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s (cs), 信区: Physics
标  题: 世纪之光--光通信的伟大发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17日18:29:02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世  纪  之  光
——光通信的伟大发展
章燕翼
原始光通信源远流长
——用光来传送信息,可能是人类最早应用的一种远距离通信手段。人类学会取火和使
用工具的同时就有了利用光的通信。开始,人们用点火的方法使同伴在黑夜中知道自己
的位置,后来发展到利用烽火来传送简单的信息。古代的“烽火台”是大家都知道的古
老的光通信手段。后来人们又联想到利用“有光“和“无光”的两种状态,来传送更多
的信息。例如用灯的亮和灭,可以发出各种信号。这种通信方式至今仍在船舶上使用。

——利用光来传送电话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以发明电话而著名的贝尔,在1876年发明
了电话之后,就想到利用光来通电话的问题。1880年,贝尔制作了一台叫做“光电话”
的装置,利用太阳光作光源,用硒晶体作为接收光信号的器件,进行了实验,达到了能
与最远相距213米的人通话。贝尔本人认为:在他的发明中,光电话是最伟大的发明。
——利用光在大气中传送信息方便简单,所以人们开始研究的光通信都是这种方式。但
是光在大气中的传送要受到气象条件的很大限制,遇到下雨、下雪、阴天、下雾等情况
,由于能见度大大降低,使信号传输受到很大阻碍。此外,太阳光、灯光等普通的光源
,都不适合作为通信的光源,因为从通信技术上看,这些光都是带有“噪声”的光。也
就是说,这些光的频率不稳定、光的性质是复杂的。因此,真要用光来通信,必须要解
决两个最根本性问题:一是必须有能稳定传送光的介质;另一个问题是必须要找到理想
的光源。长期以来,由于这两项关键技术没有得到解决,光通信就一直裹足不前。
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1960年,美国人梅曼发明了红宝石激光器,从此人们便可获得性质和电磁波相似而
频率稳定的光源。研究现代化光通信的时代也从此开始。激光器的英文简称叫LASER,意
思是“受激发射的光放大”。这种激光器产生的光与普通的灯光不一样,它是受物质原
子结构本质决定的光,频率稳定,约为100太赫。这种光的频率比已经广泛应用的微波(
频率约为10兆赫)的频率高1万倍。因此,用这种光来传送信息从理论上来说,通信的容
量可以比微波通信的容量也大1万倍!因此,激光器的发明对光通信的研究工作产生了重
大的影响。但是最初发明的激光器在室温下不能连续工作,因此,还不可能在通信中获
得实际应用。
——在光的传输介质方面,人们发现了透明度很高的石英玻璃丝可以传光。这种玻璃丝
叫做光学纤维,简称“光纤”。但初期的光纤,光在其中传输时损耗很大。光的损耗程
度是用每千米的分贝为单位来衡量的。零分贝表示没有衰减;20分贝/千米表示光传送
一千米已损耗到只剩1%的程度。当时的光纤每千米的损耗大约在1000分贝左右,这样大
的损耗,想要用来通信是不可能的。它只能在内窥镜等装置上用作传光的介质。
——激光器和光纤的发明,使人们看到了光通信的曙光。而要实现光纤通信,还需要在
激光器和光纤的性能上有重大的突破。但是在这两方面的突破遇到了许多困难,尤其是
光纤的损耗要达到可用于通信的要求,从每千米损耗1000分贝降低到20分贝似乎不太可
能,以致很多科学家对实现光纤通信失去了信心。就在这种情况下, 1966年7月,英国
标准电信研究所的英籍华人高锟博士,就光纤传输的前景发表了有重大意义的论文,论
述了造成光纤损耗的主要原因,并从理论上分析:如果能去除玻璃上的杂质,就有可能
使光的传输损耗大大降低,可降低到每千米20分贝左右。这篇论文使许多国家的科学家
受到鼓舞,加强了为实现低损耗光纤而努力的信心。
——1970年,美国康宁玻璃公司的三名科研人员马瑞尔、卡普隆、凯克成功地制成了传
输损耗每千米只有20分贝的光纤。这是什么概念呢?用它和玻璃的透明程度比较,光透
过玻璃功率损耗一半(相当于3分贝)的长度分别是:普通玻璃为几厘米、高级光学玻璃
最多也只有几米,而通过每千米损耗为20分贝的光纤的长度可达150米。这就是说,光纤
的透明程度已经比玻璃高出了几百倍!在当时,制成损耗如此之低的光纤可以说是惊人
之举,这标志着光纤用于通信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恰好也是这一年,美国贝尔研究所成功地研制出能在室温下连续工作的半导体激光
器,它只有米粒那么大,发光面积很小,发出的光是一种极细的光线,频率稳定而且方
向性很好,射入光纤后能封闭在光纤中进行传播,因而它就成为光通信的理想光源。
光通信的大发展
——1970年的上述两项重大突破,使光通信的实现有了光明的前景。这时的光通信,实
际上指的就是光纤通信。光纤通信立即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家竞相开展研究
工作。一方面对低损耗光纤、常温下连续工作的激光器的应用继续进行研究,另一方面
也对光纤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和现场实验。
——在低损耗光纤方面,1974年达到了每千米损耗1分贝的水平,1979年达到了每千米只
有0.2分贝损耗的程度,即已经降低到石英光纤在理论上最低损耗极限,相当于在空气中
的能见度为100千米的程度。
——在激光器方面,1970年制成了在常温下能连续工作的激光器。说起来是能在常温下
连续工作,但这种激光器的寿命很短,连续工作只有几秒钟,寿命长的也不过几个小时
,要想在通信中实际应用还不可能。可见,研究激光器的寿命已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课题
。到1977年,已研制成功了能连续工作几万小时、在实用环境中工作10年的长寿命的激
光器。
——1977年在美国芝加哥和圣塔摩尼卡之间首次建成商用的光纤通信系统。它使许多人
惊奇地看到,就是两根和头发丝差不多粗细的玻璃丝(直径0.1毫米左右),竟然能同
时开通8000路电话!这一成果震惊了全世界。到1990年,短短十几年中,光纤通信已经
经历了几次更新换代,其中主要是由多模光纤过渡到单模光纤;由短波长(0.85微米)
过渡到长波长(1.31微米)。信息传输的容量和速率大大提高。
——什么是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先说说光纤的基本结构。它是一根双层同心的石英玻
璃丝。中心的玻璃丝叫做纤芯,它的光折射率较低;外层玻璃叫做包层,它的光折射率
比纤芯略高一些。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有差别,是为了光线在纤芯和包层之间产生全反
射,使光线能封闭在纤芯之中通过全反射进行传播。
——70年代开始应用的光纤是多模光纤。这种光纤的直径大约为0.1毫米,与头发丝的粗
细差不多,射入这种光纤的光在传输时有多种不同的传输模式,所以叫做多模光纤。不
同模式的传输速度不同,使传输的频带变窄,载送的信息量也相对少些。到80年代后期
,在通信系统中改用单模光纤。这种光纤中,只传输一种模式的光,没有色散,传输的
频带宽,能载送的信息量比多模光纤大得多。而单模光纤却比多模光纤还要细得多,直
径只有0.01毫米,只有头发丝粗细的1/10。这两种光纤的区别见下示意图。(图略)
——另一个重要的更新换代,是光纤通信的工作区从波长为0.85微米左右的“短波长”
区域过渡到1.31微米左右的所谓“长波长”区域。这是因为光纤的损耗有随着波长的4次
方关系而反比例下降的趋势。在0.85微米的短波长区域工作的光纤损耗约为每千米2.5分
贝左右,而在1.31微米波长的长波长区工作的光纤损耗可以降低到每千米0.3~0.4分贝
,这就使光纤通信的无中继传输距离大大加长。
——这些技术的更新和进步,为光通信的进一步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到90年代,光纤
的传输速率已经达到了每秒10000兆比特,相当于在一对只有头发丝1/10粗细的光纤里可
以同时开通1250000路电话,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光纤通信迅速地占领了世界各国的电信市场。到1990年,全世界敷设光纤的长度已
经可以围绕地球赤道400圈。长途电信网和市内电话的中继线已经基本上被光纤组成的光
缆代替。甚至在80年代还基本上是由卫星通信独揽的洲际远洋通信和电视转播等业务,
局面也被打破。到1990年,光纤通信所承担的上述业务的业务量,已经上升到占40%,
到1991年,光纤通信所承担的通信业务量已经超过了卫星通信,占56%。光纤通信网已经
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
光纤通信技术方兴未艾
——光纤通信虽为人们提供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巨大通信容量和超高速率,但它的巨大潜
力却远远没有发挥。现在我们实际上只利用了光纤巨大潜力的1/1000。可以说,光纤通
信的技术还正方兴未艾。这里介绍几种重点开发的新技术。
 ——液分复用技术—目前光纤通信可利用的频谱范围还有很大一部分尚未开发利用,而
光电器件的速率已经大约是电子电路的4~5倍。要想进一步扩大传输容量,采用“光复
用”的方式是唯一的出路。“光复用”就是在光域上用复用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传输容
量。波分复用(WDM)技术就是光复用中最有前景的一种方式。
——什么叫波分复用?所谓波分复用就是让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同在一根光纤上传输而互
不干扰。因为目前光通信的光源在光通信的“窗口”上只占用了很窄的一部分,还有很
大的范围没有利用。如果利用多个波长适当错开的光源同时在一根光纤上传送各自携带
的信息,就可以大大增加所传输的信息容量。由于是用不同的波长传送各自的信息,因
此即使在同一根光纤上也不会相互干扰。在接收端转换成电信号时,可以独立地保持每
一个不同波长的光源所传送的信息。这种方式就叫做“波分复用”。如果在光纤的工作
窗口上安排100个波长不同的光源,同时在一根光纤上传送各自携带的信息,就能使现在
的光纤通信系统的容量提高100倍。
——光纤放大器   由于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时要受到损耗,因此每隔几十千米,就要设
置一个“再生中继器”。这些再生中继器是先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放大,然后再
转换成光信号,使放大了的光信号继续沿光纤线路传送。然而这种方式每次都要经过光
变电和电变光两次变换,很麻烦;而且随着光纤通信系统传输容量的增大,需要速率极
高的电子器件,这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能否去掉这种复杂的光电转换过程,直接在光纤线路上对光信号进行放大,也就是
用一个全光方式的放大器来代替现在的这种光—电——光型的再生中继器,发明一种性
能优良的“光纤放大器”呢?人们研究了多种光放大器,其中已经获得成功的是“掺饵
光纤放大器(简称EDFA)。1985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首先研制了这种掺饵光纤放大器。
1989年以后,掺饵光纤放大器的研究工作不断出现重大突破,到90年代初,已经有产品
出售。掺饵光纤放大器是由掺饵光纤、泵浦激光器和波分复用器组成的。
——掺饵光纤放大器是利用在光纤中掺杂了稀土元素饵来实现光放大的。当用高能量的
泵浦激光器激励掺饵光纤时,饵离子会发出频谱很宽的荧光带,这时光信号通过掺饵光
纤时,荧光带的能量会转移到信号光上,使信号光得到增强和放大。
——掺饵光纤放大器的研制成功,使进入90年代的光纤通信容量又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改进,掺饵光纤放大器必将渗透到光纤通信的各个领域,从而使光纤
通信从发送端到接收端可以实现“全光传输”。这是光纤通信发展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光孤子通信   什么叫“光孤子”?光孤子是一种能在光纤中传播的长时间保持形态
、幅度和速度不变的光脉冲。利用光孤子特性可以实现超长距离、超大容量的光通信。

——光纤通信中,限制传输距离和传输容量的主要原因是“损耗”和“色散”。“损耗
”使光信号在传输时能量不断减弱;而“色散”则是使光信号的脉冲在传输中逐渐展宽
,从而使信号畸变失真。现在随着光纤制造技术的发展,光纤的损耗已经降低到接近理
论极限值的程度,色散问题就成为实现超长距离和超大容量光纤通信的主要问题。
——光纤的色散是使光信号的脉冲展宽,而光纤中还有一种非线性的特性,这种特性会
使光信号的脉冲产生压缩效应。光纤的非线性特性在光的强度变化时使频率发生变化,
从而使传播速度变化。在光纤中这种变化使光脉冲后沿的频率变高、传播速度变快;而
前沿的频率变低、传播速度变慢。这就造成脉冲后沿比前沿运动快,从而使脉冲受到压
缩变窄。
——如果有办法使光脉冲变宽和变窄这两种效应正好互相抵消,光脉冲就会像一个一个
孤立的粒子那样形成光孤子,能在光纤传输中保持不变,实现超长距离、超大容量的通
信。从光孤子传输理论分析,利用光孤子进行通信,其传输容量极大,可以说是几乎没
有限制。传输速率将可能高达每秒106兆比特。如此高速将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藏书,只需要100秒就可以全部传送完毕。由此可见,光孤子通
信的能力何等巨大。
——光通信以光代电不仅是信息传输手段的变化,也是电信史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光
纤通信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坚实基础,并将继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选自中
国电信网)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9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