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转载] [转寄] 下面是弗洛依德的部分名著导读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May  4 11:47:42 2000),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czd 的信箱 】
【 原文由 sczd.bbs@s390.pku.edu.cn 所发表 】
发信人: cc (碎枫), 信区: Mentality
标  题: 下面是弗洛依德的部分名著导读
发信站: 北大 (Sat Apr  8 18:58:30 2000), 转信

看的觉得的好的
可以到图书馆借

--
枫醉是为红!

※ 来源:·北大 IBMS390.PKU.EDU.CN·[FROM: 162.105.184.112]
--
※ 转寄:·北大 BBS.PKU.EDU.CN·[FROM: 202.130.242.241]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30.242.241]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转载] [转寄]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May  4 11:48:13 2000),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czd 的信箱 】
【 原文由 sczd.bbs@s390.pku.edu.cn 所发表 】
发信人: cc (碎枫), 信区: Mentality
标  题: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发信站: 北大 (Sat Apr  8 19:00:42 2000), 转信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Zur psychopathologic des alltagsleben)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检查作9)著。该著作发表于1901年,
1904年发行了单行本。
    全文着重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错失,提出不仅神经病患者 而且
在正常人的日常行为中 也可能因潜意识的内部斗争而改变思想行为,从而把早期
精神分析方法推广到正常人的心智生活的分析和错失行为的改正上。
    作者认为:日常生活中之所以不常发生语误、笔误或误读等“错误“现象或动
机性遗忘,是由于人把一些可能使自己觉得痛苦或难为情的想法、冲动或记忆,从
意识的境界,经由不知不觉的过程放到潜意识境界,以免意识到此而感到不舒服。

    但是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并未消失,当意识的自我用松懈时往往会突跛阻抗力量
,再度浮现到意识境界来,人们潜意识地给以否认,从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
误。作者由此展现了精神命定论的信仰:心智历程的任何微细动向,都必有精神上
的宿因可寻。错失行为研究为此提共了最方便的证明工具。
 
  
 
 
 


--
枫醉是为红!

※ 来源:·北大 IBMS390.PKU.EDU.CN·[FROM: 162.105.184.112]
--
※ 转寄:·北大 BBS.PKU.EDU.CN·[FROM: 202.130.242.241]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30.242.241]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转载] [转寄] 性学三论 (Three essays on theory of sexuali ┅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May  4 11:48:29 2000),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czd 的信箱 】
【 原文由 sczd.bbs@s390.pku.edu.cn 所发表 】
发信人: cc (碎枫), 信区: Mentality
标  题: 性学三论 (Three essays on theory of sexuality)
发信站: 北大 (Sat Apr  8 19:01:49 2000), 转信


性学三论 (Three essays on theory of sexuality)
    奥地利弗洛伊德(1856~1939)著。本书是作者阐明人类性欲本质和发展的论
文集,着重论述精神分析的泛性论思想,由关于性变态、儿童性欲和青年期改变的
3篇论文组成。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着某种天生的本能--性本能,这种本能不仅和生殖器官
,而且和皮肤、口腔、肛门等开快感区有关生殖活动只是性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幼儿也有性欲,但与成人不同,不需要其他对象。由自己的快感区便可获得快
感,表现为自我中心或称“自恋”。但是幼儿性欲被强烈地压抑和禁止时,性体验
是模糊的,直到青春期才活跃起来。
    原始压抑和性欲潜伏期是人类社会化必经过程。成熟的性欲是是指潜伏期性欲
在青春期苏醒,以异性为对象,以有繁殖力的生殖器的性交为主的性活动。社会所
称的性变态只是性本能中的一部分发展,这种发展使得病人将性感区转移到生殖器
之外。
    神经官能症是由性问题处理不当而引起,用症状来表达性欲望,以代替正常的
性行为,是性变态的负面表现。
    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及其潜意识活动的学说,虽为科学开拓出一个广阔的研究领
域,但他的性本能决定论却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和非议,以致他的两位得意门生荣格
和阿德勒也为此离去自立门户。至于由泛性论引起的性解放和有关的道德的问题,
更促使人们给以严肃的对待。
 
  
 

--
枫醉是为红!

※ 来源:·北大 IBMS390.PKU.EDU.CN·[FROM: 162.105.184.112]
--
※ 转寄:·北大 BBS.PKU.EDU.CN·[FROM: 202.130.242.241]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30.242.241]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转载] [转寄] 超越快乐原则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May  4 11:48:39 2000),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czd 的信箱 】
【 原文由 sczd.bbs@s390.pku.edu.cn 所发表 】
发信人: cc (碎枫), 信区: Mentality
标  题: 超越快乐原则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发信站: 北大 (Sat Apr  8 19:03:03 2000), 转信


超越快乐原则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著1920年出版。本能和冲突问题
一直是精神分析德基本问题之一,早期精神分析学着重于性本能冲动与自我间的冲
突,但是这并不能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及有关人的问题。弗洛伊德也
感到在性及其相关的快乐原则之外,还有其它本能影响着人类行为。
    本书是作者试图在坚持冲突这个基本问题前提下,修正其本能冲突理论的努力
。作者认为,本能基本上是保守的,其最终目标是解除张力,回归原始状态,所有
生物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作者据此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回归无生命状态的本能-死本能;另一方
面,性本能又指向生命的再生和延续倾向于生物体的完整和机能-生本能。人的冲
突就是来自一个人内部这两种力量的斗争。
    作者还由此提出了多年来一直争论的问题,即侵略的起因。土认为死本能是性
攻击和虐待狂的转移表现形式,是攻击和破坏的来源,因此,侵略也就成了人类本
性的固有部分。这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资本主社会终的种种腐朽现象提供了存在的
依据,被后人所反对和批评。
    此外,作者还重新检讨了他的潜意识理论,并在后来的著作中对死本能概念作
了发展(见《自我与本能》条)。总之,本书 比较集中的体现了作者的后期思想
和他的悲观主义情调

--
枫醉是为红!

※ 来源:·北大 IBMS390.PKU.EDU.CN·[FROM: 162.105.184.112]
--
※ 转寄:·北大 BBS.PKU.EDU.CN·[FROM: 202.130.242.241]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30.242.241]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转载] [转寄] 自我和本我 (The Ego and the Id)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May  4 11:48:49 2000),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czd 的信箱 】
【 原文由 sczd.bbs@s390.pku.edu.cn 所发表 】
发信人: cc (碎枫), 信区: Mentality
标  题: 自我和本我 (The Ego and the Id) 
发信站: 北大 (Sat Apr  8 19:03:51 2000), 转信


自我和本我 (The Ego and the Id)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著,1923年初版。在《超越快乐
原则》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死本能概念,否定了作者早期提出的性本能和自我对立说
,使意识-潜意识的二分法失去了重要性,而有必要修改早期的理论。
    为此,作者在原有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基础上建立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系统
,提出了系统的潜意识理论。作者认为:本我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所有本能的
大本营,它与生俱来,为最原始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理性的,是意识的
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为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部分,它
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这3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
。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
,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
    此外,作者还以较多的篇幅讨论了升华作用,认为升华有助于解决生本能和死
本能所引起的两难困境,通过文明活动来解决,从而加强自我对非道德的本我的控
制,而不是追求简单的动物快乐。但是,后来在《文明及其不满》中谈到文明问题
时,作者又坚持了快乐原则,仍陷入本我和自我的两难困境之中。
 
  
 
 
 


--
枫醉是为红!

※ 来源:·北大 IBMS390.PKU.EDU.CN·[FROM: 162.105.184.112]
--
※ 转寄:·北大 BBS.PKU.EDU.CN·[FROM: 202.130.242.241]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30.242.241]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转载] [转寄] 错觉的未来 (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May  4 11:48:58 2000),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czd 的信箱 】
【 原文由 sczd.bbs@s390.pku.edu.cn 所发表 】
发信人: cc (碎枫), 信区: Mentality
标  题: 错觉的未来 (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发信站: 北大 (Sat Apr  8 19:05:33 2000), 转信


错觉的未来 (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著,1927年出版。19世纪仍是一
个盲目信仰宗教的年代,在公共场合,人们都坚持“宗教是文明的堡垒”这样一种
信念,而个人却普遍对此信念抱有怀旎,大量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

    对此,作者从精神分析观点出发对宗教进行了分析,认为宗教只是一种错觉,
是一种满足愿望的企图,主要建立在我们还孩儿期的无助感的基础上,结果需要一
个全能的父母给以保护,这个全能的人就是宗教中的上帝。
    因此,宗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错觉,因为迷信教条会阻碍人的理智成长,从而
使人类心灵停留在幼稚的年代。
    当发展出理性和科学,而且能独立自主时,宗教就必须废弃,人们必须以理智
来取代婴孩式的依赖和情绪依托,促进人格的发展。同时,作者也看到文明的最危
险的敌人在于个体,文明的进步则会防碍人的快乐的获得,这种悲观主义的思想在
作者后来的《文明及其不满》一书中有进一步的发展。
 
  
 
 
 


--
枫醉是为红!

※ 来源:·北大 IBMS390.PKU.EDU.CN·[FROM: 162.105.184.112]
--
※ 转寄:·北大 BBS.PKU.EDU.CN·[FROM: 202.130.242.241]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30.242.241]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转载] [转寄] 文明及其不满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 ┅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May  4 11:49:06 2000),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czd 的信箱 】
【 原文由 sczd.bbs@s390.pku.edu.cn 所发表 】
发信人: cc (碎枫), 信区: Mentality
标  题: 文明及其不满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发信站: 北大 (Sat Apr  8 19:06:31 2000), 转信


文明及其不满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著,1930年出版。作者认为在文
明的发展过程中,最首要的问题是罪恶感的产生,人们为文明付出的代价是逐渐高
涨的罪恶感及其所带来的不快。
    作者指出人人都在清剿寻求快乐,而最强烈的快则乐来自我们的本能尤其是性
和欲望的满足。然而,文明则要求放弃快乐,从事文明活动,这种升华的驱力只能
给予人们很少的快乐,除了这种不满外,人们还将文明内化,因而自我更加严厉,
反而又加重了罪恶感。因此,文明愈进步,人类快乐愈少。要摆脱这种不满显然不
如回复野蛮时代,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显然是继承了英国功利主义者的唯乐说的思
想。
    同时,作者也看到文明有其进步的方面,是人类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这是他接
受了英国霍布斯的思想,认为文明约束了攻击性,防止了世界的混乱和战争,满足
了生本能,文明的压抑作用不仅给人带来安全感而且也带来了艺术、科学等,技术
进步则可以带来舒适的生活。
    文明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两难的困境,作者则寄希望于未来的某种文明能给带来
较少的不幸。但是,作者在分析文明问题时,更多地强调了快乐原则,要减除不满
,仍需回到罪原始的人类生活中,因此,他的这一希望只是一种乌托邦。
 
  
 
 
 


--
枫醉是为红!

※ 来源:·北大 IBMS390.PKU.EDU.CN·[FROM: 162.105.184.112]
--
※ 转寄:·北大 BBS.PKU.EDU.CN·[FROM: 202.130.242.241]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30.242.24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