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kyfly (飞天), 信区: Physics
标 题: 九院发展核武器纪实(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15日11:15:14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标题:九院发展核武器纪实(4)
发信站:武汉白云黄鹤站(SunDec2613:25:211999),站内信件发信站:BBS水木清华站(Fr
iSep2409:44:221999)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上午七时,
空军徐克江机组驾驶着七十二号轰炸机,进行氢弹空投试验。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瞬时
升起了一颗极为神奇壮观的"太阳"。
氢弹试验又取得了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到氢弹原理突破,美国用了七年多,苏
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半,而中国仅用了两年零两个月。这是一个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的速度!正是由于科技人员心中时刻惦念着民族的强盛,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发展才得以
步履矫健。
"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我们可以付出一切"
在夜以继日地为核试验紧张准备的大背景下,有这样一些特写镜头:夜深人静,屋里
的电视开着,电灯也亮着,天真可爱的女儿却躺在水泥地上甜甜地睡着了,年轻的妈妈抱
起孩子,心酸的眼泪挂在了脸上。婚姻是人生大事,而中物院人为了国家和民族富强推迟
婚期的比比皆是。
二十八岁的窦三平,为了试验三次推迟婚期。婚后三天,新的任务下达了,他又全身
心地投入进去。个别同志深夜下班回家,骑在车上人已迷迷糊糊,一头栽进路边的水沟…
…这就是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一群默默无闻却又为民族呕心沥血的人。他们用青春和热
血去营造祖国的和平,支撑
他们的是一种崇高的理想。
为了适应新的需要,一九七0年前后,中物院从青海高原迁往四川深山。此地风沙虽
少了,但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依然存在。
采访中,一位院科技委副主任给记者讲了一段心酸的故事:女儿长到七岁时,他带着
第一次回老家。列车开到郑州,一轮通红的落日正从地平线上渐渐消失。女儿瞪着眼睛,
好奇地问道,"爸爸,你看那是什么?"面对天真的孩子,他无言以对。女儿不是无知,而
是因为长年生活在出门就是
高山的她从没见过夕阳西下的鲜红余辉。
尽管基地迁到了四川,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中物院人必须在深山与大漠间长期奔
波。戈壁深处的试验现场寂寞荒凉,寸草不生,风沙大,气温高,水质又极恶劣。
尽管如此,科研人员依然全身心投入每次试验。
五十多岁的陆祥根由于漫长旅途的颠簸和劳累过度,来到试验基地就病倒了。躺在病
床上,老陆念念不忘的还是现场的情况。他挣扎着坐起来,向领导苦苦请战:"我希望在这
最后的关头,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搞了这么多年,我不能亲自参加这项任务,会感到终身
悔恨。请理解一个老兵的
心愿……"在中物院,象这样舍己忘我,以身许国的,又何止陆祥根一人。
一九八八年,年仅五十一岁的高级工程师宋大本身患绝症,在生命的最后八十一天,
仍与死神抗争,以超人的毅力拼命工作。深夜,剧烈的病痛让他直不起腰来,但他依然咬
着牙,顽强地挺立在计算机前。长长的打印纸迅速滑过,密密麻麻的数据喷涌而出,宋大
本拼尽最后的生命,完成了
给祖国和人民的答卷。当他拖着已极度虚弱的身子从四川回到北京时,妻子泪流满面
地苦苦哀求着,"老宋,你就……为了这个家……多活几天吧!"在弥留之际,他仍坚持在
病床:"儿这一辈子,是进
取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没有给老人家丢脸。对不起,我对家照顾太少了,但也念着
父母,我担子很重,在为党和国家的科学作贡献。我这样做了,我想你们会高兴的。"一位
女将军得知他的事迹后,流着热泪痛惜地说:"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能再让这样
的人倒下去了。"
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是与祖国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将个人命运托付给为
国家和民族强盛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壮美。这一点,中物院人理解得最为深
刻。
--
每个人都掌握一把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同样也可打开地狱之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7.22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3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