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ugang (◆◆等待◆◆),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宏觀的心理學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Nov 28 00:56:20 1999), 转信

宏觀的心理學
自希臘時代的哲學心理學,敘述到中國文化思想的哲學,雖然亢長卻也只是簡述,似乎
沒有什麼創新之見,但筆者的用心是想從縱貫面與橫切面來看心理學是什麼。當前的大
學教科書「心理學」,不論是中文或是英文,絕大多數是把心理學定義為「研究行為的
科學」,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這是實證科學的取向。當我們回顧心理學史,並同時與我們
經驗生活中的自己做比較時,可以看出,幾千年來心理學要探討的不只是人的行為與功
能,而我們自己也不是只有行為,無法觀察的內在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解釋性力量,構
成行為的基礎。
人,這奇妙的動物,在短暫的歲月中,不但運用心智去探索自身存在的宇宙,也能轉過
來剖析自我心靈與認知的世界,更不斷的追求生命的意義與目的。沒有科學的智慧是無
力的;但是沒有智慧的科學可能因而毀滅人類與世界。目前我們所面對的許多問題,不
論是社會犯罪事件的增加、色情的氾濫、家庭的解組、空氣的污染、臭氧層的破壞等等
,似乎是隨著科學的進步而更形嚴重。今天全世界已迅速體認到,進步不再能用科技或
物質標準來衡量,精神文明、人的心靈,變成了討論的重點,有的心理學者認為這些都
是人的行為所造成的,只要了解了人的行為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殊不知在只有科技沒
有心靈的心理實驗室中,是碰觸不到這些問題的真正癥結所在。
不論從歷史的觀點或是學院外的常識心理學、哲學心理學來看,心理學以物理學或生理
學的科學觀來研究人,所走的路越來越窄。也因此一百多年來,各種的革命在心理學界
產生,而主流心理學卻仍然在談「行為的科學」。宏觀心理學的第一要件就是要改變心
理學的科學觀,也可以說是心理學的人觀。人不能等同於物質或其他生物,人與物質或
其他生物有共同性,但使人成為人的,是與物質或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性。Sir John Ecc
les,二十世紀最權威之腦神經專家之一,曾是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得主,與美國橋治
城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合著了一本書「The worder of being human --- Our brain and 
our mind」( 人的神奇---我們的腦與心靈),在書中他們由宇宙生命開始,談到人的
語言能力、自我意識、道德選擇,並由宇宙學、人類學、神經科學、生物分子學和倫理
哲學提出論證,強調人類心理方面的特性,並不是靈長類及哺乳類動物特性的延長,而
是有性質上的不一樣。科學哲學家Polayni 也以「浮現」(emergence)的理論來解釋進
化上性質的差異。高等層次的出現,必然來自低等層次所無法想像的一種突變過程,這
種完全新的難以預測的性質、屬性、特徵或能力的差異出現,叫做浮現。進化的美妙是
由簡至繁、由無意識到複雜的意識,是日新又新的過程。這種新異的增加才是進化的本
質。人是一個整體,在生物進化的階層上,相對與其他的高等生命,人是一個有身、心
、靈三個向度的主體。心理學所要研究的是這不可分割的主體。
存在心理治療家弗蘭克(V.Frankl), 也是意義治療(Logotherapy)的創始者,用立
體的三度空間與平面的二度空間來說明人的身、心、靈的整體觀。就像平面不能表達三
度空間的立體,當我們只看人的生理和心理,而忽視人的精神(靈性)向度時,我們看
不見整體的人。人的精神向度與心理向度是不一樣的,中國哲學中的成聖、修德、推己
及人,超個人心理學中的自我超越,都是指人的精神向度。中文的「精神不死」就很明
白的不是指心理向度而是靈性的向度,而這個靈性精神的向度,也沒有必要與宗教或靈
魂認同。
人類的文化,是人的精神向度的最好證明。本土心理學的取向重新為心理學提出了文化
的觀點,「重新」的意思是因為在實證科學化的過程中,心理學失去了文化的觀點,而
這原是Wundt 在提出科學心理學時,並沒有否認的。在希勒斯看來,本土心理學是文化
習俗怎樣融入於自我所體現的自我觀。他認為成為 一個人就需要一種本土心理學,它在
個體遺傳傾向和社會文化習俗之間形成一個心理的構造。本土心理學為自我提供了運作
的方向,其看法與Wundt的民族心理學並不完全一樣,但也是值得我們加以探討。人的精
神文化是人的精神向度的產物,是心理學的參考架構。心理學並不是去研究這些精神文
化的內容,而是要透過精神文化的產物看見人性。
文化是表象,人的精神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才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但是我們並
不是說心理學只是研究人的精神,心理學的對象是人,是整個的人,是有身、心、靈三
個向度的整體,這個觀點也可以在精神醫學與神經心理學上得到支持。精神醫學從生理
上去了解人的精神狀態,但是卻不能完全由神經或腦的組織功能說明人的精神現象,這
在腦神經專家Olvier Sacks 的個案報導中,我們可以得到有力的證明。Sacks醫生套用
物理大師戴森(Freeman Dysin)的話,說自然的想像力比我們來的豐富,不論物理界或
生物界都有豐饒的特性。物質形態和生命形態種類無窮,而人的健康與疾病也提供了自
然的豐富與多樣。Sacks醫生甚至以疾病的創造力,來看人身體的缺陷與不適怎樣讓人發
揮潛力。他的病人多受到各種神經病情的肆虐,但每個人卻同時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而
且也都創造了他自己的世界。
Sacks的看法也與神經學家A.R.Luria一樣,Luria一生致力研究罹患腦瘤或腦傷的病人,
以及他們用來生存與適應的方法,Luria認為頭腦的程式設計並非是固定不變的靜態,而
是精力充沛、活潑有效的順應需要,在有缺陷與失序的情境下,建立起一個合於邏輯的
自我與世界。相反腦功能定位學說,近代的神經心理學提出人類的神經系統至少是由三
個從低到高的功能階層組成,較基層的功能在大腦中有特定的部位,高級的心理功能是
建立在許多較基層的的功能之上,因此高級心理功能不局限於大腦的某個特定部位,定
位的概念對高級心理功能而言並無意義。Luria 與Sacks都是主張要在患者的生活中,去
看他是怎樣以自己的個別性對疾患反應。在這些自「生理」的觀點出發來研究人的科學
家眼中,神經疾病的研究,都必需研究病患在疾病的刺激下其內在世界創造出什麼樣的
自我。反躬自問,心理學者能不以更開闊的視野來研究人與人性嗎?
Sacks說動物會染患疾病,只有人才會深陷病態之中,正表現出人精神的力量。人是身、
心、靈的整體,病態不只是身體,病態可以是心理,也可以是精神。而內在世界創造出
的自我,正是精神的向度。前面提到的弗蘭克也是精神科醫生,意義治療中指出,人之
所以會有「存在的空虛」並不是生理或心理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當人在生理或心
理有問題時,是需要以生理學與心理學上的知識來面對,但人也有精神上的問題,卻不
是生理或心理可以解決的。
Thomas Kuhn 1962年在「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提出,在科學
史中,不斷的有典範(paradigm)的革命,也表示了科學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客觀
,它是受到文化、社會與哲學觀念等主觀因素的影響。而科學對自然的研究也不盡然是
真理,我們對自然界所有的認識,是人類對自然觀察以後所做的解釋與概念,也可以說
是理性對真實世界的建構與再建構。當有太多的例外不能以既有的解釋與概念來說明時
,就會有新典範的出現。
在心理學(甚至物理學)上,並不是一個典範取代另一個典範,我們要看見的是每一種
不同向度的試圖,在了解人時的不完整。這正顯示出人的複雜性。站在歷史巨人的肩上
,我們才能看得更遠,宏觀心理學必需能有高度的包容量,從不同的角度來接受心理學
的觀點,這也是後現代的開放、創造與多元性的精神。
在前面我們討論到不同的心理學觀點,每一種觀點都能在某一方面幫助我們去了解人。
行為主義有它的成就,但否認意識、認知與精神是太狹窄與錯誤的人觀。認知心理學用
形式計算系統或符號運用來研究人的認知與意向性,必有走不通的時候,到底人是不能
等同於機器的。本土心理學的興起擴大了心理學的視野,但是如果我們只是研究中國的
本土心理學,必然還是會有許多的遺憾。科技的發達縮小了世界的空間距離,快速的交
通工具、電視、電影、電話、電腦的網路系統等等,都在在的影響了現代人的生活,我
們也不能再以反抗「文化霸權」的心態來反對西方的心理學,現代化的中國社會也不完
全只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更何況在基本的人性與整體性下,人類的共通性,才是人類心
理學的研究對象。
在中國的本土心理學部分,我們也討論到中國傳統的哲學心理學可以將新血輪、新貢獻
帶入到人類心理學。無可否認的,是人的複雜性,在認知科學中,科學家們提出了哲學
、語言學、人類學、神經科學、人工智慧與心理學的六角形的相互關聯,在宏觀的心理
學中,我們也需要跨科技的借鏡,而西方在這各學科的研究與進步,也是在本土化的心
理學上不可忽略之一環。
再要談到的是心理學的目的。在不同的心理學書中都談到心理學是對人的行為的研究、
了解、說明、預言與控制,都很少談到心理學對人性提昇的作用。實證主義的創立者Co
mte認為,知識的求取要經過三個階段,也就是神學、形上學與科學,這種思想雖然到了
今天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天,還在影響不少的人。也是在這種實證主義的影響下,為了保
證科學研究的「客觀性」,心理學也不提價值的問題Max Scheler 對Comte 的三個階段
提出了修正,認為神學、形上學、科學其實是三種不同的知識領域。Jirgen Habermen 
更進一步的說明了知識的追求是人的需求,而在知識的追求上提出了科技,批判與提昇
(technical,critical and emancipatory)的方向。心理學知識的追求也應該有技術方
法的研究、批判的精神與提昇心靈的作用。
台灣目前工、商業的進步,物質與物慾的橫流,連非心理學界的人都提出了「心靈改革
」的口號,心理學者怎麼能忽視自己對社會人類的責任,但是如果只是研究「行為的科
學」,只希望在人的行為的預言與控制上作文章,對於心靈的提昇將是緣木求魚。我們
必需把價值觀與對人精神向度的研究帶進心理學,才能談到心靈的提昇。這也正是中國
哲學心理學可以對世界心理學提出貢獻的部分。
結論
出生於英國,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擔任物理學教授的Freeman Dyson, 不僅在理
論物理學與數學上成就非凡,更關心人類終極的命運。有高超的智慧與勇氣,能跨出學
科所設下的門檻,思索學究們不願思索的問題,想像正統派不敢想像的前景,在所著的
「全方位的無限」(Infinite in all direction )一書中說明,通過生命與心智的活
動,宇宙有無窮盡的可能來知覺自我,宇宙與生命的多樣性是我們想用科學來了解的事
實。他推想無限擴張宇宙中生命的終極未來,生命可以調整本身存在環境的適應,而心
智更是永無休止的向物質宇宙中擴散。這位物理學教授的思想給我們許多的啟發,同樣
地,物理學家Fritjof Capra 在「The turning point 」一書中也很清楚的指出,笛卡
兒的二元論、牛頓的物理學是怎樣的影響了二十世紀心理學的發展,新物理學理論為世
界帶來了新的觀點,這觀點不同於笛卡兒--牛頓的機械世界觀,新的世界觀是一個與傳
統的神秘論相符合的整體世界觀。
胡塞爾在其「歐洲科學危機與先驗現象學」一書中,指陳近代心理學如何不能勝任意識
的科學任務;指出從經驗論起源的心理學,沒有忠於意識經驗的立場,採取了二元論與
物理學的客觀主義思維方式。胡塞爾並強調一門心靈的科學一定要把客觀主義的幻想取
消才行,在認知革命部分我們也提到Varela等人也在「具體化的心靈--認知科學與人類
經驗」一書中指出,人的生活經驗或人的生活歷史與人的認知的關係。認知是人在從事
的各種活動的歷史基礎上,心靈和世界的共同生成。Vareal 與Husseal所說的不是同樣
的主題,但都強調生活世界的科學。腦神經生理學家們也注重病患在生活世界的自我,
科學心理學家從生理心理學開始,也要在生理心理學中繼續,不少神經生理學者並不以
為心理學可以化約為神經生物學,神經生理學幫助我們了解一部份的心理現象,但是並
不能解釋全部的精神現象。
世界各國的本土心理學也是要回到各國人的生活世界。而什麼是生活的世界?是活生生
的世界,是我們經驗生活中的自己,是我們會思想、有期待、有意向、有精神文明的世
界,是一個有心智的世界。十七世紀以來科學的進步,形成了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初人
對科學所產生的迷思,在二十世紀後半---科學的成熟期,科學萬能的迷思漸漸的得到了
修正,此時期裡,科學界的思想領導者如愛因斯坦、海森柏格(Heisenberg)、斯若汀
格(E.Schroedinger)、蒲朗克(M.Planck)等等,這些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一再的
指出科學的有限性。物理學家如Dyson,也談心智永無休止的向物質宇宙中擴散,談精神
、心智是不合科學的嗎?人不是除了身心以外還有精神的整體嗎?宏觀的科學觀是心理
學所必需具有的,而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該是身、心、靈整體的人。
不論是由縱切面或橫斷面來看心理學,它本是一個宏觀的心理學,我們是要把這樣的一
個宏觀的心理學本土化,而不是盲目的跟從主流心理學,同時也要用宏觀的眼光來研究
我們本土的傳統心理學

--
                                                                
     看清楚、看明白、瞧准了,别说我没提醒你。我这个人不出类     
     拔萃但也不庸庸碌碌,不太玉树临风但也非歪瓜劣枣,不家财     
     万贯但也不一无所有。有点懒有点馋有点苯,也有点耐心有点     
     恒心有点信心,也就是说缺点不是没有但优点也有时会闪闪光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king.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1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