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race (忧昙花),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青春期心理[第三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Oct 3 21:43:10 2000), 转信
发信人: julianliu (发呆哥~心如刀割), 信区: Mentalit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Sep 12 14:31:05 2000)
第三章 审视自我
“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辰……
很自卑的你总以为命运在捉弄自己。其实,你不必这样:欣
赏别人的时候,一切都好;审视自己的时候,却总是很糟。和别
人一样,你也是一片风景,也有阳光,也有空气,也有寒来暑往……
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发热发光……
不必总是欣赏别人,也欣赏一下自己吧,你会发现,天空一
样高远,大地一样广大,自己与别人有一样的活法。
走向超越的只有靠你自己”
(选自?初中生必读?,方
舟文)
第一节 自我的概念
在英语中,具有我的含义的词有I和me。虽然这两个词都表
示我,但是,用作主语的I是行为的主体,如我想什么,我要什
么,我做什么等。用作宾语的me是行为的客体,如别人对我怎么
看,给我什么,要我做什么等。我既是行为的主体,又是行为的
客体,两者融于一身。
每一个人既是个体的主人,感知、体验、评价世界,而另一
方面,我们也得接受别人的评头论足,并以此改变着自己。这就
是自我,在现实和主观中游泳,在自己和别人间设法取得平衡的
心理投影。
? 自我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在一切生
物中,只有人才能在意识中明确地把“我”与“非我”,即自身
与自身之外的东西区分开来。
在动物界,它们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身与自然是同一的,
因此,它只能适应环境,而不能站在自然的对立面去改造自然环
境。
而在人类,早在人类形成的最初阶段,人类的祖先不仅认识
到石头是硬的,自己用石头可以打到动物做食物,而且还知道了
拿石块去砸开硬果时,石块大些、果壳硬些,用力就大些。这样
不仅知道自然界事物的性质,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改变环境,
更知道能够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力量和行为,以便达到更好的目的。
因此人类不仅可以适应环境,更可以改造环境,这样就把自身与
自然界区分开来了。
此外,当祖先们第一次分工合作进行捕食时,有的人负责赶
动物出来,有的人负责埋伏,有的人负责收集打倒的猎物,结果
收获比每个人单独打猎的收获要多,这样通过集体性劳动中的分
工协作,人类祖先也逐渐认识了个人劳动与集体劳动的关系,个
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关系,认识了个人在集体劳动中的地位和作
用,也就在意识中把自身和其他的社会成员区分开来了。通过集
体劳动,不仅认识了别人,而且认识了自己。把自身与自然界和
其他社会成员区别开来,这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基本特征。
人不仅能认识自身之外的周围环境,而且也能对自身产生认
识。人知道自己听到什么声音、看到什么颜色、闻到什么气味,
也知道自己头脑里想些什么,知道自己高兴还是不高兴,是快乐
还是痛苦,等等。这种对自身情况的自觉的认识,就叫做自我意
识,即自我。
但知道并不代表正确,当我们通过自己和他人的眼光分析自
己,一旦对自己产生种种不满意时,我们会感到痛苦,自卑,甚
至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举动。
? 绘一幅自己的“画像”
----“我太胖了,得减肥!”身高1米56,体重52公斤的
红叶这样看自己。
----“我长得又瘦又难看,同学们都叫我‘柴火杆’”小基
的心情也不好。
----“我做不到,一看到电脑,我就控制不住自己要玩游戏。”
秦明对爸妈不让他打游戏很烦恼。
这些都是一些同学对自己的描绘。每个人在心中都有一幅自
己的“画像”,那么这幅“画像”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每个人在看自己的时候,是通过两双眼睛观察的,第一双眼睛
是在意识中把自己当做观察的对象,去看自己、认识自己。问自
己“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能干些什么,应该干些什么”,
当我们自言自语或者思考问题时,无一不是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
回答问题,无一不是把自己分成两部分,把其中的一部分对象化,
去审视、评价它。这是一幅“自画像”
第二双眼睛是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识,也就是在别人
眼中“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一幅“他画像”。我们将这两
幅画像合在一起,就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完整的自己的画像。
自我的本质就是个体对自己─他人关系的处理以及对个人同
社会各种关系的处理。使人们清醒而又完整地看到自己、理解自
己。因此,我们每个人不但可能认识别人,也可能认识自己,对
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如果比较客观、正确、就表明其自我意识水平
比较高,从而就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一个人对自—
他关系处理比较好,其社会适应性就比较强,心理的发展就比较
健康完善。
我们在画像的过程中,不仅了解自己的物理特征(外貌特征)、
还需对自己的内在特征,如情感、意志、能力、个性等等作出判
断,从而形成对自己的完整印象,并对自己的形象作出满意的自
尊感和自信体验,或者不满意的自卑感,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改
变和控制。所以我们给自己的画像不是一幅静止的形象,而是随
时变化和修改的动态画。
? 自我意识的内容
我们怎么看自己,要看自己的什么方面?其实在我们心中,
每个人都是由几个方面的“我”构成的。
1. 生理方面的“我”
即对自己生理条件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如“我”是高还是矮?
胖还是瘦?年纪小还是年纪大?
2. 心理方面“我”
即对自己心理品质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如自己的理解力、记忆
力强还是弱?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思维敏捷还是迟钝?情感
是否丰富?情绪是否稳定?心境如何?行动的自觉性高还是低?
自制力强还是弱?做事果断不果断?
3. 品德方面的“我”
即对自己遵守道德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思想政治品质、生活
和思想作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4. 社会方面的“我”
主要指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体验。如自己是贫穷还是富
裕?是否受人尊重和信任?在集体生活中举足轻重还是无足轻
重?别人对自己是亲近还是疏远?等等。
? 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
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
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
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
中一直进行着。
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
高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以下水平时,我们对自己的画像
就基本完成了:
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
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人给自己的画像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大体经历以下三个
阶段: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躯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
爱护感。人们有时把生理自我发展阶段称为“自我中心期”,这
种初级的形态是以自我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大约在一岁末的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用手指可以拿到纸、
笔,拿到什么是什么,但他知道手指是自己的,这样就把自己的
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以后儿
童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进一步把自己这个主
体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时儿童只是把名
字理解为自己的代号,遇到叫周围同名的别的孩子时,他会感到
困惑。儿童从知道自己的名字过渡到掌握代名词“我”、“你”
时,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此时,
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来认识。
从此,儿童的独立性开始大大增长起来,儿童经常说“我自
己来”,“我要……”。随着儿童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
他们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或“不乖”、“好”或
“不好”的含义。
3岁左右,儿童的生理自我基本成熟。在心理上开始出现羞
耻心和嫉妒心等特点。
2、社会自我
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
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
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这个阶段称为社会
我阶段。
小宁在家里由于是独生子女而处于“小皇帝”的地位。但是,
在学校里由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而不偏爱任何
人、小宁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成员,不能再象家里那样放肆
了,要写作业、打扫卫生等等。这样,小宁由于在学校里的身份、
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完全不同于在家里的情况,
开始表现出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
从14、15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的
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
急剧地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我们开始进入
心理自我的时期。
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希望引起别
人的注意,我们不再象以前那样满足,开始对自己不满意,希望
改变自己的外貌、性格等。
心理自我是个人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
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
的价值与理想。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这时我们能够透
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我
们的一生。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与他的心理自我发展的是否完善密
切相关的。心理自我发展完善的个体能够以客观的社会标准来认
识社会和评价事物,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对待现实的
正确态度、理想与信念等。
第二节 青春期的自我发展
“知己曰明,自胜曰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怎样都不知道,
是心灵的瞎子,难以找到提高自己的道路,而随时关注自己的变
化,便可以随时矫正自己的航向,驶向自己的目标。
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和“心理断乳”
期,容易出现“自我危机”,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
相符合的心理冲突等心理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易于导致各
种心理危机。
青春期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立志向、初步形成人
生观和世界观的时期。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特别是第二性征的
出现,使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孩子”,从生理学的角度讲,
生理成熟被认为是长大成人的标志。在学习上,学习内容比小学
更为复杂,学科上有了很大分化;在学习方法上,要求更高的抽
象逻辑思维和更高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生活中,
我们承担了更多的义务,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和家庭的各种
活动。
在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我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
某些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兴趣。
小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很少考虑自己
的事情。他们无忧无虑,天真活泼。可是,到了初中,就逐渐关
心自己的内心问题了。我们开始同别人比较自己的能力、性格、
甚至家庭的社会地位,并且开始考虑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特征。喜
欢独处和沉思,力图想清楚:“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自
己的特征在什么地方?”
对于我们来说,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像哥白尼提出日心
说在当时的震撼一样巨大。因为这终将决定我们现在做什么和不
做什么,决定我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由于我们
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兴趣,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乐于以“我”
为题写作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作文的内容也更丰富,同时
也有了一定的深度。
我们常常把自己的内心体验流露在日记里,小学生也有写日
记的,但是他们写的内容大体上是记述当天发生的具体事件以及
对这些事件的肤浅认识,一般都写得非常坦率,即使被父母、老
师看到也不介意。但是,我们中学生写的日记,却是以细心的自
我观察和比较深刻的自我认识为内容的,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被
动地写日记,而是自发地写,记述自己的快乐、痛苦、烦恼和欲
望,以及对身边的人的看法。这也是我们自我观察和自我认识的
重要方法。
十二岁以前的小学生如果做错了什么事,往往从客观上去找
原因,比如考试的成绩不好,他会说“题目太难了、他对人发火,
是因为别人惹他生气;他高兴了,也会找到某种客观原因来解释。
但对中学生来说,则开始能够从主观上去找原因,如自己学习不
够用功,对人发火是自己脾气不好等。这也说明,中学生的认识
已从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
? 能够更加自觉地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个性品质。
高年级小学生已开始从个性品质和道德原则上来评价别人和
自己,但是这种评价常常是不自觉的,有时要在老师、父母的启
发、暗示下才能做到。我们则不同,我们对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
质的评价产生于我们对个性品质的重要性的认识。
如果我们说某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那是由于我们认
为智慧比体格更重要。如果老师只是表扬某个学生努力、考试成
绩好,我们可能会指出这个学生自私,不愿意帮助同学,不关心
集体活动,因而表示不屑一顾。
由于我们力图从个性品质上对人作出评价,所以在中学阶段,
决定教师威信的,已经不像小学生那样,是教师的外貌、地位、
权力等外在因素,而是教师的学识、能力、责任心、对学生的爱
心等比较内在的、本质的因素。
我们十分关心自己的身材容貌的特征,但是一般不讥笑那些
生理上有某些缺陷的教师和同学,如果这些人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仍会受到我们的信任和敬重。对自己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在正确
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中,也会通过优秀的学业成就和坚强的意志
品质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保持自己心理上的平衡。
我们在根据个性品质对自己和别人作出评价时,比小学生具
有更大的独立性,也变得比较全面了。但是由于生活经验还不够
丰富,认识水平还不够高,所以仍然具有不够全面和缺乏稳定性
的特点。特别是初中时,一时成功可能使我们趾高气扬,一时失
败又可能使我们灰心丧气。这些缺点和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
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经验的增加,也会发生变化。
? 我们的自我意识具有闭锁性。
上了中学以后不少同学变得不爱说话了。如果有人间及有关
自己的事情,往往不是立即回答,而是要在脑子里经过一番思考
以后才开口。有些想法和体验,自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模糊不清,
所以不大愿意对别人讲,甚至有意隐藏起来,这种不想让别人知
道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的倾向,叫做闭锁性。
小学生还不善于隐藏和抑制自己的思想、情绪,使它不表现
出来。从小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赞成不
赞成、满意不满意、畏惧或害羞等,他们高兴得跳起来,哈哈大
笑,或者嚎陶大哭,垂头丧气,喜怒哀乐都溢于言表。
如果小学生还是“心无城府”的话,那么不少中学生已经失
去童年时期的天真和直爽,说话时变得吞吞吐吐。为了避免别人
的干扰,保持安静的气氛,他们希望占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单独的
房间,锁上自己的抽屉,以免把自己的秘密泄露出去。
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充满矛盾的。我们非常注意自我形
象,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并
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会把自己的想法,包括一些不肯向父母、
老师讲的秘密都坦率地告诉这个人。
? 表现出对自尊心的强烈要求
我们在独立意向的突出发展,使我们的自尊心变得强而敏感。
我们希望在同伴群体和社会生活中受到别人的尊重,能够在社会
群体中取得合格成员资格与地位。
王易和李衡是初一学生,成绩一直不错,一次考试中,王易
只得了70分,而李衡得了94分,李衡洋洋得意地嘲笑着王易,
为此遭到了老师的批评。放学后,王易和李衡留下了“遗书”,
因为一个觉得考得太差,没脸见人,一个觉得考得好还受批评,
难以接受。幸运地是老师在火车站找到了他们,制止了一场悲剧。
但这件事情反映出青春期的我们自尊心是如何的敏感和脆弱。
自尊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它与自信心、进取心以及社会
责任和集体荣誉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的积极的心理品质,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对自尊心的强烈
需要,如果不能以合乎社会角色规范的方式得到满足,比如在学
习、工作、业余爱好中取得成绩,赢得荣誉,就可能用不符合社
会规范的方式去寻求满足,如寻衅滋事、攻击弱小儿童、搞恶作
剧等,甚至以妒嫉、暴怒等方式谋求和表现自尊心,导致一些悲
剧的发生。。
? 自我出现新的分化
青春期是“心理自我”开始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也是自我意
识发展的关键期:进入青春期后,我们把一直面向外界的目光转
向自己的内部,发现了新的“自我”。
我们觉得今天的自我已与昨天的儿童的“自我”不同,自己
已长大成人了;以往“自我”的成长是沿用家长和教师的观念创
造着自己,乍一看是自己在成长,而实际上别人使自己成长,而
今要自己创造自己,尤其造出名符其实的“真正的自我”。这个
“真正的自我”就是“心理自我”,是从过去的“社会自我”发
展而来的,并与“社会自我”发生分化。
我们不仅能把自我的行为作为观察的对象加以评定,而且开
始认识自己,试图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自己、统一自己,出现了
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即开始塑造自己,完善自我。我们逐渐
学习自觉独立地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品质和能
力,并且能够提高到具有概括性的个性品质上来分析自己;不仅
分析自己的意志和性格特点,而且还会从思想政治品质上来分析
自己。例如,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立场坚定或立场动摇等等。
? 自我控制能力加强,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现在我们努力主动地按照社会培养目标,对自己的思想、道德、
学习和行为提出任务,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进行实践活动。
小学儿童无论在学习、工作和集体生活上,主要还是依靠教
师和家长的督促和帮助,而到初中,我们不仅感到自己是学习和
集体活动的主体,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面,并在此
基础上逐渐发展起了自我教育的能力。真正产生了了解自己的心
理需要,由过去的被动控制自我、规划自我、矫正自我,开始转
变为主动地控制自我,认真地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和发展
自我。
自我控制有助于我们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完成自我与社
会的同一性、人格的社会化以及调节自己内在的潜能,保持心理
健康的发展。
? 性意识的觉醒
小月和小柯是邻居、同学,小学时,小柯为了表示男女有别,
宁可躲着小月,坐在一起时,也要划条“三八”线,进入初中后,
小柯开始关心小月,还给小月抄了几封“情书”,他们认为自己
是一对“恋人”。但这件事情遭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反对……
进入少年期后,我们的性意识开始觉醒。这是由于性的发育
成熟引起的心理上的重大弯化。我们在两性问题上有了朦胧感与
好奇感,开始由对异性排斥、反感进而发展到对异性的吸引和倾
慕。尤其是少年时,性意识水平低,不能正确地认识两性间的关
系,容易出自好奇和对爱情的向往,采取幼稚、神秘的行为。例
如,朦胧状态下的“狂热初恋”,就带有很大的好奇和模仿成年
人的幼稚性。有的同学又有可能受社会风俗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出现害怕、顾虑心理,或采取其他变向措施(如看黄色书刊、录
像、手淫等),从而产生苦闷、忧郁、焦虑、害羞等心理问题。
久而久之,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或工作。
第三节 青春期的自我危机
青春期时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增长的时期。但是,自我意识发
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自我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挫折。
如果这些矛盾处理得当,便有助于促进心理发展。若这些矛盾处
理不好,则会产生种种心理障碍,严重损伤我们的心理健康。
?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距离过大
“我要当中国的比尔·盖茨!”这是喜爱计算机的纪恽的愿望,
但是在老师眼中,他是个在操场上罚站时也要做小动作的捣蛋分
子,初二下学期,他有三门课不及格,尽管他暑假做了很长时间
的准备,老师还是取消了他的补考资格,让他留级,为此,纪恽
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他想他的梦想是个白日梦,永远也不可
能实现。纪恽的绝望其实来自于他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过
大带来的巨大冲突。
理想自我是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主要包括自我想要达到的目
标以及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的位置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我们在自我意识发展比较迅速,具有了“成人感”的意识,
想要独立,并为自己设计出一个美好的未来和生活方式,试图通
过实践活动完成自己的宏伟蓝图,向世人尤其是家长和同伴宣布
自己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一个孩子。以此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赞
赏、羡慕和尊重等肯定的评价,树立自我形象和自信心、自尊心。
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
我。最初自我是统一的,“我就是我”。但是后来人发现“我又
不是我”,自我出现了矛盾。我们在社会交往中看到,有些人学
习成绩好,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敬重,或者人缘关系好,朋
友很多,大家都愿意和他亲近。通过学校教育或阅读文艺作品,
也知道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英雄模范人物、于是在
自我意识中便产生了“我要像他们一样”,“我要做个好学生”,
“我要成为作家”等等观念。这些关于自我的未来的设想也就是
理想的自我。现实的自我,是指个人当前发展所达到的实际的自
我状态,即自我在能力、品德、业绩等方面的实际表现。
在儿童时期,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虽然也有矛盾,但由
于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较低,还不易发现自我的矛盾,因而也不
会为此感到痛苦。在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显著发展,我们
经常将自我与他人,特别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现实自我和理
想自我的矛盾就突出出来了,如果发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距
离太大,就会感到痛苦和不安,处理不好,可能引发许多心理问
题。
实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统一,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
况,即积极的统一和消极的统一。积极的统一是用正确的、符合
社会发展要求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理想自我,去改正、完善现
实的自我,使个性得到升华。如果理想自我中存在不切实际的成
分(这在我们当中是常常可看到的),则应启发自己实事求是地
校正追求的目标。因为不切实际的、过高的目标,会影响人的信
心,降低人的积极性。
消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降低或放弃正确的理想自我,以达
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有些青少年缺乏改变现实自我的
勇气,为了解除自我意识的矛盾,以“我本来没有想要这样做”,
“我本来不行”等为借口,求得自我安慰,或强调客观原因,不
作主观努力。有的甚至改变现实的自我去符合错误的“理想”自
我,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做了坏事还心安理得。这种消极的自
我意识统一,是个性的退化,危害极大,应尽力防止。
? 自主性缺乏或不足
自主性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个性成熟的
一个标志。没有独立自主性,也就没有责任感,没有主动性和创
造性。
幼儿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渴望自己独立走路、吃饭、穿衣、搬
凳子、开关门窗等,什么事都想“让我来做”,主动地安排自己
的活动。到了少年期,我们更希望成人不要把我们作为“小孩”
看待,处处进行监护,要求听话,不重视他的兴趣、意见和态度。
这一切都是完全正常的。
但是,也有一些同学的独立自主意识很差,对成人、父母、
教师过分地依赖,在没有成人监护的情况下,就害怕发生危险和
遭受失败。这些是在心理上长不大的“孩子”,胆子小,不自信,
在学校里难于适应学习的要求,将来在社会上也很难适应复杂的
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要使自己逐步成长为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人,需要家长和老
师的配合。首先,父母、教师在适当的和安全的范围内逐渐允许
得到某些自由,给予孩子以信任。没有足够的信任感,我们在主
动去做某种事情时,就会犹豫不决。当然在放手让孩子去做事时,
要根据孩子现有的水平,适当加以指导,而不是放任自流。其次,
对自由应有所控制和约束。必要的控制和约束,可以减少失败,
养成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习惯,对于有规律的生活作好心理上
的准备。在任何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中,自由都是相对的,应与
纪律统一起来。只有遵守必要的纪律,才能得到更多的自由。
我们和成人间的冲突,常常是因我们的独立自主要求与成人
的监护、约束的矛盾引起的。当然我们有的要求是合理的,有的
要求是不合理的。但即使面对青少年不合理的独立自主要求,父
母和教师不应该是“暴君”、“独裁者”,而应该是通情达理、
慈祥善意的。不是用强制和压服,而是用婉言规劝,使我们心悦
诚服,这既有利于我们接受正确的意见,又不会压抑我们独立自
主的意识。
? 自我菲薄与自我陶醉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体格、容貌等深感不足,叫自我菲薄
或自卑。有这种思想情绪的人,常常对自己多有不满,觉得一切
都烦人,做什么事都不顺心,周围充满暗淡、沉闷的气氛。
考试不及格、比赛失败、老师的责备、被朋友或异性拒绝等
都可能使我们产生自卑。不少男孩和女孩都为自己的身材、容貌
而感到焦虑不安。男孩子身材不高、发育不良,女孩子身体过于
肥胖,男女青少年脸上出现小疖子和粉刺等,都是产生自卑感的
原因。有的人试图通过穿着打扮、浓妆艳抹等去取得心理上的平
衡,少数人想通过参加团伙,或者采取吸烟、赌博、打架、斗殴
等反社会的行为去引起别人的注意和重视。有自我菲薄或自卑感
的人,往往性格比较孤僻,不大愿意与他人交往。这样与集体疏
远的结果,只会增加自卑。
克服自我菲薄或自卑感的主要方法,首先是正确地分析自我、
认识自我,并且接受自我;其次要多创造成功的机会,树立起自
信心;此外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有利于
社会的学习和活动中去等都有助于克服自卑。
与自我菲薄相反的自我陶醉,是有些人过高地评估自己的长
处和优点的结果。这些人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孤芳自赏,不求
进取。他们也许确实存在某些长处或优点,但由于沾沾自喜,不
愿作进一步的努力,长处和优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 沉迷于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或自我反省是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正确认识自
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是人的认识对象从外部世界转向内部
世界的具体表现。但是,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过分的关注,即沉湎
于自我分析,就有使自己脱离现实、自我孤立的危险。
有些同学在镜子面前消磨很多时间,或者对自己的装束、自
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等过分注意,想得
太多,就会由于过于敏感而使他多疑,患得患失,疑神疑鬼,引
起失眠,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这样的同学应多与他人接触,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使他
从狭小的自我中摆脱出来。
? 极度的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指人在观察事物或考虑问题时,以个人主观图式
去对待有关事物,不能设想他人观点、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
状态。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外部世界的多次接触,逐步形成
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任何人来说,在观察事物或考虑问题的
时候,要完全摆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观点是不可能的,这也不一
定是消极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原有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等有
助于人更迅速、更正确、更深入地认识事物。但是,如果一切从
自己的观点、看法出发,完全不考虑事情的客观性,只要求客观
事物同化到主观观念中来,这就是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或极度自我中心的同学,自以为自己具有无穷
的力量,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无所不能的、完全有能力按照自己
的设想来改造社会和世界,使之达到理想的境界。这种想要使别
人乃至整个社会适应于自己的观点、理想,而不考虑他人的意见、
观点、态度、利益等的自我中心状态,其认识的根源是过高地评
价自己,把个人的观点、利益等摆在不适当的地位。显然,这是
自我意识与客观实际发生偏离的一种表现。
克服自我中心主义的方法,是使这样的同学(主要是高年级
的中学生)回到现实中去,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来检验自
己的理论、观点,发现其缺陷,并正确认识个人力量和集体力量
的关系。
第四节 如何认识和发展自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完全了解自己的确
不很容易。我们认识自己,不能单凭个人的主观印象,而是要在
同别人的相互关系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才能比较客观
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健康成熟的自我意识,是以正确认识自己为基础的。认识自
己似乎是不成问题的。如果问一个人:“你了解自己吗?他会觉
得这个问题是多余的、不必要的,谁会连自己都不了解呢?但是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具体地说,我们经常是通过如
下途径来认识自己的:
? 同别人比较
每当教师发回考试卷的时候,学生不仅对自己得了多少分感
兴趣,而且急切地希望知道别人的分数。因为只知道自己的分数,
还不能断定成绩的好坏。假如自己得了80分,而全班大多数学生
只得了60多分,他就会觉得“我的学习不错”;要是大多数人都
得了9O多分,他就会觉得“我的学习不行”。
比较是人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分
清真、善、美和假)恶、,丑,才能分清强与弱、高与低、先进
与落后等等。同样,人也是通过和别人比较来认识自己的。这是
一种很简便、很常用的方法。
人们从小就养成了同别人比较的习惯。在幼儿园里,孩子们
就被训练比较看谁穿衣服快,看谁的玩具放得整齐,看谁得到的
小红花多。在学校里,比较的空气更加浓厚:谁考试的分数高,
谁坐的姿势好,谁跑得快,等等。中学生在与别人的相互交往、
相互接触以及共同的活动中,认识到别人有什么品质、特征,然
后拿自己的那些品质、特征与之比较,然后才能作出自己比别人
好些或坏些、高些或低些、排名在别人前面或在别人后面等评价。
正是在各种各样的比较中,我们才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
情况,并自然而然地用“我比某人如何如何”的公式,去评价自
己在现实生活中、在集体中的位置和形象,看清自己到底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
对我们来说,比较的对象主要是经常活动于自己周围的人,
即自己的同学。学生的年龄越小,这种倾向就越明显。也有以教
师、父母为比较对象的,但这种情况较少,特别是低年级时。因
为我们与教师、父母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在我们看来,比不上这
些成人是理所当然的,不足为奇,因而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到了
高中以后,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形成,就会自觉或不自觉
地和教师、父母,以及从书本、电影、广播等各方面所获得的榜
样人物的形象相比较。这些形象以理想自我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
头脑中,并且体现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这是我们
个性走向成熟的强大推动因素。
当人们赞扬某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时,常会听到被赞扬的学
生说:“比起×××,我还算不得什么”等等。从和周围的人比
较到与理想的人物形象比较,这是一个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比较虽然是认识自己的重要方法,但通过比较并不必然产生
正确的认识。如果比较不适当,还可产生消极的效果。要是经常
把自己与优秀的、先进的人比,就会觉得山外有山,发现差距,
从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力量;而和后进的人比就会较多地看到自己
的长处,增强自信。这种比较,也可能产生自卑或自满。为了使
比较产生积极、良好的效果,在比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相比较的人之间,必须存在着共同的、可比的因素,也就是必
须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2、 注意比较的条件。例如比较学习成绩时,不仅要看到成绩本
身的多少,还要考虑到造成成绩差异的多方面的原因,如教
师的教学经验和水平、身体健康情况、智力、家庭环境、原
有的基础,等等。如果不考虑到这些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
就很难产生正确的认识。
3、 比较中要着重本质的、重要的特征。如比较品德和智慧,与
比较身材和容貌,前者具有更大的认识价值。但是,如果是
做模特儿,身材容貌又变得很重要了。
4、 比较中既要注意数量。又要注意质量。例如,字写得多的不
一定也写得好,文章写得长的,句子不一定通顺,语法不一
定规范,等等。
5、 既要注意横向比较,又要注意纵向比较。例如,既要和同学
比较,又要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 正确对待自己的短处,避免产生概括性挫折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一个人既不能夸大自
己的长处,也不能把注意力仅局限在自己的短处上,尤其不要产
生概括性挫折的不健康心理。比如,有的学生由于自己某方面的
能力不强,而扩散性地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差,出现以偏
盖全的概括性挫折。在这种心理基础上,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对
自己持全面否定的态度。由于轻视自己不了解自己,总是把别人
的优越之处,看成是自己的低能,于是其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
的束缚,会变得不肯面对现实,作出自暴自弃,甚至危害自己的
行为。因此,要使自我健康发展,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并采取
积极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 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是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之一。俗话
说,旁观者清。自己脸上不干净,自己看不清,因此要借助于镜
子。
首先要注意“镜子“的选择。人是社会化的人,在个体发展
过程中都拥有自己的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我们生活的榜样和评
价自己与他人的标准,如科学家、体育明星等都可能是我们的参
照群体。个性的发展是在经常地按照参照群体所固有的价值定向
和评价立场去矫正自己的行为、想法和评价的过程中实现的,个
性从这些群体的定向和评价中吸取积极的价值和信念,对我们产
生良好的影响,形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
响,甚至走上邪路。
一个人总是需要和别人交往,也不可避免地和别人交往。在
交往过程中,人会经常地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听到别人对
自己的评价。于是,人就会把这些态度和评价当作一面镜子,看
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比如自己为父母所钟爱,为教师
所重视,为同学所亲近,那么这就表示自己具有某些令人喜欢的
品质。如果同学、教师经常推举自己担任某项工作,那就表示自
己具有某方面的才能。反之,如果自己不为周围的人所重视、喜
欢,别人对自己表示厌恶或疏远或公开地批评自己的缺点,那就
表明自己有什么不好的品质。
人的年龄越小,独立地认识、评价自己的能力越差,就越有
借助于别人的态度和评价这面镜子的必要。例如幼儿和小学生,
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就是父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的重复。
就是年龄较大的学生,甚至成年人,虚心听取别人对自己的意见
仍然十分必要。
但是,正像我们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和评价不一定都正确一样,
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一方
面,人的心理都有一定的闭锁性,不可能在一切场合都将自己的
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在别人面前表露出来;另一方面,别人的认
识和评价,也可能带有成见或偏爱,受他们的知识经验、价值观、
情绪、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单靠别人的赞美或批评来
认识自己,就不一定完全可靠。
那么,应该怎样去对待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呢?
1.要特别重视与自己关系比较亲密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如父
母、教师、交往和接触较多的同学,他们对自己比较了解,又无
利害冲突,他们的评价较少偏见。
2. 要特别重视那些人数众多、异口同声的评价。由于每个人
的情况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个人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看法。
如果在某一方面看法一致,则这种看法具有较大的真实性和客观
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真理有时也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起初也只有少数人支持。
3. 既要重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意见,又要重视与自己观点不
一致的意见。人都喜欢听好话,那些赞扬自己的话,以及支持、
符合自己观点的评价,都容易被自己接受,并以之巩固和加强自
我意象。但忠言虽然逆耳,却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更正确地认
识自己。
4. 多和别人交往,让别人更多地了解自己,他们的态度和评
价对认识自己就会具有更大的价值。
? 分析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活动成果
要想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来了解
自己。人对自己活动结果的分析,也是其自我意识确立的途径之
一,因为在活动中,人能展示自身的体力、智力、品德、学识等
本质力量,使自己的内部世界对象化。因此,通过分析自己的活
动情况,就可以了解自己某个侧面的品质或特点。例如,通过自
己解决问题中的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可以
了解自己思维的品质。所以,我们从事多方面活动会使我们以自
己的活动为镜认识自己。参与多方面的活动也是为我们提供角色
扮演训练的机会,使我们在真实的角色活动中认识自己。例如,
让每一个学生轮流当班长、组长、课代表等多种角色,就有助在
其中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价值和位置。
任何活动的成果,都是人的智慧和思想的结晶,它是人的内
部世界的客观表现。因此,通过分析自己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
的成就,以及取得这些成就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可以知道自
己在这一方面、这一领域的能力水平。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
通过分析自己学习成绩,可以了解自己的理解力、记忆力、思考
力的强弱以及主观努力的程度等。通过比较自己各门学科的学习
成绩,可以知道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学
校中还有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如课外科技小组活动、
课外学科小组活动、读书小组活动、游艺活动、体育活动、各种
公益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展示和发展我们的各种兴趣
爱好和才能,培养和锻炼各种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现代教育主
张让青少年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种活动,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发展和
发现自己的才能。
附:小游戏
认识你自己的二十问法
这是帮助你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问你自己10次或20次:你是谁?请你把头脑里浮现出来的
答案一一写出来。例如:我是xx (姓名),我是XX学校的学生,等等。
由于这是自我分析材料,可以不给别人看,所以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
要有什么顾虑。回答每次提问的时间为20秒,如果写不出来,可以略去,
继续往下写。
第二步,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答案的数量和质量。即一共写出几个答案,答案中哪些方面的内容
为多。如果能写。出9~10个答案,则大体上可以认为没有特别的障碍。
如果只能写出7个或更少的答案,则可以认为是过分压抑自己。回答时,
会以感到无聊、感到害羞、时间不够等为借口,不能回答更多的问题。
2.回答内容的表现方式;有三种情况:符合客观情况的,如“我是大
女儿”、“我是小学生”等。主观解释的情况,如“我是老实人”、“我
胆小”等。中性的情况,即谁都不能作出判断的情况。如果主观评价和客
观评价都有,可以认为取得平衡;如果倾向于主观或客观,则不能取得平
衡。在主观评价中,最好是既说到自己好的方面(令人满意的特征),也
说到自己不足之处(不令人满意的特征)。如果只说到好的,会使人觉得
是自满;只作不好的评价,又令人感到没有信心。
3.回答的内容是否涉及自己的未来。哪怕只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如
“我是未来的大学生”),也说明自己有理想和抱负,在现实生活中充满
生机。如果没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则可能说明自己对未来考虑不多。
以上几种方法对于认识自己都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它们各自
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最好是结合起来运用,以便比较正确地
认识自己的真实面貌。
? 实施自我发展教育
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缺乏、思想贫瘠时,才有可能
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用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准则来武装自己,
人们要不断地为自己的发展提出新的需求,产生不断丰富自我素
质的动机,才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改造活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
新要求。
1、正确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对人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对人的各种活动
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正确的自我评价亦是人们健康心理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人们自我认识与自我态度的统一。
自我评价容易出现高估自我或低估自我的倾向。不少同学对
自我高估,给自己提出一些不适当的目标,又眼高手低,最终因
目标无法达到而引起挫折感,但也有一些同学有低估自我的倾向,
导致自我贬低的不健康心理。
在自我评价中还常常存在着一种有利化倾向,即自我评价总
是趋向于对启己有利。例如,在评价自己取得的成绩时,常自觉
不自觉地将其归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在评价自己的失败时,却
有意无意地夸大外在的困难和阻力,以开脱责任,减轻自我的压
力。因此,学会自我剖析,充分利用外在和内在信息正确地评价
自己是十分必要的。自我评价是人在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活
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个人只有正确地认
识和评价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
的关系;才能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
挥自己的潜力。对自我的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自我的健康发
展。过高的自我评价会使自己过于自信,夸大自己的优势,忽视
自己的不足,不能摆正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过低的自我评价会
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导致对个人潜力的怀疑情绪,缺乏自信,
限制人对生活的憧憬,阻碍自我教育的正常发展。所以,实事求
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2、自定义务
通过自我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中的不足,产生自我发展需
要和动机后,就需要制定完善与提高自己的计划,确定自我完善
的发展方向和具体任务。自定义务是以个人积极获取有关周围现
实、自己本身以及自我调节进程的自我信息为前提的。我们可以
通过日记、记事本或简单几页纸的形式分析有关自我信息的内容,
合理运用自我信息,使作出的自我完善计划更符合个性幢康发展
的需要。例如,当记忆力欠发达而且具有明显的运动性质时,同
时认知大量信息将是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记笔记是最适宜的方
法,有助于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并使知识系统化。
3、正确地运用各种自我激励手段,学会自我控制
通过运用各种自我激励的手段,如自我分析、自我鼓励、启
我命令、自我监督等,控制自己实施自定义务计划的过程和方向。
因为人们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要受到主客观环境的影响,需要通过
自我分析和自我报告了解个人在自我完善活动中的真实情况和结
果,并运用自我激励手段强化自我完善的活动,自我命令该活动
顺利进行下去;同时,还要通过自我监督,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删
和行为不要偏离既定的计划,以实现预期的自我教育目标或者使
自己在自我完善中的行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
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培养自觉的自我教育机制,有助于我们
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时,继续保持自我健康发展的可
能性和独立发展自身的能力,充分地完善个性、完善自我。自我
教育不是个人自发的,它作为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发展的内
部力量,依赖于外部的教育影响,因而也要求教师和家长要从学
生的实际出发,指导我们在学习活动、道德教育、性格教育的实
践方向,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
你觉得我不能了解吗?
以至避我如蛇蝎
你以为在黑而长的夜里哭泣的你
我不再呵护么?
给我一个理由,让我不向你接近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gracie.bbs@smth.org]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0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