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爱与美(一)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May  7 19:02:07 1999), 转信


               爱 与 美 
                ——一种生物心理学观点 

               ·潘卫星· 

  性爱与审美皆人之天性。总觉得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却一直理不出头绪。 
对此两大永恒的人性主题。古今中外的论述不乏种种精辟和闪光。但总体地看,仍不能令 
我满意。我寻找自己的答案。终于,一次雪中漫步,我体验到顿悟的喜悦,从而有幸抛出 
现在这块砖坯。 

一.从爱情说起 

  今天的人类在将其智慧的触角伸向遥远的星际空间之时,仍为身在其间的爱情问题所 
惑。人类的语汇中,恐怕没有哪个词象爱情一词,其含义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存在如此巨大 
的差异。 

  动物学家眼中,爱情即生殖。是种族保存的必要过程。个体这个基因的载体,受基因 
复制指令驱使,寻求异性是为了基因的保存,而非个体自身的保存。当然,基因是以赋予 
个体以巨大快感为饵,使其乐此不彼。可怜的个体既无可奈何,又心甘情愿。 

  道德家讲坛上,爱情即婚姻,婚姻即旦旦信誓或签字画押后的“时不变系统”,违约 
者“斩”。群体逼个体就范,不用钓饵,用网。 

  文学艺术家笔下,爱情是纯洁无瑕的情感和至高无尚的幸福。其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令人神往;其扑朔迷离,肝肠痛断,令人感慨。爱情主题千古不衰。迄今为止,文学艺 
术界是对爱情考察(至少在描述性考察方面)最多的领域。诗歌,小说,戏剧,电影…… 
,无数杰出之作对爱情的一叶一脉,一花一瓣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然而,一旦涉及爱情 
的本质,却又象立岸观荷,始终摸不出潜在水底的那根白藕。 

  该是科学地、全面综合地探讨爱情的时代了。本世纪以来,科学界对性爱的研究在两 
大方向上进行着。其一是对性生理的详尽考察。成果已展示在种种畅销的性生活指南图书 
中。其主题可两词以蔽之——快感与高潮。阅读这类书籍的读者或许可熟练掌握性生活技 
巧,但对爱情本身的理解恐仍不得要领。与之相对,另一研究方向是对性爱的社会心理学 
探讨。这方面的考察对性吸引力的外表特质(如人体美的客观性)和心理特质(如择偶标 
准)进行着认真梳理,归纳出种种爱情类型。如JOHN LEE列出六种爱情,而 
HATFIELD和BERSCHEID则确立了“情侣”型和“伴侣”型两种爱。然而 
这仍不过是“科学地”描述和肯定了文学家们早已描述过的现象而已,产生的是爱情分类 
学。而在爱情动力学方面,仍无令人满意的理论。动力学问题不解决,分类学必然易于混 
乱。我要尝试的是从动力学角度探讨爱情的心理结构。 

二.择偶现象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在上头”。这句隐喻性爱的美丽诗句,道出了性爱应时 
而生的必然性。然而,性爱的困惑在于何以此蜓独钟此荷?即“择偶”究竟在“择”什么? 

  首先,择异性而偶,应属无疑。然而,并非如此,就有择同性而偶者——同性恋。科学 
已证明,同性恋者并非道德问题,而是生理问题。同性恋者事出无奈,因其大脑的某些区域 
的生物构造和功能已先天地“异化”了。本文只讨论异性恋,对异性恋而言,所谓择异性, 
意味着择“名符其实”的异性。健康正常的异性。 

  其次,异性恋,也非见异性就恋。按生殖法则应是足矣。然而,生物的回答仍是“不”。 

  动物实验:为雄白鼠提供数只发情期雌鼠,雄鼠并非平均地与每只雌鼠交配,而是颇为 
“挑肥拣瘦”。以致有的雌鼠十分受宠,有的则备受冷落。鼠辈如此,况乎人! 

  就人而言,异性的相貌首先受到选择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尽管人人都愿选择美貌异性 
,恐无人同意爱情可简化为单纯的选美。岂不闻男士们常叹息某些女性“漂亮而不可爱”; 
相反,也赞许某些女性“虽不漂亮却可爱”。著名的性爱小说家劳伦斯曾言:“标致好看的 
女人是有一副好长相和一头好发的女人,而可爱的女人却是一种体验。”看来“可爱”比相 
貌更重要。爱情的奥秘似乎就在这难以言传,只可“体验”的“可爱”之中了。的确,“貌 
美”而又“可爱”的异性,总是令人一见倾心地坠入爱河。遗憾的是,这种浪漫纯情之爱, 
也并非都能“天长地久”。当初无怨无悔地投入,到头来却不得不宣告“合不来”而分手的 
悲剧并非少见。到是那些“逐渐钟情”之恋常能白头偕老。那么,“合得来”似比“可爱” 
更“可贵”。然而,生活中也常见有很“合得来”的异性朋友,虽互相“喜欢”,却又宣称 
缺少那种一见钟情的激情而爱不起来。看来,“合得来”也非爱情的充份条件。 

  凡此种种,表明爱情的心理动力并非某种单纯因素。事实上,以上关于“正常异性”, 
“相貌”,“可爱”,“合得来”的选择,恰恰反映了性爱的四大必要条件,其背后有着深刻 
的生物学,心理学,美学根源。下文渐次分析。 

三.爱欲四层 

  我将上文关于“正常异性”、“相貌、“可爱”、“合得来”四大择偶标准背后的动力因 
素分别称为肉欲、色欲、情欲、理欲。四者以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结构构成爱欲的总体。每一 
层之欲各具不同的生理基础和心理指向。 

  肉欲——指向异性的第一性征,即生殖器;以性交为方式,触压觉感受系统是其生理基础 
,快感高潮为其目的。显然,肉欲的选择标准是性解剖生理功能正常之异性。 

  色欲——指向异性的相貌。而异性的相貌美乃指性成熟特别是青春期个体之性感美。如男 
性健壮的身形,结实的肌肉,浑厚的声音等;如女性富于曲线和弹性的体形,秀丽脸庞,柔细 
音质等。这些均是第二性征充份发育(即性成熟)的标志。故色欲指向异性的第二性征,以视 
听感受系统为生理基础。由于视觉的主导性。故以色欲称之。 

  色欲的本质即单纯的选美,且选美的标准几近客观。 

  心理实验:呈现一些女性照片,不同的男性受试者对照片上异性的美丑评价惊人地一致。 

  服装模特儿及一些裸体杂志模特的“三围”比例有标准要求,也说明体貌美几近客观。 

  体貌美的奥秘是匀称,即合比例。有人用几十张并不美的女性或男性面部照片分别叠印出 
一个女性或男性的“平均脸”。结果,“平均脸”很标致端庄,比其中任一组成者更美。 

  情欲——指向异性的气质。前述心理实验中,若照片上的女性本人走进实验室,评价者对 
其美丑的看法便显出较大差异。可见当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异性出现时。存在某种比体貌美 
更重要的审美因素对体貌产生了“修饰”作用。那便是人的气质——那种给静态的人体结构注 
入生气,体现生命动势而又带有强烈个体色彩的美。它以姿势、步态、说话方式(与内容无关 
)、面部表情(与特定情绪反应无关)等一举一动所带有的个体风格或格调展示出来。所谓“ 
可爱”主要指气质。 

  气质同样是一种天性,却是活生生的动态美,而不同于体貌结构之静态美。体貌美美在标 
致,越端正、匀称越美。故人们对之有一致的审美标准。而气质美美在风格,美在千姿百态的 
格调。故愈典型地代表一种风格愈美。如男性之粗旷,豪放,果敢,英武,洒脱,爽直,机敏 
,沉郁,稳建,敦厚,儒雅等;女性之娇羞,温柔,衿持,文静,细慎,纯真,大方,活泼, 
矫健,泼辣(不是泼赖!)等。通常一个人虽然可以欣赏每一种美的格调,但又总是对某一种 
或少数几种风格有明显的偏爱。当具有你心目中最喜爱的那种格调之异性出现时,一见钟情之 
爱的发生是十分自然的。诚如一句诗中所言:“在我见到披着霞光的你以前,你已在我心中。” 

  与体验相比,气质可称为风貌。就男性而言,体貌是形,风貌是态,是势,是度,或风度。 
就女性而言,体貌是色,风貌是姿,或风姿,风韵,只有那些有色又有姿的女性,有形又有态 
的男性才是一见钟情之恋的幸运儿。 

  体貌与风貌之别,一向不被注意。然细心人还是有的。十八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博克 
(BURKE)和莱辛(LESSING)指出,女性的“秀美”或“媚态”属动态美。我国 
明代才子李渔也独具法眼地指出:“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 
色”;并“定量”分析道:“试以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与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 
处,则人止爱三四分而不爱六七分。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一倍当两倍也”。 

  异性的风貌,换言之:男性的风度,女性的风姿,或称“阳刚之美。阴柔之美”,无论格 
调如何都与体貌一样是先天秉赋。尽管后天的社会文化对气质有某种“调制”作用(而气质也 
对人的后天理性人格发展具有某种“基调”式的影响),但毕竟仍属天性,为生物性特征。故 
异性之气质或风貌,应称为“第三性征”。 

  由于“第三性征”非结构性特征,而是体现动物生命活动千姿百态之功能性特征。它与性 
交无直接关系,故恋爱者的情感体验总是奇怪地感到只有巨大的爱(美)的激情,而不是性冲 
动,尽管其深层指向仍是性结合。这便是许多人认为的,特别是文学家描写的那种“真正”的 
爱。的确,这种情欲是一种珍爱,不同于肉欲的占有欲。如同收藏家见到珍品,虽最大快感是 
自己收藏,但若有人以毁此珍品而威胁,则宁让于他人而以珍品本身的完好为首位。这便是所 
谓无私的爱,即被爱者始终高于自己。 

  顺便指出,这里提出“第三性征”的概念还将有助于对同性恋问题的探讨。同性恋者恰恰 
是“第三性征”倒错,而非第一,第二性征倒错。 

  理欲——与其它动物相比,人类大脑的高度进化带来两大具有生存意义的硕果:一是高度 
的自我意识,二是高度的语言能力。正是此两大功能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前者使人的行为更 
多地依据认知而较少依赖本能,从而成为理性动物。后者使人的认知活动可以被其它个体准确 
理解,充份交流,从而使一切有意义的信息可以共享,即产生了文化这个共享物。人类是唯一 
的文化动物。文化纽带使人类的个体对群体之依赖更加牢不可破。文字符号等达意工具的发明 
,使人的意识产品(思想,文化)有了不依赖于肉体(大脑)的物质载体。从而标志着人的精 
神存在的独立和永恒。文化的积累丰富着人的心灵和情感,而丰富的心灵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 
展。今天的人类,其精神生活或文化生活占据生活的大部。精神生活给人的快感已成为不可或 
缺的人生内容。无论原始人择偶的理欲因素多么微不足道(如女性只要求男性健壮有力),现 
代人的性爱中理性成份已十分强烈。 

  性爱中的理欲,指向异性的精神层面。即选择异性的个性,即理性人格特征。 

  个性心理学认为,人格由复杂因素构成。这里仅讨论与性爱选择最为紧要的因素。 

  大致就个性的能力、品格、意向三大方面而言,前二者在性爱的选择中,人们的标准是一 
致的。即能力(智力、知识、技能)越强越好,品格(如勤奋、开拓、执着、坚韧、精细、诚 
信、正直、自省、自律等)越优越好。能力,品格的性别差异较小(与第一、二、三性征相比 
)。品格主要是后天修养,文化塑造而成,故具有一定可塑性。通常在恋爱过程中,人格有所 
变化的部份,正是品格的美好化及双方品格的相似化。能力和品格是生存之保证。通常女性对 
男性的能力和品格更为重视。相比之下,男性对女性的气质更为重视。可以说,在爱情方面女 
性更为理性,男性更为非理性;而日常生活中似乎恰恰相反。 

  个性的意向因素更多地决定了爱情的“基调”。意向(或意志)主要包括价值观和情趣。 
正是价值观和情趣决定了人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从而也决定了异性间是否“合得来”的持 
续生活情感。指望白头偕老的伴侣,如果生活目标和方式不同,即使郎才女貌,一见倾心,也 
终将话不投机,各奔东西。而价值观相同,情趣相投者相遇,则有志同道合的知音之感。这种 
理性认同的共鸣引起的快感与激动,虽然在同性朋友中更多,而一旦得之于异性,则更显得难 
能可贵,更易情感化。这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快感将转化为相互敬重的深沉的爱。如果这 
种爱情发生在价值系统已相对稳定的成年,多半能相伴终身。 

  一般而言,价值观可分为两大类:崇高理性和实用理性。前者以追求所谓有益于群体的社 
会事业为其生活意义,审美地看待所从事的工作,视事业的发展重于个人幸福的发展;后者则 
以获得个体幸福为其生活目标。这便是通常所谓事业型和生活型之分。由于生活型者远较事业 
型者为多,前者相遇的机率远高于后者。这便容易产生两种误解。一方面,生活型相遇而相爱 
者,不认为性爱中具有理性成份。因为在其心目中,天经地义地人人都是生活型(他们会认为 
所谓的事业型是通过“求名”之途而达“求利”之实,或认为事业型者多为天性怪僻者,不足 
为道),因而不认为价值观是性爱的选择因素之一。他们认为爱情是肉欲,色欲,情欲等非理 
性层面上难以言传的直觉,如果为过日子而择偶,便未必是爱。另一方面,事业型者则常叹知 
音难觅。事业型者本不易被周围人理解,若为女性,则更显孤独。因而,他们极易放大理欲在 
性爱中的作用,将志同道合当成爱情的全部,认为非理性层次上的肉欲,色欲,情欲均易满足 
,选择性不大,不是真正的爱。以上两种观点均为经验之谈的误区,前者的理欲在不知不觉中 
得到满足,故视而不见;后者则因“稀为贵”而过份放大,乃至一叶障目。 

  顺便指出,事业型和生活型,或崇高理性和实用理性者,尽管其生活方式可能全然不同, 
但均以追求自己认定的幸福和快乐。就此而言,两者无高低贵贱之分。何况简单的两分法本不 
足以说明形形色色的每个具体个体的价值体系。“崇高”与“实用”在人格中并非绝对的“有 
”或“无”。最令人的崇敬的历史伟人也有其世俗的一面,最世俗之人也有其崇高的一面。这 
里我们应把握的要领是,价值观相似乃性爱之重要基础。 

  情趣是个性的另一重要内容,也是爱情的理欲要求的重要内容。情趣实为天性与文化的结 
合物,有理性和非理性的两重性。其非理性面与人的气质有关。如果说人的风貌美直接体现了 
气质之非理性或下意识的一面,那么情趣乃气质间接蕴育的,向理性或意识“渗透”的一面。 
一个人对理性内容的好恶,取决于两方面:严肃问题上取决于价值观;非严肃问题上取决于情 
趣。情趣典型地表现在业余爱好和娱乐活动中,而这恰恰是恋人或夫妻的重要生活内容,因而 
情趣在性爱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情趣也影响严肃问题的抉择(如事业方向,职业选择)。价值 
观和情趣共同决定人的生活追求和苦乐观。价值观和情趣均相似的恋人,凡事一拍即合,十分 
和谐,所谓情投意合。对于大多数生活型的恋人而言,价值观本无大差异,情趣相投就成了是 
否“合得来”的主要因素。这便是通常人们提到的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缘份”。缘份就 
是志趣相投,一拍即合的遭遇激情。 

  性爱中的理欲不仅应于个性中“求同”,还应“求异”。最佳组合应是于价值观和情趣方 
面“求同”,而于能力和品格及气质方面力求互补。 

  综上所述,爱欲四大因素的特点是:肉欲求其“质”,色欲求其“形”,情欲求其“态” 
,理欲求其“神”。四种不同层次的特质激发不同层次的快感——感觉快感,知觉快感,表象 
快感及认知快感。 

  性器官之“质”对触压觉感受器的局部一维刺激,引起感觉快感;体貌的二维,三维结构 
刺激视感受器,产生综合的知觉快感;气质或风貌的动态四维(时间维加入)刺激,引起需要 
表象记忆能力(否则动作轨迹的欣赏便不可想象)的表象快感。而理性活动,精神内涵的共鸣 
,产生总体的认识快感。 

  不同层次的性爱追求中或不同的快感刺激占主导地位时,产生的心境或情感性质也不同。 
肉欲过程始于兴奋,终于满足,此情为炎情,此爱为欲爱(或淫爱),乃短暂的冲动或情绪。 
色欲过程,出于喜欢,得之娱悦,此情为热情,此爱为嬉爱,明显走向审美化而较稳定。情欲 
过程,缘于偏好,执着痴迷,此情为激情,此爱为珍爱(或钟爱),高度审美化而较强烈。理 
欲过程,基于理解欣赏,互为同道知音,此情为深情,此爱为敬爱,友爱。 

  任何一个具体的性爱过程,都是以上四种爱的综合,择偶便是寻求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 
爱欲的异性。人世间一出出爱情悲喜剧,均可由此爱欲四层的满足与否得到解释。从肉欲到色 
欲,情欲,理欲,随着个性化的逐层递增,其选择性渐强,选择面渐窄。现实中任何成功的恋 
情至少需此四层均能“及格”。在此基础上如有一两层令人十分满意,便是难得。四层次的全 
面满足是完美的爱,即至爱。然而,人无完人,至爱只是理想,现实中专一的爱永远留有缺憾 
。也许爱欲的全面满足只能在不同异性的互补中实现。然而,多角恋不是本文的必然推论。如 
果本理论应对爱欲的全面实现提出建议,适宜的考虑应是:青年时期追求浪漫之爱,满足肉欲 
,色欲,情欲,特别是情欲这一高度审美化,格调化,艺术化的爱情,是对人,对己,对生活 
的美好看法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对人生将产生重要影响,不应或缺。成年之后,随着价值体 
系的形成,个性理智的成熟,寻求志同道合,情趣相投者结伴终身,或许是完美的爱情历程。 


-- 
※ 转载:.逸仙时空 Yat-sen Channel bbs.zsu.edu.cn.[FROM: async2-09.zsu.ed]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vilab.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