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ilong (hi), 信区: Physics
标  题: [转寄] [转载]中国物理学史                     xkz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2月21日12:00:34 星期四),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ailong 的信箱 】
【 原文由 pion.bbs@bbs.whnet.edu.cn 所发表 】
发信人: xkz (ice), 信区: Physics
标  题: [转载]中国物理学史 
发信站: 武汉白云黄鹤站 (Tue Mar 28 14:27:27 2000), 站内信件

中国物理学史(1)


                  夏以前、夏、商、西周
                            (——公元前771年)

            西安半坡村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尖底汲水陶
       罐。这种陶罐两侧系绳,空时倾斜,将满时直立,水盛
       满时自动倾覆,表明当时在实践中对于物体的重心与平
       衡已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商代我国人民已能制造石磬和
       成套的铜铙等乐器,经过对河南安阳大耍
            《管子?地员》记载了我国古代人民在音乐实践中创
       造的计算音程以确定五音的"三分损益法",这是我国古
       代乐律史上的重要成就。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名家提出了朴素的极限概念
       和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一尺之棰(chui,短棍),日
       取其半,万世不竭。"名家还提出关于运动的物体又动又
       不动的辩证关系的看法。
            公元前四一前三世纪,墨家的著作《墨子》在物理
            公元前四一前三世纪,墨家的著作《墨子》在物理
       学方面有许多重要成就。《墨经》中有关于力、力系的
       平衡和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的论述;记载了关于小孔
       成象和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象的观察研究,首先
       提出光是直线前进的观点,是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著
       作之一;《墨子?备穴》还载有固体传声和共鸣现象的应
       用等声学知识。
            《墨经》中提出了我国古代的朴素的原子("端")
       的概念以及朴素的时间("久",即宙)和空间("宇")
       的概念。
            战国时的《庄子?徐无鬼》中有关于声音共振现象的
       记载。
            春秋末年我国人民已使用天平和砝码。湖南长沙春
       秋末至战国间的楚墓中出土了大量天平和砝码。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些朴素唯物主义的关于
       世界物质具有统一的本源的思想。《管子?水地》提出水
       是万物之源。荀况认为世界万物的总根源是"气"。关于
       物质性的"气"的学说对我国古代自然观的发展有很大的
       影响。荀况还提出了"天行有常"(即自然界的运动都有
       它的客观规律)的观点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
       尖锐地批判了天命论。
            战国末期,《韩非子?有度》中载有"先王立司南端
       朝夕",这是关于"司南"的最早记载。《鬼谷子?谋》中
       朝夕",这是关于"司南"的最早记载。《鬼谷子?谋》中
       也有"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的记
       载。"司南"是指示方向的器具。
      西汉时我国已有原始的潜望镜的记载。西汉时我国
       人民对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已有一定的认识,西汉末的
       《尚书纬?考灵曜》中载:"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
       人在大舟中闭牖(音有,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
            西汉末年,我国已有关于摩擦生电和尖端放电现象
       的记载。《春秋纬?考异邮》中载有,经过摩擦的玳瑁能
       够吸引细小的物体,《汉书?西域传》中载有:金属制的
       矛的尖端放电的现象。
            东汉王充的《论衡?是应》中有司南勺的记载。河南
       南阳东汉墓出土的石刻上有司南勺的图画。司南勺是指
       南针的前身。磁性指示方向器具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
       的重大贡献。
            王充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他在
       《论衡》中提出人声在气中的传播和在水波相似的观
       点。
            王充在《论衡》中发挥了关于物质性的"气"的学
       说,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阴阳二气交感变
       化而产生的。他还提出"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
       死",这已包含了朴素的物质不灭思想和时间无限的思
       想。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东汉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
       想。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东汉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
       有一定的影响。
            东汉王符(生卒年代不详)明确地指出人的眼睛能
       看见物体是由于物体受到光的照射。
            东汉时我国人民已应用虹吸管引水。

                      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空)

                      隋、唐、五代
                 剩
       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虚空"的朴素唯物主义空间观。
中国物理学史(3)

                    宋、辽、金、元
                     (公元前960年——公元1368年)

            北宋初年杨亿(公元974一1020年)的《杨文公谈
       苑》中记载了天然晶体的色散现象:“   荻脶疑接衅
       萨石,人多收之,色莹白如玉,如上饶水晶之类,日射
       之有五色,……”(《杨文公谈苑》已佚)
            公元1044年,北宋曾公亮(公元998一1078年)主
            公元1044年,北宋曾公亮(公元998一1078年)主
       编的《武经总要》前集卷15中所记载的“指南鱼”的制
       作方法,是世界上关于利用地磁场进行人工磁化的最早
       记载,记载表明当时在实践中已知道利用地磁的倾角。
       欧洲到公元1544年德国人哈特曼(GeorgeHartmann)才
       发现地磁倾角。
            北宋张载在《正蒙?太和》中说:“太虚不能无气,
       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他的
       “虚空即气”的学说发展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空间观并且
       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不灭思想。张载在《正蒙?参
       两》中说:“凡圆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
       非自外也。”即认为万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它的自身。他
       还认为万物的变化是阴阳二气“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
       能”的结果。
            公元1070年,北宋王安石(公元1021一1086年)在
       《洪范传》中发展了唯物主义的“气”的学说,他不仅
       认为“气”构成万物(“生物者,气也。”),万物的
       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
       也。”),他还认为万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其中有
       耦”(耦即偶,对立面),并且“耦之中又有耦焉,万
       物之变遂至于无穷”。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载:“方家以磁石磨针
       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关于利
       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关于利
       用天然磁体进行人工磁化以及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西
       方到公元1205年法国人古约(Guyot de provins)才记
       载了用同样方法制造指南针,公元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
       布(Christopher Columbus)才发现地磁偏角。在《梦
       溪笔谈》卷24中,沈括还记载了指南针的四种装置方
       法。
            《梦溪笔谈》中载有:“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
       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
       则火发,此即腰鼓最细处也。”这是关于凹面镜焦点的
       最早的明确描述。欧洲到公元1267年英国人培根
       (Roger Bacon )才发现凹面镜的焦点。
            公元1119年,北宋朱彧(yu)在《萍洲可谈》中第
       一次记载了指南针用于航海:“舟师识地理,夜则观
       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
       用指南针于航海的国家,西方公元1190年英国人纳肯
       (Alexander Neckam)才有指南针用于航海的记载。
            南 握杂亚 (生卒年代不详)著的《革象新书》
       “小罅光景”中记载了他所作的光学实验,对视角、光
       的直线传播和照度有所研究,通过实验得出小孔成象的
       规律等的正确       思想,他认为一粒种子长成一棵树以至树被烧成灰烬,
       即是物质从"气"化成"形"而又从"形"化为"气"的过程,
       并不是无中生有和有归于无。
       并不是无中生有和有归于无。
            明末清初,王夫之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的"气"的
       学说,更加明确地论述了物质不灭的思想。他认为象柴
       燃烧后,水蒸发后,都转化成为其他物质形态,物质本
       身并没有消灭。他还提出万物"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
       即含动,动不舍静"(《思问录?外篇》)的观点,即是
       说因为构成万物的"气"永远处于运动之中,所以万物的
       静止状态只是相对的,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形态。
            公元1652年左右,明末清初的方以智(公元
       1611-1671年)在《物理小识》卷2中说:"宙(时间)
       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
       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
       (即大气折射)现象。
            清初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约公元
       1628-1662年)曾制造过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
       仪器,并著有《镜史》(已佚)。清代黄履庄也曾制造
       过探照灯("瑞光镜")(清?戴榕:《黄履庄小传》,载
       张潮编:《虞初新志》卷6)。欧洲公元1779年俄国人才
       制成探照灯。
            公元1695年,清初刘献庭的《广阳杂记》卷1中写
       道:"磁石吸铁,隔碍潜通,……唯铁可以隔之耳。"这
       是我国关于磁屏蔽的最早记载。
       (即大气折射)现象。
            约公元1835年,清代郑复光(生卒年代不详)著
       《镜镜 (ling)痴》。这是我国古代一部较有系统的光
       学著作,对物体的颜色、透镜原理以及三棱镜、望远镜
       等光学仪器的制造有所论述。
            公元1796-1820年间,清代女科学家黄履(生卒年
       代不详)曾制造"寒暑表"和"千里镜"。"千里镜于方匣上
       布镜四,就日中照之,能摄数里之外之影,平列其上,
       历历如绘。"即一种望远镜与取景器相结合的装置,也就
       是现代照相机的前身。

※ 来源:.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mca.hus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7.2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82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