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kyfly (飞天), 信区: Physics
标  题: 九院发展核武器纪实(6)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15日11:17:16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标题:九院发展核武器纪实(6)

  发信站:武汉白云黄鹤站(SunDec2613:29:001999),站内信件发信站:BBS水木清华站(Fr
iSep2409:47:021999)

  "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核武器研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学科和诸多部门。创业初期,毛泽东就
明确指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只要需要,全国各地都将自己的精英输送给核事
业;核工业系统和核试验基地始终和中物院密切配合。除此之外,突破"两弹"时,全国先
后有中国科学院、冶金部、

  化工部、交通部、水电部等二十六个部(委)、解放军各军兵种、二十个省市自治区
、九百多个工厂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大力支援、协同,参与了攻关与会战。

  为氢弹突破做出杰出贡献的核物理学家于敏多次这样说:"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
事业,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这是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品格
。"

  正是有了这种全国一盘棋、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中国的核事业才能无往不胜。在生
活极端艰苦困难的六十年代初,中央领导对核事业表示深切关心:周总理请客,让中物院
到北京开会的科学家代表吃一顿肉;病中的聂荣臻元帅曾为中物院的供应向各大军区募捐
;国家粮食部门在全国出现

  饥荒的情况下,从各地调来数万斤黄豆;青海省政府紧急拨给四万只羊……当时的环
境极为艰苦,要完成研制原子弹、氢弹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知识分子只有同甘共苦。

  在青海高原上,将军和群众一样住帐篷;在安放第一颗原子弹的百米铁塔上,时任二
机部九局局长的李觉陪着工作人员插雷管,手里拿着起爆台钥匙,成为试验场操作人员精
神上的镇定剂;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为了让中国早日掌握"杀手锏",常常夜以继日
地连轴转,有时睡在机房的

  地板上,有时守在工厂的加工机器旁。实验前更是"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和他的同
伴们度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和集体融合在一起,才最有
力量。

  时光飞逝,市场经济的浪潮开始冲击到各个角落。但是,在国家与民族的最高利益面
前,核科技事业的全体工作者依然表现出了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

  为给中物院输送充盈的新鲜"血液",清华大学对每位前往中物院工作的学生给予现金
一万元的奖励;为配合中物院的基础理论研究,复旦大学派出了最优秀的青年研究人员。

  为了祖国的核武器事业,核工业总公司的核材料厂,在企业面临设备陈旧、职工领不
到工资、生产经营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计成本,顾全大局地加班加点,按时完成了任务
。哪怕核试验用的一根小小的钢缆,也同样凝聚了中国科学院、冶金部和东北几个研究院
所、企业科技人员的心血。

  八十年代,核武器研制步伐加快了,核试验场上试验用的平洞、竖井的掘进速度也必
须加快。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核试验基地的战士们每天早晚披着星光下井、进洞。

  许多战士当兵四年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大漠上的工地,他们自称是"拿风枪的兵"。不少
战士复员退伍时只有一个心愿:"试验成功后,请给我寄一张照片,我好告诉家人我也为中
国的核武器事业做了一点贡献。"

  齿轮咬合般的协作,在全国各部委、各军兵种、各省市自治区的配合下发挥了巨大的
作用,正是凭借这种强大的力量,中物院依靠集体的智慧,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一九九八年十月,为完成一项极重要的科研试验,来自全国十个单位的科技队伍,奋
战了近六十个日日夜夜。

  通向胜利之路是由全国各条战线的科研人员共同的心血和汗水铺就的。

  实验场地远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异地,来自中国的一百五十多名科研人员拧成一股绳,
团结一心。每天清晨,总可以看到一位年轻的试验总指挥忙碌的身影,主持召开例会,安
排、协调一天的工作。这里有很多阅历、学识都超过总指挥的老科学家,但只要一声令下
,老同志都会竭尽所能做好

  分配的任务。

  在这个集体中,很多人家里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为了试验的成功,自始至终没有
一个人离开过"战场"。

  某所科技委主任苏毅连续操劳,累得脸色异常难看,声音嘶哑。他的大哥前些日子病
危,几次电话催促他回去,他没走。大哥去世了,他仍是没法走。课题负责人傅淑珍的姐
夫去世了,普通工人吴兆龙的父亲也"走"了,悲痛就写在他们脸上,但只要投入工作,他
们照样精神焕发、神情专注

  。

  还有好几位来自各个岗位的新婚燕尔的年轻人,尽管蜜月刚刚开始,接到参加试验出
征的还有好几位来自各个岗位的新婚燕尔的年轻人,尽管蜜月刚刚开始,接到参加试验出
征的消息,他们如同战士听到冲锋的号角,立即赶到基地,甘愿以科研的佳音表达对伴侣
的深深眷念……"'两弹一星'精神是值得学习的。我们所有参加过'两弹一星'的同志,都有
那么一股劲头。那种艰苦

  的话,是对有中国特色核武器发展道路最精辟的概括与总结。

  一个民族只有真正站立起来后,才能反思自己的历史。

  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中物院人这样的知识分子,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怒放的
中华民族的精神花朵"贡献着心血、汗水乃至生命,中国才能够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堂堂
正正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

--
每个人都掌握一把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同样也可打开地狱之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7.2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9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