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sychology (心理学),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现代学生心理问题与闲暇教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r 18 14:32:25 2005), 转信


 ● 刘翔平 丁 玎

  一、闲暇时代的来临及其对教育的挑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必像过去那样为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而整日工作。我国2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经济发生了腾飞,我国已经步入一个现代化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越来越多,我国以很快的速度走过了发达国家的道路,已经开始步入一个闲暇的社会,我国的普通市民通常每年要享有100天以上休闲时间,而中小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则每年至少有180天以上的休闲时间。如何有意义地、有收获地度过这些休闲时间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那么什么是闲暇呢?什么又是闲暇教育呢?闲暇是与工作或生产相对应的概念,也称为不生产的消费时间或休息时间,人的生理和精神需要在闲暇中获得满足,正如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认为的那样,闲暇是“从活动中获得自由”,“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和休闲状态”。闲暇活动有各种形式,也许对不同的人来说,闲暇活动有不同的含义,但对于它是一种不工作的生存状态这一定义大家都没有异议。 

  有了这一前提,什么是闲暇教育也就容易理解了。正如美国的教育专家曼蒂所说,闲暇教育一般认为是“向人们传授有关各类闲暇活动的知识和技能,或通过安排娱乐项目和课外活动对人们实施教育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告诉人们如何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闲暇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它是一次帮助人们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全面的社会运动; 
它是帮助人们认识和确定自己的闲暇价值观念,闲暇态度和闲暇目标的一个过程; 
它是帮助人们在闲暇生活方面做到自我决断、自我充实和积极进取的一个途径; 
它是一个人为自己确定闲暇在自己生活中的位置的过程; 
体现一个将自己的需要、价值观和各种能力与闲暇联系起来; 
扩大闲暇选择范围,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的闲暇活动的要求; 
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们闲暇生活的质量。闲暇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步理解自我、认识闲暇与自己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关系,在闲暇生活中重新给自己的生命意义定位。 
  现代人要像当初人类学会征服自然、学会工作生产一样,重新学会闲暇,并通过闲暇重新审视自身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而这一任务是生产力低下的历史时代不可想象的,或只有少数上层人士操心的事情。 

  二、闲暇引发的现代学生心理问题闲暇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每个人都生活在时间中,有些时间是我们不能随意支配的,属于别人或工作的,在人生大部分时间里,人都不是自由的,必须规定时间的期限,以既定目标和效率为自己的行为的准则。而在闲暇中,人的时间是能够支配的,在此角度可以说,闲暇意味着自由,“是自由的生活”,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选择生活方式,接受主观的引导,可以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内心体验的和需要的、自认为有意义的活动。 

  闲暇作为人的生活的重要内容陶冶人的情操、为潜能的发挥提供机会,并且作为接触社会和了解他人方式,对于学生的社会化和成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生产力发展落后的水平,由于习惯势力和传统的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思维,在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的安排和闲暇教育方面,我国的教育界和各部门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成年人(家长和教师)按照本能和习惯来安排学生的闲暇,并没有顾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和自由需要,尤其现代都市小家庭生活方式和特有人际关系模式,加之独生子女的特殊政策,造成了现代学生在闲暇生活方面的残缺,妨碍了他们的健康的身心发展。闲暇教育的空白,使得闲暇沦为学习的另一种延伸或纯粹的被动的休息与放松。现代学生在闲暇生活方面不得不忍受着剥夺和摧残。目前,我国的都市小家庭在闲暇教育中主要存在三个误区: 

  第一是闲暇的剥夺:家长或教育工作者以学习的竞争为理由,无视学生的闲暇需要,恣意剥夺学生闲暇的自由,许多学生业余时间都被无休止的补课和复习所填满,从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开始,家长就给儿童报种种学习班,什么英语班、钢琴班、绘画班、舞蹈班、奥林匹克数学班等等,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每个周末是学生们最繁忙的日子,他们要在城里来回奔波。大人以其特权剥夺儿童的闲暇的自由,必然造成他们精神发展的不健全。第二是闲暇的消极:在一些家庭让学生忙于补习的同时,而另一些家长则不知道如何利用闲暇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不会安排闲暇。由于经济原因,更主要的是由于观念的原因,一些成年人认为,闲暇就是休息,就是恢复精力和体力,以便工作与学习,所以,他们被动地浪费闲暇时间,只顾自己的休息,对儿童则放任自流,许多儿童在双休日或假期百无聊赖,整日守在电视机前,看着日复一日、不知看了多少遍的“同一个电视剧”;还有的独自在家,玩着不知玩了多少遍的“宠物小精灵”。而有些时候,孩子们则是孤独地歪躺在沙发上,两眼发呆,无所事事。 

  第三是闲暇的成人化:成人闲暇活动与儿童的有本质的不同,成年人喜欢购物、逛商场或请客吃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有时不顾儿童特殊的需要,迫使儿童从事与自己一样的活动。我们经常能在饭店里看到陪大人吃饭到很晚的儿童,也经常能看到陪大人逛商场的儿童。这一点与独生子女有关。大人休闲时,把孩子放在家不便,但带孩子出去,孩子实在不觉得有什么意义。而独自在家玩也不是孩子愿意选择的活动,所以不得不跟着大人到处转。当今独生子女们闲暇时间缺少真正的公共生活。所谓公共生活是指群体在一起以某种相对固定的方式活动,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特殊文化氛围。30年前,我国的儿童就不乏这样的公共生活。那时,成群的男孩子和女孩子(通常有十几个人以上)玩着花样翻新的游戏,许多游戏都是大家配合才能玩的,如藏猫猫、跳皮筋等,在这种游戏中,每人都有固定的角色,角色之间有沟通,这就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可以相互模仿和学习的经验,每一儿童与另一个儿童的交流都是真切的、具体的,在不同的角色中儿童相互了解和相互认同。这种游戏式的公共生活也构成了儿童自己的天地或者叫自己的文化,他们的精神需要和被人理解需要及锻炼身体的需要都在这种文化中得以满足。 

  这三个误区造成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心理问题或精神问题,不利于学生社会化和成熟,这种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被动感:整日忙于补习的学生已经适应休闲时繁忙的日程,变得麻木,如果让他们开心地娱乐或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反而不适应了,总是问大人该做什么了。他们失去了闲暇时主动安排生活的自由能力,这种闲暇生活的被动势必影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在人格上、在时间安排上他们已经失去了主动感,被动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去做所有事情。从长远的发展看,学生们的创造性、想象力和责任感及主动性都将受到妨碍。 

  第二是无聊感:由于缺少真正的游戏和公共生活,对于某些儿童放假简直是度日如年的“地狱”,还不如上学充实。在假期中,他们没有朋友,没有倾诉的对象,家长上班之后,他们将捱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一天,加之减负后作业的减少,他们更没有理由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对于一些幼小的孩子来说,暑期简直就是软禁,就是自由和想象力的丧失。 

  第三是心理发展成年人化,或叫趋同化,失去了发展的个性。一项调查表明,如今的儿童有一种过分成人化的倾向,或者叫超社会化,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失去了自己本年龄段的特殊需要,有趋同的倾向。如5~7岁的孩子最害怕的是父母的吵架,而不是打雷刮风,而且家长也根本无从知道自己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其实,大人本可以不需过分干预儿童的精神生活,因为满足需要和成长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们的精神需要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和分享才能满足。关键的问题在于,儿童的闲暇生活中缺少满足自己精神需要和制造精神需要的机制,他们缺少媒介:集体游戏。这才是造成各年龄阶段儿童都一样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拥有的是完全相同的精神生活。 

  这些问题都是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出现的新问题,它应当引起心理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在我国家庭中开展闲暇教育?如何正确引导儿童度过一个有意义的闲暇时间?当我们的教师抱怨五天校内教育不抵两天课外教育(周六和周日)时,我们应当反省闲暇生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三、开展闲暇教育,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发达国家已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闲暇教育,并总结了相应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对于我们开展闲暇教育具有借鉴意义。但我国的国情与国外有很大不同,不能照搬国外教育模式,应当寻找和研究适应我国特殊情况的闲暇教育途径。下面结合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国情,我们提出如何开展闲暇教育的思路,以供以后的有关研究参考。 

  首先,教育者(包括家长和教师)要善于克服以成年人为中心来对待闲暇的态度,将闲暇还于儿童。教育者要看到未来的学习竞争、升学的压力,但不要将这种焦虑人为地、过早地介入儿童的生活,尤其是不要以占用儿重的闲暇时间为代价来提高学习成绩。儿童的发展包括各个方面,如交往能力、认识自我的能力、自控能力和独立决策的能力,这些能力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并不比掌握一门技能次要。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儿童在课外时间的社会交往和游戏中自发地学习,所以健康积极的闲暇生活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若要防止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就要从改变闲暇生活的质量开始。 

  家长要真正还给儿童以自由,大胆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要过的生活,不要怕孩子们疯和玩,不要怕孩子们在户外的游戏,这绝不是在浪费时间,只要孩子们觉得开心至极,整个情感和身心都忘我地投入,具有“真是太妙了”、“真是一次了不起的经历”的感觉,就是一个有意义的闲暇生活。 

  教育者要将闲暇的选择的权利交还于儿童,培养儿童做选择的能力和主动感,可能幼小的儿童不会选择较好的闲暇活动,但这种选择的主动感和选择的意识很重要,儿童长大一些后就会将闲暇活动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联系起来,而到青少年时期就会将闲暇与个人的生活目标联系起来,只要他具备这种主动选择的能力和意识,他们就会成长。正如 “给孩子10只鸟,不如给一把弓,教给他学习射鸟”。大人如果一味替孩子选择闲暇生活,替他们安排一切,儿童就永远学不会主动选择自己的闲暇活动。 

  其次,教育者应当培养儿童闲暇意识。通过闲暇教育,使儿童了解什么是闲暇,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闲暇活动,区分自己的闲暇与别人的闲暇的不同,逐步了解闲暇活动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并了解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如何影响自己的闲暇活动,并最终学会主动制定自己的闲暇生活的标准和目标,对自己在闲暇活动中的收获有所预期。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闲暇课,培训家长和儿童。 

  第三,教育者应当培养儿童的闲暇技能,闲暇不等于盲目地游戏和玩,更不是某种娱乐形式,而是一个通过自由的时间安排使自己充实和有意义的过程。显然,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技能与兴趣、爱好也是不可分的,如果你在某一些方面具备了基本技能,都能发展出对这一活动的爱好。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好奇心,对大自然的爱好和探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在此,闲暇技能不能等同于某一项具体业余爱好,如弹琴、绘画,许多儿童掌握了某种技能,但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闲暇。闲暇的特点是主动和自由选择,并在其中感到愉悦和收获,被迫的掌握技能是与闲暇生活的宗旨背道而驰的。 

  培养闲暇技能的要点在于使儿童了解闲暇技能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主动参加闲暇活动,并根据个人的特点选择闲暇活动,获得新的闲暇技能,主动运用闲暇技能达成个人成长的目的。学会评价自己的闲暇技能,利用这一技能扩大与群体的交往,扩大交往经验,并根据需要调整这一技能的水平,改变原有的技能。这既是一个儿童发挥个人潜能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别人沟通的过程。所以闲暇有助于个人经验的丰富和人格的成熟。 

  第四是培养交往技能。交往在课堂上是培训不出来的,只有在不断地与人交流中才能培养交往技能。而闲暇生活正好给儿童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在闲暇教育中,要培养儿童学会辨别什么是有效的、良好的交往,交往产生的后果是什么,不同类型的交往,竞争与合作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成功交往的条件是什么,对自己交往能力的评价等。 

  最后,全社会都应重视闲暇教育,改变只重生产,将闲暇等于休息的传统观念,学校和社区应当挖掘现有的资源,如星期日开放学校的操场和活动室,社区为儿童提供新活动场所,使儿童的闲暇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更多的选择性。

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分析与思考

● 谈文娟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高校的任务不再是培养安处象牙塔中潜心修研的大学生,而是要培养大批能勇敢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适应现代社会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要求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另一方面,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使他们处于“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与“一介布衣”的平常感的矛盾交织之中。学习不再是大学生唯一关注的内容,少年时代对大学生的憧憬与大学生活的现实间发生撞击,自我的整合、自我与社会的融合成为每一位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成长的任务。笔者在从事高校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大学阶段,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1.专业兴趣问题 

  在大学里,常会有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正在所学的专业,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情绪低落。深入了解不难发现,这种现象不外乎有几个方面的原因:a、在报考大学志愿时,对各专业情况不了解,因此填报比较盲目;b、被所填报的专业录取,但实际情况与自己当初的想法相去甚远;C、志愿服从调配,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专业,但又不得不读下去,因而感到很无奈;d、受各方面的影响,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因而缺乏学习热情; e、对本专业学习的艰苦性估计不足,遇到困难就丧失了信心。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对大学期间的学习,产生了厌烦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2.人际交往问题 

  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他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 

  宿舍可以说是大学的基本单位,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的同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等。要使宿舍成员协调相处并不是很容易,如果处理得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导致心理压力。 

  有些学生很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内向,或缺乏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他们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或者在交往中感到很紧张,或担心别人看出自己的紧张,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是很自然、很协调。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3.学习压力问题 

  应该说能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都曾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每个人都有过一段值得回忆的“光辉岁月”。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都不甘落后,他们希望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在十几年的学习中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并非完全有用,有的学生发现对于老师列出的参考书目不知从何处入手,有的学生总是担心自己所学的内容是否将来用得上,有的学生很想努力学习却缺乏自控能力,有的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之间不知如何协调。 

  4.前途问题 

  进入大学后,学生们由对前途的憧憬转向现实。如果说他们在填报志愿时还比较理想化的话,现在他们都从职业准备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前途。师哥师姐们的就业形势,社会的人才需求,实际的工作情况,以及自已的主观愿望等,都会引起他们各方面的思考和权衡。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常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5.情感问题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多数人远离父母,且大学生均处于青春期,因此“爱情”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敏感的话题,年轻的恋人也是大学校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是,在享受爱情的甜蜜的同时,却也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独特而微妙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扰的领域之一。 

  6.社会评定问题 

  大学期间的各种社会奖惩及其带来的名誉地位问题也常常是引起学生心理困扰的原因。各种考评、比赛(如担当社会工作、入党、竞赛名次等等)对学生的当前生活及前景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影响,可能使一些学生联系自身利益而计较其中。 

  7.其他 

  除以上这些问题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社会适应困难,贫富悬殊,信仰危机等方面的问题。 

  二、心理原因分析 

  对于以上种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就其心理原因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大学生富于理想和幻想,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及人际关系常常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客观条件的限制,期望一切都是现成的和顺利的。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大失所望。 

  2.自我意识不健全 

  一个人在自尊、自信基础上建立健康协调的自我统合,即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是应对生活事件的心理基础。我国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的统合程度与心理困扰程度呈负相关,即自我统合程度愈高,心理困惑愈少,反之亦然。笔者在接触的各类案例中,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对自我的矛盾体验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当进入大学后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3.认知偏差 

  有些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他们以非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过分片面化、极端化。例如有的人总是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事物“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在他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必须”和“应该”,如“我必须成功”、“他应该对我好”等等,一旦事与愿违,便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有的人以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如果遇到挫折就认为自己“没用”,是 “失败者”,从而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如果别人稍有过失,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从而导致责备他人甚至产生敌意情绪等等。还有的人是以“糟糕透顶”的思路看待事物,他们认为一旦某事情发生,就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无法弥补的,因而导致不良的情绪体验。 

  4.应对策略与能力欠缺 

  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当他们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外原因进行一番分析,甚至引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但是最后说“我知道……,可是我该怎么办?” 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恢复自己的心身平衡,而是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激状态,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三、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而不是少数人,教育要渗透到每个学生。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健全人格的形式和个体的积极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更强调对正常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提高,同时兼顾个别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以及危机事件的干预。 

  2.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设立必修或选修课程,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这是学校实施正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体现。从1996年至今,我校已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卫生、大学生行为指导、应用心理学等。这些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培养健全人格,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和改造能力。 

  另外,针对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等问题,我们将在个别院系的新生中开设心理卫生方面的必修课,在课程建设方面做进一步尝试。 

  3.心理咨询 

  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不是直接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而是通过咨询,促进来访者自我成长,从而自己解决问题。咨询者不是直接帮助来访者解决困难,而是与来访者建立人际互动,最终目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鱼”。因此,心理咨询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其初期效果是症状的改善,中期效果是行为的改变,后期效果体现在人格的完善。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跨入心理咨询室的勇气,对自己的心理困扰不知道寻求心理帮助,因此需要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不断矫正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和误解以及某些不合理的期望。 

  4.心理与能力训练 

  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除了知识的掌握和认识的提高,还需有实际能力的增长。因此有计划、有针对性、有专题的各种心理与能力训练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这些活动生动有趣,丰富多样,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实际活动中,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活动内容如自信心训练、语言表达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情绪控制训练、潜能拓展训练等等,活动形式如演讲、电视欣赏、游戏、角色扮演、团体讨论等等。 

  团体训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受益面大,而且一般的教师经过培训便能应用自如。我校开设的选修课“大学生行为指导” 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5.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除了以上的方式以外,其他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如聘请校内外的有关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等。在宣传活动期间,可以组织校内外心理学专家进行现场咨询,发放宣传材料,出宣传橱窗和板报,观看有关录像,举办讲座等等,创造一个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另外,还可以利用校广播和校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6.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学生社团的组建,是促进广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我校自1998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以来,协会成员一直把提高广大同学的心理健康意识,宣传心理卫生知识作为协会的首要任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创办了《心桥》杂志和“心协速递”,以此为窗口报道心理协会和心理中心的工作情况,宣传心理卫生知识,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新知识和新方法。学生心协还组织了许多大规模的活动,内容包括会员培训、专家讲座、宣传板报和橱窗。就业辅导、心理测验、心理健康影片播放、发放宣传资料、与校内外的交流等等。这些活动与教师组织的宣传活动相比,其声势和影响力更大,意义和效果更明显,也更容易为学生所关注和接受。 

  学生社团是补充专业工作人员不足,拓展心理健康知识和工作的主要渠道。 

  7.提高全员参与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几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应是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课程。教职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也应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发挥其心理潜能,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学生的自卑情绪,同时,教师作为示范性的角色,应注重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完善人格,保持良好的状态,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而学生更应注重自我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完善自我的一种途径,而不是一种形式。 

  在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面对21世纪的挑战,高等学校有责任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上都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的分析

● 郝丽红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保障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坚韧不拔的毅力、良好的心态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大潮流中去,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就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引起不良心理素质的因素,从而寻找工作对策。具体地说,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社会竞争机制对人们的影响更大。高校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社会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校园,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冲击,社会种种现实,对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平静的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社会竞争的压力侵扰着每一个人,从而,引发了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要显示自身价值的存在,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这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当遇到考试的失败,择业的失败,评奖的落选等情况而受到挫折后,可能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出自我怀疑的倾向。 

  大学生是崇尚科学,善于思考,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群体,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社会存在诸多矛盾,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那些应变能力差的学生,使他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实用化。社会上表现的腐败、堕落的现象也摧残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出现了道德的滑坡。部分学生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尤其是对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存在冷漠态度,藐视一切秩序和纪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再受到推崇,取而代之的是享乐主义、功利主义。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1)对子女管教特别严格的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和前途特别关心,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学习督促得很紧,但对于子女的其它兴趣、爱好不给予支持,缺乏沟通,经常用命令、指责的方式强迫孩子做事情,这样的孩子成为大学生以后,往往性格上很不自立,不能适应社会,特别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得懦弱,自卑,唯唯诺诺,失去了个性和棱角;(2)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就像保护伞一样呵护子女,使他们没有受过挫折,事事都有父母的保护,这样的大学生依赖性极强,缺乏同情心,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缺乏自制能力和自信心;(3)父母对子女行为放任不管,很少约束,这样的大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家庭教养,不懂得尊重他人,比较任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还有一些家庭因父母感情不合或离异等原因,造成孩于的性格暴躁,心理压抑,有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强等不良心理反映。 

  三、校园环境的影响 

环境、角色变化引起心理不适应。到了大学以后,以往生活由父母包办的状况被独立生活的方式代替,大学生活每一件事情都需要自己处理,吃饭上食堂排队,衣服脏了自己洗,床自己铺,生活用品自己上街买,这种变化使得一些学生感到极不适应,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了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迷恋,对新生活感到迷茫。再加之大学生学习内容复杂,难度大,学习方法与中学时代变化很大,稍不注意,数科不及格,还面临着退学和降级的危险,这样的大学生活打破了他们梦中浪漫想象,滋生了孤独情绪和怀旧情绪。同时对大学生活环境,新生事物产生了紧张心理,这种紧张情绪使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一种恐惧的感觉,他们害怕与人接触,害怕考试,害怕举办活动,这种情绪不仅妨碍了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还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 
教育过程中的影响。有些学校不能很好地推行素质教育,而是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使许多学生只热衷于拿奖金,而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比较冷漠。在学校的各项评奖过程中,往往重视分数,这又强化了一些学生只重智育的思想,从而淡化了他们适应集体生活,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变得自我封闭,还有一些学生当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时,就会走向“厌学”的极端。 
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身心愉快、舒畅,从而促进学习,提高工作效率,使人感到生活轻松如意。但是,现在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处在冷漠、疏远的人际关系中,他们心情不愉快,与人交往处于紧张状态,有时还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有损身心健康。 
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 
  转型时期社会变革的潮流和由此导致的强烈社会振荡,必然通过多种渠道向校园辐射,使原本清静的校园滋生了不健康现象。校园里出现了追求新潮热,一些学生热心于牌桌、酒楼,流连于花前月下,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现象屡见不鲜,而“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则更是不堪入目,这些现象影响了大学生的形象,更严重影响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得一些大学生变得颓废,失去朝气和活力。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自我评价不客观。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行列,年龄的增长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发生了飞跃。但是,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评价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也受情感波动的影响,在对事物的看法和观察上容易片面化,理想化。也就是说,大学生心理并不十分成熟。这主要表现在,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自以为是,自视清高,看不起别人,遇事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有时甚至显得十分傲慢;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妄自菲薄,遇事悲观,信心不足;有的大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给自己制订了不切实际的目标,拼命追求超出本身能力所及的东西;有的大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不抱任何希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天无所事事,懒懒散散。可见,自我评价的不客观、不实际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对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极为不利。 
生理的成熟。大学生由于生理的成熟,使他们在处理异性情感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渴望接触异性,但由于他们心理上不很成熟,经验不足,阅历浅,往往在感情问题上缺少严肃性,而多盲目性,这样,很容易使他们进入感情误区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情绪不稳、心理冲突直至行为异常。特别是面临毕业选择时,使得他们面临痛苦的抉择,有的失恋出现极度情绪低落,甚至痛不欲生。 
  上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几个方面,这对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十分重要,我们应在工作中注意方式、方法,加强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等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我们的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以青年人特有的热情和活力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去。

市场经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李先海 姜 华 刘艳华

  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多元化,高等学校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一、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它在大学生精神世界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虽然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但他们还没有广泛接触社会和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还不深刻,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特别是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对外开放以后,国门打开了,我们和西方的交往多了,西方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乘机而入,对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影响。同时,受市场经济求利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和自由原则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也在影响大学生。从大学生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现代专门科学知识,毕业后将成为各单位各部门的骨干,成为担任一定职位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因此,不论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还是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未来的重要作用,都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论信念,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二、教育大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就是要坚持集体利益的至上性,坚持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性,坚持个人利益的合理性。集体主义原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上,并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相信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只有凭借自己主体的发挥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他们特别珍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要教育大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个人利益,反对个人主义。 

  三、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一些人不能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金钱经济,片面夸大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受社会上这种“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 的影响,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什么专业好赚钱就读什么专业。选择工作时,考虑待遇和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少有问津。我们必须让大学生懂得,大学阶段其角色是学生,其职责和任务是完成学业,不是商人角色,也不是其它角色。在义利关系上,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义、求善的成份,又要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中重功利、求真、爱智的价值取向,形成新型的“义利统一”观,做到义利并存。大学生本质上是一个消费者,应该树立以勤俭朴素为荣的思想。要提倡艰苦奋斗,过份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只能使人步入歧途,甚至会灭亡自己。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金钱观教育的同时,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竞争观念随之产生,大学生也强烈地感觉到“铁饭碗”、“保险柜”已成为历史,任何个人都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竞争素质的培养和竞争意识的引导,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意识。既要鼓励大学生勇于竞争,注重开拓进取,又要坚决反对西方利己主义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主义;既要强调优胜劣汰,又要强调互助合作、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既要讲求目的的正当性,又要讲求手段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使大学的竞争意识健康发展。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参与竞争,这样才能调动自身的主体性和进取性,有助于形成平等、竞争、效率、奋进的观念,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精神。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 陈 炜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也经历着一场变革。21世纪对教育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人们开始认识到心理素质在大学生整体素质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更为激烈,人与社会之间许多不协调的因素也由此产生,而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日趋复杂,观念多元化的冲击,必然要求大学生具备更强的心理应变能力、耐负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21世纪是世界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世纪,谁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走在发展的前列,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的较量。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作为心理品质,“素质”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不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便不具有必然性和目标性,但只具有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素质是一种相对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们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 

  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心理条件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关系的心理品质。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学校德育和社会教化的任务,科学文化素质主要靠学校文化科学教育。即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而心理素质却是居于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之间,它既制约这两种素质的形成,又反映两种素质的发展水平,起中介作用。 

  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要正确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教育工作者对以下几个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其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不应该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看成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防范性教育,心理问题的消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之一,而不是全部,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其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只将它看作是实现德育教育的途径。因为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无论从问题的特质、内容,还是从产生源上看都不是同一类的问题。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其发展中伴生的个人问题,较少直接涉及与社会规范关联的道德问题。从功能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应促进整个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其中包括德育目标的实现。第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之功能,但并不等于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对人格有缺陷学生的一种心理补救,也就是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针对少数有人格缺失的学生,而应促进全体学生人格的完善。同时,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也只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 

  一,它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目前还不十分明确。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具有的功能是不能忽视的。 

  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在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在西方一些国家早已进行,如开设心理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些有益的东西,结合我国国情,运用现代心理科学的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想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的这样一种有利于正常成长的态势之中,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从学生具体需要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作德育的途径是不恰当的,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道德问题更是常识性错误。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个体良好品德的形成不但与学生的思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其社会道德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评价等心理因素紧密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具体需要入手,强调针对性、主观性和自我内化体验等思路和方法可以迁移到品德教育之中,能提高高校德育的效果,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优点与短缺、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成才道路,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目光远大、心胸宽广、正视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心理和行为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总是受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一旦形成,在相应情境中会产生条件性反应,进而表现为一定的适应能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期,且可塑性大。因此,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应根据大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给予心理指导或训练,促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精神疾病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心理因素。由于心理压力过大,高层次青年精神疾病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据对北京16所高校学生因病休学原因的调查,20年前以各种传染性疾病居多,而现在则以精神疾病为最,其中研究生的比例相对更高。学习压力过大、生活节奏紧张、竞争激烈、性格和意志力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是高校精神疾病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教育部、各高等院校的关注。 

  为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于2001年4月5日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意见》明确,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下面我们将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工作的关系,将我们的思考和所遇到的问题写出来与各位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们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学生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和主要问题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6年就给人的健康下定义,即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完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但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一致的标准,对于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因人因时而异。根据我们的观察和思考,在大学生中,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人们的工作强度和生存压力增大,这一点对还处于相对安宁的校园中的大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一位班主任所言:他的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天就问了他读大学时四年里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毕业以后怎么办?因为上研、出国、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很多同学从大一起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并不得不因此而放弃很多施展自己个性空间的机会,有的时候甚至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去做自己本不喜欢做的事,比如用很多的时间去背GRE单词,花很多的精力去准备让自己感到非常烦躁的各类证书考试。神经长期出于紧张状态和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一旦他们的这些努力不能取得其预计的结果时,心理疾病发生的概率就会更大。 

  第二,家庭环境。对于贫困生来说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在6月初结束的全国团组织心理咨询员培训班上贫困生心理健康成为与会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贫困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普通学生。自卑、不善交流、心理负担重的现象,在贫困生中比较普遍。北京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聂振伟教授说:“对贫困生来说,他们刚到学校的时候,常发现城市同学说的一些话题他们插不上嘴,感到自己不被接纳,因而自卑。环境坐标发生了变化,但他又不希望别人对他的评价发生变化,这时心里就会有矛盾。”“但如果总是不能接纳现实,老是逃避交流,将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在我们所掌握的有关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几个案例中,贫困生占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当然,这不意味着家庭贫困是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我们也看到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从而在学业和工作上都做出优秀的成绩。第三,个人条件。这是产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对任何人来说,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内因才是根本的决定因素。我们看到,即使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很多同学并没有出现心理问题。这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和切合实际的期望,并能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及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之所以在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与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人开始上大学有关。这一代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一般是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干,家长只要求他们搞好学习就行了。但上大学以后,他们面临一个全新的需要完全自理的生活、学习环境,有的人难以适应从而产生程度深浅不一的心理问题。另外,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由于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中人较少(一般就是父母和自己),加上父母过多的呵护,他们“自我中心”的观点比较强,与人的合作能力较差,而大学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需要宽容与合作,这对一部分独生子女来说又是一个难题。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和主要问题 

  总的说来,在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或基本健康的是占大多数。我们之所以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是因为这几年来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在上升,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据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对清华毕业班学生所做的研究表明,约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压力的处理没有信心。江西省仅1999年1月至10月,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是1996年的3倍。即使在我们身边,北大这几年来出现的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休学、自杀以及恶意伤害等事件屡见不鲜。这些表明,我国大学生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已经直接影响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这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 

  从前文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原因的简单归纳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环境应激带来的心理问题。学校环境的变迁,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甚至生活习惯的改变对刚入大学的新生来说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有同学往往不能很快、很好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本应美好的大学生活变得不堪忍受,因而产生离校出走等情况。 

  (2)与自我有关的不适应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无庸置疑,能够考入北大的学生在他们的中学时代都是很优秀的。但上大学以后,在众多的都很优秀的同学中间,每个人的优秀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就需要同学能及时调整“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矛盾。很多同学就是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而经常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压抑状态,甚至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长期如此必然引发心理疾病。而对于刚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出现这种情况的机率更大。我校一2000级新生,入学后由于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进入角色,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在生活上,由于年龄较小,该生自理能力很差,生活花费没有计划。在学习上,上课不认真,课堂发言紧张。在性格方面,该生个性比较封闭,情绪波动大。由于自卑心理没有得到及时的调节,该生后来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曾经出走过两次,后在老师、同学的劝说下主动回到学校。另外一种比较典型的情况是在发展自我过程中的不适应。在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已更加意识到了“自我”,并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此便产生了强烈地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和强化自我的需求。但是,这是一项复杂而又难以驾驭的系统工程。其中个别同学在追求发展自我的过程中,顾此失彼,没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因此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我校一名97级学生,入学之初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参加了很多学生社团,并先后准备了出国留学考试、法学院入学考试、国关学院入学考试等,但由于能力有限,调节不当,该生的这些活动最后都无果而终,致使该生受到不小的打击,产生挫折感,心理也逐步扭曲。毕业时,该生陷入了严重的臆想状态,以至于在毕业推荐表上弄虚作假,填上了许多莫须有的社会职务和奖励,后在相关老师的严肃批评下改正了错误。另外,还有一类同学,他们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却放大了自我的“劣势”,忽略了自我的优势,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了某种防御性和压抑性的心态,很少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交流,常多独处,行为不稳定,多疑,不信任他人,以至产生严重的烦恼和恐惧不安心理。 

  (3)由于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在大学阶段,个体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尝试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会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和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交往出现障碍。 

  (4)由于其他因素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一些病理性的原因,以及感情因素等。我校 2000级一名新生,高中时期体质很差,身体瘦弱,心脏供血不足影响神经,但由于考北大的压力大,该生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透支了以后的精力”。上大学以后由于环境变化,不能很快适应,心理的平衡被打破,潜伏于其身上的诸多问题暴露出来:开始厌恶学习,上课、上图书馆会浑身冒汗;关注生死,喜欢暴力等。在一次全班的课堂讨论上说到自己心里很难受,非常的抑郁,有很强的自杀念头。从此以后该生一发不可收拾,言谈举止更为古怪,并采取行动自杀(未遂)。经医生诊断为双象燥郁症,住北医六院治疗后已休学回家。我校另一名研究生,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品学兼优,但由于在感情方面比较脆弱,在经历了两次失恋的打击后精神异常,无法完成即将完成的学业,现休学在家。二、从学生工作出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工作既是服务同学也是教育同学,是促进学生成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学生工作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学生成才教育联系起来,也必须和学生的家庭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学生工作应该也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原因在于,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同学是和广大同学接触最多的人,我们对学生思想状况、心理问题的了解是最直接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还未有实质性的进步,这是留待所有做学生工作的同仁努力的地方。至于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将把我们的做法和思考简述如下:第一,健全学生工作网络,组成包括负责学生工作的院党委副书记、负责研究生工作的老师以及团委书记和各年级班主任、各班主要班委在内的院学生工作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会议,交流信息和传达学校有关学生工作的精神。实践证明这一系统是行之有效的。如2000级新生中出现了离校出走等情况后就是班主任和院里及时沟通,在院里的统一指导下避免了这一类问题朝着对学生更不利的方向发展。 

  第二,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警惕和重视。在院学工组会议上多次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讨论,组织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影响学生。 

  第三,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卷题目,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发现隐患及时解决。 

  第四,从学院的角度大力倡导和加强班组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帮助有心理障碍(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心理疾病、不健康的心理及其倾向统称“ 心理障碍”)的学生走出阴影的直接推动力。健康、和谐、丰富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化解个别同学的孤僻、自我中心等不良心理倾向。对于各班上报的活动计划,根据院里的实际和不同情况都给予支持。我院多个班集体在全校或全国的评比中获得奖励,说明我们这方面的工作是有成效的。 

  第五,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毕业教育两大环节。进入大学是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起点,但正如前文所述,对于几乎所有的新生来说,他们都将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如何使他们尽快调整好自我的心态开始在新的环境中奋斗,不仅关乎他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甚至还将影响他的未来。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我们除了认真完成学校的各项要求之外,主要加强了新老生之间的交流,使新同学能较快地融入到国际关系学院的传统中去。而对于毕业生来说,毕业不等于其学习的终结,更不等于学校对学生培养的中断。无论是继续升造,还是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学院都有责任帮助他们适应角色的转变,使其有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 

  第六,鼓励学生成立有关心理方面的讨论小组。团委、学生会加大心理宣传、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的力度。心理咨询是学生工作中急待加强的方面。一方面需要与心理学院系、机构、社团合作,请他们提供专业知识支持;另一方面向有生活、学业、情感困惑的同学提供及时的帮助。 

  综前所述,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是不容乐观的,这也为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有针对性调整学生工作的内容以适应新时期的新情况?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这些都是摆在每一个学生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们把自己的做法和思考写出来,就是为了引起学校有关部门和做学生工作的同仁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并与所有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同学一道对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我校的学生工作和同学的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 陈健芷

  目前,对中小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且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而对大学生实施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尚未被提到日程。笔者认为,这是高校课程设置上的一个空白。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

  一、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是社会上最为活跃、最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群体之一。从躯体疾患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罹患各种躯体疾病的不多,但从心理健康角度分析,情况却大不一样。最新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确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报告反映,因精神病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9.7%和64.4%。又据盐城师范学院近期的调查,有28%的大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警示我们,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这不仅与我们的教育宗旨不相适应,长此以往也将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 

  在校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爱走神;有的一拿起书就犯困、头晕;晚上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毫无睡意,难以入睡;进考场心里乱跳、手脚发麻,头晕目眩;有的大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常为此所困扰。诸如此类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上事实也能看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仅仅限于心理异常、心理障碍者,而是扩展到人际关系、学习、婚恋、生活等各个领域,涉及到每一位大学生。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有效地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真正全面地健康成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因素,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句话说,心理健康本身就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与可靠保障。 

  1.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大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先决条件 

  性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首要必备条件。一个人的性格具体地标志着一个人的品德和世界观,即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的思想品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健康的性格就谈不上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这也就是说,培养健康的性格和优良的思想品德是同一教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个性的形成,思想和品德的训练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其必要的手段。

  2.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如果一个大学生朝气蓬勃、心情愉快,就会调动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易于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也易于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和使旧有的暂时神经联系复活,进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若是在烦恼、焦燥、担心、忧虑、惧怕等情绪状态下学习,就会压抑他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机能受到压抑和阻碍。事实上,那些被感情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搞得忧心忡忡致使成绩一落千丈,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动而违法违纪。因缺乏学习动机而厌学的大学生,其症结都表明了心理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提高心理素质 

  大学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之所系。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其本人、家庭、学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又可以使学生中暴露出来的某些心理健康问题被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施加影响,使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个性的教育活动。这就需要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及各种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又要注重预防各种异常心理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适时的矫正和治疗。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第一,认知发展教育。认知发展教育是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及自身认知发展水平。通过常规或特殊训练,帮助大学生挖掘和认识自身的不良认知,并学会对认知进行调控。第二,情绪稳定教育。情绪稳定教育是使大学生了解人的情绪的正常值及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超过有效的调控手段,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和两极化波动,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心理失衡,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第三,意志力优化教育。意志力的优化教育是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以及自身意志品质的弱点,协助大学生提高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内部困难,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不为偶发的诱因所驱使。学会调节激情、应付挫折刺激,增强心理承受力,从而避免心理偏差,具备自觉、果断、坚持与自制的意志品质。第四,个性健全教育。个性健全教育是使大学生学会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矫正不良个性品质,促进个性的完善。要使大学生了解健康个性的标准及自身的个性特点,并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形成开朗、活泼、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良好性格。第五,人际和谐教育。人际和谐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交往艺术,在群体中与人和睦相处,悦纳他人也悦纳自己;善于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才干,达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第六,积极适应教育。积极适应教育是使大学生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学会认识自己、认识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的特点,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能够优化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开发潜能,达到良好的学习适应。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其正常有序地运转,既要有认识和知识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其主要途径是: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其有机构成部分。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易于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及咨询工作。 

  第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个以提高教育心理素质为核心统帅各科教学的总纲要。该纲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使其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开成一种协同效应,从而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这是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与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美育及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相互促进,实现功能互补,以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实现全面发展。 

  第四,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途径及重要补充,也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个别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健康中心等形式予以具体实施。 

  综上所述,为帮助大学生摆脱青春期的各种困扰,适应来自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类压力挑战,培养其健全人格,促成其全面发展,适时在我国高校中普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扩招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特征及对策分析

● 叶文忠 秦国文 邓 曼

  最近《就业时报》(2000年第22期)头版刊登了题目为 “锤炼奥运冠军心灵的人”,报道的是在今年悉尼奥运会上为我国夺得首枚金牌的射击运动员陶璐娜的心理顾问刘淑慧老师的部分事迹,它表明:健康的心理是成就事业必备条件。美国的一位资深心理医师也曾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向商业化的变革,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困扰中国人的生理疾病。”青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大学年轻学子们,上大学是一件积极而有意义的事,但环境及各种关系的改变,必然会带来他们所不曾想象的压力和挑战。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对该校毕业班学生所做的研究表明,约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压力的处理缺乏信心。大学阶段对成年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整个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潜在重要价值。大学生们如何正确应对大学阶段各种复杂的心理矛盾和压力,做到身心健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为此, 1999年、2000年我国进行了两次招生规模的大提速。据测算,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10.5%,2000年达到了11%。高校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具有深远而积极意义,但高校扩招所引起的其它问题也不可回避。一是扩招后高校学生人数剧增,校内教育资源配置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满足办学需求,在管理队伍、物质条件、管理措施等方面都还不能及时调整以适应扩招后学生学习、生活和成才需要;二是社会环境复杂化,各种社会关心的交织,就业政策、成才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为学生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根据国内高校的有关资料显示,从80年代以后,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产生轻生的主要原因。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导致的休学、退学人数占总人数中相当高的比例,基本在 30%左右。大学生人数增加,独生子女人数增多,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疾病将成为突出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标准 

  对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学界众说纷纭,参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列举的十条标准,根据目前大学生的身理特点和社会发展对青年学生的特殊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体可归纳以下六条:1)健康的情绪; 2)和谐的人际关系;3)良好的自我意识;4)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5)完整统一的人格;6)善于适应环境。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征及原因分析 

  参考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最近,我们对我院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情况进行了测试,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 1%,10.2%的学生自我评价心理素质较差或很差,根据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同情况归纳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能力弱的抑郁、过分依恋型 

  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从发展趋势看,大学生们不再是过去被人们誉为的“天之骄子”,扩招后,高校资源配置、管理等方面滞后,以及高等教育与中、初等教育的差异性,学生过去在中学出类拔萃,上大学后高手如林、竞争激烈,学习方法、生活方式难以适应,各种适应性调适还难以完成,一旦有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挫折,他们不免产生失落,自卑的心理油然而生,经常迷恋父母、以往的老师无微不至关心的生活,常产生寝食不安、情绪压抑而产生抑郁心理。再者,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的发展正处在调适期,经济景气正逐步回升,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百般“挑剔”,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相应提高,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在就业领域的渗透,大学生们愈感四年大学生活并不轻松。社会和学校的压力给大学生以警醒,也给不少的年轻学子稚嫩的心灵以沉沉的思想包袱。刚进大学校门,四年计划安排已跃然纸上。然而,大学的学习方法与高中相比截然不同,教学方法、方式一时难以适应,不同课程就有不同的教师来教学,有多少课程就要适应多少个老师,管理人员如系副书记、辅导员甚少,班主任不再像“保姆”天天都得来照管几次。松散管理并不意味着没有管理,学习方法不对头、时间不抓紧就有被淘汰的可能,有的一学期下来就有两、三门课亮“红牌”。由此,大学生们在适应环境、心理调适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加之不少学生常产生悲观、消极情绪,有的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矛盾心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2.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孤独、焦虑型 

  现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随着时间推移,独生子女的比例还将增大。他们在来校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父母,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在父母的襁褓中长大。上大学,很多是父母从远地送其来校,安顿好之后,父母们还要千叮咛万嘱咐,害怕孩子受苦、担心孩子不会,这才踏上回乡路,也难怪不少媒体曾称这些学生为“抱大”的一代。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学里,很多事情都要学会自己做,因而会遇上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太多的不习惯和生活中的独立性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压力。特别地,他们在父母身边从来没有预见过的不仅仅在独立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交际能力的孱弱,往往做事不讲道理,“老子天下第一”,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意见办,但从不知道为别人着想,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但缺乏社会锻炼和经验,而人际交往的日趋社会化、复杂化,大学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又相对个性化,对复杂局面难以应付而缺乏心理准备,智力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稚嫩形成反差,想要和别人交往,但不知怎样和别人交往或交往失败,经常性的难以招架,复杂的场合难免尴尬丛生,故而形成怀疑他人、怀疑一切的心理,表现为天真直率、单纯、常感情用事、不成熟,当遇到困难和不顺心的事时,常表现为不能克制自己、又不尊重别人意见,常处于矛盾之中,怕得罪同学,常采取封闭自己的心理,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虑。 

  3.家庭贫困引起自卑、孤僻型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趋升,2000年北京、上海的一些重点高校竟达到5,000~6, 000元/年不等,其他省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攀高。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域、家庭都存在贫富悬殊差异,按一个学生4,000元/年计算,加上生活费及其他开支,一年每个大学生的花费可达到8,000多元,完成大学学业大致在3万~4万元左右。如此昂贵的费用对农村学生家庭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对城镇的部分学生来说,经济调整期,有的企业不景气,有的学生家长已下岗或正处于下岗的危险,加之有的家庭还不止一个学生上学,这样家庭经济也同样十分困难。如此看来,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讲,要负担如此高额的费用并非易事。家庭的不堪重负,不少大学生在校也常为生活而发愁,学费欠着,老师要经常催缴;家中寄钱少,生活费低,在同学中不好意思,其它同学经常出入餐馆、卡拉OK厅,自己则一天三餐也得琢磨着,更不敢奢侈时髦的衣物。由于经济拮据,许多来自农村的、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同学生活俭朴、省吃俭用,家庭经济宽裕的同学看来则为土气、乡里人、下里巴巴。由于学生中存在“攀比风”,不少同学自尊心较强,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同时,高校管理的错位,也给不少贫困学生带来自卑心理,如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曾报道大连理工大学出现了“高标房”和“贫困房”之分,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住“高标房”,住贫困房的就低人一等,这无形中给富与贫学生划了一条分水线。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占17.6%,各高校中农村学生占有相当比重,其中边远农村的学生比例最高为19%,大学生贫困生占到30%,特困生占到10%。有的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4.情感焦虑与自卑 

  我国大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7~23岁之间,从生理阶段来讲,处于青春中后期,生理发育早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加之不少同学,远离故乡,倍感孤单,高中阶段由于高考压力,忽略了对异性的交往,而且大学生思想活跃,受西方文化和多种媒体比如电影、电视、书刊等的影响,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反映在大学校园内的“友谊寝室”广告上,有的女生寝室明文标榜要找某种类型的男生寝室结为友谊寝室。在上海、成都等地的部分高校内,商家把“安全套”的文章做到了大学校园。在“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聊天的内容似乎都是谈情说爱等等。在大学中,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本、专科生不能在校非法同居和结婚。另外,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不成文规定,大学本、专科生不提倡谈恋爱,为保证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学校在学生个人入党、评优等方面则受到影响等,这给大学生意识中的追求和学校在这方面的限制形成矛盾。虽然部分学生不理会学校的规定,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感情方面比较执著,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同学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同学害怕别的同学抢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乱想,坐卧不安,产生焦虑情绪,打架斗殴的有之,学习成绩下滑的有之。有的同学因为两人性格不和或其它原因失恋,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拔,甚至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校园内因为恋爱危机也曾发生毁容等违法行为。大学阶段学生年龄、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 

  三、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没有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存在模糊的认识,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激励大学生进取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工作积极性,但市场经济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意识,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将会乘虚而入,如果他们忽视学习和道德修养,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人格培养,他们不能正确地面对各种现实的问题,崇尚自我、鼠目寸光,对心理造成严重的障碍。为此,高校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要不断优化德育工作队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在高校扩招、学生增加的情况下,及时配备、补充管理队伍,发现学生中存在问题及时解决他们在做人、做事方面存在的问题。 

  2.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学得如何,还要关心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的锻炼、培养,在各种社会压力增加、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们如果背上沉沉的心理包袱,怎能学得好,算作一个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呢?我们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要把心理教育纳入课堂,纳入学分管理,在学生评价方面,率先破除只重成绩、忽视其它各方面素质的评价体系,体现以德为首。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如在活动中体现的团队意识,可以防止学生犯个人主义的错误,注重集体荣誉和团结精神,克服学生注重自我的狭隘的思想意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地将各种管理思想、管理意识注入到学生活动中,培养自觉参与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的能动性。 

  高校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社团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如今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对大学校园进行严重侵蚀的环境下,要积极主动地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为广大学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 

  4.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 

  为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对新生要对他们进行生活、学习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调查;二、三年级学生要关心他们在适应环境后学习和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大四学生则应重点放在适应社会、加强对未来职业适应方面的问题。对男、女生则放在男生性格比较坚强、冲动等心理特点,女生则相等温和、性格内向等心理特点。而且要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系与系之间的信息交流,预防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心理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同时,还应加强问题发现的途径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的研究,并形成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系部管理干部队伍为枢纽、学生骨干为信息源的信息网络体系。 

  5.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助活动 

  要通过给学生开办讲座的形式,告诉学生青年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要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各种生活机能,即分析和解决问题、应付挫折、表达思维和情绪的能力,以及学会各种心理求助的能力。 

  6.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它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这种通过面对面、或电话、或书信等的方式更加直接、亲切和有针对性。高校要为心理健康咨询创造条件,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如电脑、电话等。建立接待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有条件的还可以通告社会求助热线帮助学生尽快解决问题。

论慢智与快智思维型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

● 王长民

  慢智与快智思维型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组思维类型。对这组思维类型的特征进行研究,并对这组思维类型的大学生开展学习心理指导,以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学中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这组思维类型的特征加以分析,并对这组思维类型的大学生学习心理指导的途径加以探讨。

  一、慢智与快智思维型的特征 

  (一)慢智与快智思维型的划分 

  正常人的思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等方面。其中,广阔性指思维的广度;深刻性指思维的深度;独立性包含着批判性,表现在思维者善于独立地思考、发现问题;灵活性指思维者的思路灵活、随机应变、足智多谋;而敏捷性则指思维者能够迅速又正确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智与快智思维型主要就是从思维能力中的敏捷性即思维速度的角度来划分的。 

  (二)慢智思维型的特征 

思维的速度或者说智力活动的速度比较缓慢,这类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较好、逢到考试却显示不出多大优势,并且害怕考试,通常在考试时间比较紧、考题份量比较大的考试中,他们考试时间不够用,快到交考卷时还有不少试题未解答,他们的考分往往也比较低,甚至有些课程不及格;而在考试时间比较充裕、试题份量不太大的考试中,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甚至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 
思维能力中的灵活性明显不够。这是与敏捷性不够即思维的速度缓慢相联系的,这类学生在课堂上口答老师的提问往往答非所问或“冷场”;如果给他们一些时间做准备,或者以书面的形式回答问题,他们往往回答得比较出色。他们在各类智力竞赛中一般成绩不佳,有时甚至会闹出一些笑话;而让他们参加一些征文比赛,通常能够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 
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均比较优秀。这类学生具有智力活动细致、深刻、高质量的特点,他们一般喜欢自己看书学习,可以自我调控学习的时间和进度,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其智力活动的质量比较优异,甚至可能超出智力活动机敏的人,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往往能够出乎一般人的预料而取得好成绩,这是由于他们在思维敏捷性及灵活性上有所欠缺,而在思维的其它方面比较优异,才导致他们在整个智力活动上具有较慢而又深刻、细致的特征。 
  (三)快智思维型的特征 

思维的速度或者说智力活动的速度相当快,这类学生能够迅速地解决问题,他们在考试中,一般都能够按时甚至提前完成答题任务,往往还急于交卷,他们的答题大部分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试题的答案不完整及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差错,不过,这类学生只要在老师稍加指点,会很快明白过来,并及时纠正错误。他们有了考试经验后,在完成答题后好好检查几遍,考试成绩会相当好,这类学生一般深得老师的喜欢和器重。 
思维过程中或者说智力活动中思路相当灵活。这是与思维的敏捷或者说思维的速度快相联系的。这类学生往往能够随机应变。他们在课堂上善于回答老师的即时提问,并得到老师的赞扬。他们尤其适合参加一些智力竞赛活动,并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显得不够平衡。这是由于他们思维的速度敏捷、思路灵活,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忽视了对问题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方面的进一步思考,其智力活动的质量往往不高,不能提出一些独到见解,这类学生在学校时通常比较顺利,有不少人担任学生干部或者是“三好学生”。但走向社会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一定充取得突出的成就。 
  二、慢智与快智思维型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

  慢智与快智思维型的划分仅仅是相对而言,并不是绝对的。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考入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中,快智思维型的特征较为明显。但近年来,尤其自1999年起高校的扩招逐年加大力度,一些成绩较一般的考生也进了高校,他们中就有不少慢智思维型特征较为明显的学生。在大学生中划分慢智与快智思维型并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可以使他们扬长避短,都能成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性人才。具体途径如下: 

  (一)大学教师自身要更新观念,正确看待慢智与快智思维型学生 

认识到两种思维类型的学生同样有培养和发展前途。要改变一般教师喜欢快智思维型学生而轻视慢智思维型学生的偏见。尤其要正确看待慢智思维型学生。要更新仅以分数来判断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观念、要认识到人脑的学习机制和思维类型客观存在着差异,但不能说某种思维类型绝对好或绝对不好,而是各有优劣,只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优势,减轻劣势,各种思维类型学生都能成才,都有培养和发展前途。例如,军人、演员、记者和运动员等更适合快智思维型的人,而在科研、编译以及一些理论性研究中,智力活动的张弛度较大,需要从容地思考问题,慢智思维型的人可以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在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光辉的典范。爱因斯坦就属于典型的慢智思维型的人,他对自己的感觉是“记忆力差,特别是苦于记外语单词和课文”,对所有课程都集中精力,记好笔记,他不愿考试,第一次高考曾落榜,我国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也属于慢智思维型的人。 
认识到慢智思维型学生也能够成为创造型人才。慢智思维型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表现为不满足表面的认识和人们对事物已达到的认识,善于考虑问题的各个方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他们思维的独立性表现在能够根据客观事实,冷静、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会因偶然因素的影响或某种暗示而动摇或犹豫;他们思维的批判性能严格地估计所依据的材料,精密地验证所提出的假设,并在意从实际结果来确定假设的正确性。这些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基础。当然,他们思维能力中的敏捷性及灵活性不够的弱点,虽然对他们的成长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反之,如果不存在这样的弱点,也许就不可能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上有超出常人的优秀品质了。 
辩证地看待快智思维型的学生。一方面,看到他们思维能力中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利;另一方面,看到他们思维能力中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独立性不够,对成长的不利,并且,可能会对他们未来做出杰出成就产生关键性的不利影响。 
  (二)教师应该注重对慢智思维型学生的发现 

  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与中学的教学管理体制有明显的差异,给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空间很大,这有利于慢智思维型学生的成长。由于慢智思维型学生和智力较差的学生通常都是考试成绩不佳,多数慢智思维型学生也就被视为智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应该懂得,慢智思维型学生的学习成绩通常较差,从分数上看,甚至跌入到智力较差的学生之列,但两者之间毕竟有不同之处:前者思路清晰,方向正确,后者考虑问题通常处于混乱状态;有的慢智思维型学生学习成绩虽然较差,但往往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而智力较差的学生往往只会人云亦云,教师怎样讲、书上怎样写,他就怎样接受;慢智思维型学生由于对所学知识经过较认真思考而吸受,他们常常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这些知识,而智力较差的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板一块,不会运用,或生搬硬套。 

  (三)教师对慢智思维型学生的具体指导 

帮助这类学生正确全面地了解自己智力活动的特征,学会利用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由于这类学生考试分数通常较低,不知道自己所属的思维类型,往往自卑,没有信心,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他们知道了自己的思维类型及其智力特点和长处,知道一些著名科学家也属于慢智思维型的人,也曾怕考试、怕记外语单词,并受到过别人的讥笑,但最终成就了大业,他们就能重新树立自信心。 
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尤其要引导慢智思维型学生学会预习和复习,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教师提问时,让他们有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教师要积极倡导和亲自参与学校的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考试内容方面,既可以通过试题进行系统的知识技能的考试,也可以让学生写论文或调查报告;考试试题的形式方面,既要有开卷,也要有闭卷,既要有标准化试题,也要有综合性、灵活性试题;考试时间上可适当放宽;在考试成绩的评定上,对评分标准不能框得太死,要允许学生在答案中有不同见解,这样,慢智思维型学生不但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取得较好成绩,往往还可能脱颖而出。 
4.教师要帮助慢智思维型学生学会自学,一是可以在大学阶段学好各门功课,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二是可以为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他们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就可以结合自已的工作或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不少学生在学校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机敏、考试分数平平,而当他们走向社会之后,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其贡献往往超出了一些老师、同学们寄以厚望的“尖子生”,与这类慢智思维型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是分不开的。5.帮助慢智思维型学生培先良好的心理素质。慢智思维型学生大学毕业后,同样要走向社会,由于他们的思维类型特征的局限性,一开始可能对社会的适应性不够,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会多一些。如果他们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知难而进,敢想敢干敢闯,不断开拓进取创业,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教师对快智思维型学生的具体指导快智思维型学生因其思维敏捷,思路灵活,学习成绩好而深得教师的好评。而针对他们的思维特点,对他们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往往更被教师们所忽视。然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可使他们更好地在日后的人生旅程中施展才华,对社会做出贡献。

指导快智思维型学生发扬长处,弥补不足。一方面,要让他们多解答问题,多参加智力竞赛、辩论赛等各类活动,发挥他们思维敏捷且灵活的长处;另一方面,要让他们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上得到更多的练习,让他们在思考、解决问题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学会在问题的广泛范围内,深入地不受已有的结论束缚而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对他们日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指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快智思维型学生在学校时的成绩比较突出,并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大学毕业后也容易找到比较理想的职业,有不少人在未来的事业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工作之后,往往容易放弃更高理想的追求。如果在大学阶段,就树立起远大志向,即便大学毕业后找到较理想的职业,他们一般也不会轻易满足,还会继续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走一条生存、发展、奋斗、成功之路。 
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帮助指导他们学会培养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快智思维型学生的优点往往从小就显露出来,一般深得老师的喜欢和同学们的爱戴。他们一切都比较顺利,挫折承受能力显然不够,在日后的人生旅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如果有崇高的志向并为之奋斗,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可能会更多。他们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往往容易沉沦,多年的奋斗便会半途而废,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挫折来锻炼他们的承受能力;也可以让家长配合,培养其挫折承受能力;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例如在军训、社会实践中锻炼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 
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的思考

● 吴金昌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由此带来的人才竞争的加剧,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如何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全面、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使高校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逐步实现序列化、科学化,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造就大批心理健康的新世纪所需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大学一年级的心理卫生教育针对目前一年级大学生年龄较小,处于青年早期阶段,他们的心理变化大,感觉敏锐,容易接受外界影响,也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异常问题。要结合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和学习心理卫生教育。一年级的大学生初入学时对大学生活、学习环境抱有丰富的幻想,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的心理状态具有极大的进取、探索成份,也不乏浪漫色彩,善于诱导则可健康发展,反之则因不适应环境而走向反面。 

人生价值的心理卫生教育一年级学生刚步入大生校门,对与中学不同的周围环境、学习、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不易适应。他们有一种“探索”、“观察”、 “尝试”的心理状态,凡事都不轻易向前,先看一看再做;他们和高年级学生相比较,多显示顺从型心理特征,对于群体具有凝聚性的心理倾向,离心心理表现较少。但他们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有的曾立志做一番事业,有较大的抱负,向上进取,这是主流。有的则把考上大学作为奋斗的终点,与世无争,不求进取,专业思想不巩固,抱有混张大学文凭毕业的心理。因此,学校要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品德心理卫生教育。要结合本校实际尤其是各专业学生心理特点,通过讲解、参观、组织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文艺演出、请老校友回校作报告等形式,培养他们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爱本专业的心理品德和情感。纠正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以及专业思想方面的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树立勤奋苦读,勇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为四年大学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学习心理卫生教育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不习惯,学习上自制能力差,与大学独立学习的要求存在心理距离,经常处于上课过于紧张,下课又无事可做的松紧失调心理状态;他们整天忙于整理笔记,完成作业,心理紧张,情绪低落,而课后又少言寡语,很少参加文体活动。还有的学生虚荣心强,不懂的东西也不问,满足于完成作业,由此看来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还应加强学习心理卫生教育。具体方法:除专门讲授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外,各专业课都要管教管学,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增加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心理卫生教育。此外,配备能力强、有一定专业和心理卫生知识的辅导员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 

  高校二、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和实践,心理上取得了平衡,对许多事情有了比较实际的了解,思想情绪比较活跃且稳定,这是发展学生智力水平,提高自制能力的好时期,也是富于进取的时期。但是,也有的大学生在一年级不曾暴露的问题,到二、三年级从心理情绪和行为上也反映出来了。有的随着大学生活的男女之间异性交往的增加和男女生性生理上的接近成熟,开始发生异性之间的恋爱问题等。这种心理状态如能正确引导会成为促进学习、与集体和睦的凝聚因素。但可能在部分人中存在过早发生性恋心理,也有的因情绪冲动而影响学习,甚至发生性心理不健康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大学二、三年级应主要对学生进行法制心理卫生、性心理卫生和审美的心理卫生教育。 

  1.法制心理卫生教育 

  据统计分析,我国大学生违纪犯罪现象大部分发生在二、三年级的学生当中,这部分学生学习上没有心理压力,而又无强烈的求知上进要求。更有甚者,他们由于心理上放纵自己,又缺乏法制观念,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为儿戏,以致发生违犯校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当然,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等。但是,学校的心理卫生教育薄弱,尤其是社会法制教育缺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与研究,要开设法制心理卫生教育的专业课程;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各专业课教师都要对学生加强法制心理卫生知识方面的教育。 

  2.性心理卫生教育 

  大学生多数是处在青年早期,甚至少年期阶段,这正是处于人生中的青春期,性心理状态变化较大,在这个时期加强对他们进行性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并积极地从正面加以引导和教育。要组织有关性的生理知识、正常性爱的心理知识以及性道德教育(如恋爱、结婚年龄)等方面的专题讲座,防止出现性爱问题上的放纵态度。党团组织、学生会要根据青年的要求多搞些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把性心理引向健康的轨道。 

  3.审美心理卫生教育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审美标准,分辨真、善、美、假、恶、丑,抵制资产阶级庸俗东西的影响,丰富心理世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纯洁而健康的心灵是大有好处的。针对目前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审美能力,盲目追求西方国家一些不健康、低级庸俗的东西等现象,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共青团、学生会要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有益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审美观点、艺术鉴赏力,提高审美道德修养,促进审美的心理卫生。 

  三、大学四年级的心理卫生教育 

  鉴于四年级大学生各方面心理趋于成熟和更讲究实际的特点,我们在心理卫生教育方面,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卫生教育。 

  1.选择未来职业的心理卫生教育 

  学校应结合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和一些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择业的变化,组织专题报告会,组织学生参观,请企事业等对口用人单位领导人作报告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前途理想教育,拓宽学生的择业思路,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才能和所学专业知识实事求是地选择自己所热爱的职业。使每个毕业生在“选择个人生活道路时,不为虚荣心和幻想所左右,不为名利和社会地位所诱惑,把为最多数人的幸福而劳动作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巩固他们的专业思想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本职工作的思想感情。

  2.职业道德心理卫生准备教育 

  大学毕业生是未来国家的栋梁,是高级专门人才,首先应该使他们心灵成熟。要有崇高的、健康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保证。大学四年级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为使他们更好地胜任工作,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力量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心理卫生准备教育。教育他们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精神境界,克服利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奋斗”的心理倾向,要勇于进取,善于学习,又严于律己。使每个毕业生在将来工作岗位上,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工作,勤勤恳恳,精益求精;并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素质,努力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在四年教育过程中,其内容是相互联系、不断深化、有所侧重的,为了减少教育的盲目性、加强科学性,我们应系统考虑、全面安排、分别层次、逐步提高,以适应各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28.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8.4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