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ingxu (xingxing), 信区: Physics
标  题: 科学泰斗追忆居里夫人(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Sep 13 11:32:46 2001) , 转信

前两天是教师节,咱们是否该为我们的老师说点什么,下面这篇文章摘自杨子晚报,网址
为:www.yangtse.com.


------------------------------------------------------------------------------
--
 
科学泰斗追忆居里夫人
2001年09月10日

特约记者王月清 本报记者陈太云 

 
 
 今天是教师节,93岁高龄的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施士元向记者倾诉了他与恩师居里夫人
、爱徒吴健雄的深深情谊,并以一位老教师的身份,向本报读者致以深深的问候—— 

 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初秋的阳光暖融融地照在南京大学陶谷新村一间寓所,两张放大了的照片面前,93岁的
中国核物理学创始人、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施士元的脸上显得格外的红润和慈详。照片记
录的是近70年前在巴黎大学为中国人举行的一场博士论文答辩会,台上那位胸有成竹的青
年学生就是年仅25岁的施士元,参加答辩的是他的导师、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以及其
他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照片上,居里夫人坐在3人评审小组的中间位置,微微昂着头,聆
听着年轻有才华的得意门生的答辩陈述。另一张照片是70年代的一张师生合影,有中国“
居里夫人”美誉的著名科学家吴健雄坐在她的老师施士元先生的身旁,吴健雄每次回国都
会来看望恩师。 

  因为年事已高,施士元深居简出。这几年的教师节,他的许多已成为国内著名核物理学
家的学生便通过电话向他表示问候。今年,他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了,不久前,中央电视台
来到南京,对老人进行了专访,9月18日,介绍老人的专题片将在央视播出。因为央视的采
访,记者有幸得以结识这位老人,并在教师节这一天,对他进行了专访。 

  施士元老人的故事是一部尘封的传奇,这部传奇,老人似乎并不多愿提起。令记者感动
的是,身为核物理学家的老人对扬子晚报情有独钟。他说,他看扬子晚报已经多年,在教
师节这一天,他以一位老教师的身份,想对扬子晚报所有的读者问声好。于是,记者拿出
了纸,老人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向扬子晚报读者问好”的话语。 

  1929年,21岁的施士元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随后通过了江苏省举行的官费留
学考试,漂洋过海,历时31天,来到闻名世界的巴黎大学。注册时,施士元收到一沓长长
的导师名单,上面排列着数十位法国学者和各国科学家的名字。在仔细翻阅时,眼前出现
了一个令他几乎不敢相信的名字———蜚声世界的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 

  施士元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提起笔给居里夫人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想到居里夫人门下攻
读博士学位的愿望。信周三发出,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星期五居里夫人就给施士元寄来回
信,约他星期六上午8点去她的镭研究所面谈。 

  在施士元的脑海里,70多年前首次见到居里夫人时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身高1.60米
,满头银发的那位西方科学巨人,以母性的微笑握住了这位东方年轻科学家的手说:“欢
迎你,施先生。”随后,施士元把清华大学校长的推荐信交给居里夫人。通过简短的交谈
,居里夫人说:“按规定,到我的研究所必须通过考试,但根据你的情况,你可以免考直
接来工作了。”望着居里夫人睿智而又信任的目光,施士元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要知道,
眼前这位巨人,是惟一两次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是有史以来人类发现的一百零几
种元素中有两个是她发现的女科学家,是放射学的首创人,是被爱因斯坦赞誉为“在我认
识的所有著名人物中,惟一一位不为盛名所倾倒的人”。 

  在居里夫人一手创办的镭研究所,施士元在居里夫人的指导下开始了他的研究工作。几
年下来,施士元的学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对钍B的射线磁谱的研究论文于1932年在法国科学
院院报上发表,他还完成了钍C+C +C 的射线的磁谱工作、对锕系元素锕C+C +C 的射
线磁谱工作,这些都在法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最后一篇总结性论文,发表在1933年的法
国物理学年鉴上。 

  这位在科学界崭露头角的东方学生令居里夫人满心欣慰,对爱生也关爱有加。在施士元
做实验时,居里夫人经常站在他身边,反复提醒必须注意的事项,叫他不能用手去碰放射
源,接近放射源时,要用铅盾挡住身体,要屏住呼吸,防止把放射气体吸入体内。紧张的
工作之余,居里夫人总会询问起这位远离故土的学生的生活情况,问他有没有困难,有些
生活的琐事也能为他想得很周详。有时候,施士元正在做实验,居里夫人会突然出现,轻
声地指点,并熟练地示范。 

  名师出高徒。1933年春天的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在巴黎大学理学院的阶梯教室里,举
行了施士元博士论文答辩会。居里夫人、P·拜冷和A·特比扬主持答辩,三位主考官都是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从休会室出来,居里夫人高兴地宣布:“论文通过,很好。”恩师与
爱生的手紧紧相握。 

  第二天,居里夫人专门为施士元举行了香槟酒会。席间,居里夫人来到施士元身边,轻
声问他是否愿意留下来工作。面对恩师满怀期望的眼神,施士元沉默了。随后,他说:“
我们公费学习的期限是四年。”善解人意的居里夫人知道,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东方青年
心底有一个矢志报效祖国、培养人才的夙愿。 

  1933年夏天,25岁的施士元告别居里夫人,取道苏联,回到祖国。回国后,他受聘为南
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物理系系主任,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从此,他与中央大学、南
京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居里夫人的学生,施士元开辟了我国的核物理事业,首创了中国的核物理事业,成
为中国最早从事钶系核谱工作的学者,第一次提出了“原始粒子”的猜想。在近70年的教
学科研生涯中,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物理学的栋梁之才。如今,他的学生中有12名成为中
国科学院院士,有相当一批人成为我国“两弹”研制的骨干力量。在众多弟子中,他常常
提到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曾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被誉为“美籍华裔的居里夫人”的吴
健雄。 

  吴健雄第一次引起施士元注意的是她秀丽的中文字。1933年,吴健雄成为施士元所教的
10多名学生中的一位。施先生慢慢注意到,这位美丽端庄的江南姑娘不但字好,成绩好,
而且为学的精神和方法都很好。于是,像居里夫人对待自己一样,施先生给予这位聪慧的
学生以更多的关注,在教学、科研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师生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吴健雄
成名后说过,把她带进物理学的关键人物是施士元教授。 

  吴健雄从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后到中研院、浙江大学、美国加州大学,
直至在世界上首次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守恒”这个命题,与杨振宁、李政道
一起,成为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其间,她与恩师之间就一直音讯不断。 

  1978年,离开祖国几十年的吴健雄,带着游子的成就和思念,回到了祖国。行装甫放,
她立马赶到恩师施士元家中。师生的双手紧紧相握。望着恩师的满头鬓霜,吴健雄眼里噙
着泪花…… 

  从此后,吴健雄每回国一次,都要到施先生家中。岁月如梭,二十世纪的时光,已把两
位师生变成世纪老人。他们师生之间虽然相差4岁,但吴健雄从没有忘记自己的入门师。施
先生说:每次相聚,他们师生之间总有那么多共同的话题,那么多嘘寒问暖的关爱,那么
多对师生同堂岁月的回忆…… 

  1997年,吴健雄因病在美国去世。施老闻讯,悲痛万分,身体一度恶化。当吴健雄的丈
夫袁家骝把她的骨灰送回家乡江苏太仓时,专程到南大看望施先生。黄叶未落,青叶骤逝
,先生潸然泪下。学生的辞世再一次激起施先生悲痛的回忆,那是63年前的1934年7月4日
,他刚离开居里夫人后的第二年,居里夫人因大半生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恶性贫血在法国
阿尔卑斯山疗养院逝世,享年67岁。直到1978年,施先生才有机会来到法国,昔日的镭研
究所已成了居里夫人博物馆,昔日的恩师已离他远去。 

  施老的追述断断续续。从老人的目光中,记者看到的是,他对老师居里夫人和对学生吴
健雄的深深的情。这情,在教师节这一天,显得分外感人。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9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00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