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Physics
标  题: 次声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ul  9 14:15:34 2003)

    次声学是研究次声波在媒质中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及其效应和应用的科学。次声是

频率低于可听声频率范围的声,它的频率范围大致为1/10000Hz~20Hz。

次声学的发展历史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已记录到了自然界中一些偶发事件(如大火山爆发或流星爆炸)

所产生的次声波。其中最著名是1883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突然爆发,

它产生的次声波传播了十几万公里,当时用简单微气压计都可以记录到它。在理论方面

,最早在1890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就开始了大气振荡现象的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火炮和高能炸药的出现,提供了较大的声源,促进了对次声

在大气中传播现象的了解。在20世纪20年代还进行了高层大气的温度和风对次声传播影

响的研究,并建立了探测高层大气的简单声学方法,为此还研制了灵敏度更高的微气压

计、热线式次声传声器。30年代发展了电容次声传声器。40年代后,利用声波在大气中

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均方根成正比关系的原理,提出了火箭-榴弹次声法测定高层大气温

度和风速的方法,发展了次声接收和定位的新技术。

    核武器的发展对次声学的建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得次声接收、抗干扰方法、

定位技术、信号处理和次声传播等方面部有了很大发展。核爆炸会形成强大的次声源,

它产生的次声波在大气中可以传插得非常远,次声方法曾成为探测大气中核爆炸的主要

方法之一。为此建立了许多次声观察站,进行了长时期连续记录和观察。人们还发现了

大气中存在许多自然次声源,对它们的发声机制和特性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现在知道的次声源有:火山爆发、流星、极光、电离层扰动、地震、晴空湍流、海

啸、台风、雷暴、龙卷风、雷电等。认识并利用次声方法来预测它们的活动规律,已成

为近代次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长周期的次声波在电离层中传播,使电离层受到扰动,这种以声重力波方式传播的

次声波成为高空大气研究中非常活跃的课题之一。

次声学的基本内容

    次声在大气中的传播具有衰减小并受波导和重力影响等特点。

    声在大气中传播的衰减主要是由分子吸收、热传导、和粘滞效应引起的,相应的吸

收系数与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由于次声的频率很低,所以大气对次声波的吸收系数很

小。此外,湍流的作用也会引起次声波的衰减。但是它们的影响都很小,通常可略去不

计。

    大气温度密度和风速随高度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性,使得次声在大气中传播时出现

“影区”、聚焦和波导等现象。当高度增加时,气温逐渐降低,在20公里左右出现一个

极小值;之后,又开始随高度的增加,气温上升,在50公里左右气温再次降低,在80公

里左右形成第二个极小值;然后复又升高。

    大气次声波导现象与这种温度分布有密切关系。声波主要沿着温度极小值所形成的

通道(称为声道)传播。通常将20公里高度极小值附近的大气层称为大气下声道,高度80

公里附近的大气层称为大气上声道。次声波在大气中传播时,可以同时受到两个声道作

用的影响。

    在距离声源100~200公里处,次声信号很弱,通常将这样的区域称为影区。在某种

大气温度分布条件下,经过声道传输次声波聚集在某一区域,这一区域称它为聚焦区。


    风也会对次声在大气中的传播产生很大的影响。次声的传播在顺风和逆风时差别很

大:顺风时,声线较集中于低层大气;逆风时,产生较大的影区。

    不同频率的次声在大气声道中传播速度不相同,产生频散现象,这使得在不同地点

测得次声波的波形各不相同。

    大气的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如果次声波的波长很大,例如有几十公里长,这时

,在一个波长的范围内,大气密度已经产生显著的变化了。当大气媒质在声波的作用下

受到压缩时,它的重心较周围媒质提高,这时除了弹性恢复力作用外,它还受重力的作

用。反之,当它在声波作用下膨胀时,也有附加重力作用使它恢复到平衡状态。所以长

周期的次声波,除了弹性力作用外,还附加有重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下,次声波通常称

为声重力波。

    声重力波在大气中传播时,在理论上可以看作是一些简正波的叠加。基本上可分为

声分支和重力分支。它们在大气中传播都具有频散现象。由于重力分支主要能量在地面

附近传播。相应地面附近温度较高,因此传播速度较大。

    次声测量包括次声接收、记录、探测和分析等。

次声学的应用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次声方法已应用于探测火炮的位置,可是直到50年代,它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问题才开始被人们注意,它的应用前景是很广阔的,大致可分为下列

几个方面:

    通过研究自然现象产生的次声波的特性和产生机制,更深入地认识这些现象的特性

和规律。例如人们利用测定极光产生次声波的特性来研究极光恬动的规律等。

    利用接收到的被测声源所辐射出的次声波,探测它的位置、大小和其他特性,例如

通过接收核爆炸、火箭发射火炮或台风所产生的次声波去探测这些次声源的有关参量。

    预测自然灾害性事件,许多灾害性现象如火山喷发、龙卷风和雷暴等在发生前可能

会辐射出次声波,因此有可能利用这些前兆现象预测灾害事件。

    次声在大气中传播时,很容易受到大气媒质的影响,它与大气中风和温度分布等有

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自然或人工产生的次声波在大气中传播特性的测定,可

以探测某些大规模气象的性质和规律。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大范围大气进行连续

不断的探测和监视。

    通过测定次声波与大气中其他波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探测这些活动特性。例如在

电离层中次声波的作用使电波传播受到行进性干扰。可以通过测定次声波的特性,更进

一步揭示电离层扰动的规律。同样,通过测定声波与重力波或其他波动的作用,可以研

究这些波动的活动规律。

    人和其他生物不仅能够对次声产生某种反应,而且他(它)们的某些器官也会发出微

弱的次声,因此可以利用测定这些次声波的特性来了解人体或其他生物相应器官的活动

情况。

--
╔═══════════════════╗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