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venatural (帅男久不见美女开始觉得恐龙美☆无忌),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阿成:《哈尔滨人》(8)(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16日19:36:40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夜生活
哈尔滨作为一座城市,不管它年轻也好,年老也好。它总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夜生
活。
夜生活,自然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且,夜生活在某种观念的观照之下,它可能更
重要、更自由、更放松、更丰富多采、更富有魅力,因此也更吸引人。
说句笑话,工作一天了,认真也好,不那么认真也好,热爱那份工作也好,不那么热
爱也好,在供职单位别扭与不甘也好,或者不那么别扭与不甘也好,总算干完一天的工作
了,再也用不着那么严肃,那么深沉,那么一本正经,那么装傻,或者那么阿谀奉承了。
说句过分的话,工作的本身也是一个王国,它有自己的规则、法律、尊卑、荣辱,等等,
等等。总之,有自己运行的轨迹。在这个王国里,等级森严,程序有条不紊——绝对是不
会允许有碍这个王国建设的任何自由发生的——这是别一种“统治”。你的统治者,就是
你的领导,你的上司,高于你职位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有相
当一些人十分沉迷于这种权力的显示与炫耀。这一切,都有可能对你的个性、爱好、思索
,甚至文化修养构成一种压迫。因此,当你从这种“压迫”中走出来的时候,就意味着你
自由了,解放了——那心情该是何等畅快呵。
因此,魅力无穷的夜生活,也就应运而生了。
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夜生活,坦率地说,有点支离破碎、杂乱无章。这可能是该城的人
们对夜生活有些要求过高,或者过多、过杂,抑或太任性,太随意,太不像话了。对此,
市政府和有关的群团组织(包括文化生活服务部门),总想规范本城人们的夜生活行为,
也作过不懈的努力,但收效不大。
中、青年人的夜生活
哈尔滨市青年人的夜生活,大致体现在“聚、泄、狂”这三个字上
哈尔滨的年轻人,也像全国甚至全世界任何一个城市的年轻人—样,最不能忍受的就
是寂寞。甚至可以说,青年人是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热闹”的亢奋的制造者和最积极的参
与者。他们为了过好自己的夜生活,早在下班之前,就彼此联系好了,或者去舞厅跳舞(
跳那种狂暴的舞,或者慢悠悠的贴面舞),在一起肆无忌惮地大笑,喝可口可乐,吃冰点
,抽各种牌子的香烟。
不过,参加这种舞会的年轻人并不是很多很多,而更多的是那些中年人(因为这种舞
会的票价都比较低廉,工薪阶层的中年人完全可以承受得起),他们或者是夫妻,或者是
寡妇与鳏夫,或者是秘密情人,或者是准情人,在这里见一见,彼此显得很优雅,很绅士
,很淑女,再加上舞厅演奏的舞曲中还有一些旧曲子,像《四季歌》、《夏夜圆舞曲》、
《步步高》、《山楂树》、《鸽子》、《芦生恋歌》等等。听起来让人回忆(有人说回忆
是一种丧失),让人感到亲切(有人说亲切是一种脆弱),让人感到怅惘(有人说怅惘是
一种不自信),让人感到甜蜜(有人说甜蜜是一种自渎)。是这样的,歌曲与舞曲常常是
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是让中年人走进已逝年华的一把钥匙,凭着这把钥匙,就可以打开记
忆之门。重履青春之路,重温少年之梦——这该是何等惬意的事啊。
在舞曲中,忘却与记忆共舞,羞涩与理性同欢,青春与白发交融,个中的滋滋味味,
怎一个“酸”字了得。一曲终了,坐下来,喘喘气儿,说些高雅的话,再配以礼貌的手势
,有分寸的眼神和价格适中的小食品之类,一切就齐了。不再感慨,不再怨恨,不再焦灼
,不再委屈,生活中的一切重负,在此刻都云消雾散了。啊,这真是一个美妙的夜晚呐…
…
不过,还有一些中年人,则利用这一段时光,下下棋,浇浇花,看看书,或者去松花
江钓夜鱼。他们对生活处理得很幽静,是一种享受。
年轻人的夜生活与中老年人则大大不同,他们多数喜欢去唱卡拉OK,去KTV包房,去咖
啡屋。
卡拉OK是青年人把自己换化为世界大牌明星的最好场所。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嚎唱
,尽情地痛苦,尽情地失恋,尽情地离别与相逢,尽情地苦闷与流泪,尽情地浪漫与流浪
,还可以在歌声中尽情地配以武术与柔术。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忸怩做态,将梦想中的一
切变为“真实”。青年人彼此都是很捧场的,“说也说不清楚”,就是一种理解,就是掌
声,就是喝彩声,就是多如牛毛的鲜花。
——卡拉OK,在全国,在全世界的年轻人中都很盛行,哈尔滨也不例外。
不过,哈尔滨年轻人卡拉OK,与其他城市的年轻人卡拉OK略有一点不同。哈尔滨的青
年人唱卡拉OK,特别喜欢唱一些前苏联的歌曲,并且唱得都很地道,很庄重,很动情。似
乎哈尔滨的青年人对前苏联的歌曲很迷恋(这恐怕和这座洋气的城市本身有关,也跟早年
回国的那些俄国侨民有关)。欣赏者也很多。
去参加卡拉OK过夜生活的青年人,可以彼此相识,也可以彼此并不相识。青春的本身
就是通行证。是“我们都年轻”使他们相聚在一起的。在这里,他们除了做一些歌星、舞
星、影星或者时装模特的梦之外,也彼此倾吐衷肠,谈理想、谈金钱。谈出国、谈欺骗与
被骗、谈气派、谈勇敢、谈满不在乎,甚至也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样赫亮的大话
题。
消费型的夜生活
在哈尔滨的夜生活里,还有一伙人是属于“消费生命”型的。
这些人都老大不小了,也可能不太老,可也都四十五六岁了。这些年闯荡江湖,铤而
走险,几经沉浮,手头有钱了。有钱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就是花吗。于是,他们进高级酒
楼,进高级的KTV包房,享受高级的生活。并同在这里“工作”的“职业女性”搞在一起,
吃全城最好的、最贵的、最奇的、最绝的食品,喝全国、全世界最昂贵的酒水,抽世界最
高级的烟卷。当然,也在一起侃点什么,间或也装装深沉,装装文明,装装幼稚,装装同
志。但几杯酒下肚,真实面目全露了出来,一切都没了章法,没了控制,也没了文明,一
切都乱套了……
这些人大多是这座城市里的一些款爷、总经理、总裁、大流氓或者大骗子。他们到大
酒家或者KTV包房来,都有自己的专车,或者是“奔驰”,或者是“丰田”,或者是“奥迪
”,最次的也有“夏利”。便是没有专车的,也有自己常年包租的“的士”。他们每人手
中都有一个大哥大,都有长城卡、牡丹卡、龙卡等等。他们在这里纸醉金迷,挥金如土。
KTV包房里当然也有卡拉OK机,他们也经常唱一唱,嚎一嚎。然而他们的唱与嚎,不过是一
个玩,并不是崇拜什么明星、舞星之类。他们崇拜的,并为之呕心沥血的,就是一个字:
钱。
他们这一类人的夜生活,是哈尔滨夜生活中消费最多的一族。一夜一两千、三千五千
、一万元,是普通的寻常小事。
麻将之夜
做为哈尔滨夜生活组成部分之一,麻将,也颇受一些哈尔滨人的欢迎。
打麻将的人,一般并不追求环境的高雅舒适,有个能玩的地方就行。几个亲朋好友,
或者赌友,吃过晚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招即来。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东、
西、南、北坐定,三六九毛讲清,是清一色,还是清对对,是八圈,还是十六圈,都一一
事先讲好。这时,茶也沏好了,烟也准备好了,轻音乐也放上了,抛色子调庄吧。
这种事,在哈尔滨城的夜生活中占很大比例,而且都多多少少下点注,数目都比较小
,伤不了筋,也动不了骨(当然有伤筋动骨的——不过,那不是夜生活,而是货真价实的
赌博)。麻将本身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这种游戏让人玩得有滋有味,有喜有忧,有惊有
险,有怒有怨,有板有眼,高手还可以享受高手的尊严与智慧的快感——岂不美哉。
老实的夜生活
哈尔滨还有一种老实、经济的夜生活。
一家人吃过晚饭,什么事也没有了,与邻居之间从来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
来”(恐怕这种古代生活景观的重现,与现代化封闭式的高层建筑有关吧。一家一户,关
上门就是一个小世界。大多是互不往来的。还有人称这种状态为病态,叫“城市病”)。
那么,下了班以后那么长的空闲时间干什么呢?三个字:看电视。什么内容都看,一直到
电视台“再见”拉倒。像广告、新闻、文艺节目、电视剧——尤其是电视剧,几乎成了哈
尔滨那些足不出户,在家里过夜生活的人们的精神支柱。看古代的,也看现代的,看国产
的,也看外国的,看优秀的,也看低劣的。全看!说心里话,这样的看客对电视剧并不挑
剔,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好坏的争论,与己无关,是那些吃评论饭人的事,他们
才不管这种扯淡的事呢。电视剧在他们看来,就像餐巾纸,属于一次性消费的东西,大可
不必认真。总之,有热闹就行。
另外,当代相当多的电视剧,给电视剧的消费者提供了绮丽多姿的精神新天地。这种
剧,将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一些事,像爱情,像凶杀,像顶撞上级,像光明磊
落的正义行为,像荒唐与荒诞等等,都让他们在电视剧里得到了满足,得到了体验。而且
电视剧一般都事先替他们想到了这一层,十分愿意满足广大电视剧消费者自我精神与形象
的再塑欲望。
这种常年以看电视剧为主的夜生活,致使一些人从电视剧中走不出来了,他们把电视
剧里的一切,误当成了现实生活,那些剧中的人物也成了现实中的人物了,并对他们产生
着影响,像说话的神态,像举止,怎样娇嗔,怎样扑哧一笑,怎样咳嗽,怎样愤怒,等等
,都电视剧化了……
——夜生活真是一个变幻莫测的魔方呵。
老年人的夜生活
哈尔滨老年人的夜生活,最为积极的就是聚在江边、公园、街头广场,扭大秧歌,跳
十六步,或者三十二步。而且,这些老年人在参加这些活动之前,都认真地把自己打扮一
番,像走亲戚一样。他们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的,选出舞头,组成乐队,推出教练,在一起
活动活动,玩一玩。人都老了,再让他们发挥余热,也有点勉为其难了。他们几乎天天晚
上都出来活动,甚至风雨不误,风雪不误,旁观者看着,总觉得那里有一点点别样的味道
。
当然,哈尔滨这座城市毕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可以说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在这座
城市里,在这座城市的夜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仁人志士、大用之才,利用这一段时间,读
书,钻研,创作,设计,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社会科学或者自然科学的难关……他们是这座
城市的脊梁。
夜生活,更能显示一座城市的个性,一座城市的繁荣状态,文明程度。现在实行双休
日,这座城市当中的中老年人对此有些茫然,有点儿不知所措。但这不要紧,这一切,不
久就会被这座城市的年轻人和有心人给您安排满满的,也一定会让您在夜生活中得到某种
新的满足。
------------------
多姿多彩的早餐式样
哈尔滨人的早餐,不仅多种多样,也是有滋有味的。南北走一遭,就会发现,这个城
市的早餐与南方诸城,甚至与北方诸城,都有很大的不同。
南方人的早餐,无论高、中、低档,大都讲究雅致、清淡、简单,当然各地也会各有
各的风格和特点。但无论如何,与哈尔滨的早餐式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哈尔滨的早餐,分两大系:一类是餐厅餐馆的早餐,另一类是百姓之家的早餐。同样
,也分高、中、低,三个档次。
西式早餐
商家的高档早餐,还分中式与西式两种。
哈尔滨西式的早餐,模模糊糊地分俄式和法式。但两者在哈尔滨城已经日趋同化了,
不如叫洋早餐更合适。
洋早餐,大多是一杯热牛奶,还有果汁,像橙汁、咸番茄汁、甜菠萝汁;两片烤面包
,或者丹麦包或者牛角包;一两个煮鸡蛋,一两片火腿肉;一盘菜汤;再加上果酱、黄油
、糖、盐面、胡椒面、凉开水,有时候还有蒸熟的梨和苹果块,以及咖啡和茶。品种大致
是这样的。上档次的,还有各种小菜,像酸黄瓜、酸香瓜、成大马哈鱼、炸金枪鱼、香肠
、山野菜等等,酸甜苦辣威,色味俱全。
其实,所谓西式早餐的高、中、低档,内容都差不多,只是品种与花样的多寡,餐具
的雅俗不同而已。较差的,就是在面包片上撒上一些胡椒粉、盐面,一盘热汤,一杯牛奶
就完了。
哈尔滨的许多人喜欢吃这样的西式早餐。体现了哈尔滨人的开放和易于兼融的性格。
高档的中式早餐
哈尔滨高档的中式早餐,首先要有粥,小米粥、大米粥、玉米面粥,等等(哈尔滨人
并不习惯吃南方的肉粥、海鲜粥、莲子粥之类的食品)。主食有馒头、花卷、包子、米饭
、面条、点心等等。还有煮鸡蛋和热汤,这种热汤多以清淡为主。菜,首先是各种各样的
凉拼盘,如香肠、火腿肉、肘子肉、熏肉、熏鱼等等。有趣的是,即便是中式的高档早餐
,也杂以一些西式的食品,如牛奶、咖啡、煎鸡蛋、点心之类。目的是满足不同顾客的不
同饮食心理和嗜好。这种档次的早餐同时还配有各种各样的菜,如泡菜、松花蛋、盐水虾
、卤花生米、成山野菜等等。与南方早餐最大的不同,是没有茶。如果有茶,就绝对不是
纯哈尔滨风味的餐厅了。不过,这几年,便是纯哈尔滨风味的餐厅也开始备有早茶了。这
主要是南方的客人多了。南北客人交融,在当今是最火的,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空前的
。因此,早餐变比也应当是巨大的。
另外,哈尔滨是一个喜欢向南方人学习的城市。即便是哈尔滨人,在哈尔滨的餐厅吃
早餐,喝早茶,也感觉自己像南方人一样了。
哈尔滨毕竟是属“四狄八夷”边城地带,与中原地带相比,多多少少有一种粗鄙感。
这种心理是历史形成的。黑龙江这一带,从来没成为过中国历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
,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从另一个侧面,也能看得出哈尔滨人与南方人亲善交融的
心理状态。这是一件好事。
中档的中式早餐
哈尔滨中档的早餐,花样同其他城市一样多。主食有拉面、扯面、神面、甩面、手擀
面、炒面,还有面片儿,面鱼儿、疙瘩汤、油饼等等。
从这些面食看,便能觉察出哈尔滨是一个喜欢吃面的城市。
主食还有韭菜合子、大包子(一个包子相当于南方人做的六个包子大,称为“山东大
包子”)。馒头的个头也很大。这在前面的文章里我已说过。还有发糕,发糕也很大。花
卷也大,一个相当于南方人做的同类食品的四五倍大小。开句玩笑,好像是喂河马的食品
。不过,最近也向南方城市学习了,诸如馒头和花卷等主食,无论如何要小一点,不再搞
得太大,太蠢,太原始,好像哈尔滨人都是饿死鬼托生的。再者,让文明的南方人看了也
笑话。
插说一则趣事。当年侨居在哈尔滨的俄国厨子为中国人做的馒头,个头也很大——估
计是为了适应哈尔滨人饮食习惯,做小了,怕中国人笑话。不过,他们还在哈尔滨的大馒
头的基础上,做了一点西式的改进与引进,他们在馒头中间加了一层糖。结果,当地的哈
尔滨人并不买帐。
馒头就是馒头,它是一种象征,一种法律,无论如何也不能更改的。倘若改变了,吃
到心里就不是滋味,就别扭。
大馒头的变化,只在春节才能有所动作,比如点上个红点点,象征吉利,比如衔上一
枚硬币,象征财运亨通,比如在馒头的四周镶上红枣,象征着事事如意、顺利。这些装饰
,给馒头幻化上了一层神秘的、象征的、文化的色彩。
但平常,馒头就是那种普普通通的样子。
中档早餐的菜肴,是五花八门的。如各种砂锅:豆腐的、丸子的、白肉的、鱼头的、
海鲜的。冬天还有酸菜粉条子炖肉、又鲜又烫的羊肉汤等等。菜都是各种炒菜,像炒肉丝
、炒干豆腐丝,炒土豆丝,炒粉条,炒芹菜,鸡蛋炒韭菜等等。也同样有拼盘,像熏肉、
猪手、肘花、熏肚,或者凉拌大豆腐等等。也有咸菜,但并不主动上,除非客人喊了,就
上几碟,并不算钱。
吃这样的早餐,老板或服务员,就一定会主动地问你上什么酒,白酒还是啤酒——这
在南方是少见的,但在哈尔滨却普普通通。一般的,客人都要点白酒,而且也需热水给烫
一烫。哈尔滨这地界的天儿太冷了,喝点酒,祛祛寒气,人也精神精神。说句粗鄙的哈尔
滨话:早晨喝酒——牛性一天。
前不久,我去北京出公差,在蓟门的一家饭馆里吃早餐,老板都熟悉我们了,见了我
和我的那位同事,就笑,说:“每人来二两透一透?酒烫一烫?”我们就笑着点头。可是
“透”什么呢?其实不过就是个习惯而已。即使是在三伏天,哈尔滨人吃早餐,也同样会
喊二两白酒“透一透”的。只是,这一习惯逐年地减少了。我想,可能是人们的文化层次
和文明程度提高了,城市的饮食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了。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城市的现
代化程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昔年的那种人力车、手推车、各种手工业者、从事各种体
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少了,用不着早晨喝点热酒,借以舒筋活血,准备上阵了。
我曾偶然见到在冬日的早餐中,饭店为客人准备各种色酒的,但喝的人不多。哈尔滨
是一个不喜欢吃甜食的城市,这一点同南方诸城有绝大不同。这个城市的人更钟情于咸的
、腌的、酱的、炖的食物——所谓成的,是这儿的人自古剽悍骁勇(正像有人说的“渔猎
文化”),体力消耗大,盐分走得快。所谓腌的,是这一域冬日苦长,蔬菜短缺,以腌菜
代替新鲜的蔬菜,久而成习。熏的食品的爱好,我想恐怕也和渔猎文化有关吧。那么炖,
就是这儿的天冷——喝热汤,暖身子,饱肚子,炖菜最合适了。
中式的低档早餐
哈尔滨低档的早餐,品种不单一,味道也挺不错。像豆腐脑。黑龙江的大豆好哇,世
界闻名,做的豆腐脑自然上乘。配汤配料也挺棒的,有海鲜的、有排骨的、有鸡肉的,佐
料有紫菜、香菇、虾仁儿、黄花菜、木耳、肉丁、辣椒,或者鸡蛋花。都很好吃。五大三
粗的哈尔滨人,一碗肯定不够。
在这类早餐当中,还有被四川人称之为“抄手”的馄饨。哈尔滨的馄饨,个头都大,
相当于南方人蒸的小包子,都用大海碗装着。那碗大到可以当头盔戴,透出一种豪气。
这档早餐中,还有外地人称为油条的“大果子”。这种大果子,前面的文章中,我曾
介绍过几句,它又长又粗,又香又脆。不似南京的此类,南京的油条非常之小,而且很纤
细,在哈尔滨人眼里好像发育不良似的——但适用于南京人,把这种油条放在粘米饭一卷
,成秀气的一根,边走边吃,很方便。在哈尔滨这座城市,是没有人边走边吃早餐的——
绝对没有。万一有一个半个的,会被路人认为没文化,没教养,饿疯了——这自然是一种
偏见。
记得有一位同仁像领导那样对我语重心长地说:“阿成啊,全国都一样了,没什么区
别了。”看来,还不绝对。
低档的早餐,还有豆浆,各种粥、馒头、发糕、烧饼(烧饼也很大,很厚,像运动员
竞赛用的铁饼)。咸菜是这一档次早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像咸鸭蛋、咸鹅蛋和各种小咸
菜。这种低档的小吃,一般都设在街头的早市上。买卖都不错。小吃的摊主都很有脑子—
—肯定备有大蒜。吃这种小吃的顾客,小姐也好,先生也好,都会嚷着要大蒜吃。哈尔滨
人爱吃大蒜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用来消毒、解毒。过去哈尔滨的干部出差,一般的
,妻子都给丈夫带上几头大蒜,怕男人在外面吃坏了拉肚了——哈尔滨人是把大蒜作为一
种良药来看待的。
市民的早餐
一般哈尔滨老百姓的早餐,内容有粥有菜。比如炒一盘豆角或者茄子,或者什么什么
。通常是一个炒菜,再热几个馒头,或者什么别的。当然也有咸菜。而这些咸菜又大多是
自家腌制的,像咸黄瓜、蒜茄子之类。家庭条件好些的,还有南方人称之为“皮蛋”的松
花蛋、火腿肉之类。看上去,简单、清爽。用这种式样早餐的,大多是老少三代人家,或
者40岁以上的中年人家庭。他们希望生活有规律,有章法,他们更看重自己和家人的身体
健康,而不是观照什么扯淡的层次。他们似乎对每一天都很珍惜,很看重,很有些道家的
意味的。因此,每一顿的早餐,他们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有些老百姓的早餐,就很复杂很讲究了。尽管在哈尔滨的确属少数,但也确有入在。
他们是在早晨炖肉、炖鱼、炖鸡,煎、炒、烹、炸;在早晨包饺子,包包子。把一天
的早晨处理得特别辉煌。像这样的人家,主妇、丈夫,甚至孩子,都起得很早,大家聚在
一起,热热闹闹地忙早餐,兴高采烈地说着话,收音机的音量也开得很大,个个都喜气洋
洋的。倘若赶上年节假日,就更热闹了,不仅这样备早餐,还备有白酒、色酒之类。吃过
饭,再去上班,在单位歇着——日子过得多么聪明啊。当然这是笑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
倒错的现象,我一时还说不清楚。我想,大约同这里先祖的某些生活习性有关罢。过去,
这一带野牲口很多,吃肉是家常便饭。而且吃过以肉为主的早餐之后,出去打猎什么的,
得干一天呢。因此早晨吃得饱饱的才行。因此哈尔滨人的体魄也很强悍。男人更是如此。
现在动物已经极少了。有一个时期这个城市买肉是要凭票的,一个人一个月半斤肉。这样
男人的体魄自然不如先前了,而且也没有强体力的渔猎生活了,阴盛阳衰的话题,也日趋
合理了,有说服力了。
总之,哈尔滨人的早餐,在不同的程度上,体现了哈尔滨人的粗犷、豪放的个性,也
看得出气候,以及多元的文化结构,瑰丽的历史及新生活的渗透作用,都对哈尔滨的饮食
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总之,只要你到这个城市吃几顿哈尔滨的早餐,你就会对这个城市的人有几分全新的
了解了。
------------------
猪肉炖粉条子
尽管哈尔滨这座城市很洋气,有那么多美丽的欧式建筑,又有那么多国家的流亡者在
这里生活过,然而这座城市的饮食主体,却仍然是纯中国式的,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与
风格。
从生命学的角度来说,吃的习惯和好恶,也可以进入遗传信息的编码,并能有效地输
入到一代又一代的生命本体中去,成为其灵魂的组成部分,永世也难改。我想这也是别一
种宿命的表现形式吧。
或许,外地人常听说哈尔滨人特别喜欢吃肉、吃猪肉炖粉条子。是这样的。
哈尔滨人喜欢吃猪肉炖粉条子这种菜,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绝大多数哈尔滨人是伴
随着多年的贫困而进入当代的。在过去那些清苦的日子里,猪肉炖粉条无疑给哈尔滨人留
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然,现在再吃这种菜,恐怕就是吃一种回忆,吃一种亲情了,是
用这种别样的方式来表达对以往岁月的依恋,对自己青春韶华的依依不舍之情。
其实,哈尔滨人喜欢吃肉、吃猪肉炖粉条子,是跟先祖的游牧渔猎生活分不开的。这
一域土著人的主要食物是肉:大块肉,或者用火将肉烤得半生半熟、半筋半血的那样吃,
抑或用大铁锅将肉炖个稀巴烂,再放上土盐那样吃。而做为粮食的主食,却成其为次要的
了。
食肉的民族,常常显得剽悍、威武、人高马大,个个都粗犷豪放而且骁勇善战,能吃
苦耐寒。喜欢吃肉的哈尔滨人就具备这一特征。
哈尔滨人一进关,出公差或者旅行结婚,或者信访上告什么的,京城的人一瞧就说:
“嚯,东北虎下山了呀!”
由于哈尔滨人这种粗犷的个性,以及“大实话”满口跑的状态,常常让精细又足智多
谋的南方人放松了警惕,误以为对方是一个低智商的对手,结果,反而是自己吃了亏。戏
言之,清兵入关,而且又有260余年的统治,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
到了当代的今天,哈尔滨人仍旧喜欢吃大块肉。
不同的是,只喜欢吃瘦肉了。
早些年,哈尔滨人很喜欢吃肥肉。妇女们从肉店里买肉回来,邻居们打听肉的质量常
常用“几指膘”来判定,三指,四指,或是让人瞠目结舌的五指膘,以此论定肉的优劣。
在早年哈尔滨城,两指膘,或者一指膘的肉根本没有人买。
买回大块的肥肉,最解决问题的吃法,是用利刀割成豆腐大小的块,放在大锅里白水
煮。煮烂了,捞出来,晾凉了,蘸大酱吃——太阔了。早期哈尔滨人形容这样吃肉,叫“
过年”了。那些从南方流放到黑龙江哈尔滨的“罪身”,见哈尔滨人这样吃肉,吓得缩成
一个小球球了,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人怎么能这样吃肉?太可怕,太原始,太不可
思议了。
在哈尔滨,肉还有另一种吃法,就是前面提到的猪肉炖粉条子。这种菜的做法也相当
简单,一说就会:先将有肥有瘦的肉切成比方糖再大一些的块(注意,要连皮一块切),
然后,放上豆油(哈尔滨人只吃豆油,拒绝吃菜籽油之类,但喜欢吃用猪肥膘炼的“板油
”,而且,哈尔滨有些小女孩儿,还喜欢用板油拌饭那样粘粘乎乎地吃),炒一炒,放酱
油、花椒、鲜姜、葱蒜之类,再加上水,再放上粗粉条子,猛炖,就行了。
当然,别忘了放盐。
黑龙江哈尔滨的粉条子有得是。北大荒盛产土豆,而且个头大,最大的土豆像婴儿的
头颅。用土豆粉做的粉条子,好吃。一般都做成筷子粗细的粉条。不似南方的粉丝,像靓
女的秀发,让人心疼怜爱,需秀着口那样嚼才行。
哈尔滨的粉条子还有一种宽的,像男人手指那么宽。许多哈尔滨人喜欢吃这种宽粉条
子。而且这种宽粉条特别抗炖、筋道。再加上肉块,就更香。至少在80年代以前,哈尔滨
人过旧历的年三十儿,在除旧迎新的家宴上,这道“猪肉炖粉条”是固定要有的。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1.233.80.64]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0.46.67.1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7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