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爱的艺术》(4)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May  5 21:03:41 1999), 转信

只要纵欲是一个部落的集体活动,就不可能引起恐惧和羞愧的感觉。这样的 
一种行为是“正确的”,甚至是一种美德,因为这是一种集体活动,不仅得到医 
生和僧侣的同意,甚至得到他们的支持,因此参加者也没有必要感到羞愧或有负 
罪的感觉。但是生活在已经失去这种仪式的文化中的人如果选择同一种方式去克 
服自己的孤独感,就另当别论了。酒和毒品是生活在一个非集体纵欲的时代一些 
人所选择的方式。同生活在集体纵欲文化时代的人相反,这些人受到良心谴责的 
痛苦。他们一方面想通过酗酒和吸毒去克服孤独感,但在纵欲以后他们的孤独感 
却加剧了,所以不得不更经常地,更强烈地去重复纵欲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性纵 
欲是克服孤独感的一种自然和正常的方式,并有部分效果。许多不能用其他的方 
式减轻孤独感的人很重视性纵欲的要求,实际上这和酗酒和吸毒并无多大区别。 
有些人拼命地想借性纵欲使自己克服由于孤独而产生的恐惧感,但其结果只能是 
越来越孤独,因为没有爱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 

通过纵欲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所有方式都有三个特征:首先这些方式都 
是强烈的,甚至会很激烈;其次它们需要整个人—包括身心都投入进去,第三就 
是需要不断重复—因为纵欲的效果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但是,无论是过去的人 
,还是现代人,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却与此截然相反。这一方法就是通过同 
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 
结合。这一方法的发展也有一个历史过程。 

在一个低级社会中一组人为数甚少,往往是由血缘关系相近或者生活在一起 
的人组成。随着文化的发展,一组人的人数也随之增长,它变成了一个政治体、 
国家或一个教派。就是最穷的罗马人也能自豪地说“我是罗马的公民!”罗马和 
罗马帝国就是他的家,他的祖国和世界。在今日的西方社会,同一组人结合仍然 
是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在这种结合中,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组人而 
失去了大部分个性。如果我与他人完全一样,我的感情、思想与他人一致,我的 
衣着、习惯和看法都与这一组人的楷模看齐,我就可得救,就不会再经历可怕的 
孤独。专政的国家形式需要用威胁和恐怖手段去制造同一状态,而民主政权里还 
存在抵制这种同一性的可能性,在这样的社会里也确实能看到这种例子。但在专 
制制度里只有少数非凡勇敢的英雄和殉道者才会抵制顺从。虽然民主制度和专制 
的国家形式有区别,然而民主制度把人变成一个模式的程度也委实使人担心,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总想通过某种方式实现同他人结合,如果没有别的更好 
的方式,那就只能采取同一群人同一的方式。我们只有理解了人是多么害怕与别 
人隔绝,才能懂得担心与众不同和同一群人疏远会产生何等的威力。有时这种担 
心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人们考虑到与众不同会带来实际危险。但事实上人们多半 
是自发地、而不是被迫地这样做—至少在西方民主国家中是如此。 

大多数人并不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种要求。他们生活在一种幻觉中,以为自 
己是按照个人的意愿行事,是具有个性的人,是经过大脑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 
—他们认为他们的观点之所以和大多数人吻合纯粹是巧合罢了。他们甚至认为这 
正好证明了“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至于他们尚存的、希望自己有个性的要求 
则通过微不足道的东西得到满足:如在手提箱和毛衣上绣上自己的名字的缩写字 
母,在玻璃窗口上挂上自己的名牌,参加一个政党或者一个学生联合会。《来点 
儿别的》这一广告口号证明了在一个几乎不存在个性的社会现实中,人们是何等 
地需要个性! 

这种日益增长的,要求消除所有差别的倾向同在先进的工业社会中发展起来 
的平等概念和实践紧密相关。“平等”这个概念在宗教中意味着我们都是上帝之 
子,都是人—上帝本质的一部分,都是一体的。同时也意味着应该尊重人与人的 
区别,因为我们虽然是一体,但我们每个人又都是只存在一次的完整体,是自成 
一体的宇宙。譬如在犹太经书里就肯定了人的一次存在性:“谁拯救了一个生命 
,就等于拯救了全世界;谁破坏了一个生命,就等于破坏了全世界。”在西方启 
蒙运动的哲学中平等指的是发展个性的条件。康德最清楚地说明了这点。他认为 
人永远不应该是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他人的工 
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同启蒙运动的思想相仿,不同流派 
的社会主义思想家把平等解释为是消除剥削和人使用人,不管这种使用是残酷的 
还是“人道的”。 

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平等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今天“平等”指的是机器— 
也就是失去个性的人的平等。平等意味着“一个模式”而不是“统一”。这是一 
个抽象体的同一模式,是做同样的工作、寻求同样的享受,读同样的报纸,有同 
样的思想感情的人的模式。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用怀疑的眼光去分析一些被称为是 
我们社会进步标志的成就,譬如妇女的平等地位。我在这里没有必要强调我并不 
反对男女平等;但是在争取男女平等方面取得的一些积极成果不应该遮住我们的 
眼目。妇女之所以于男子平等,是因为男女之间的差别消失了。启蒙运动的哲学 
论点—灵魂是不分性别的—被广泛使用。性别的两极消失了,以这两极为基础的 
性爱也随之而消失。男子和妇女完全相同,而不是作为对立的两极而平等。现代 
社会鼓吹实现非个性化的平等理想,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人—原子”,这些人原 
子相互之间没有区别,汇集起来也能毫无摩擦地顺利地发挥作用,他们都服从同 
一个命令,尽管如此,每个人却都确信他们是在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就象现代化 
的大规模生产要求产品规格化,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的规格化,并把这称为“平 
等”。 

通过同一化达到人与人的结合既不是强烈的也不是激烈的过程,而是按照一 
个刻板的公式十分平静地进行。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以往往不足于和缓对孤独 
的恐惧感。今日西方社会酗酒、吸毒、自杀泛滥成灾表明了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有 
限的。此外这种方法往往只要求参加者运用他的脑子,而不是躯体,所以同纵欲 
的方法比较也有其弱点。这种方法只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具有持久性和不会冲动 
一时。人到了三、四岁就被引进一个模式,从此以后就不会失去同这组人的联系 
。 

在谈及这一方法时,还必须考虑到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另一个因素:那就是 
工作和恢复疲劳的循环作用。人作为劳动大军和管理阶层的一员仅仅是一个号码 
而已。他几乎不需要有任何主观能动性,他的任务由劳动的组织派定。领导和被 
领导之间也几乎没有区别,因为他们都在行使由整个组织结构规定的任务,不仅 
要按规定的速度,也要按规定的方式完成。甚至他们的各种感情,如高兴、宽容 
、信任、雄心以及同每个人顺利合作的能力都是预先规定的。他们的娱乐方式即 
使不那么强求一律,也都是大同小异。阅读的书是读书俱乐部选定的;看的电影 
是电影院老板和他们出钱登印的广告选定的;其他的娱乐方式也都雷同:星期日 
驾车远足、看电视、打牌和社交活动。从生到死,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从早到晚 
—所有的行动都是千篇一律和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请问:一个被围困在这么一 
个罗网之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只存在一次的人,只有一次生存的 
机会,能经历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的人,渴望爱情和受到虚无和孤独威胁的 
人呢? 

达到统一和和谐的第三种可能性是创造性的劳动,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手工业 
者的劳动都属于此类劳动。在每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创造者同他的物质—组成 
人的周围世界的物质达成一致。无论是木匠做一张桌子,还是金匠打一件首饰, 
无论是农民种田,还是画家作画—在每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劳动者和对象合二为 
一,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同世界一致。但这一点只适用于自己计划、进行并看到成 
果的劳动。而在一个职员、一个流水作业线上的工人的现代化工作程序中几乎已 
经不存在劳动的这种特性。劳动者成为机器或官僚组织的一部分,他不再是“自 
我”—因为劳动者除了适应社会外,再没有与社会达成一致的可能性。 

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的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通过纵欲达到的统一 
是暂时的。通过同一组人同一和适应这一组人达到的统一仅仅是一种假统一。对 
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要求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这是人类的最基本的要求, 
是一股把人类、部落、家庭和社会集合在一起的力量。没有实现这一要求就意味 
着要疯狂或者毁灭—毁灭自己或毁灭他人。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可能生存。但 
是如果我们把人与人的结合称为“爱情”的话,我们就会遇到一个严重的问题。 
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结合—这些方式之间的区别同各种爱情形式的共同点几 
乎一样的重要。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把所有的方式都称为“爱情”呢?还是认为爱 
情只是一种特殊的结合形式,这种形式在近四千年来的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中被所 
有的人道主义宗教和哲学体系看作是最高的准则呢? 

就象同所有的字义讨论一样,对此问题会得出不同的回答。但重要的只有一 
点,那就是我们在谈到爱情的时候,应该知道我们所认为的是哪种形式的结合。 
我们是把爱情看作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成熟回答,还是指爱情的不成熟形式,也 
就是人们称为共生有机体的结合呢?下面我只是把前者看作是爱情,但我们的讨 
论却要从后者开始。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vilab.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3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