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iel (秋天别来),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ciel的心理学笔记-第一课(1)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Sep  8 12:49:12 2004)

第一课 心理学入门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排除对心理学的神秘感和不正确的认识,意识到心理学是一
门科学,了解人的心理的可测性。介绍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他的经典理论,初步探
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重难点]

    五个著名的心理学问题、弗洛伊德口误、从众行为、责任扩散效应、心理学研究方法


---
    谈到心理,许多人会认为心理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些无法确定的神秘现象
。实际上这完全是误解。心理虽然属于精神范畴,不像物质那样直观,但它也可以通过某
种途径测量或反应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业余的心理学家。
  怎样观察和测量别人的心理呢?(电影《大腕》片断)
  毫无疑问,这些人都是精神或心理有问题的人。那么,如果他们不穿上这身衣服,不
呆在精神病院里,你是否能够判断得出来,这些人的心理或精神有问题呢?你如何判断?


  方法1:观察人的语言。
  在这里,如何判断这些人具有精神疾病呢?可以从人物的语言着手。任何过分夸大的
语言描述可能都是一种病态的象征。而喜欢吹牛的人往往内心十分自卑,他喜欢吹牛的习
惯可能只是掩盖自己自卑的一种方式。 
  方法2:观察人的行为。
  如果你的家里有人在早晨迟迟不醒而夜间睁大眼睛不睡,你就会选择在晚上某个温馨
放松的情况下跟他进行交谈,而不是在早餐桌上。因为你能够预料到他不仅会早饭吃的很
少,而且闷头不语。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本领呢?因为你本人就是一个业余的心理学家。经
过足够多的一些早晨,经过足够多的一些同样的事情发生,你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你能
够判断和预测他的行为将肯定如此。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的言和行,你会很快掌握他们的
行动规律。因此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如果你仔细观察生活,你就会成为业余的心理学家

现在我们得到结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专业的心理学大师,只要你注意观察别人的言行
,注意掌握其中的规律。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人都无法成为专业的心理学家。因为心理学解决的问题和普
通人仅仅凭借一般常识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人们往往认为心理学的很多研
究成果过分深奥,或者有些仅仅凭借常识就能够解决,其实不然。下面我们将出五个心理
学中的题目,看看你能否凭借常识就回答正确。 

  【问题1】
  (1)在《仲夏夜之梦》里,里桑德尔说真正的爱情是“简单”又“短暂”的,像做梦
一样。那么,梦真的是来去一瞬间,就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吗?你认为做一个梦的时间是:

  ①一秒钟的几分之一 ②几秒钟③一两分钟④若干分钟⑤几个小时。
  (2)你隔多长时间做—回梦?
  ①难得或者从不做梦 ②大约每隔几夜一次③大约每夜一次④每夜好几次。
   答案:通常情况下,人的一个梦要持续若干分钟,一般为20分钟左右。有的人在梦里
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有时是一年,有时甚至是一辈子。人们在梦里发生的事件持续的时间
似乎与真实世界中的时间一样,但其实不是这样。
  人在每天晚上都要做几个不同的梦,但人们往往只记得最后的一个。梦往往是发生在
睡眠的某个特定阶段。心理学家将睡眠分为两个不同的时相:快速眼动睡眠和无快速眼动
睡眠。这两个时相在每晚的睡眠过程中交替出现。入睡时先出现无快速眼动睡眠,大约过
了90分钟左右出现快速眼动睡眠,持续几分钟后又进入无快速眼动睡眠。在快速眼动睡眠
时期,可以观察到人的眼球在眼皮下飞快旋转的情况。人的梦境一般发生于这一时期。所
以,如果你发现你周围的人正在睡觉,而且眼球转动得很厉害,你就可以判断,这个人正
在做好梦。人们往往可以记住这个时期所做的梦的内容,他醒来后向人们讲述的也就是这
个时期的梦的内容。
  梦是人们在十分轻松的睡眠状态下的大脑部分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的
特性,所以有些心理学家将梦作为了解人的内在世界的入口,通过对梦的分析完成对人的
真实思想的分析。这些我们后面会提到。

  【问题2】
  小约翰那孩子气的好奇心驱使他走进厨房,母亲正在那里为他九岁生日烤制蛋糕,在
厨房桌子上放着完全相同的两瓶牛奶。他看着母亲打开其中一瓶,把里面的牛奶倒进一个
大玻璃钵子里。他的两眼溜溜地转,目光从钵子到那只装满牛奶的瓶子,再回到钵子。这
时母亲突然记起她在一本心理学书上曾经读到的情况。她说:“告诉我,聪明的孩子,是
瓶子里的牛奶多呢,还是钵子里的多呢?” 
  约翰可能回答:
  ①瓶子里的牛奶多②钵子里的牛奶多③瓶子里和钵子里的牛奶同样多。
  答案: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约翰会说瓶子里的牛奶多些,其实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问题。
即,对于成人而言十分简单的守恒问题,儿童在多大的时候才能够接受并且加以运用。更
多的问题是:儿童在什么时候,接受怎样程度的教育,对于他的智力发展才是真正有帮助
的,而不会让他感觉到不能接受,从而对学习丧失信心。这个问题对于教育而言是十分重
要的问题,因此教育心理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花费了很多时间来研究。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完成了这一著名的工作,他通过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过
程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发展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0~2岁,其间,婴儿
只能靠感觉和口和手的动作去认识世界,他的认识范围仅仅局限于他所能感觉或接触到的
东西,对于他来说,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例如,小猫躲在床底下,他就会认为:
“猫猫不见了”。接近两岁时,他就会知道猫猫不是不见了,而是躲在床底下了。第二个
阶段为2~7岁左右,在这个时期,儿童可以对世界进行一些简单的认识了。他可以进行一
些简单的思考,但还没有具有推理的能力。皮亚杰的实验发现,如果将两杯果汁中的一杯
,缓缓导入另一个细而高的杯子中的时候,五岁以下的儿童,虽然相信果汁还是一样的果
汁,但他们都认为果汁加多了,因为他们觉得水面增高了,量自然就多了。只到儿童心理
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7~11岁的时候,儿童才具备了基本的推理和思考的能力。这时
再问他同样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正确地答案。到了11岁以后,儿童便开始有了
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地能力,能够进行不依赖于实物而进行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了。
  这一对儿童心理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模式,
从而达到顺应这种发展规律,帮助儿童更加健康的发展的目的。我们熟知的中美学生在解
决问题时表现的巨大差异,可能就是由于不同的教育观所导致不同的教育实践所导致的。


  【问题3】
  《圣经》的约翰福音第九章讲述的是耶稣给一个“天生”盲人恢复视力的故事。而现
代运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给那些天生的盲人在晚年时恢复视力,已不是什么奇迹。在拆除绷
带的头几天里,你认为这样的人:
  ①什么都看不见②看到的只是一片模糊③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影子在晃动④不用触摸
就能认出熟悉的东西⑤只有在触摸并看一看后才能认清东西⑥看到一切东西全都上下颠倒
 
  这个问题从17世纪人们就开始讨论了,知道近年来通过心理学家的仔细研究后,终于
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在大量的先天失明而后天恢复的人的研究中,证明了这些人不用触摸
就能认清所熟悉的东西。

  【问题4】
  一群朋友决定参加赛马。他们首先分别写出下赌注的意见,然后集中商讨,做出全组
决定。在每项比赛上,最慎重的决定是一点赌金不押,这样无论如何不会亏钱,但也无法
赚钱。比较冒险的决定是在最有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少量的赌金,这样获胜的几率非常大,
但是奖金非常少。最为冒险的决定是在冷门的马上押大量的赌金,虽然这些马无人看好,
但一旦它获得冠军,奖金将十分丰厚。请你思考以下,与个人意见的平均情况相比,全组
的决定可能:
  ①更慎重②更冒险③两者差不多
  全组的决定可能比个人的决定更为冒险。因为在一般人看来,冒险是一种值得称赞的
精神,如果大多数组员发现其他在场的人的意见比自己的更为冒险的话,他多半会放弃自
己的意见,而同一他人的冒险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行为被称为“从众行为”。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漆黑的暗室里的一面墙上投下一个微弱的光点。事先安
排一部分经过训练的人和少数没有经过训练的人进入暗室。对经过训练的被试,要求他们
大声的在暗室中说,光点正在微弱的晃动。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则实现不给任何提示。
在实验中,要求没有经过训练的人说出光点是否在晃动。开始这些人认为光点并没有晃动
,这种反应是正确的,因为实验用的光点确实没有晃动。但是,此时实现安排的经过训练
的人会大声地、坚定地说,光点正在微微地晃动。由于这些人的人数占优,所以最后,原
来认为光点没有晃动的人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也承认了光点正在晃动。
  正是由于人的从众心理的影响,所以当组内的成员发现大家的意见比自己的显得更为
冒险的时候,他多半会放弃自己的保守计划,转而同意较为冒险的计划。
  另外,在有多人参加决议的时候,会出现责任扩散效应。
  曾经有一个时代,人们坚信着一些话: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然而,泰
山依旧巍峨耸立,也没有众人一起去为一堆火而忙碌。“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在国
内外却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这绝非偶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和达利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发现面临危机情境,需要出
手援助时,现场的人数越多,那么,愿意援助的人数越少。 
心理学家拉特纳与其一名助手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检验前面的发现。
  实验是这样设计的: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
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
,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到地板上。
  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传来:“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
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研究者试图了解,在这种情境中被试独自一人时的反应同还有其他人在场时是否有差
别。
  结果显示,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两个被试在场时,
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即研究者
的助手),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着提供帮助。别人的存在与态度,造成了明显的观众抑
制作用。 
  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所谓的责任扩散效应,它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如果现场只有一个人在场的话,则他向这位女士提供帮助就显得责无旁贷。如果稍微具有
社会公德的人,都会主动提供帮助。但如果有两个人或更多的人在场的话,责任就不是很
明确了,大家似乎都不愿意当出头鸟,因此提供帮助似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成了别人的
事。
  当一个人单独进行选择的时候,他必须担当起所有的责任,特别是当他的选择还关系
到别人的利益的时候,他就会特别慎重,从而提出的选择可能更为保守。但当大家组成一
个小组,集体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时,责任被扩大化了,即大家都有这样的思想:如果除
了问题,责任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集体的决定往往更
为冒险。 

  【问题5】
  著名的哲学家尼采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精神错乱,周身多病。而伟大的物理学家
艾尔伯特·爱因斯坦却神智清楚,在七十六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身体很健康。
请问,异常聪明的人一般是否:
  ①身体和心理上没有别人那么健康②身体和心理上比别人更健康③身体和心理健康状
况与别人相似④心理不如别人健康而身体健康状况相似⑤身体不如别人健康而心理健康状
况相似。
  答案:特别聪明的人一般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比别人健康,这一点可以通过心理学家的
实验来证明。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进行过这样的实试验。他在加利福尼亚州学校系统
中选出一部分样本,其智商在135以上,他们的智商在总人口的1%的尖端位置。他把这些
样本称为“白蚁”,意思是他们十分厉害,就像自然界中的白蚁一样。研究开始时这些样
本的年龄在3岁到19岁之间。其后,对于“白蚁”做了各种心理测试,也做过体格检查,其
结果发现,无论男女,在研究期间同其他人相比,其心理与生理状况一直是“好的”或“
很好的”。

  评语:这些问题你得了多少分?如果得了六分,那是最好的情况。但是我想不出来你
是怎样得到的,除非你阅读过许多心理学的书籍。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我预计你只能作
对一两个题目。因为仅仅根据一般人的常识是不可能完全答对这些题目的。这些就是普通
生活常识和心理学的研究之间的差别。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学的看法各有不同。
  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是怎样看待心理学的呢?心理学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如果要
求那些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来评判一下他们心目中的“心理学”或“心理学家”是什么样
的,会得到一大堆不同的答案。如果要你们来描述,你们的答案是什么呢? 
  总结起来,答案肯定同以下的问题类似:
  1、心理学家知道你正在想些什么。
  2、他们在随时随地的对你的心理进行分析,他们的眼睛具有穿透人心的特殊功能。

  3、他们可以很轻易地知道人的性格和智商等一些对自己而言非常保密的东西。
  4、心理学家经常要处理一些患心理疾病的人,所以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自己心理也十
分不正常。
  这些答案的要点在于心理学家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人的秘密和隐私,正是基于这样的考
虑,人们在面对这些人时,总是格外小心(!)。
  那么心理学家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又是如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呢?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8.2.11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