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择偶心理(二)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May 6 21:29:56 1999), 转信
伴随着青春的来临,爱的精灵就会来到你的会客室,叩击着你的心扉。
青年人情窦初开,感情充沛,思春绵绵。这时,钟情的男子和怀春少
女,都会能他们阅读过的文艺小说中的某一主人翁,电影、电视中的某一
影星,体育运动场上的某一健儿等,作为模特儿,创造性地组成一个异性
偶象。往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某人与自己的理想异性偶象相吻合,
爱的心扉便会油然启开。吻合的部分越多,启开的门缝越大;完全吻合则
彻底敞开。
这种由于一次的邂逅相遇,便为之倾倒,心心相印;甚至某种偶发事
件,亦可唤起爱情,看到一副面容,听到一句谈话,四目相融,便两厢暗
许,谓之"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经由文学巨匠的渲染,确实脍炙人口,令人神往。象《西
厢记》的张生和崔莺莺,象《魂断蓝桥》中的劳宁上尉和演员玛拉,他们
一目定终身,两情暗相许。
类似这样的"幸福"并不多见。众所熟悉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萍水相逢,把余永泽看成是"多情的骑士,有才华的青年",爱上了他,献
上自己的一切,结局还是彼此分道扬镳。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在一次舞会
上与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丽亚邂逅相遇,两人一见钟情,甚至连"闪电恋"
都没经过,就结合了。婚后,娜塔丽亚醉心于社交寻欢,成天向普希金要
这要那,并且不时地要普希金陪她去作客。诗人的天才被一见钟情的婚姻
所窒息,最后连肉体也毁于由娜塔丽亚而引起的野蛮决斗之下。
现实无情地揭穿:人世间许多家庭悲剧,往往就是由"一见钟情"开
始。
"一见钟情",是人际认识的偏见,心理学上叫做"第一印象",亦叫
"首因效应",即与人接触(包括间接了解)时第一次产生的印象,往往会
影响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分别给两组被
试者看一个人的照片,对甲组说"这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
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看后,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这个人的性
格特征。甲组说:"深陷的眼睛里隐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死不悔改的
决心。"乙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深邃,高耸的前额表明了科学探
索的坚强意志。"人就是这样,只要对某事物有了某种意识,那么就越看越
象,越想越是如此。
我国《吕氏春秋》就记载有"亡铁(fǔ斧子)者",说一个人丢了斧
子,疑是邻居小孩偷去,结果看他的走路、脸色、讲话、动作态度,无一
不象是偷斧子的。后来,斧子找到了,再看人家,动作态度,一切的一切,
没有一样象偷斧子的。
人的认识就是存在这样的偏见,"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偏见的写
照。
爱情不是狂热的结晶,而是理解的别名。"一见钟情"只是感情的冲动,
不是理智的爱情。
一般说,人们从相识到相爱,是要经过如下三个阶段的:
开始是"好感"。男女青年对异性的好感,往往是从外部──容貌、体
态、谈吐、举止、风度、衣着打扮等因素所引起,其中尤以容貌和体态最
具吸引力。异性美的吸引,很容易使人产生爱慕之情,甚至可以达到狂热
的地步。宋代翰林学士宋祁的《鹧鸪天》,就写了这个心理:"画毂雕鞍挟
路逢,断肠一声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
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瞧!就这么
一见倾心,跌入情网。
一般说,外部吸引而生的感情,是原始的感情,既脆弱,又容易转移;
不加以冷处理,其香味是不醇的。
中途是"深化"。男女彼此产生好感后,便要求接触。随着交往的发展,
双方互相渗透,不断地将关系向广度深度推移。所谓广度,是指他们的思
想交流和共同活动涉及到社会、人生、个人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如工
作、家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等。所谓深度,是指他们在认识每一个
问题时,他们都触及到双方的心灵深处,而各自又都能不加掩饰地表明自
己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理想、兴趣、爱好等等。
一般说,男女双方在这些方面的共同语言越多,彼此的互相依恋的感
情就越深笃,建立起的爱情就越牢靠。所以,这个阶段亦称认识了解阶段,
是从友情的量变导致爱情的质变。这个阶段如果发展得自然,预后必然美
满;反之,如果造作或一方有意欺骗另一方,预后将极其不良.
最后是"确定"。爱情的归宿,必须以婚姻关系加以确定,取得社会的
承认与保护。然而,婚姻并不只是饮食男女,重要的是双方都得考虑组成
家庭是否合适,其中特别是彼此的性格是否协和,经济是否能独立,构成
家庭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否具备。
性格的协和与否,是一个家庭是否和睦的水平仪。不难设想,如果男
女双方都是支配型的,能结为琴瑟和鸣的夫妻?亦不难设想,如果男女双
方都是顺从型的,家庭生活又将如何开展?社会上这类现象比比皆是,一
个理想的科长,不一定就是理想的丈夫;一个能干的办事员,也不一定就
是意中的妻子。象这样情况,与其结为夫妇,不如作为朋友,各得其所。
青年朋友一谈起爱情,就反对物质基础,认为那有损于爱情的纯贞。
这个主观愿望是好的,然而,"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迅)。所以,
马克思在帮助其二女儿劳拉对未来的女婿拉法格进行考察时,曾在信中写
道:"在最后肯定您同劳拉的关系之前,我必须弄清楚您的经济情况。"我
们生长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主张依赖某种"遗产"或荫庇,而主
张自力更生,用双手去创造、索取,把"幻想天堂"变成现实伊甸园。
因此,幸福的爱情,应当在男女双方产生好感后,必须有个冷却期的
考验。我们知道,理智的爱情,是属于人的精神结构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
它涉及一个人多方面的心理素质。作为恋人,彼此为了准确地分析对方的
心理状态是否适应于拟议中的精神大厦的建设,不能单凭情感的冲动,也
不能凭一时一事作出取舍的判断。因为,即使是一位心明如镜的智者,也
不能一眼看透别人的心灵。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品格和德行、修养和素质,
必须有段相当的时间,从一定广泛的范围内,悉心体察对方多次重复的言
行和平素自然流露的情感。
问题是该考验多长时间和如何考察?这个难于划一,时间以各自的心
理成熟度为转移,以足可无误作出判断为度,马克思的夫人燕妮主张:"当
你打算和一个人共同生活,白头偕老的时候,用五、六年的时间来作巨大
而又必须的考察大概不算长。"考验的方法。应以细心自然观察为佳,那种
恶作剧式的臆造情境折磨对方,只能适得其反。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vilab.hit.edu.cn]
※ 修改:·lovenatural 於 03月16日19:49:00 修改本文·[FROM: 61.180.192.9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