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venatural (帅的惊动了党),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审 美 心 理 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9月07日20:29:33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
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
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
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
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阐述审美心理过程的理论观点有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

    审美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
思维。所谓形相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
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
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等;

    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
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
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 ,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
心理上拉开距离。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这个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
家布洛提出的;

    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
到审美对象的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强暴的风格和情
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后再讴歌菊花的不畏严寒和美丽,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
古高风说到今”的心理机制。

    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
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这是个与“距离
说”相反的过程。前者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或者拉开了非审美关系的心理
距离。移情论的倡导者是德国美学家菲舍尔和李普斯。

    审美的生理基础和过程对于审美对象的内模仿。例如审美者以自己的身体内肌肉的紧
张收缩来模拟审美对象的动作或姿态——奔跑、飞翔或拔地而起。模仿常常是一种比较轻
微地对局部细节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种象征性的模仿。此说的倡导者是德国心理学家格
罗斯;

    弗洛伊德认为,美感产生于性欲的替代性满足,艺术活动是人类性欲的升华行为。性
欲常常是被压抑在个人的无意识之中的一种本能。由于涉及个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因
而审美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美感与性欲之间的关系。这点常常是引人注目和引起争论的
一个原因;

    荣格提出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美感来源于艺术幻想,幻想
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些陌生的东西,它们象是
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通过遗传存在于个人的无意识的最深层。当审美对象能够
唤醒、触发或符合了审美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社会即可得到强
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学效果。

    布洛通过实验把人对颜色的审美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分为四类:客观类。这一类型的
人对颜色的审美态度是只进行客观的理智的分析和评论;生理类。这一类型的人注重颜色
所引起的生理感觉,如冷、暖或轻重的感觉;联想类。这一类型的人在对颜色的审美过程
中常常产生丰富的联想。例如从蓝色联想到天空或海洋;性格类。这一类型的人认为颜色
像人一样是有性格的。如认为红色本身具有热情的性格。

    布洛认为属于性格类的人们在对颜色的审美体验中水平最高。因为性格类的人赋予每
种颜色以拟人的性格,对颜色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像客观类者只进行理智的分析;性
格类者觉得颜色自身能表现性格和感情,不像生理类者只觉得颜色能引起人的感觉;性格
类者对颜色的审美感受有很深的客观性,因为他们之间的具体看法常是一致的。而联想者
多凭个人的主观经验而定,缺乏客观的一致性。

    英国美学家迈尔斯与布洛一样通过实验把人类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也分为四个类型:即
主观类(注重音乐对感觉、情绪和意志的影响)、联想类(注意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客观类(
专用一种客观的标准来评价音乐本身的技巧)、性格类(把音乐拟人化,乐调各有各的性格
和情感)。

    迈尔斯与布洛一样,认为四个类型中以性格类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水平最高。还有人按
照在对艺术的欣赏过程中,知觉侧重的不同,把审美心理分成感觉型、想象型和思考型三
类。又按在欣赏时感情活动的不同,把审美心理分为陶醉型、共演型和旁观型3类。按照对
新奇感的态度分为“保守”型和“进步”型两类。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八个类型。他认为
,审美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大多属于“内倾感觉型”或“内倾直觉型”。并且认为作家在创
作过程中可以显示出他们所属的性格类型或显示出与其性格相反的类型。

    心理学中对美学影响较大的学派是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信息
论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审美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
献。

    精神分析学派的贡献在于审美过程的动力方面。认为审美经验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之
中,揭示出审美心理的深层结构。弗洛伊德用艺术和神话中的生动故事来说明他的心理学
理论,如恋母情结。又用这种理论去解释文学艺术中的奥秘,如莎士比亚、达·芬奇的作
品和创造心理。弗洛伊德和荣格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论述是审美心理学中最深刻的部分。

    格式塔学派的贡献在于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和“力”与“场”的概念去解释审美
过程中的知觉活动,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其论述主要在视觉艺术中的审美方面。

    行为注意学派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集中在观赏者对艺术品及其要素的喜好的实验,主
要是观赏者对艺术品刺激所作出的生理性反应。艺术品的典型特征是唤起欣赏者的兴奋并
出现先强后弱的变化。这种兴奋的变化就是产生愉快、兴趣和审美经验的原因和机制。

    信息论心理学通过对审美知觉的研究认为,知觉者欣赏艺术品时会唤起一种期望模式
,当期望得到肯定时就会产生愉快和美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美感是一种高峰经验,是对自我的观照,自我不停地追求在创造
中实现自己的潜能,在达到了自我实现时就会出现高峰经验和美感。

    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两大类,一是用主观内省的方法,去观察、体会和研究自己
的审美心理体验;二是用科学的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客观地观察、分析实验的结
果,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他所提倡的这种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学科——实验美
学。

    实验的方法在理论上的主要问题是在研究时要把审美的完整经验打破,去研究部分,
这就破坏了美。并且各部分之和并不能等于全体,因此结果不十分可靠。另一个困难问题
是,作为实验对象的一般被试,不能把美感和快感清楚地区别开来,常把二者混淆。随着
实验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和完善,上述困难问题已经得到部分解决。当代审美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趋向于两类方法的结合并用。


--
路行无边天作界,山登极顶我为峰.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28.5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7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