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ci (Science), 信区: Physics
标 题: 中国纳米研发现状细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06日16:41:59 星期四), 站内信件
中国纳米研发现状细览
以知识经济为主旋律和推动力的21世纪,正在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纳米
技术和纳米材料对未来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将
产生巨大的影响。日前,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组织了一次历时100天,
有全国17个地方科委参与的对中国纳米材料产业现状的调研,编写完成了《中国纳
米材料产业现状调研报告》,从中人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最新的纳米研发现状。
中国纳米材料研发力量分布
调研报告指出,中国政府对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研究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国
家和各地方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的实施,积极投入
力量和资金,使中国纳米的研发水平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各具特色的两大纳米研发中心
——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为核心,辐射四周的格局。
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以北京为中心,包括中国科学院的纳米科技中心、化学
所、物理所、金属所、化冶所、感光所、半导体所,以及北大、清华、北京建材科
研院、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
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中国科学
院的冶金所、硅酸盐所、原子核所、固体物理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以及上海交大
、复旦、同济、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
东大学等单位。除上述两大中心外,西北的西安、兰州,西南的成都以及中南的武
汉等也在该领域有所建树。
北方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碳管、纳米磁性液体材料、纳米半导体、纳
米隐身材料、高聚物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界面材料、纳米功能涂层、纳米材料的制
备技术、纳米功能薄膜;南方中心则在纳米医学、纳米电子、纳米微机械、纳米生
物、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及产业化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
从地域分布上分析,约80%的纳米研发力量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和华北地
区,但表面上相对集中,实际仍很分散。比如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
心,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力量又分散在合肥、南京等地,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从系统分布上分析,纳米研发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等院校和中科院系统,这两
部分的科研力量占整个中国纳米研发力量的90%以上;另外,也有部分企业介入了
纳米材料及技术的研发领域,但力量薄弱(约占5%),而且层次不高。
从人员结构上分析,中国现有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研究人员有4500余人,其
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背景也非常过硬,70%以上的纳米科研人员拥有硕士以上
学位,拥有博士、高级职称的约占30%,拥有硕士、中级职称的约占40%。
从研究的领域分析,现有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以金属和无机物非金属纳米材
料为主,占80%左右,高分子和化学合成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较低层次的
纳米材料领域,集中了一半以上的研发力量,而在纳米电子、纳米生物医药方面,
则力量薄弱。
从研究的成果分析,10年来,中国纳米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
上共发表有关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论文2400篇,其中发表在《自然》和《科学》
等世界顶级学术杂志上的论文共6篇,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学术论文近20篇,影响因
子在3以上的31篇,被SCI和EI收录的文章占整个发表论文的59%。
纳米研发科技经费来源
根据1996年至2000年中国纳米科技的资金投入强度统计,纳米研发经费呈逐年
增长态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投入占70%以上,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
社会企业资助投入则增长较快。在过去的10多年里,纳米基金项目保持平稳增长趋
势,年平均增长率在20%~30%,2000年批准的纳米基金项目明显增多。这次调研
,就课题带有“纳米”字样的项目作了统计:1990年~2000年间,至少有536个题
目带有“纳米”字样的项目;在1999年和2000年中,科学基金新批准和资助的在研
纳米基金项目总经费达8000万元左右;基础研究起步较早的领域是纳米材料和纳米
化学领域。
根据对20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正在研究的纳米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绝
大多数正在研发的项目,研发时间仅为1年左右,属启动阶段,而且有颇多重复;
科研经费大都只在百万元数量级,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纳米项目经费不超过100万
元。随着企业越来越多介入,尤其是风险投资的兴起,中国纳米研究机构已经开始
越来越多地注意与市场结合,不仅在研究经费支持方面开拓了渠道,也为科研体制
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民营研究所和公司制运作的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
中国纳米材料及技术专利现状
1985年~2000年,中国超细材料、纳米技术领域已公开的专利数共1024项,其
中已授权专利的465项,占45.4%,公开尚未授权的559项,占54.6%。在所有
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利中,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已经公开的专利数共
有582项,其中已授权的107项,占18.4%,公开尚未授权的475项,占81.6%。
从申报的数量分析,纳米材料和超细材料领域的专利总数比较相近,但纳米材料已
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远远低于超细材料,仅为其l/3;在“已公开尚未授权”的专利
中,纳米材料又远远高于超细材料,超过其5.65倍。
从申报的时间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5年~1990年为初期介入阶段,
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少,发展速度缓慢;1990年~1998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
专利数量快速增长,至1997年~1998年达到发展的相对高峰;随后主要因为近两年
申请的专利尚未到公开期,呈现出骤降现象。这与中国纳米材料的发展步伐基本一
致。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纳米材料刚刚起步,1992年~1996年,国家加大
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发力度,各研究院所纷纷涉足纳米领域,纳米材料和纳米
技术取得长足进展,1997年以后达到颠峰。
从申报的主体分析,在所有涉及纳米材料领域的582项专利中,由大学及科研
院所申报的有366项,占62.9%;由企业申报的有154项,占26.5%,由个人申报的
有62项,占10.6%。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国外来华申
请的专利共166项,占16.2%,这部分专利以个人申请为主,其中纳米材料的专利
申请远远大于超细材料,比例约为2∶1。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依然是推动中国纳米
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发展的主力军。
从切入的领域分析,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涉及材料
的专利数量多达827项,占80.8%,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电子类28项,占2.7%;医
药类41项,占4%;其他128项,占12.5%。说明对纳米材料研究的力度较大,而
纳米电子学及纳米医药学的研究力量相当薄弱。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
的专利共528项,占51.6%;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装置的专利共241项,占
23.5%,而且主要以超细材料的制备装置为主;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应用技
术的专利共276项,占26.9%。
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
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主要有技术转让、技术入股以及自行生产等,但
产业化率普遍较低,不足2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技术成果本身不具
备产业化条件,二是由于信息不通,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通,缺少资金的
有力支持。
如果将中国纳米产品的成熟程度按中试、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生产划分,明显呈
剧烈递减态势。研究开发和规模化生产的距离较大,大量成果在实验室小试已经完
成,大约只有5%的实验室成果最终能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根据对20所高等院校
和14家科研单位较为成熟的纳米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这些较成熟项目的平均研发
时间为3.12年,已成功转让或者着手进行转化工作的约为l/3。在被抽样统计的
54个项目中,希望通过“技术转让”方式转化的项目约占1/2;希望通过“技术入
股”方式转化的项目约占1/3;而希望“自行组织生产”的项目只有约10%。但在
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工作的18个项目中,实现技术入股的占55%,实现技术
转让的占28%,着手自行组织生产的占17%,显示科研人员的主观愿望与实际存在
一定的差距。
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两种方式正好换位,既反映出实施项目转化的公司一般都
希望与科技发明人员形成长久合作关系,同时也反映出现在一般企业后续科研力量
的匮乏。
(华文)
来源:纳米科技网
http://www.nano-chain.com/nmkj/lw/shownews.asp?id=64
--
朋友,你知道sci吗,你打算读博士吗,那你可要至少发表三篇sci啰!
准备好了吗,祝你成功!
哦,对了,这是对工大理学博士说。外校估计是没这么简单的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7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3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