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angkx (木鱼子), 信区: Physics
标  题: 以德激光--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教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23日08:49:30 星期五), 站内信件

                    以德激光--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教授  
                        发布时间:2002-6-8 10:57:45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但凡世界一流大学,
必为研究型大学,以学术科研名世。在北方著名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新世纪第一年的最后
一个月,大红的条幅格外夺目,宁静的校园平添了一片节日气氛。原来,哈工大又有四位
学者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马祖光教授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种集体的向心力,使每个
哈工大人都有“借光”的感觉。平静的倒是当选的院士们,也许修养到了他们的境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已是何其自然!

    光环与情怀 

    马祖光教授是光电子技术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是激光,长期从事激光介质光谱、新型
可调谐激光和非线性光学及其应用研究。激光在国防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马
教授是激光领域的专家,叙述起来高屋建瓴,也十分生动,他说激光可以当做一匹马,一
匹神马。他的比喻让我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激光的未来一定能在地球与太空之
间织出无数绚烂的彩虹通道。

    谈起学校上空的彩虹----那祝贺的标语以及院士的荣光,马教授却变得严肃起来,连
连说自己远远不够,还有很多更优秀的学者并没有成为院士。他说这是荣誉也是机遇。他
似乎至今也不愿安享院士的资格,或者说他至今对两院院士的条件也不甚了解。不熟悉马
教授的人听这话,会以为他在客气,他总是这么谦虚的。但知道他评院士过程的人,会忍
不住给你讲起他评院士的故事。

    早在1996年,著名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两位院士来哈工大考察时就认为马祖光(他
们称为“小马”)该评院士了。这两位学界泰山北斗的话不是轻易出口的,可马祖光的推
辞同样坚定。从1997年开始,哈工大有关方面为马祖光教授申报院士。有趣的是,他自己
不积极参与申报也就罢了,即使参与了,也保证是阻碍。他反对学生替他填写申报材料,
也不提供直接资料,甚至故意隐藏,这也许是他平生第一次故意“为难”学生吧。1999年
,推荐院士不需要本人签字,学校有关方面已将材料寄出。马教授知道后,竟然十万火急
地上书,自称普通教师,条件不足院士,要求将材料退回。有人认为他不在乎院士的头衔
,其实毋宁说他过于珍重这个荣誉。2001年,新的评审规则要求有申请者本人的签字,这
下哈工大可为难了。最后人事处领导甚至学校领导都不得不出面做马教授的工作,动之以
集体荣誉,晓之以党性原则,“逼迫”他在材料上签字。谈到当选院士的原因,马教授郑
重地总结了3条:第一是党的教育;第二是依靠优秀的集体;第三是国内同行的厚爱。马教
授特别谈到了党的教育,对这样老一代知识分子来说,这是发自肺腑的感情。

    马祖光教授1928年出生于北京,父亲是中学教师。他的中学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期间,
他曾随家迁徙四川绵阳,后来阴错阳差地被保送到山东大学物理系。回忆起这段时光,马
教授笑着说,上了大学的第一个感觉是知道了吃饱饭的感觉。1950年,他大学毕业,本来
准备留校任教,而军代表的一番鼓励使他奔向了东北。那时的东北,特别是哈工大,紧密
联系着尚还热情的苏联老大哥,真个是百废俱兴,热火朝天。冰与炭的时代差异,奠定了
那一代知识分子对党和祖国的感情,今天的年轻一代无法体会这种几乎融入灵魂和本能的
感情。

    很多人开始知道并认识马祖光是从他在德国的故事,那是1979年至1981年,他在德国
汉诺威大学做研究工作。关于钠原子分子第一三态跃迁的重大课题已经初露曙光,他把自
己关在实验室里,谢绝了一切应酬,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靠煮面条填饱肚子,终于振奋
人心地完成了这个“国际首次”。而在回国时,他把剩余的可由个人支配的10000多马克完
全交给了有关方面。须知在那个年代出国,不买个“大件”回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而他带回来的只是成果,还有中国人的荣誉和自信:“我们要和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比个高
低!”

    马教授认为,院士是荣誉,更是责任。如果把它当成光环,那就成了自己的紧箍咒了
。他不只一次讲到武侯祠的故事,那是一个令听者有些汗颜的故事:去过武侯祠的人很多
,但很少注意这个细节并从中想到什么。现存的武侯祠本来是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
那里有刘备的“衣冠冢”。明代初年,由于原有的武侯祠早被毁损,武侯被迁到了本来属
于刘备的“汉昭烈庙”中,臣再次归附于君,虽然只是“挂名”而已。有趣的是武侯喧宾夺
主,今人只知道祠中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武侯而忽略了显赫一时的刘备。马教授
从中总结出一个道理:人要做实事,而不可图虚名。人民若水,时间若水,大浪淘沙,沙
里淘金,多做实事,心里才踏实。

    马教授说的“实”,是实事而非实利。在当今的环境里,包括在一些高等院校,应用
研究、工程技术和产品开发最为实惠,所谓“科研”甚至已经成为一些人发家致富的台阶
。而马教授从事的激光研究属于基础研究的前沿,是不容易出成果更难有实际利益的领域
。其实以他的名望和学术水平,只稍稍摆个世俗的姿态甚至出个名分,名与利都会送上门
来。但他避之惟恐不及。在滚滚红尘中,他就像他所研究的激光,宁静单纯,目标专一,
显现超脱功利的美感。

    作为科学家,也作为教师,马教授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基础研究。学生
是求学术,而非学施工。而且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母亲,是着眼长远的研究。在国外,
产品研发由企业和公司进行,而中国目前大学是产学研一条龙。如今中国已经加入WTO,大
学应该首先与国际接轨。在他对大学使命的理解中,既有面向未来的高瞻远瞩,也透射出
了一种古典的、人文主义的情怀。    

    激发与凝聚    

    激光专家说起话来有时也真像高能激光一样斩钉截铁:“我是在光学领域梯队人的共
同劳动中有幸获此殊荣的。如果把科研成果完全归于个人,那是撒谎!”马教授非常欣赏
和感谢他所在的团体----光电子技术教研室及光电子技术研究所。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
体,恰如一束激光,具有极好的品质。该教研室创建于1971年,30年来,人才辈出,成果
丰硕,在学校以及在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究其原因,很重要的就是团队
的凝聚力,而老一代教师起到了重要的激发和示范作用。作为该专业的创建人之一,马教
授从不夸张自己的“激发”作用,或者他只作为一个激发者给别人以发光的机会。

    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光电子教研室为此广纳贤才,引来了一批青年精英
。有的人是慕名而来的,有的人是来了以后舍不得离开。为了让他们尽早进入快行道,马
教授和其他老教师不和青年教师奢谈“怎样接好这一棒”之类的大话空话,而是主动退让
,放心委用,将青年教师安排在关键岗位上。在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以及国防科工
委的一些重大项目中,常由青年教师担任课题组长等,设备和经费的使用也优先考虑青年
教师。这里没有尊卑之别、派系之分和门户之见,人尽其才,心情舒畅。由于高起点和强
推动力,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迅速脱颖而出,卓有建树,走向了全国,并在诸如“863”
专家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等重要的学术组织任职。说到这一点,中青年教师们对
马教授等前辈师长充满感激之情:没有前辈的扶植,我们根本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就。前
辈那样拼命似的干工作搞科研,我们更别无选择。

    许多年来,在与同事合作的大量的课题、论文以及获得的奖项中,“马祖光”的名字
常常署在后面。作为本领域的专家、本专业的元老和学术带头人,他奖掖新秀,乐在其中
,体现了宽以待人、厚以助人的广阔胸怀。在金钱方面,他也照“让”:每次发奖金,他
只拿平均水平甚至更低。作为“863”领域的专家顾问,每年有4000元津贴,他也平均分给
大家。类似的事情,其他老教师也不只一次做过。金钱是小事,但关乎大节。每一个在大
学工作的人都知道,在学术腐败、争名夺利已成风气的今天,淡泊名利已经是非常罕见的
贵重品质。光电子教研室属于比较清贫的单位,奖金等福利都很有限,大部分财力都投入
到了科研或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方面。生活上简朴、工作上讲究,已经成为该教研室的传
统。

    忠厚的长者是优秀的教师、一丝不苟的科学家,在教书育人与科学作风方面,马教授
也是教研室的核心和典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为人方面,他
都达到了虚怀若谷的境界。他常常讲起在美国普林斯顿和斯坦福的日子,那是汇聚了一批
世界一流的大科学家,包括数位诺贝尔奖得主,但他们的言谈举止自然平和,没有人摆出
真理的拥有者或裁判者的姿态。而在哈工大,认识马教授的人也几乎有同样的印象,后生
晚辈,常常为他的善良与体贴感动不已。

    但在教学活动中,马教授又是一位严师。指导学生论文,他总是选最前沿的有一定难
度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论是博士论文还是硕士论文,他都要一遍又一遍地认
真审阅,连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也要亲自改正。引文而不加标注,他会指出这违背了学术规
范。研究生写作论文时糊弄导师本来是常有的事情,但马老师的学生既不忍心也不敢如此
。有位博士研究生叫哈姆达尼,是巴基斯坦人,马教授看他的学位论文竟然达到十来遍。
说起光电子专业以及马教授等老师,哈姆达尼不住地连声夸好。果真是严师出高徒吧,马
教授的学生毕业之后,不论在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几乎个个都是佼佼者。

    马教授有时精益求精甚至到了“过分”的地步:两个数据可以证实的实验,他会要求
采集更多个数据。他还常常讲述一件小事。有一次他到外单位的实验室参观,看见实验室
的工作人员竟然用嘴吹仪器上的尘土。看似轻微的错误,马教授却认为这违背了科学精神
。对于精密的科学研究,些微的变化都可能造成一个岔路口。

    正直、宽厚、谦和的为人,刻苦、敏锐、严谨的工作作风,造就了马祖光教授的大师
风范,也造就了教研室团结向上、创新求实的优秀品质。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在专业之
外的重大价值:他不但能造就一个物质的专业,也能造就一个精神的“场”。

    璀璨与宁静

    当美丽的激光射透红尘的时刻,外行们很少去想激光是怎么产生的。赞叹着光电子教
研室今天的面貌,外人也很难想像当初创业的艰辛。1971年,哈工大高精尖的光电子专业
作为我国第一批激光专业刚刚组建的时候,简直有点废品收购站的意思。没有资金,没有
资料。别说专业设备,连一台示波器都没有,到废旧物资里拣到了一台,却没有示波管。
那些日后都已经成为优秀学者的教师,竟然不得不借了一辆手推车,走十几里路,从废品
收购站运回一车玻璃瓶子作实验容器。由此也不难理解日后马祖光教授在德国吃面条忘我
搞科研为什么不以为苦反而乐在其中了。

    那时马教授还是一个中年学者和教师。如今,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了,但激光谱越来越
多彩美丽,哈工大光电子专业也越来越强大。年谱就是一部“光谱”:1981年建立硕士点
;1986年建立博士点;1987年成立光电子技术研究所;1994年,建立了可调谐激光技术国
家级重点实验室;1999年批准博士后流动站,批准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01年
国家评审批准为“物理电子学全国重点学科”。这块牌子,标志着哈工大在国内激光研究
领域的优势地位,而在某些方面,他们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从研究成果上看,光电子
专业已经实现了多个“国际首次”。

    外表看来很普通的光电子研究所,里面汇聚了一批国内光电子学的精英,现在总人数
已过50。实验室拥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一台飞秒激光装置就价值38万美元,固定
资产以几千万计。在实力雄厚的哈工大,也堪称科技富翁。王大珩院士来视察时,为国内
这个同行的先进水平表示十分高兴。美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以及日本的众多专家学
者来访,也忍不住惊讶和赞赏,一位意大利物理学家在回国后立刻寄来中国紧缺的材料以
示支持。

    几十年殚精竭虑的思索和艰苦的劳作,使马教授在激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潜在
价值不可估量。在国际上首先实现激光振荡10项,观察到新荧光谱区17个,新非线性光学
过程7个。同时,对光电子在国防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有重要进展。一系列
创新性的成果,推动了中国激光光谱、激光器动力学及非线性光学的发展。

    马祖光教授不愿提起的是他现任或曾经获得的头衔与荣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863”计划专家组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五一劳动奖章、航
天部一等功获得者。还有许多堪称辉煌的学术成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四等),国家
发明专利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在中
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1篇,著作或编著3部……作为优秀的教师,培养博士27名。谈到
这些学生,马教授十分欣慰,他最希望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中国的激光研究才
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激光这匹神马,也必将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
 
 
发布者:郑学军 源作者:平明。摘自:哈工大报20020606 

--
╭⌒╮ -¤- ╭╭ ⌒╮ 经风雨 见世面 
╰-----╯ 读万卷书 走万里路 识万种人 
’,’,’’,’,’’,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但拋痴嗔心,一苇渡长江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7.10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3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