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race (小鼠),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爱的艺术 中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Nov  8 21:52:20 1999), 转信

标  题: 爱的艺术 中 
发信站: 饮水思源站 (Fri Nov  5 19:53:52 1999) , 站内信件

在传授知识方面,我们忘记了对人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教诲,那就是一个成熟的和慈
爱的人的现身教育。在我们自己文化的某些阶段,或者在中国和印度,最有影响的是德
高望重的人。教师不仅或不首先是传授知识,他的任务还包括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的
品质。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点也适用于俄国共产主义,值得钦佩和作为榜样的
人决不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品质。
电影明星,拼音员,一些新闻记者以及政界和经济界的巨头是老百姓的榜样。这些人的
主要资本常常是因为他们能够扬名四海。但尽管如此,情况还不至于糟到使人绝望。如
果我们想一想,像阿尔贝尔特·施沈策尔这样的人能在美国和其他地方出名,如果我们
看到有许多可行的办法,能使我们的青年一代熟悉那些活着的和死去的优秀人物,并通
过这些人了解人能不断完善自己,如果我们想到文学和所有艺术的那些不朽之作,我们
就相信有可能去传授人应该如何清醒地、充满活力地生活。如果我们做不到这点,我们
很可能会面临有一天我们整个的文化传统崩溃的下场。我们的文化传统首先不是以传授
一些思想和知识为基础,而是要传授做人的态度。如果我们的后代不再能经历这~传统
,俄们五千年的文化就会崩溃,即使人们还在继续不断地传授和发展知识。
上面我们分析了在行使所有艺术时必须具备的条件,现在我要谈一下掌握爱情艺术的必
不可少的特殊条件。根据我对爱情本质的论述,获得爱的能力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
白志倾向是人的一种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体验到的现实只是内心活动,主要是他们
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对他们来说,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身是不现实的,只有对他们有利或
者威胁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同自态相反的是客观性,客观性就是对人和事物抱有开放
的态度,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这个意义上的客观性就是能从表面滚入现象核心的现
实主义。同自态相反,客观性的基础不是与外部世界毫无”关系,而是有强烈的联系。
神经病的所有形式是没有客观性的极端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就是对客观事物没有开放的
能力。对神经病患者来说,如果有现实的话,那也只存在于他的内心:就是他的”恐惧
和欲望。外部世界对他来说只是他内心世界的象征,只是他的创造物。我们做梦的时候
,也有类似的现象。在梦里发生的具体事件象征内心活动,即使如此,睡梦中的我们还
是深信梦里发生的事同我们在清醒换患感觉到的现实一样的真实。
但是梦和神经病仅仅是缺乏客观性的极端例子。我们每个人对世界都有一个非客观的图
像,一个被我们的自态倾向所歪曲了的国像。难道还需要我举例说明吗,只要我们观察
自己和邻居或者看报的话,是不难找到这样的例子的,只是由于自恋的程度不一,歪曲
客观的程度也有高低。譬如一位妇女打电话给她的医生,告诉他,她很想当日下午去他
那儿看病。医生说,他今天下午没有空,明天下午才有空。可那个妇女却说:“医生,
可我住的地方离您那儿才五分钟的路I”这位妇女不能理解她住的虽然近可是却不能节省
医生的时间。她完全是从自恋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的:因为她节省了时间,所以医生也节
省了时间。对她来说“我”是唯一的现实。
不那么极端的例子——或者也许仅仅是不那么明显而且——常常出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真不知有多少父母首先感兴趣的是他们的孩子是否听话,是否使他们高兴等等,而不
是孩子自己经历了些什么,是怎么经历的——当然这些经历与父母无关。真不知有多少
丈夫认为他们的妻子很专横,实际上是由于他们自己同母亲的幼稚的联系而把妻子的每
一个要求解释为是限制他们的“自由”。真不知又有多少妻子认为她们的丈夫无能或者
软弱,而实际上仅仅是因为丈夫不符合她们童年时代想像中的光彩夺目的骑上啊!
对其他民族缺乏客观性就更常见,也更具有危险性。一个民族会突然地把另一个民族看
成是劣等的和敌对的,却自认为本民族体现一切优秀的和高贵的品质。敌人的行为用一
种尺度衡量,而自己的行为却用另一种尺度衡量。甚至敌人的善意举动也被看作是险恶
用心的产物,只是为了遮住我们和世界的眼目而已,可另一面又用高贵的动机来为自己
的坏行为辩护。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一定会得出下
列结论:客观性是例外,而不同程度的自态是常规。
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专,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我们只有摆脱了童年时
代安囫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有客观性和运用自己的理智。
这在爱的艺术的实践上表现在: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能不断培养自己的谦
恭、客观性和理智。我们应一辈子为此而努力。谦恭和客观性同爱情一样不能只限于生
活的一些范围。如果我对陌生人没有客观的态度,那我对自己的家也不会真正客观,反
之亦然。我想学会爱的艺术,我就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力求客观,并且能注意到在什么
情况下我没有力求客观,并对此保持清醒的态度。我应该努力去认识~个被我的自态歪
曲了的人的形象同这个人的实际面目,也就是同我的利益、困难和恐惧无关的实际面目
之间的区别。有无客观性和理智是学会爱的艺术的一个关键性条件,人们应该对所有与
自己有所接触的人都能保持客观和理智。如果我们只对所爱之人保持客观,而以为对其
他人就不需要有客观性,那我们很快就能发现我们既不能处理好自己同所爱之人的关系
,也处理不好同其他人的关系。
爱的能力取决于我们本人成熟的程度,以及在我们同世界和同自己的关系中能不能发展
一种创造性的倾向。这种脱离自己的过程、诞生和成熟的过程需要另一种品厨作为必不
可少的条件:那就是信仰。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
什么是信仰,难道信仰就一定是信仰上帝或者别的宗教教义,倍仰是否同理智和理性的
思考对立,信仰是不是只是一种无法证明的没有根底的知识呢,首先应该区别合理的信
仰和非合理的信仰。我理解的非合理信仰是指服从~种非理性权威的信仰(信仰一个人
或者一种理想人与此相反,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
。合理的信仰首先不是增仰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确认,这种确认是符合建筑在自己真实
经历上的坚定的信念。信仰是全部人格的一个性格特点,而不是同某些被看作为对的思
想内容有关的亲西。
合理的信仰牢牢扎根于创造性的智力和感情的积极活动。在理性的思考中,看起来似乎
没有信仰的位置,但合理的信仰却是思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譬如说科学家如何才会
有新的发现呢?他难道仅仅进行一个又一个的试验,汇总一个又一个的事实,却对他想
要发现的东西没有一个设想吗,靠上述这种办法获得重大发现的例子是很少的。人在每
一方面的奋斗都需要创造性的思考,而这一思考的过程都是以人们称之为“理性的灵感
”为开端的——这种理性的灵感就是对过去所作的研究、批判的思考和现自的全面总结

在科学的历史中,为信仰理智和理性的灵孩而奋斗的例子不胜枚举。哥白尼、开普勒、
伽利略和牛顿都充满着对理智的不可动摇的信念。为了这一信念布鲁诺救活活烧死在木
柴堆上,斯宾诺莎被他的宗教团体开除。从有一个理性的设想到形成一个理论,这一过
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有信念:相信“e己的设想是一个合理的、值得追求的目标,以及
相信得出的报理或者理论,即使它们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这一信念是以自己的经历
、对自己的思想、观察和判断力的坚信不移为基础的。不合理的信仰意味着又相信权威
或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合理的信仰是产生于一种独立的信念, 相信自己创造性的观察和
思考——尽管大多数人的看法与之不同。
思考和判断不是人所能经历的、体验合理信仰的唯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范
畴内,信仰是真正的友谊或者爱情的不可缺少的特点。相信一个人意味着了解这个人基
本态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了解这个人的挂心或者他的爱。我这里本是说,我相信的这
个人不可以改变他的看法,而是指他的基本动机保持不变。譬如,他对生命和人的尊严
的尊重是他自身的一部分,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在同样的意义上,我们也相信我们自己。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意识到我们人格的核
心,这一核心是不可改变的,在我们的一生中尽管情况在不断地变化,我们的观点和感
情也会起变化,但这一核心始终存在。这一核心是存在于“我”字后面的现实,我们对
自我一致的信念就建筑在这一个核心上。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我们与自己是一致的感
觉就会受到威胁,就会依附于他人,而他人的看法就会成为我们体验自己同一的基础。
只有相信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对别人忠诚,因为他自己就能作出保证,他将来会保持不变
,他将来就会如同他今日许诺的那样去感受,去行动。相信自己是我们能作出许诺的先
决条件,如果人的定义正如尼采所说是因为人有能力许偌,那么信仰就是人的生存的一
个条件。在爱情方面,就是要把相信自己的爱情并相信这种爱情能唤起别人的爱以及相
信这种爱的可靠性看作是爱情的基本条件。
相信他人的另一方面就是要相信他人发展的可能性。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母亲对她的新生
儿的信念:她相信孩子会活下去,长大,学会走路和说话。由于孩子的发展很有规律性
,所以似乎就不要求人们对此要有信念。但是孩子将来是否能爱,是否幸福,是否能发
展理智以及是否有特殊才能,是否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或才智出众。由于并不知道这些
可能性是否能实现,所以情况就不同了。应孩说,在有条件发展的情况下,这些可能性
是种子,会开花结果。反之,如果不具备发展条件就会枯萎。
一个重要的发展条件就是,在孩子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应该相信孩子有这些发展的
可能性。是否有这信念就构成了“教育”和“影响”之间的区别。教育是同帮助孩子实
现他发展的可能性的任务一致的。同教育相反的是影响,影响就是缺乏这一信念并且相
信只有成人在孩子身上灌输他认为合适的东西以及扼杀他认为不合适的东西,孩子才会
成长为一个规规矩矩的人。对机器人是不需要有信念的,因为机器人不具备可以发展的
生命。
相信他人的顶峰是相信人类。在西方世界,这一信念在宗教语言中表现在犹太——基督
教的思想中,在世界范围内突出表现在近一百五十年以来的人道主义的政治和社会学思
想中。同对孩子的信念一样,对人类的信念也建筑在这个设想上,那就是:在一定的条
件下,人类有能力建立一个以平等、正义和爱为原则的社会制度。迄今为止人类没有做
到这点,所以就需要有深倍人类能做到这一点的信仰。但是同每一种理性的信念一样,
这一信仰决不是相信会出现奇迹;它更多的是以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为基础、以及以每
个人的内心经历、对理智和爱的体验为基础。

--
※ 来源:·饮水思源站 bbs.sjtu.edu.cn·[FROM: 202.120.12.1]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gracie.bbs@bbs.sjt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61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