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race (忧格格),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书简9:主教们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Nov 24 22:17:31 1999), 转信

标  题:  书简9:主教们
发信站: 饮水思源站 (Thu Nov 18 20:58:35 1999) , 站内信件

发信人: xxbg (乡下表哥),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书简9:主教们
发信站: 飘渺水云间 (Wed Nov 17 13:37:27 1999), 转信

书简9:主教们
乌有乡驻军骑兵上尉罗约瑟致COOL伯爵小姐:
尊敬的伯爵小姐阁下:
    我于昨日到达联接欧亚大陆两大陆之要津的拜占庭。一路的车马颠簸使我一夜无梦。
尽管如此,今晨我还是与熹微的曙光一起觉醒了。推窗远望,博斯普鲁斯峡湾里舳舻相
接、桅帆林立,景色之繁华比之亚历山大港有过之而无不及。拜占庭是东西文化融汇后
的一个晶体;在这里,你能看到
科林多式立柱支撑着阿拉伯穹顶的建筑物。在这里基督教堂和清真寺一样的多。你能听
到希腊的诗琴和阿拉伯手鼓在街头艺人的手中同声奏响;也能听见,赞美诗和古兰经的
诵祷彼此呼应……这里的一切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早上我上街包揽了市貌风光,
下午我折回旅店伏案疾书,以继续我们的哲学闲谈。
    话说罗马已是日薄西山,北方蛮族不断地侵扰是罗马陷于连年地征战,罗马本邦地
兵源逐渐耗尽了。当局不得已,只好开始征用雇佣兵。但雇佣兵太不可靠了,他们不是
漫天索要佣金,就是临阵倒戈。政府越拉越难以控制局势。而罗马,已是百业凋敝,险
象环生了。皇帝们已动了迁都地念
头。他们在国土地另一端找到了一个名叫拜占庭的欧亚通商的富足要塞。公元四世纪
初,君士坦丁大帝正式迁都拜占庭,并更名为君士坦丁堡。从此君士坦丁堡取代罗马
成为了行政中心。统治者尽可偏安一隅,然而被撇在旧都的居民却遭殃了,哥特人、旺
达尔人、法兰克人、匈奴人,象潮
水一样涌进了罗马城。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玉石俱焚。帝国迁都得益者就是基督教
会,教会抓住了这个无政府掣肘的大好发展时机,主教们精明能干,他们周旋上下,一
方面是教会在蛮族风卷残云般地冲击下坚如磬石;另一方面是教会声誉日隆,吸引了意
大利所有的才博学广之士。至于
野蛮人,虽然长得凶神恶煞,头脑却很简单,只消说上"地狱"、"大火"、"末日审判"之
类的三言两语,就尽够吓住他们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到教会中寻求屁护。逐渐地,基
督教会取代了原罗马政府的权威。这是一个组织严密、非常有效的神权政治集团--最高
领袖称教皇,其次是主教,再次是神,最后是普通教众,他们上下一心,都为着增加上
帝的荣耀而不遗余力。
    圣安布洛斯、圣哲罗姆、圣奥古斯丁是教会在罗马帝国取得胜利和蛮族入侵这段时
期内三个非常活跃的人物,号称基督教三博士。圣安布洛斯是米兰的主教,出生贵族世
家,有非凡的政治才干,智勇兼备。但他不肯把这份才干用以稳定风雨飘摇的帝国政
府,却毅然出家去扶持尚处幼年羽翼
未丰的教会。圣安布洛斯大大提高了教会在国家关系中的相对地位。他与当时的皇帝狄
奥多修斯有数次冲突,凭着他的机智和才干,每次他都稳占上风,而使皇帝铩羽。圣安
布洛斯巩固了教会的权力。在他之后,教会与当局交涉时,口气就不那么委曲求全了。
    圣哲罗姆主要是个翻译家,是个渊博的拉丁文学者,他为教会翻译处了拉丁文的圣经
译本。这本译本至今仍是天主教会中公认的最好译本。哲罗姆提倡禁欲,注重修持。他
本人就曾在叙利亚的荒野中隐修过五年。由于哲罗姆的声望和以身作则,使许多人加以
效仿,哲罗姆大大地促进了教会修道院制度地实现。
    圣奥古斯丁是希波地区地主教,是整个教史上最具才华最富哲思的神学家皆哲学家,
他也是我这封信叙谈的中心人物。为了使我的叙述更有说服力,我要先引用一句罗素的
话,他说:"关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我想在他之前从未有过能与之相媲美的著作。
奥古斯丁有许多地方是和托尔斯泰相类似的,但在智力方面则高高凌驾于托尔斯泰之上。"
--的确,我从未读过有如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这样情感深邃的著作。卢梭的《忏悔
录》与之相比,只不过是一通为了博取同情的哭泣罢了。奥古斯丁不求同情,人民甚
至无法评判他,因为之同高度的人少而又少。奥古斯丁面向上
帝的喁喁倾诉,全是发自深心的祷词。《忏悔录》是一本说给神明聆听的书,在品格上
是超拔的,在感情上是真挚的;在文风上是典雅的,而在语汇上则是优美的。人们只有
用心去听,才能评品奥古斯丁博大的胸怀!《忏悔录》前十卷记述了奥古斯丁的青少年
时代的生活,奥古斯丁与公元
354年出生于非洲的阿尔及尔,母亲是基督徒,对奥古斯丁一生影响颇著!但从《忏悔
录》第十一卷讲述了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念。在奥古斯丁看来,要分两个方面来看待时
间,对于上帝而言,时间是创世的同时被创造出来的,(请你想一想现代宇宙大爆炸理
论!)。上帝,在超时间的意义上说,是永恒的。永恒不是时间的延绵,在上帝里面,
无所谓以前和以后,只有恒常的现在。上帝的永恒性是脱离时间关系的。对上帝来说,
一切时间都是现在,他并不先
于他自己所创造的时间,上帝是永远站在时间的洪流之外的。另一方面,对于人的感觉
和观念而言:"过去"是和回忆等同的,"外来"是和期望等同的,而回忆和期望都是现存
的事实,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间的说法,是一种极粗率的说法。对人而言,永
远只有现在。(请想一想康德的时空观!)。奥古斯丁的时间观时非常著名的时间相对
理论。在后世的斯宾诺莎和康德哪里,我们还能听到余音。
    奥古斯丁著述极丰,他最主要的著作是《上帝之城》,此外还有数不清的批驳异端
的文章,在《上帝之城》里,奥古斯丁声明国家必须在一切有关宗教事务方面绝对服从
教会,唯有如此,才能使国家并入"上帝之城",这一点后来成为了教会的原则,成了教
皇与皇帝争权的理论依据。最后要
说的是奥古斯丁的救赎论。奥古斯丁的救赎论是严厉的,他称,因人类的始祖亚当那里
继承了原罪,所以所有的人子都是邪恶的。人无法因行善而赎罪,人所以得救,全只是
基于上帝毫无动机得抉择,有些人能得救上天堂是为上帝得选民,更多得人要伦入永
劫,遭受惩罚。得救和永劫都是绝对无理的。永劫的惩罚证明了上帝的公义,拯救证明
了上帝的怜悯。这二者同样显示出上帝的善良。这种残酷的救赎论,后来被宗教改革家
加尔文所恢复。
    奥古斯丁之后,西方步入中世纪的暗夜。关于哲学已无多大说头了。其间虽然夜出
了象圣本尼狄克特院长和圣格里高利教皇这样的大人物,但这些人都只是一些以完善教
会制度为己任的神学政治家。教会的无上权威最终树立起来了。宗教狂热开始抬头,世
俗的学问已无人参研了。西方文明的火种在基督教会的手中被遗落,它被另一支影响同
样广泛但要宽容得多得教派拾走了。这就是伊斯兰教。中世纪得主教们既不博学也无文
才。他们只热衷于修道传教,火烧异端。西方停滞不前了。现在我们要转向东方。
    我的下一站是阿拉伯半岛上的圣城麦加,数日之后我将迈步在烫脚的沙漠上,现在
请容我搁下笔,出去多多地呼吸博斯普鲁斯海峡上潮润的风。

此致
                      顺致慕忱
                      你的忠实的约瑟夫.罗
                          乌有历十一月十日于拜占庭

--
m;34m※ 来源:.飘渺水云间 freecity.dhs.org.[FROM: xxbg]

--
※ 来源:·饮水思源站 bbs.sjtu.edu.cn·[FROM: 210.32.132.223]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gracie.bbs@bbs.sjt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