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tt (随风随缘),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心理救助走向社会缘何难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Apr 30 17:19:11 2000), 转信
如今的生活,节奏加快了,水平提高了;人们在面临更多选择的同时,也面临更多的压
力,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于是焦虑、紧张、空虚、移
情别恋、压抑、自卑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成了我们在走向文明社会进程中无法回避
的社会性问题。但是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却一面是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心理问题,一面是心
理救助活动未能在全社会得到广泛的回应,两者之间似乎摆着一道难解的题。那么心理
救助走向社会、面向大众,究竟难在哪里?
“健康就是身体好”——心理知识欠缺
一提起健康的概念,恐怕很多人都会回答:就是身体没病呗!基于此,人们对心理
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许多心理问题都与心理知识的欠缺有关。北京某厂有一
位男青年,一遇到女性就会惊慌失措,别说谈话,就连正视也不敢,后来发展成连同性
间的交往也有困难,最后连家门也不敢出。原来,在上高中时,他做过一次性梦,不曾
想,他说的梦话让同宿舍的同学听到了,并告诉了其他人。由于当初他不知道自己的表
现是同龄人都具有的心理,是正常的,因而有一种深深的罪恶感。他试图以回避的方式
来缓解紧张感,这样,他的正常心理欲望得不到满足,一来二去,就出现了心理疾病。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这位病人能早知道一些心理知识,如果有了某种心理波动能
早一点来医院就诊,就不会导致这个结果了。
“精神病才找心理医生”——思想观念滞后
在人们的印象中,心理问题总是与街上偶尔看到的精神病人联系在一起,以为凡是
找心理医生的人都是疯子、精神病。而且在古代,人们常常把心理有病的人看成是妖气
缠身,谁在他们身边就会倒霉。这样,人们就形成了心理疾病不是什么好病的观念,就
使一些人有了心理问题也不敢声张。据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院长、硕士生导师丁
宝坤教授介绍说,从她所接待的病人来看,许多人在寻求帮助时都是顾虑重重的,甚至
不敢暴露真实姓名,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有心理疾病,有的在大门口徘徊好几次,就是不
敢进来。北京医科大学的心理医生盛亦如教授曾介绍这样一个病例,一名医大学生受不
了心理困扰的折磨想找她,但又怕被同学看到,于是就把自己的问题写在纸条上,放到
校内一棵大树旁的石头下,然后打电话通知她,并且,得到的解答也要求按照这种方式
来获得。当盛亦如问他为什么不直接找她时,他说怕别人知道后说我是疯子,那我还怎
么在学校呆下去呢?而与我们落后的思想观念比较,一些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则毫无这
方面的顾虑,人们有了心理上的问题,会以一种平常心去寻求帮助。
“看来还是思想问题”——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从事心理救助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工作在医院的心理门诊、高校的心理咨询
中心以及广播电台等,由于从业人员素质高低不同,除少数专业毕业的人员外,大部分
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这就使他们的咨询很难产生应有的效果。四川省心理学会的
同志讲了一件事:一名学生曾因失恋问题心理很痛苦,无心上课,整天愁眉不展,这时
他满怀希望地来到了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当这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
的咨询教师听完他的情况后,很认真地给他开了一个“药方”,他说:“你之所以有这
样的心理,总的说来就是思想问题,如果你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就不会有这么多
的苦恼了……”听完这席话,这个学生既感到羞愧难当,又感到很失落,因为他感到这
种方式的咨询只能使他心理负担更重。就在前不久,记者收听了某广播电台的心理咨询
节目,主持人一方面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者和圣人,
另一方面却暴露出她对最起码的心理咨询技巧的欠缺:“你在……方面,绝对应该……
,绝对不应该……”要知道,这种绝对性的判断无疑是一种不容商量的语气,这与心理
救助要求有一种平等的气氛是背道而驰的。
--
我爱你但我不敢说,
我怕我说了,
我就会死去.
我不怕死,
我怕死了, ☆☆☆
就没有人像我一样★爱你!★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0.21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