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ilong (hi), 信区: Physics
标 题: 超导物理的进展(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2月20日18:13:55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发信人: wthell (栗棕色=>玫瑰红), 信区: Physics
标 题: 超导物理的发展(2)
发信站: 武汉白云黄鹤站 (Mon Jun 12 23:26:20 2000), 站内信件
超导体的Meissner效应反映出超导体与简单的完全导体的本质不同,揭示了超导态实际
是一个
热力学态,有着更加深刻的物理背景。
\section{超导发展简介}
自从超导电性发现至今,超导研究的发展已有近九十年的历史,现在,人们对超导电性
的研究已经涵盖了整个固体物理学,晶体结构、薄膜技术、输运性质、磁通钉扎、光能
谱结构、
电子态等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进一步澄清,极大地促进了凝聚态物理的发展,并
多次形成世界性的研究热潮。这里,我们就对这几十年的超导研究的发展做一个简要的
回顾\cite{zhang}:
从1911年Onnes发现超导电性到1957年BCS理论的产生,是人们对传统高临界温度超导体
进行探索和认识
的阶段。主要的发现和研究工作有:
1911年,H.Hamerligh Onnes利用液氦发现Hg在4.2
K附近电阻突然降为零,首次发现
超导态
的第一特征,零电阻现象,从而揭开了超导研究的帷幕。
1933年,Meissner和Ochsenfeld发现超导态的第二个特征,
完全抗磁性。几乎同时,关于超导现象的微观机制理论,以及一系列唯象理论逐步开始
建立。
1934年,C.J.Gorter和H.B.G.Casimeir在相变热力学基础上,
提出了超导相的二流体唯象模型,即假设在超导相中有一些共有化电子变成了高度有序
的超导电子,
在$T_C$以下的超导态中共有化电子分成凝聚和未凝聚两部分,
即超导电子和正常电子两部分。该模型统一解释了包括零电阻在内的许多超导现象。
1935年,伦敦兄弟(F.London和H.London)在二流体模型和Maxwell方程组的基础上,
提出了超导体的电动力学的唯象理论,该理论成功地解释了Meissner效应和零电阻现象
,
并引入穿透深度概念,即外加磁场时,在超导体表面附近一定范围内有非零的磁场存在
。
1950年,Pippard对London理论做了重要修正,提出了非局域理论,引入了相干长度概念
,
即超导电子相关联的距离,本质上即是超导电子波函数的空间范围,
解释了金属中电子平均自由程(L)与穿透深度(l)的关系的实验事实。
1950年,Ginzburg 和Landau在Landau 二级相变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了超导电性的唯象理论G-L方程。Arikov,Gor'kov 根据此理论,
形成了具有微观理论基础的GLAG理论,为和应用密切有关的第二类超导体研究打下了理
论基础。
同年,Frolich提出电声相互作用可能是决定超导电性出现的关键因素,
并预言了同位素效应的产生。
--
所有的好姑娘都被挑走了,并结了婚;所有的好问题都被解决了……
——Landau,1929柏林物理讨论会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7.2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