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anyanyan (风), 信区: Physics
标  题: 智效民《爱因斯坦为何与北大失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3月12日09:52:48 星期一), 站内信件


爱因斯坦为何与北大失约

智效民 

   1922年11月中旬,爱因斯坦去日本访问,曾在上海作短暂停留。说来也巧,
就在到达上海的那一天,他收到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正式通知;当他访日后再
度路过上海时,又恰逢岁末年初,于是他在上海度过了1923年元旦。这本来应该
为他的旅行平添几分愉悦,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首先,他对上海的印象非常糟
糕,认为展现在面前的“实在是一幅悲惨的图象”(《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第
20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其次,他本来是要去北京大学讲学的,后来却未
能如愿,这不仅给他带来“莫大的苦痛”(《爱因斯坦致蔡元培函》,《蔡元培
全集》第四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也是北大的一大遗憾。因此,翻检一下旧
日报刊,看看爱因斯坦来华的有关报道,也许有助于了解他为什么会与中国擦肩
而过。

  据《爱因斯坦文集》的编译者说,爱因斯坦是于11月13日上午到达上海,第
二天离开的。在此期间,他“受到我国文化界的热烈欢迎”(《爱因斯坦文集》
第三卷第20页注1)。这与当时的报道稍有出入。比如著名的《申报》在这位科学
大师抵沪时,仅仅在13日刊登的《本埠新闻》中有如下几句:“中国通讯社云,
德国相对学博士恩斯坦(即爱因斯坦)氏已于昨日抵沪,本拟勾留数日,奈博士
赴日心急,故定于明日午前十一时仍乘原船向汇山码头起程,赴日讲演。旅沪日
本学士会于昨日晚六时半,假日本人俱乐部开会欢迎,到者颇众,并有国际联盟
代表鸠山秀夫博士出席欢迎云。”(标点为引者所加,下同)可见爱因斯坦是11
月12日抵沪,14日离开的。我发现,《申报》的“本埠新闻”版面充裕,内容广
泛,就连普通学校的文化活动也要报道。然而在当时,从这份报纸上既看不到我
国文化界“热烈欢迎”爱因斯坦的场面,也找不到他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消息。
此外,我还浏览了北京《晨报》和天津《大公报》,这两份报纸对爱因斯坦的到
来好像也反应冷淡。

  尽管如此,北京大学的全体师生却正在热切地盼望着爱因斯坦的光临。11月
14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安斯坦(即爱因斯坦)博士来华之准备》
的报告。蔡说,早在1920年,他就接到袁希涛(字观澜)的来电,说爱因斯坦有
意东来,问北大是否愿意接待?他当即复电表示欢迎。袁担任过北洋政府的教育
部次长,当时正在德国访问。后来,爱因斯坦的这一愿望因为“一时不能离德”
而未能实现。第二年春天,蔡元培借出国考察之机,曾专程拜访爱因斯坦,以表
达“欢迎来华之意”。爱因斯坦说,一来他已答应美国方面的邀请,二来他还要
筹备犹太大学,所以今年不能访华。蔡听说对方要去美国,又恳切地说:由美来
华非常方便,“何不乘此一行?”但还是被婉言谢绝了。为此蔡元培在1921年3月
16日的日记中写道:“午前,夏君浮筠,林君宰平来,同访安斯坦(Einstein),
知彼将往美国,为犹太大学筹款。归途到英、荷为短期演讲,即回德。彼现任物
理研究所所长,言德人不愿彼久离德。询以是否能往中国,答甚愿,但须稍迟。
彼询往中演讲,用何种语言,告以可用德语,由他人翻译,夏君即能译者之一。
夏君言:用英语亦可,安斯坦言操英语甚劣。”《蔡元培全集》第16卷,浙江教
育出版社1998年版)

  1922年3月,我驻德公使致电蔡元培:“日本政府拟请Einstein(爱因斯坦)
博士于秋间往东讲演,该博士愿同时往华讲演半月,问条件如何?”对于这样一
个绝好的机会,蔡元培自然不会放过。他当即复电表示欢迎,并提出愿意负担对
方在中国境内的旅费,“并致送酬金每月一千元”等条件。

  不久,北大教授朱家骅从德国转来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信中说,去年之所以
不能访华,一是由于时间不够,二是因为报酬太低。如今,“日本约我前往,报
酬充裕,……我如果再往北京两星期,便与此相称。”至于访问日程,爱因斯坦
表示除了北京冬季稍暖外,他还有另一层考虑:“就权利论,你们诚然是先约我
的,但是日本人先提出优越的条件(我及妇居住费外,另报酬二千英磅[镑]),
似乎也有一种优先的权利”。爱因斯坦还表示:“我希望我们两方可以满意的协
定办法,并亲眼观看在东亚文明的发源地……”。从这句话来看,他是否想签定
一个协议,以便对双方有所约束?然而不知是观念不同,还是翻译有误(原件由
顾孟余翻译),蔡元培对此并没有明确答复。这也许是影响爱因斯坦访华的一个
障碍。

  除此之外,“有关报酬也是爱因斯坦关心的一个问题。6月下旬,我驻德使馆
又转来爱因斯坦的一封信。该信在表示“深愿于本年冬季至贵国北京大学宣讲,
其时以两星期为限”的同时,又提出酬金问题。信中说:“关于修金一层,本可
遵照来函所开各条办理,惟近接美洲各大学来函,所开各款,为数均在贵国之上。
若对于来函所开各款,不加修改,恐有不便之处。”此外,大概是考虑到夫人随
行等因素吧,爱因斯坦还提出两项具体条件:“(一)一千华币改为一千美金。
(二),东京至北京,及北京至香港旅费,暨北京饭店开销,均请按两人合计。”

  据蔡元培日记记载,在他拜访爱因斯坦之前,朱家骅曾向他介绍说,德国各
研究所所长的年薪在四万马克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从1922年下半年起,德国马
克便大幅度贬值。如果按上述标准以及当年《申报》刊登的汇率来计算,爱因斯
坦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蔡元培收到上述来信后立即与梁启超商量,在征得粱启超和讲学社同意后,
又马上向我驻德公使表示:“条件照办,请代订定。”8月间,我驻德公使来信说,
他们已将上述意见通知爱因斯坦,对方明确表示愿“于新年来华”。至此,人们
都以为爱因斯坦“不久可来北京”。所以,蔡元培在他路过上海时发表上述报告,
也算是一个“安民告示”。

  为了欢迎爱因斯坦的到来,北京大学从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还举办一系列专
题讲座。其中有丁西林(字巽甫)的《相对论以前的力学》,何育杰(字吟苜)
的《相对各论》,高鲁(字曙青,号叔钦)的《旧观念之时间及空间》,夏元
(字浮筠)的《爱因斯坦生平及其学说》,王仁辅(字士枢)的《非欧几里特的
几何》,文元模(字范村)的《相对通论》,张竞生的《相对论与哲学》。从阵
容上看,主讲人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学者:丁西林文理兼通,既精于物理学研究,
又擅长戏剧创作;何育杰是留英硕士,后来担任过国民政府编译馆物理学名词审
查委员;高鲁曾在比利时和法国留学,当时是北京中央观象台台长;与蔡元培一
同拜访爱因斯坦的夏元是清末学者夏曾佑的儿子,柏林大学理学博士,曾任北
京大学理科学长;王、文二人分别是哈佛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的理学士,在数学
和物理学方面颇有建树;至于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的张竞生博士,则更是尽人皆
知了。

  11月中下旬,《申报》“星期增刊”先后发表两篇介绍相对论的文章,前面
还配有爱因斯坦的照片。这篇文章的作者可能是该报编辑,他在文章前言中说:
“仆于科学素乏研究,恩斯坦学说知之尤鲜,率尔述此篇,难免舛误,读者教垂
为幸。若能以浅显之文字简单陈述相对原理,本刊当乐为介绍,以与国人共相研
究。”可见当时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相对论的稿件比较缺乏。

  按原来的约定,爱因斯坦将在日本逗留一个月左右,于12月中旬来我国访问。
然而直到12月28日,《申报》才以《恩斯坦博士之来沪》为题,报道了爱因斯坦
的行踪:

  大陆报云,据昨晚所得消息,相对学说名家恩斯坦博士,将于本月三十一日
乘榛名丸抵沪。此次恩氏留沪,只有两日,即须往新加坡爪哇等处。然后赴巴力
斯坦,就耶路撒冷犹太大学校长新任。闻恩氏预定于元旦日赴犹太协会茶会后,
下午即应犹太青年会之请,在工部局团练处大厅演讲相对学说云。

  令人奇怪的是,这条消息不但对爱因斯坦前往北大讲学一事只字未提,还说
他在上海只停留两天即赴新加坡等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两天后即12月30日,星期六,《申报》对爱因斯坦的行程有所更正。尽管如
此,仍然看不到他有去北京的打算。

  大晚报云,恩斯坦博士到沪期,前传本月三十一日。兹悉博士所乘之轮,于
三十日上午后即可抵埠。至演讲之期,仍为星期六下午六时,并因团练处大厅地
位不广,先期印发入场卷,听讲者概须携卷入常闻博士拟于星期二启程南行,深
望博士抵沪后或能抽暇赴他处宴会,俾一般私淑者得以瞻仰风采云。

  为了欢迎爱因斯坦的到来,一个宣传学习相对论的热潮已经形成。据报道,
位于虹口一带的澄衷学校在元旦的庆祝活动中,专门“请人讲演相对论……以候
恩斯坦之来沪”。《申报》“星期增刊”于元旦前夕发表丁西林的文章:《爱因
斯坦以前之力学》,即作者在北大演讲的记录稿。元旦那天,商务印书馆在报上
刊登欢迎广告,从广告中可以看出,该社已经或即将出版十余种有关相对论的著
述(包括译著)。《东方杂志》还在第十九卷第二十四期出版《爱因斯坦专号》,
其中有高鲁的《爱因斯坦与相对论》、心南(即商务印书馆理化部主任郑文贞)
的《爱因斯坦和科学精神》、周昌寿(物理学家,商务印书馆理化部编辑)的《
相对性原理概观》等十几篇文章。此外,《申报》的“上海大事纪”也记录了爱
因斯坦的光临。

  12月31日,《申报》再次报道爱因斯坦的消息,并披露其不能在我国逗留的
原因和遗憾:

  恩斯坦博士□□二十七日下午□□乘榛名丸,由日本往南洋调查退伍军士殖
民之野泽悌吾氏、希腊驻日公使斯阿把加氏、及其他日本往欧洲人士五十余人一
同过沪。博士抵沪时,欢迎者有中国人、犹太人、日本人、德国领事,博士几应
接不暇。据云,此次在日大受日人欢迎,日本人研究相对论甚为热心。博士于讲
演之余,恒考察日本人情风俗建筑音乐等,颇饶趣味。此次过沪西归,另有他要,
其详情已函告北大教授夏元标(应为“”)君,并不单为赴耶路撒冷任大学校
长,及日人所传北大经济困难,不能聘订之故。惟既来上海未进我国内地观光,
实为博士□最大之遗憾。今留沪虽为时无几,赴杜美路九号加登氏犹太人之欢迎。
(□为字迹漫漶之处)

  在此之后,有关爱因斯坦的行止居然在报端消失,即便在京津等地大报也难
觅其踪影。因此我们既不晓得他在上海的活动情况,也不明白他为什么不来北大。
好在蔡元培于1月4日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跋爱因斯坦来信》,并附其原信
(北京《晨报副刊》亦于当月15日刊出),才让人们了解到事情的真象。

  爱因斯坦在信中说,他本来是要来北京的,但到达日本之后,等了五个星期
也得不到来至北京的消息。他以为北大不打算践约了,便临时改变计划,决定“
中止赴华”。在这封信里,爱因斯坦还提到,在“上海的斐司德博士(Dr.Pfis
ter)——像是受先生的全权委托——曾向我提出与我们从前的约定相抵触的留华
的请求,我也因此不得不揣测先生不坚决履行前约了。”所以他解释道:“今日
接到尊函,我才知道是一种误解;但是我现在已经不能追改我的旅程。我今希望
先生鉴谅”。最后,爱因斯坦在该信的“附白”中说:“夏教授的一封信中,亦
提及先生此信。这信先到柏林,再到日本,在最近几天我才收到的。”可见蔡、
夏二人在此之前都与爱因斯坦联系过。

  爱因斯坦的信是12月22日写的,这时距他离开日本还有五天左右。蔡元培大
概是1923元旦前后才收到这封信。事到如今,他只好把来信公诸于众,并在跋语
中说:第一,爱因斯坦计划于今年年初来访,是通过驻德使馆联系的,所以没有
“特别加约的必要”。第二,信中提到的斐司德博士,“是我没有知道的事,读
了很觉得诧异”。第三,由于爱因斯坦的光临,“比什么鼎鼎大名的政治家、军
事家重要的几十百倍”,我们才肯用每月两千镑的酬金邀请他;没想到我方函件
迟发了几天,对方到日本后又行踪无定,所以才产生误会。面对这尴尬的结局,
蔡元培还是豁达地说:“当我们在科学上有所贡献,并引起世界关注的时候,我
相信爱因斯坦会专程前来访问的。因此大家千万不要懊丧,而应该互相勉励。”

  由此可见,爱因斯坦之所以不来北大讲学,除了因为报酬太低或有人作梗外,
主要是双方没有签约。换句话说,倘若北大与爱因斯坦能够正式签约,可能不会
出现这样的事情。

中华读书报2000.3.15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                                         |                                       |
  |                                         |                                       |
  |                                         |                                       |
  |                                         |                                       |
  *============================Oooo.======================================*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33.24.88.6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6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