯·达尔
文在当时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生物学和生理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从其祖父
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与那些把艺术生活和科学生活截然分开的科学家不同的是,伊拉司马斯·达尔文则把
诗人的角色和科学家的角色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的所有关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作品都
是用叙事诗的形式写作的。伊拉司马斯·达尔文广学博览,知识渊深。他曾在剑桥的圣约
翰学院攻读古典作品、数学和医学,对诗歌颇感兴趣。他在爱丁堡大学学完了医学教育课
程。爱丁堡大学毕业后,他就在诺丁汉开业行医,由于一开始就受到挫折,遂迁居利奇菲
尔德。1777年,伊拉司马斯对植物学特别感兴趣,并且建立了专门的利奇菲尔德植物学协
会。该协会专门翻译林纳的著作《植物的系统》和《植物的分科》。在这个时期,伊拉司
马斯在利奇菲尔德郊区买下一小块土地辟作植物园。由于这种兴致,他开始写他的第一部
叙事诗。直到晚年他才开始发表这些诗。
  最初发表的是叙事诗《植物园》的第二集,标题是《植物之爱》,后来发表第一集《
植物经济》。两部集诗都博得了读者的好评。这完全是一种独特的诗种——它把古典的、
很有特色的古希腊罗马的形象(爱罗斯神、赫刺克勒斯神、山林水泽女神、缪斯神、古希
腊罗马女神),以及后来的英国民间文学中诸如地精等的形象同一些崭新的科学概念,同
含有唯物主义哲学味道的思想,同反映当代技术进步的成果结合起来。而诗的注释,则可
以看成是一篇篇科学论文或者科学评论。在叙事诗第一集里,诗人描写在原始之火女神参
与下创造宇宙的情况。叙事诗第二集描述植物之爱,与诗文并列的也有自然历史性质的注
释。叙事诗《植物园》及其知识性很丰富的注释和对植物的酷爱符合当时时代的胃口的,
因此该书一版再版,共出了4版。
  他的作品中最成功的要算《动物生物学,即生命的规律》一书。这是一部医学著作,
它谈的是疾病的理论。《动物生物学》在7年内出了3版,并翻译成法文、德文和意大利文
出版。
  在《动物生物学》里,伊拉司马斯·达尔文列举了5条使他承认物种进化的理由。一是
生物在个体发展历史的过程中发生的那种变态,二是人类使家畜发生的那些变化,三是畸
形的出现和后代对畸形的继承。四是所有温血动物——四足动物、鸟、两栖动物以及人类
在构造上惊人的相同之处。五是一切生物从它生命的开始到结束都在变化着,并把已具有
的特征遗传下去。他还认为性感、饥饿和追求安全是导致动物的变异的3种原因。
  伊拉司马斯·达尔文的最后一部叙事诗是《大自然的神殿》,这是在他去世之后,查
而斯·达尔文诞生之前6年,即1803年出版的。在这部诗作里,他又一次研究了生命的起源
,即生物有机体的起源及其发展,研究有机体的性生活,性生活使它们自己得以繁殖,以
不断恢复因它们的死亡造成的减员,研究心理方面和智力方面的发展状况,在叙事诗的结
尾部分,研究世界上存在着的善与恶的问题。
  以下是伊拉司马斯·达尔文在《大自然的神殿》中一段谈语言的产生的诗,他用诗的
语言描述了动物的感觉的表现。
  “每当感情迸发或思绪激荡的时候,/智慧为爱情或仇恨所包围,/满腔热血沸腾,整
个身心激动百感纷呈,/双颊绯红,目光晶莹,笑中春风生,/而模仿,在亲属的意识之中
,/很快就创造一模一样的思想过程,/外露的面部表情引起许多想法相同,/语言也就从此
产生。/ 好斗的雄鸡或者好妒的鹌鹑,/竖起羽毛把敌方死盯;/盛怒的双方气势汹汹,尽
管一声不吭, 样子已是最明确的威胁行动。/饥饿的狼群深夜哀鸣,/蛇声咝咝,凶残鬣狗
鸣鸣抖威风。/雄狮一声怒吼,抖起长鬃,/用尾巴拍打自己的前胸。/野人斗士双眉紧锁怒
目圆睁,/攥紧拳头,威胁敌人似骤雨狂风,/抖擞精神目光炯炯,抡起拳头伺机行动,/看
打击敌人哪里才能致命。/就是这样,联想力把全部激情 流露在表现于外的特征。/就是这
样,兽、人、鸟的哑语 首先从手势交换中产生,/今日舞台上的哑剧也全由这种交换构成
。/热情满怀的雄辩家,/要用手势弥补他太无分量的谈话内容。/就是这样,由模仿产生的
语言,/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一同发生。/就是这样,为表达事物本质的每一概念,/相应的
单词随之形成;/口中舌与唇逐渐配合发出响声,/语句按成分断开,喉头产生振动,/在那
里,声音带有如下色彩:爱情、威吓、惋惜、赞许和恳请,/这一切,全是气浪发生的振动
。”
4、诺贝尔:文学的理想主义
  诺贝尔的主要兴趣是科学和文学。他认为,对自然科学的征服,是为子孙后代创造幸
福的材料;而文学的理想主义使命,也能在这方面起着它的作用。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
诺贝尔在遗嘱中把文学作为奖项之一。
  诺贝尔写有一些小说草稿,但从未没有发表过。例如1861年写的《在最明亮的非洲》
和1862年写的《姊妹们》这两部抒发他对社会改革观点的作品,或者在相当后期的1895年
写的喜剧草稿《杆菌发明专利权》,尽管它们的确包含着对于人物性格的敏锐观察,但却
有点天真和造作。他对一般生活越来越多的批评态度,使得这些作品充满了挖苦和奇妙的
内容。
  尽管诺贝尔肩负巨大的工作负担,但他保持了自己对诗的喜爱。他注意跟踪包括斯堪
的纳维亚在内的文学潮流,并且从中看到了它在他所梦想的人类向更好的生活发展中,能
够成为一种使人振奋精神的源泉。
  在诺贝尔的信件里,他经常引用莎士比亚和其他英国作家的话,并使之变得滑稽风趣
;这些信件还流露出他曾仔细读过并且珍惜与他同时代的一些哲学著作,例如赫伯特·斯
潘塞,他的思想在很多方面与诺贝尔自己的思想相吻合。
  诺贝尔在诗歌方面的尝试,是模仿拜伦和雪莱的。他对古今著名和无名作家的基本思
想倾向相当熟悉,喜欢那些带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作品,而不喜欢当时的自然主义作品。诺
贝尔曾把托尔斯泰的作品翻译成瑞典文,也曾在晚年写过一部悲剧《复仇的女神》。
  在1890年写的题为《拟论述的哲学反映》这份目录中,诺贝尔用12个标题涉猎天下万
物非常深远的思想。例如,互相作用的原子、大脑思维和记忆的功能、以太和可衡量的物
质、各种宗教的渗透、经济和税收研究、化学新的简化体系、以新思想为基础的政府组织
、爆炸学科的工作;细胞与宇宙的哲学。
  另外一份目录的题目是《已经写完的文学与诗歌》,共14部(首):三姊妹、背负死
亡、疾病与医疗、她、一则谜语、我是否曾经爱过......、给与的梦想......、森西、精
神抚育、训诫、相信与不相信、双上鞍、惊奇、我看到两朵玫瑰蓓蕾。
  在这些诗作中,现在保存下来的有第一、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首 从这几首诗中
,可以看出阿尔弗里德·诺贝尔具有相当多诗的灵敏,虽然在晚年由于他所遭受的沉重打
击,这种灵感变得迟钝,但它却伴随了他的整个一生。下面是迄今尚不为人们所知的第六
首诗《我是否爱过?》的从瑞典文翻译出来的一段摘录:
  “啊,你的质问,/多我记忆的旋涡/唤醒了一幅甜蜜的轮廓,/那梦寐以求的幸福呵,
/ 生活不肯将它赐给我;/那满腔热忱的爱情呵,/不待成长就已经凋落。/你不会懂得,/
一个年轻心灵的理想世界,/是怎样遭到现实的折磨,/挫折、幻灭与忧思,/是怎样捉弄那
欢乐的生活,/使一切都丧失灿烂的光泽。/你那年轻的灵魂,/在如意宝鉴中/只看到世界
纯洁无浊,/ 呵,但愿你永远不要/看到它的面目赤裸。”
5、歌德:科学思想被遗忘
  众所周知,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是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
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1749年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
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歌
德的文学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
、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
体裁的文学作品。他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
》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少年维持之烦恼》写一个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
族,跟鄙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爱情上更遭封建势力摧残打击的少年维特愤而自杀的
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
声誉。《浮土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把浮士德写
成一个不断追求、进取的理想人物;把他的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副业等五大发展阶
段,都写成以封建政体腐败、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灭和“理性王国”蓝图之虚妄为主体内
容的悲剧阶段;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
。这部著作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
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
关系,作品也因而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
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内容写主人
公走出家门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肯定实践的重要意义,认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专业技
能力社会造福。 
  歌德的这些文学成就明显地掩盖了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歌德大概是在1780年左
右进行科学研究的。1790年他出版了《植物变态学》一书。有人比喻这本书对18世纪以前
的生物学犹如化学对炼金术。1810年歌德出版了长达1400多页的两卷本著作《颜色论》。
颜色论曾长期受到物理学家的非议。但在20世纪,不少著名物理学家如海森伯、玻尔等人
对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6、莫尔斯:半路弃画从文
  莫尔斯生于1791年,是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的长子。莫尔斯从小就喜欢画画,14岁进
入耶鲁大学学习美术,开始在象牙上画纤细画,1810年毕业后去英国伦敦学习具有英国艺
术风格的历史画,1815年学成回国后以画肖像画为生,并开始在新英格兰、纽约、南卡罗
来纳州当巡回画家。  莫尔斯以技法见长,结合英国的浪漫主义,对所画人物的性格加
以鲜明的描绘。莫尔斯最著名的两幅绘画作品是拉菲德(Lafayette)和W.C.布莱恩特(B
ryant)的肖像,还有雕塑《垂死的赫丘力士》。
  莫尔斯对美国绘画的最大贡献是他发起倡议,在1826年建立了美国国力艺术设计院,
成为第一任院长,主持院的常务工作一直到1845年。他曾举办过美国首次的系列艺术讲座
。1829年莫尔斯开始漫游欧洲,1832年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游船上,一位年轻医生对电磁
铁的讲解使莫尔斯的兴趣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莫尔斯回到美国后,41岁的他开始致力于研究实现电报通信的装置,历经3年夜以继日
的研制改进,并耗尽了一生的积蓄,1835年得到初型。为了解决生计和研究费用,1936年
他又回到纽约大学担任绘画雕塑教授职务。1837年后他只画过一幅肖像画,这时他已经把
全部兴趣都转移到了发报机的发明上,。
  莫尔斯在1837年完成了自己的电报装置,并在大学进行演示。1938年莫尔斯申请了专
利。1938年他还发明了莫尔斯电码,这种电码通过点、短线和间隔的不同排列来表示字母
、数字和标点符号。1844年莫尔斯建成了实验性电报线路,并完成了电报通信的重大实验
,他发出的第一封电报的信息是“这是上帝的杰作”。
  12年的艰辛换来了成功,但有人使用莫尔斯的系统缺不肯付费,因此他又不得不为维
护自己的专利进行数件诉讼。1854年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确认了莫尔斯作为电报发明家的
法律地位,从此他的声誉和财富大增。晚年的莫尔斯从事慈善事业。
7、萨根:肩负科普使命
 
  萨根(C.E.Sagan,1934-1996)于1934年11月9日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市,于1955年在芝
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56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960年获得天文学和天文物
理学博士学位。从60年代早期他就在哈佛大学执教,1971年任康奈尔大学教授。1996年12
月20日萨根去世,年仅62岁。
  卡尔·萨根一生研究成果惊人。他的研究重点为金星上的温室效应、火星上的季节变
化、原子战争所造成的长期环境影响、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外星智能生命探索等。他是宇
宙生物学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他直接领导了美国行星探索计划“水手号”、“海盗号
”和“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发射。他还担任过美国天文学会行星分会会长,美国科学促
进协会天文学分会会长,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行星分会主席。
  萨根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一个著名的科普作家。萨根认为科学家普及科学是科
学家的一项神圣使命。科学家从事科普的原因不只是为了向资金提供者如纳税人解释自己
所做的工作,而主要是因为科学是知识的本体,是一种思维方法,在试图解决人类的每一
个深奥的问题方面科学都提供了近似的答案。因此科学不只是专业人员所理解和接受的科
学,而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
  萨根以满腔的热情,流利的文笔,写出了10多本受人赞赏的畅销书,包括《宇宙中的
智慧生命》、《伊甸园的飞龙》、《地球的嗡嗡声》、《布鲁卡的脑——对科学传奇的反
思》、《魔鬼出没的世界》。1980年他的一部长达16集的电视连续剧《宇宙》,已在美国
公共广播社播放并传遍世界各地。其中,《伊甸园的飞龙》获得1987年美国普利策奖。
8、杰拉西:用文学注解科学活动
  卡尔·杰拉西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1945年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他在科学方面的最大的贡献是第一个人工合成了类固醇避孕药,为此他获得了除诺贝尔奖
之外的大多数科学奖,如美国国家科学奖、沃尔夫化学奖、美国国家技术奖,是美国科学
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有近20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进入60岁以后,杰拉西真正地开始了诗歌、散文、小说等的艺术创作。他不需要以写
作来谋生,因为他在科学研究中已经有足够的收入。杰拉西认为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原始
动机之一是来自于他对遭受一段感情创伤后的情绪表达的需要;动机之二是对未曾涉足的
领域的尝试,因为文学是区别于科学的完全不同的智力活动。
  杰拉西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诗歌和短篇小说,结集为《未来主义者及其他故事》
;他出版过多部自己称为“幻想中的科学”(science-in-fiction)的小说,如《坎特的
困境》、《布尔巴基的赌局》等5部小说,1部诗歌《时钟回转》,1部散文集《从实验室进
入世界:一颗为人民、宠物和臭虫的药片》。他用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科学家、科学界的思
考。
  杰拉西独创了一种自己称为“戏剧中的科学”(science-in-theatre)的多部剧,如
“完美的误解”、“氧”(与霍夫曼合写),已在剧院上演。剧作“氧”描述了诺贝尔评
奖委员会准备给百年前的科学发现颁发诺贝尔奖,在对都宣称发现了氧的法国科学家拉瓦
锡、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和瑞典科学家谢利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遇到的紧张与冲突,讨论
了科学上的多重独立发现的优先权问题。 
  杰拉西还建立了一个艺术庄园,每年为近70名艺术家提供工作场所和住宿,已经有超
过千名从事视觉艺术、文学、舞蹈术、音乐的艺术家接受了赞助。
9、薛定谔:抒情诗人
  薛定谔不仅是奥地利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
而且还作为一个抒情诗人在语言的艺术中展露锋芒。
  薛定谔生于维也纳,1910年取得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维也纳,苏黎世等地任
教。1926年将法国人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观念用数学表示,得到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薛定谔
方程式即著名的波动方程,因而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4年,薛定谔以广博的知识作基础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物理学新理论应用到生物学
中,出版了通俗读物《生命是什么》。书中用新观点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开创了物理学
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新天地。由于薛定谔在物理学界的巨大影响,这本书受到广泛的关注
,被誉为“唤起生物学革命的小册子”。沃森、克里克正是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开始进行DN
A结构研究的。
  薛定谔1949年曾出版过一本诗集,在这本诗集种,除了他自己用德文和英文写的诗之
外,还编入了英国抒情诗的译文。从下面一首诗可以看出薛定谔的风格和才华[4]。
  “葡萄饱含着汁液鲜美而香甜,
  在那山前,它现出目光深沉的容颜。
  太阳在八月蔚蓝色的天空里,
  发热、燃烧着,让冷飕飕的山风消散。
  紫色的野果把红日引到身边:
  请尝一尝串串的果儿馈赠的香甜。
  汁液沿太阳的血管缓缓流动,
  它蕴藏着给你和他人的欢乐无限。
  啊!已临近岁暮,那成熟之年,
  夜晚降临了,带来的是凛冽严寒。
  云儿在高空飘浮,在那日出之前,
  寒霜覆盖网一般的别致的藤蔓。”
注:
  1、斯诺,陈恒一、刘兵译,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P9。
  2、李政道主编,科学与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P138.
  3、本段关于伊拉司马斯·达尔文的叙述主要参考了《达尔文传》第十七章([俄]A
·涅克拉索夫著、韦清豪等译)。
  4、转引自弗里德里希·赫尔内克《原子时代的先驱者》,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
1年,P292。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7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52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