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家族系统治疗法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May 3 08:39:45 1999), 转信
一、 兴起 :
谘商心理治疗的「第四势力」。
(一) 传统三大势力:
第一势力 : 分析取向
第二势力 : 体认关系
第三势力 : 行为行动
(二) 家族系统治疗法占前九项治疗比例 :
1992年 占 10% -> 1997年 占 23%
(三) 此派观点认为 : 案主的症状与身心有关。
身 : 1. 器官 心 : 1. 认知
2. 基因 2. 观念
3. 荷尔蒙 3. 社会适应
而且涉及家庭系统代代相传或成员互动的影响。
二、 比较 :
个体疗法 系统疗法
(一)诊断依据: 依据DSM-IV(心理异常诊断手册)。 参考家族世代图。
(二)治疗对象: 对案主进行治疗。 邀请案主的家族成员一起来做谘商。
(三)专注焦点: 案主的生理的(器质性、基因性)
问题或心理的(认知、情绪、行为)
问题。 专注于与案主有关的家庭成员互动关系。
(四)谘商方法: 个体的,透过个别谘商,以改善案
主的身心适应。 家庭的,透过家族治疗,以改善家族系统
之氛围,使案主与家族形成良性互动。
步骤比较 :
(一) 个体疗法 :
1. 先做诊断 : DSM (美国心理异常诊断手册)
2. 进行治疗
3. 产生病症原因
4. 案主个人展望
5. 导入干预系统
6. 透过个人思想、感受的改变,才达到治疗目标
(二) 家族治疗法 :
1. 家族世代图
2. 父母兄弟姊妹一起聊案主
3. 家庭成员的互动情形
4. 扩大到社区
5. 干预
6. 目标 : 透过家庭系统改变来治疗案主
三、 历史发展 :
(一)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家庭问题 :
家庭离散 -> 重聚 => 产生人际互动问题、文化问题。
(二) 科技整合研究 :
心理、社会、法律、医学、经济、教育.....等 15、 16 门学问。
(三) 针对家庭作研究,发展出五个面向 :
1. 心理分析
( ex :家庭中恋父恋母情节。)
2. 一般系统理论
ex : 家族系统 : 父母、婚姻、社会、经济。
3. 研究精神分裂的家族成员。
4. 儿童辅导与家庭婚姻谘商。
5. 新的临床治疗 :
ex :团体治疗、环境治疗。
(四) 美国东、西的重要人物 :
1. 美西重要人物 : 加州的 Bateson 和 Haley
理论 : 双重表现理论 (双重束缚理论)
ex : 父亲对女儿 : 又很爱(关心) ---> 女儿想亲近父亲。
又不关心(看报) ---> 女儿排斥父亲。
即父母亲对小孩的双重对待, 造成小孩的双重束缚。
2. 美东主要人物 : Lidz
理论 : 婚姻的分裂、扭曲, 造成儿童的精神分裂 :
父母互比高下, 互争子女站在己方, 儿女
成为人质; 更严重的父母否认矛盾的存在,
则小孩的分裂将更严重。
另一主要人物 : Bowen
理论 : 父母的情绪距离 (和 Lidz 差不多 ),子女形同人质
四、 理论模式 :
(一) 参考 :
师大 吴就君译
<< I .Goldenberg & G. Goldenberg>>
<< 家族系统治疗>>(1975)
1. 心理动力(动态)理论
2. 沟通理论 : 联合取向、策略取向。
3. 结构取向
4. 行为取向
(二) 参考 : J. Bitter
1. 多世代取向 :
(1) 代表人 : M. Bowen (包文)
(2) 主要理论 :
欲了解个体问题的原因, 仅能从视家族的角色为一情感单元入手。
(a) 自我区隔化 :
指自我再心智上与情感上的脱离与独立,
脱离家族的历史包袱或支配性的情绪型态。
要有个体感, 又要有家族的隶属感。
(b) 三角关系 :
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中, 容易产生焦虑, 而
在有压力的情况下, 两个人或许会引进一个
第三人来减低焦虑与增进稳性, 此现象称为
「三角关系」。
Ex : 夫妻冲突, 拉进儿子当第三者。
※第三者的缓冲, 只可暂时缓和紧张情绪,
或转移注意力。
※ 但因为潜伏的冲突并未浮上台面, 所以长
期而言情形会恶化, 一旦「第三者」离开后,
焦虑会更严重。
(c) 世代图 :
个人的情绪、情感问题, 会受到家族影响,
故至少要收集三代以上的家族结构, 以便了解
齐家星座、文化、种族起源、价值观、社经地位,
以此为工具, 了解个人的困扰。
(3) 评论 : 包文的取向可视为理论思考在情绪化家族系统中的应用。
2. 联合取向 :
(1) 代表人物 : U. Satir (沙特)
(2) 主要理论 :
(a) 沟通良好与沟通不良
※ 有四种沟通型态 :
安抚型、责备型、超理性型、不相干的行为(不理她*.)
-> 故要改变互动关系。
(b) 改变家庭气氛 : 是家庭成员的责任
(c) 家庭雕塑: 让家族成原有机会表达对彼此的看法
(优点、期许*.), 同时也表达他们希
望彼此的互动关系能如何改变。
(d) 家庭重建: 是一种心理剧形式,目的在于使当事人
能够去探索家族三代的重大事件, 而此
家庭成员能够确认过去所学东西之根源,
协助他们更正确地认识父母、探索自己
人格(重建温暖气氛)。
3. 经验 / 象徵取向 :
(1) 代表人物 : C. Whitaker (卡尔菲铁克),解除伪装的面具, 让家庭成员
恢复其本来面目, 并创造彼此间的新关系。
(2) 主要理论 : (受存在主义、人本、现象学的影响)
(a) 改变必须加以体验。
(b) 促进家庭互动, 进而提高个家庭成员
「个体化」的程度。
(c) 不使用规划好的技术, 而透过谘商者的为人,
使家人受到感召。
4. 结构取向 :
(1) 代表人物 : S. Minuchin(密努擎)。
(2) 主要理论 :
(a) 大多数的问题徵状都是家庭结构有缺陷
造成的副产品。
(b) 家庭子系统 :
ex : 配偶、父母、手足、, 延伸子系统。
(c) 子系统各有其适当的任务与功能, 当另一个
子系统侵犯时, 家庭经常性的结构会产生麻烦。
(d) 边界 :
家庭有两种边界 :
僵界 |
|
|
健康家庭 |
|
|
扩散的边界
* 僵界: 冷漠、不可逾越, 彼此不相往来。
* 健康家庭: 糅合双方又具有弹性。(有统合感, 又有隶属感)。
* 扩散的边界 : 陷网状态 -> 陷入人际网络的混乱, 无序。
5. 策略取向 :
(1) 代表人物 : J. Haley (哈雷) & C. Madanes
(2) 主要理论 :
(a) 将问题视之为真实的问题, 必须加以解决,
而不将其视之为某种系统功能运作不良下所
产生的问题。
(b) 治疗者会设计初一套策略, 引导改变家庭成员
的互动关系。
6. 社会建构主义取向 :
(1) 事实真相会随使用的观察历程之不同而改变。
事实的真相决定于语言的使用, 并且大部分是
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函数 -> 即 :当人们同
意存在著问题时, 问题才真正存在。
(2) 治疗者的专家身分由当事人取代, 治疗者藉对话
导引出当事人的观点、资源与独特经验, 旦强调
现在与未来才是生活的重点。
(3) 治疗者提供治疗历程与乐观的气氛, 当事人则须
负责探索各种展望, 并加以实现。
(4) 有五种取向 :
(a) 反馈小组
(b) 语言取向
(c) 脚本
(d) 解决导向治疗法
(e) 女权主义者、家庭辅导
--
※ 修改:.sczd 于 May 3 08:42:00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bbs.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