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kyfly (飞天), 信区: Physics
标 题: 中科院物理所冲击世界一流之路(2)—凝聚能量(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7月01日11:45:26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cience 讨论区 】
【 原文由 zjliu 所发表 】
来源: 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郑千里
“脑袋要尖,屁股要方”
2002年5月31日,李林院士在北京逝世,她留下遗言,将自己的骨灰埋在研究所的一
棵小树下。与李林多年共事的赵忠贤院士说:“很简单,这棵小树离她工作过的实验室
距离最近。”李林平生为实验室的科研牵肠挂肚,与世长辞仍要在这里做一位默默的守
望者。
李林院士在75岁高龄时,曾写了篇《工作是我最大的幸福》的文章:“人们经常问
我‘你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上班?’‘你不觉得科学研究工作枯燥吗?’我的回答
是:‘我觉得这么大年纪还允许我工作是我最大的幸福,科研使我感到活着有意义。’
”
研究所的李方华院士,今年初成为我国首位“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
女科学家成就奖”获得者,她在获奖后谈了自己的感受:“‘甘于寂寞’这话是别人说
的,我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总有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哪里会感到寂寞。别人问我苦
不苦,我都是一句话:乐在其中。”
在科研中自得其乐,这是物理所几代科学家的优良传统。
基础研究注定“寂寞”。赵忠贤前些年经常对他的学生说:“既然献身科学事业,
就要淡薄个人名利,如果一心想自己挣大钱,就上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去好了。”赵忠贤
和他的学生经常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做着在别人看来“挺死性”的实验和研究。
陈立泉院士说:搞科研离不开浓郁的学术氛围,记得1964自己大学毕业分配来物理
所时,中国科学院领导张劲夫提出,必须提倡科研工作者“脑袋要尖,屁股要方”,也
就是说,做真学问就得一门心思地钻研,就要耐得住坐冷板凳,当“安钻迷”。
“我1964年刚来研究所工作时,当时一位副所长说的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搞科
研就要整天处于忧虑之中’,也就是说,科研,特别是像物理研究这样的基础科研,总
是要在一个接一个的‘忧虑’之中,不断地思考问题,不断迎接挑战,一天都不能停止
前进的步伐,才能作出世界一流的工作。”
“科研是我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每天按部就班8小时,但逢得到第一手的
试验数据,有了创新的发现,那我们都会为之欢喜若狂。”陈立泉对记者由衷感慨。
盯住前沿锲而不舍
研究所共有职工445人,其中研究员110人。全所2001年被SCI收录的论文,人均达到
2.18篇,在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排序第一,王恩哥所长在介绍中有几分自豪:这说
明我们研究所每个人搞科研都是那么努力和用功!
开展知识创新工程,研究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的基
础上,分别成立了以年轻学术带头人为主的“战略研究专家组”和以资深专家为主的“
战略研究指导组”,对“只争第一”进行了创新领域前沿部署。2001年初,研究所的科
研目标锁定为十个重点研究方向,其中包括“极端条件下的新材料合成及量子临界现象
研究”、“软物质和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动力学”等,以及国家战略目标需求方向的“自
旋电子物理学及原型器件研究”等。“对科研方向的准确把握,决定着研究所的发展和
未来。”王恩哥说。
研究所进行科研布局的重新调整,2000年10月成立了“国际量子结构中心”,在中
科院领导的支持下,它作为中科院的一个“研究特区”出现,集海内外低维物理及相关
领域一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通过多学科交叉、实验和理论的密切结合及优化合作,对
量子体系及相关领域中的关键基础问题深入探讨、强力攻关。目前,该中心的各项工作
都已取得了初步进展,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此外,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筹建
了极端条件物理实验室,首次成立了软物质物理实验室、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凝聚
态物理与材料计算实验室等,这些研究室的研究成果已经初现端倪。
“我们不能只一味地‘跟踪’,要建立国家实验室,开辟出自己的‘热门’研究方
向,作出国际最高水平!”研究所前任所长杨国桢院士为建立凝聚态国家实验室作了多
年的努力,6月20日,这位老科学家在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到研究所调研考察的座谈
会上说。
“国家实验室的英文名称是NationalLab,它与我国现有的15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StateKey)不同,可以更好地发挥国家实验室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优势。”研究所
副所长张杰研究员对记者说,为了今后建设凝聚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物理研究所已经作
了多年的蓄势准备,在大型科研设备方面已经投入近一亿元,“努力创办国际一流的研
究所,我们必须锲而不舍地追求,不能只看眼前,急功近利。”
这里有一批“猫头鹰”
“利用机会发现人才,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大胆合理使用人才,是我们积极推行的
人才观念,并在逐渐形成制度。”吴建国说。
研究所领导班子竭力提倡建立“科学之家”,2000年秋,他们专门辟出五层楼一个
最好的大房间,为科研人员提供轻松的学术交流环境。研究人员只要做个登记就可以招
呼人来这里“神侃”,晚上和周末也常有科研人员在此活动。为此,科学家们给它起了
一个更形象的名字“Owlclub”(猫头鹰俱乐部),比喻科学家像猫头鹰一样常喜欢在夜
晚工作。
“我虽然是研究室主任,但我白天和王恩哥所长也很少照面,因为有各自不同的研
究工作。我和他住在一个单元楼里,倒是经常夜里十一二点了,我们各自从实验室回到
家里,才在楼道里碰到。”闻海虎说。
闻海虎、张杰、薛其坤、吕力、王鹏业、王玉鹏、高鸿钧、李建奇等年轻的研究员
都是典型的“猫头鹰”。
光物理开放实验室因为有高效率太瓦级飞秒激光装置,对安全的要求非常高,前些
年就建立了谁最早进实验室、最后离开实验室都要严格登记的制度,从几册厚厚的登记
簿上可以看到,在早上7点钟就进实验室、晚上11点多钟最后离开实验室的,大多是张杰
和魏志义。
王恩哥作为物理所最早引进的“百人计划”科学家,清楚地知道高层次优秀人才对
创建“国际一流”的研究所意味着什么。在继续按“百人计划”选聘杰出人才的同时,
研究所决定对引进的其他急需人才,分别提供每人50万元(研究所提供)和20万元(用
人单位提供)的经费支持,对院“百人计划”做了重要的补充,避免了优秀人才争过“
独木桥”。
为了从国外引进一位高层次人才,有时候研究所要“跟踪”相当长的时间。就在今
年初,一位在海外研究工作颇有建树、研究所看好的研究人员差点变卦,研究所启动“
应急程序”,特事特办,终于“抢”回了这位研究人员。“引进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是
我们的当务之急。说我们‘求贤若渴’一点也不为过。”物理所副所长的李和风说:“
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使优秀人才由‘慕其名’到‘感其行’,愿意来物理所施展聪明
才智。”
研究所以灵活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海内外知名学者来所工作,探索建立包括非华裔学
者在内的海内外优秀科学家“战略性研究群体”。李和风说:“我们开始实行的‘团队
引进’可以使被引进的人才形成一个高效的‘人才链’。”
目前物理所研究员(不含院士)的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45岁以下的研究员已经超
过60%;截至2002年底,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累计已达35名,“引进国外杰出
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30名。闻海虎、高鸿钧等还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物理系谢心澄教授,现在每年在物理研究所国际量子结构
中心工作两个月。他说:物理研究所现在一些40岁上下的研究人员已经挑起了大梁,他
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可以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和国外的同行平等地对话,这是非常可喜的迹
象。
猫头鹰因为喙和爪的锐利而善于捕食,研究所因为有了这样的一批“猫头鹰”而能
立足世界科学前沿,如闻海虎研究员所说,“在物理研究的某些前沿领域,我们已经敢
于在世界同行面前‘叫板’了。”
“以科学家为中心”
“我感到奇怪,为何我们给中国的研究人员写信,很少收到回信?”几年前,一位
法国教授问陈立泉。陈立泉如实回答:“因为你有秘书,我们研究人员没有,事无巨细
,都得自己去干,不像你们,一切工作都是以科学家为中心进行的。”这位法国教授才
恍然大悟,消释了在他心中多年的一个谜团。
“在国外,秘书当了教授、研究人员一半的家。”陈立泉院士对记者说。
如今,物理研究所也在初步形成“以科学家为中心”的氛围,在全所推行的“秘书
制”,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记者和所长秘书黄文艳有过几次电话联络,对她的工作认真负责留下较深印象。她
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历史学硕士,“我前年毕业时,从网上看到物理所招秘书,工作
范围介绍的很清楚,我认为自己能胜任,所以就来了。我喜欢写点东西,愿意做秘书工
作,也喜欢科研机构的环境。”
经过公开招考和专业培训,到物理研究所担任科学家秘书的一共有8位,“这些秘书
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让我们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可以专心致志地搞科研。”
闻海虎的秘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的一位硕士,闻海虎说,“前年我负责‘凝聚
态物理中关村论坛’的组织和联络,有大量细碎的工作要做,要不是我的秘书精通外语
,我一个人里里外外哪里对付得过来?”
技术队伍的薄弱已成为制约基础研究发展的“瓶颈”,物理所于2001年开始推行“
首席工程师制”,并遴选出一位“百人计划”入选者当“首席工程师”。李和风介绍说
:建立一支由首席工程师负责、以为本所基础研究服务为首要目标的技术队伍,才能为
物理所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基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我们对“首席工程师
”的评价标准,不是看他本人发表了多少篇高水平的论文,而是看他在“技术支持”中
所做的贡献。
借鉴国际同类一流研究机构的技术体系框架,考虑本所的实际,物理所已经对影响
本所基础研究的重要技术环节逐步进行加强与调整。
“以科学家为中心”,在物理研究所的办公室分配上也得到了某种体现。去年底,
所里一栋近18000平方米的“凝聚态物理综合大楼”落成,科研用房条件大大改善,同时
为每个正研究员提供一间独立办公室的宿愿将得以实现。
“我在这里工作很愉快,现在我们的条件改善了,科研经费增加了,最重要的就是
要拿出‘国际一流’的成果回报国家。”闻海虎对记者说的这句话,或许可以代表物理
研究所广大科技人员的心声。
--
╔═══════════════════╗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7.10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7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