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kyfly (飞天), 信区: Physics
标  题: 科学家的创造性  :汤川秀树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21日08:59:06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标  题: 科学家的创造性  :汤川秀树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Fri Oct  4 08:56:01 2002)
 
 
 
    科学家的创造性
 
 
    作者:汤川秀树
 
    [汤川秀树(1907——1981),日本物理学家。生于东京。1938年获大阪帝国大

学理学博士学位。1939年任京都大学教授。1948年至1953年在美国任教。日本帝国

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日本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基本

粒子和力场研究。 发现新的基本粒子“介子”。还于1936年发现“K俘获”现象。

由于这些贡献,于1949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著有《量子力学入门》等多种。]
 
    像我们这些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人,每年总想做点独创性的工作。不但我们

自己,而且还希望青年人都能发挥具有独创性的创造精神。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呢?这是我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然而,科学家要想发挥独创性,干点出色的工作,

确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在长期研究生活中,能够做到这点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的,机会也是难得的。同样都认为是在发挥创造性,但其大小程度实际上也是不同

的。假若能发挥一点点创造性,那么也算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果稍微大一点,一

生一次……当然,这一次也是难得的。若能做出两次,也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但

一次也无建树,莫如说是常见的。
 
    如果说运气好,一次就成功了,或者说特别走运,两次都成功了,即使这样的

话,那么,在那些其他漫长的岁月里,到底干了些什么呢?用功了?玩了?还是休

息了?……不管是怎样度过的,但在这段时间里并没有发挥什么创造性。不仅搞学

术是这样,就是从事艺术或技术工作的,不管想怎样拼命地干,想发挥独创性,但

顺利地发挥出来也是少有的。这样说是否就意味着其余的时间就完全是虚度了呢?

当然不是那个意思。5次,10次,即使都失败了,也决不能泄气,失败100次还是要

继续干,只能在那种反复失败的过程里寻求某些成功的机会。
 
    是否可以这样说,一个研究人员的经历,一般也是30到40年,在这30到40年里,

能有一次或二次成功就是很不错的。即使一次也未见效,只要努力,也一定会从中

得到教益。不能说没有成功就丝毫没有意义。关于这类问题,我想只限于就与自己

专业有关的科学家的创造性讲些个人的看法。
 
    坚持己见是个必要条件
 
    像方才所说的那样,所谓研究工作,只要自己有能力,即使已经发现有失败的

可能时,也应该继续下去。有时虽也认为停止研究工作就好了,但又舍不得放弃,

自己觉得还是应该干下去。幸运的是,对于我们这样在大学里工作的人有个退休的


规定。如京都大学,曾把退休年龄规定为60岁,战后改为63岁。究竟是60岁合适还

是63岁合适,其说法也因人而异。不管怎样,反正有个退休问题,所以总想一定努

力坚持到退休。如以失败告终的话,那也只好死心塌地!虽然这样想,但是不死心

的人们仍然认为,即使不在大学,只要自己努力干,还是有希望的。
 
    若从我们学者的经历来考虑,在这个问题上我是很主观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学

术工作本身就需要坚持己见,也就是依靠“己见”来干工作。恐怕从事学术工作的

人们一定都是怀有这种“己见”的。但是“己见”强烈到什么程度?坚持到什么程

度?这是因人而异的。但决不能说因为坚持己见就能作出贡献。不管怎样坚持己见

仍旧未能作出贡献的人也的确是有的。如果用数学上常用的话来说,就是要使某一

个问题成立,应该有必要的充分的条件。我认为,坚持己见确实是必要的条件,但

它也确实不是充分的条件。

 
    为什么持有“己见”?这个问题不大容易说清楚。如果进一步考虑的话,我认

为这和人本身存在的非常深刻的内部矛盾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上有普通的人,有

杰出的人,也有无所作为的人、古怪的人或超群的人等等,他们也具有各式各样的

类型。
 
    大体划分的话,一类圣者,也就是像所谓圣人那样的人,这已经是属于“大彻

大悟”的类型了。我自己远未达到这种程度,所以对圣者或圣人的情况不太了解。

但我认为这种类型的人是没有己见的。他们在过去可能有,但后来克服了。
 


    与此相对应的另一种类型——天才,或者虽未达到天才水平,但却已具有相当

优秀才能而勤奋从事自己工作的人。这类人或许有那样的觉悟也未必可知,但仍然

还是带有一些“己见”的。用一点不大好听的话来说,也就是“固执己见”吧。人,

过于出类拔萃的话,我看就不能从事学术或艺术工作了。和圣者、圣人不同类型的

天才或接近天才的人,自己头脑里总是残存着深刻的矛盾。对某一种观点持有己见

时,对相反的观点也并不容易从自己的头脑中清除出去。不是这样吧?也许不是这

样?换个别的办法是否会好一些呢?科学家就是这样在相信与怀疑之中日夜不倦地

工作着。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从事的理论物理、基础物理研究工作就属此类。某位

科学家坚信某一学说,看来好像百分之百的相信,但料想不到的是,自己头脑里也

在考虑着相反的观点。这样的事也不少吧!善于工作的人就是这样。也正因为这样,

才有惊人的力量。自己完全觉悟了的话,就不必再写论文了。写论文这件事,好像

为的是给别人看的,其实首先是读给自己听的。

 
    天才和怪人
 
    不管怎样,只要内心有了那样的矛盾,就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形式可

能有各种各样,尤其叫人看着有点奇怪时,那就成为圣人了。能够做出点奇事情的

人,才被认为是天才。但是天才和怪人并不完全一致,虽然是天才,但有时可能干

出怪人的行为来。但干出怪人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天才。人们的性格是很奇怪的,

总是喜欢说别人如何非凡如何出奇,所以很愿意把怪人说成是天才,不像怪人的人,

说成天才总觉得不够意思。对于自己熟悉的人,能够进行正确的评价,也不致于评

价过高。若是遇到不熟悉的人时,稍微有点古怪就认为杰出人才也未可知。相反,

没有古怪脾气的就不认为是天才。实际上是容易产生这种判断的。但是,独创性真

正发挥出来没有?莫如说是自己的灵魂深处还隐藏着内部矛盾,并且很激烈,这就

涉及到怎么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其外部表现为怪人时;二

是外部没有表现出来,从外部看来没有什么出奇的。
 
    不管哪种情况,所谓矛盾和固执己见,两者具有密切联系。但究竟是包含着矛

盾,还是在一个问题上坚持己见?简单讲,坚持己见也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如有非

常远大的理想,尽管是不容易达到的,也许是十分遥远的,但想要完成这样任务的

人,他的工作视野和规模就会逐渐扩大,取得巨大工作成果的可能性就会随之而来。

与此相反,一生之中,始终庸庸碌碌的可能性会是很大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根本点。
 
    记忆力、理解力、演绎逻辑能力
 
    所谓创造性,是一时很难说清楚的问题。从表面看,它也是有着重要的历史或

社会意义的。若不从问题的性质上,不深入到内部或不从内部来观察的话,我认为

那是难以抓住其本质的。
 
    前面曾说过坚持己见和自己头脑里有矛盾的重要性。当然,只有这些还是不够

的。一提到创造能力,就容易联想到一种好像与其相反的能力,如记忆力等。实际

上,记忆力非常好,在学校学习时成绩优秀的人,出了校门之后,一向无所建树,


就是成为专家也未能搞出什么独创成果的也大有人在。另外还有一个所谓理解能力

的问题。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但自己提不出独创性观点,这种类型的人也是司空

见惯的。但是,记忆力和理解力是发挥创造性的必要基础,这是人所共知的。
 
    所谓理解力,说来简单,但是其中包含着各种因素。如合理的思考能力就可以

认为是其中的一种。如果把它想得更狭窄一些,就成为逻辑的,特别是演绎逻辑的

思考力了。从某一前提出发,经过理论上的推导则可得出结论。也就是因为这样而

得出这个结论。这样反复推论下去,就能成为发挥创造性的基础,或者作为工具,

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如果只说演绎逻辑能力的话,恐怕

电子计算机更为优越,速度也更快,在操作中劳累、搞错或者中断等现象都是很少

出现的。现在的电子计算机也有记忆能力,但跟人相比时,在记忆数量这一点上,

计算机还是远远落后的。不管怎样说,计算机是具有记忆力和逻辑思考力的,但是

我们不能说计算机有创造力。若是那样的话,除此之外,人还有什么能力呢?
 
    类推
 
    人的各种智能,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任何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这种能力,

但跟创造性工作有着最密切联系的是类推的作用。关于类推的作用很早以前就曾有

过论述,各位听了我的说明以后,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我们想使别人理解一个难懂的问题时,常用的办法是列举众人皆知的事例进行

比喻。因为跟已知的事物相类比,即使是很难理解的问题也好像容易使人接受,这


就会使说者和听者双方都能明白。但关键是要找到跟疑难问题相似而易懂的事例。

某人若能用易懂而相似的事例,使任何人都认为难懂的问题得到解决的话,就可以

说是开始发挥了真正的创造性。实际上,在古代的哲学书籍中,例如在希腊和中国

的古书中,有很多“例如”的字样。古代的思想家,实际上用这种所谓“例如”的

办法,不只向人们传授了很难懂的思想方法,而且恐怕他们之中自己依靠这种类推

而达到独创性思想水平的人也是很多的。
 
    即使是现在,如果能正确地运用这种“例如”,也会使人感到满意和高兴。为

了使别人承认“确实是这样”时,“例如”是起着巨大作用的。如果在事后能够细

致地思考一下的话,确实是被那种“例如”所吸引,自己也深感找到了意料不到的

结论。当自己考虑什么新的问题或想弄清什么疑难问题的时候,“类推”在今天也

还是相当起作用的。
 
    关于创造性这个问题涉及到各个方面。正好我是研究理论物理的,所以只讲跟

我有着密切联系的方面。从现今开始,正在进入比过去的机器文明更为高度发展的

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创造性就不那么重要了吧?大家可能都在同样地考虑着这个

问题。持有这样消极悲观看法的,我想可能大有人在。但是机器文明越是向前高度

地发展,在那个世界里,人类得怎样才能更进一步地发挥创造性呢?这是每个人都

必须要加以认真考虑的问题。笛卡儿已经在300年前就研究过自我培养理智的问题

了。处在现代的我们,不但不能自我培养,而且由于客观上的原因,成年累月到处

奔波,连这样的事情都不太知道的话,那不是将要处于十分狼狈落后的状态吗?为

了摆脱那样的处境,请回忆一下笛卡儿,研究他的一些观点,我认为是有帮助的。


    (陈耀亭 译)


--
每个人都掌握一把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同样也可打开地狱之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7.2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