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爱的艺术》(9)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May 5 21:11:10 1999), 转信
(三)爱的对象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殊的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
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如果
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
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尽管如此大多数人都认为爱情取
决于对象,而不是能力。他们甚至认为专爱一个人就是强烈爱情的证明。我们在
上面已经提到过这一错误的结论。正因为人们不是把爱情看作是一种积极的行动
,灵魂的一股力量,所以他们认为只要找到爱的对象就行,别的东西自然而然就
会产生。可以把这一态度同想画一张画的人作一比较:这个人虽然想画画,但他
不是去学绘画这门艺术,而是强调他首先要找到他愿意画的合适的对象。如果他
找到了这么一样东西,他也就能画了。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
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
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认为爱情是一种同所有人相关,而不是只关系到一个人的观点并不意味着不
同形式的爱情在爱情的对象方面没有区别。
(1)博爱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
,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这也是圣经里提
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
有独占性。如果我具有爱的能力,我就会去爱我周围的人。在博爱中凝聚着同所
有人的结合,人的团结和统一。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要了
解这种人共有的核心,必须要深入了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如果我只看到一
个人的表面,那我看到的主要是使我和他分开的差别。如果我了解到他的本质,
我就会看到我们的共性,我们是兄弟这一事实。这样的一种核心对核心的关系—
用来取代表面对表面的关系—是一种“中心关系”。西莫尔·魏尔曾经很优美地
表达过这种关系:“同样的话(即丈夫对他妻子说“我爱你”)可以是很一般的,
也可以非同一般,这要按说这些话的方式而定。说话的方式则取决于这些话发自
内心的深度,而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在双方息息相通的情况下,这些话会触动对
方相等的内心深度。所以一个有能力区别的人就会听得出来这些话的份量究竟有
多大!”⑾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但虽然我们是同等的,事实上也往往不完全“同等
”,因为我们是人,所以需要帮助。今天是我需要帮助,明天也许是你。有这种
要求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弱小,另一个人强大。弱小是一种暂时状态,而自力更生
,走自己的路的能力是普遍的持续状态。
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是博爱的基础。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
奇。每个动物都爱自己的后代并照料他们。软弱的人爱自己的主子,因为他靠主
子为生;孩子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需要他们。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
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在《旧约》中,穷人是人爱的中心就说明了这
一点,当然不仅是穷人,还有陌生人、寡妇、孤儿、民族的敌人、埃及人和伊多
姆人。在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同情的过程中,人开始发展他的博爱。在爱自
己的同时,他也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爱那些虚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同情包含
着了解和认识的因素。在《旧约》里这么写道:“因为你们了解异乡人的心,因
为你们也曾在埃及当过异乡人……所以你们也应该热爱异乡人!”⑿
(2)母爱
我们在上一章里谈母爱和父爱的区别时,已经分析过母爱的本质。正如我已
经说过的那样,母爱是对儿童的生活和需求作出的毫无保留的肯定。但这里还应
该补充说明一点。对幼儿生命的肯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关心幼儿
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以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则超出了维护生命的范
围,那就是要使孩子热爱生活,要使他感到:活着是多么好!当一个小男孩或小
女孩有多么好!在这个世界活着有多么好!母爱的这两个方面在圣经的《创世纪
》里表现得很明显。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这符合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但上帝
所做得还不仅仅于此。在上帝创造人和世界以后的每一天里上帝都要了解情况,
要知道一切是否都好。同样母爱的第二个方面也是要给孩子一种“诞生在这个世
界是多么好”的感受。母亲要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下来的愿望。
同样的思想也表达在圣经的另一个象征性故事里。上帝所许之地里(土地始终是
母亲的象征)流着乳汁和蜂蜜。乳汁象征母爱的第一个方面:对生命的关心和肯
定,蜂蜜则象征生活的甘美,对生活的爱和活在世上的幸福。大多数的母亲有能
力给予“乳汁”,但只有少数的母亲除乳汁外还能给予“蜂蜜”。为了能给予“
蜂蜜”,她不仅应该是一个好母亲,同时也应该是个幸福的人—但这一目标只有
少数人才能达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
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事实
上我们确实可以在孩子身上,也可以在成人身上看到,哪些人只得到“乳汁”,
而哪些人既得到“乳汁”,又得到“蜂蜜”。
博爱和性爱是同等人之间的关系,与此相反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就其本质来说
是两个不平等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有一个人需要帮助,而另一个人给予
这种帮助。基于母爱的这种忘我无私的特点,母爱一直被看作是爱情的最高形式
和最神圣的感情联系。但是看起来母爱中值得赞美的东西还不是母亲对婴儿的爱
,而是母亲对成长着的孩子的爱。大多数的母亲在她们的孩子尚还幼小,而且完
全依赖她们的时候,她们确实很爱自己的孩子。大多数的妇女希望生孩子,由于
孩子的诞生而感到幸福,而且急不可待地希望自己来照料孩子,尽管她们除了孩
子脸上的笑容和满意的表情外一无所得。看起来母亲之所以持有这种态度是一种
本能所致,这种本能同样可以在动物身上找到。但是不管这种本能的作用有多大
,比这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和心理因素:因为母亲一直把孩子看作是自身的一部
分,所以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痴情很可能是满足自恋的一种途径。另外一个根源也
许是母亲的权力欲和占有欲。一个软弱无能,完全服从母亲的孩子不言而喻是一
个专制并有占有欲的母亲的自然对象。
虽然对母亲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
追求。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觉悟和下列事实为基础:即人对
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
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满足这一要求有
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在孩子
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正因为男子不
能通过生育来满足超越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只能通过用双手创造物体和创造思想
来证明他的创造能力。)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
立的生命。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
子的分离。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母爱和性爱的区别。在性爱中两个迄今为止分开
的人结合在一起,而在母亲中过去是一体的两个人分开了。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
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
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
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
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
,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
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但
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为
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
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
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
孩子的母亲。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
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vilab.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