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eaheart (海洋之心),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答话西游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8月04日18:28:04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大话西游:一代年轻网民的心理特征(非新鹿鼎记系列)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像大话西游这般得到如此众多年轻人的心理认可,并在网络上迅
速传播。至少,这部搞笑的影片谈到了一个年轻网民共同的心态:无聊。
无聊
年轻人精力旺盛,有时候无事可作,觉得无聊也很正常;既然人觉得无聊,自然要
找点事做,找些话说;但是没事找事,没话找话,习惯了,竟然成了一种个性,成了一
种潮流,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个很怪异的结果。
为什么一个每一步都顺理成章的推理,结果却令人不可思议。这需要理由吗?不需
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就在这“需要”抑或是“不需要”的争
论中,过去说话的定式就只能以“研究研究”的口气,说一句“干嘛那么认真呢?需要
吗?”,虚晃一枪,败下阵来。
代之而起的是,网络青年面对面表达真实情感惜语如金,一旦到了网上,在键盘前
,打开无聊的话匣却是滔滔不绝。现实生活的残酷,让人过早得学会理智、放弃和自我
保护,网络的兴起,以高科技的方式引导人们换一种方式生存,换一种虚幻的方式表达
情感。大话西游的精彩对白毫无疑问暗中符合了这一点。
管他实话废话,管他有聊无聊。错字别字不妨碍我们相互沟通,即使是废话,我也
要烦人烦出个个性,这就是真真切切的我。
唠叨
西游记的戏拍得不少,猴戏中孙悟空,猪戏中的猪八戒,无论个性、行为,都有值
得挖掘的地方,值得去拍,值得去演。但是如影片大话西游这般,唐僧唠里唠叨的形象
受到“准主角”的待遇,进而网络世界处处,人人接受,个个模仿,形成语言潮流,并
不多见。
相对而言,烦人的个性并非《西游记》原著中唐僧的写照,这样的心理感觉在日常
的家庭生活中,尤其是在年轻的子女和上了年纪的父母之间,倒是常常见到,时有耳闻
。
至尊宝或影片中的孙悟空,面对唠叨的唐僧,暴跳如雷,捶胸顿足,歇斯底里,却
又无可奈何,明显是当代“很受伤”的青年面临代沟,逃避后退的处境;而唐僧不论场
合地点,谈话对象,谈话内容,连篇累牍,无休无止,却是浑然不觉,理所应当,真是
父母之辈中倚老卖老的真实缩影。
所以很多年轻人把对唐僧的模仿自觉不自觉理解成为一种“厌恶性的模仿”,即蔑
视权威、嘲笑权威、模仿权威,进而将自己自封为权威,开始自我崇拜。把一个人见人
烦的角色自行复制,到处传播,超出了影片的本意,表现了年轻人自我暗示、自我肯定
的心态,也反映了时代变迁,价值观变化,以中老年为主的“后承”文化正逐渐让位于
年轻人为主的“前继”文化。
摧毁权威,不是因为我是权威,是因为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权威。
夸张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时候才后
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再来一次的话,我会
跟那个女孩子说“我爱你”。如果非要把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这段招牌式的台词放在五年前叫“肉麻”,现在则叫“夸张”,都是爱情表白常用
的陷阱手法,无数痴男怨女为之神魂颠倒,遭殃了都不知道。
不知从何时起,东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日益西化,越来越直接,丝毫不掩饰。最早
的时候的“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到了大红大紫的《还珠格格》,“山无棱,地无角
,天地合,誓乃与君绝。”的诗句虽说用来描述两对年轻人的真诚爱情,总是多多少少
还有些复古的情怀。
到了大话西游,现代的影视表现手法大踏步迈进,把男女的恋爱过程简化到几乎为
零,直接进入两人分手,然后通过“夸张”的言语和场景,180度大转弯,男女主角言归
于好。闪电式的相恋,闪电式的相恶,闪电式的再次相爱。现代的青年连浪漫而悠长的
恋爱过程都不太耐烦,按下“停止”键,再按“快进”键,最后是“播放”键,爱情如
蛙跳般戏剧性的进行。
看来“一万年太长,只争朝夕”的老话得改一改,应该是“一万年太短,一亿年勉
强,爱你爱到杀死你,那才是永恒。”
--
★ ★
★ 有知识的人是幸福的。★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riee.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