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venatural (帅男久不见美女开始觉得恐龙美☆无忌),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爱情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16日20:54:55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爱情心理与婚姻悲剧(序言)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May  6 20:57:48 1999), 转信

【 原文由 since.bbs@bbs.gzsums.edu.cn 所发表 】 
发信人: She (她),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爱情心理与婚恋悲剧(序)[转] 
发信站: 杏林站 (Fri Jun 27 13:34:04 1997) 

很久以来,就想写一篇关于爱情心理运作机制的文章。也许是从初次接触弗洛伊德的《 
爱情心理学》开始,我认识到这个问题未可等闲视之;当我的初恋以悲剧告终后,我更认
为 
把爱情这个千古之谜的深层挖掘出来,让朋友们都能以清醒些的态度理解对待它,或者会
有 
助于减少覆辙的悲剧,开辟有利于爱情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初写本文时的目标构思是如此,但我知道使用精神分析手段研究人类的心理动力机
制时 
,如果决心忠于事实,恪守价值中立的原则的话,常常会产生某些惊世骇俗的结论,令人
无 
法轻易接受。幸而激进的精神分析运动虽在这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分崩离析,派别林立,
却 
在一个基本原则上达成一致——在人类心理和社会结构方面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被认为是理
所 
当然的——这大概也是分析运动带给人类的最大的贡献之一。精神分析学者们正是承继着
这 
种“怀疑一切”的激进传统不断地在临床分析、调查研究中根据新的事实修正和发展完善
分 
析理论,同时深化着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认识,改变现代文明世界的文化意识。英国精神分
析 
学者亚当·朱克思先生在他的一本新著作《扭曲的心理》中对家庭暴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
探 
讨,我是在读该书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文中多处引用了原著的材料,在此谨向亚当·朱克
思 
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文所述内容对今日父权体制下妄自尊大的男性“尊严”是一个重大的讽刺与打击
,凡 
是承受不住因了解事实真相而可能产生的焦虑与绝望感的男人以及企望继续沉浸在浪漫爱
情 
梦幻的蜜汁中的女人敬请跳过这些文章,勿来自寻烦恼。倘若您勇敢地读完全文,我佩服
您 
强烈的求知欲与非凡的耐心,可惜不能担保您从本文获得的一定是收益,也许最终您也会
发 
现,只有回想起弗洛伊德的那句名言可以给您和我一点苦涩中的安慰——真相将使你自由
。 
被浪漫圣洁的光辉笼罩着的男女爱情自有文字以来一直是最美丽动人的文学主题, 
才子佳人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咏颂。然而古今天下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生活 
在美满和谐的爱情中,又有几人透彻地理解两性恋爱的本质呢? 

       弗洛伊德那句道破真谛的话“爱情是一种神经症”听起来不免有几分怪诞,却早 
已不陌生。不论是亲生经历过恋爱,或是从言情作品中得来这方面知识的人,都很清 
楚爱情心理运作中的“理想化”机制——“情人眼里出西施”。由于这种“理想化” 
机制的作用,陷于情网中的人会高估对象的价值,使意中人在自己的心目中变得完美。 
凡与这种高估相抵触的事实都将拒不面对,对象的一切缺陷要么就视而不见,要么就 
认为它无足轻重。而且绝不听从别人的理智劝诫,其偏执的程度可与“妄想狂”相媲 
美。所谓爱情的浪漫状态正是这种“理想化”的产物。弗氏因此得出结论“恋爱是两 
个幻想的交换”。 

       身为年青男人,我对女性爱情幻想的本质了解得很肤浅;而遗憾的是弗氏的精神 
分析理论受其男尊女卑的传统保守思想的不良影响,在论述女性心理结构与精神发展 
历程时充斥着明显的性别歧视论调,这当然背离了其一贯强调的科学中立立场,也与 
之后的许多调查研究结论大相径庭,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弗氏本人在晚期也向这方面 
提出了质疑)。故本文将不涉及女性在爱情中的精神状态的探索,论述的重点放在对 
异性恋中男性爱情心理动力机制的探究上。 
      男人为什么会对自己钟意的女人产生幻想呢?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理论在剖析 
这方面的问题时有相当透彻地阐述。弗氏的研究表明,成年男人的“初恋”实质上是 
其婴幼儿时期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的一次翻版。每个男人都在未来的伴侣身上 
寻找记忆中的母亲。男人投放到其恋人身上的幻想其实就是婴幼儿时期的好妈妈的形 
象——不良特征尽数摘除的理想化形象。 
       在婴儿与母亲相处时,只要有好妈妈存在,一切都是美好与安全的;而一旦母亲 
消失了,世界就会变得可怕、不安全,因为满足婴儿的需要、保护他的母亲的离开意 
味着全部美好的消失。因此,对恋爱中的人来说,每一桩离别都是痛苦的经验。 
       婴儿强烈爱慕母亲,害怕被母亲抛弃,因此就想要把母亲融入己身,吃掉她,永 
远把她据为己有;但同时,在表现出这种强烈爱意的吞食企求时,婴儿也会产生极大 
的焦虑——害怕被母亲吞食。婴儿在把好妈妈理想化时,力图否定令他产生施虐欲的 
被吞食恐惧,这个过程一直压抑在潜意识中。在成人爱情的理想化过程中,总少不了 
否认自己的被剥夺感与强烈、可怕的迫害欲。施虐欲越强烈,理想化的程度也就越高。 
一个把爱情高度理想化的人,会以身殉情,并且恐惧愤怒出现——这种恐惧可能意味 
着被压抑的施暴冲动与迫害焦虑可能将(或已经)浮现。 
      

就某方面来说,成人把对象理想化的原因和婴儿把母亲理想化的原因是一样的—— 
由于自身存在毁灭对方的冲动,为了摆脱这种冲动所带来的负罪感与无力感,因此把对 
方理想化。理想化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丧失自信,因为人在理想化的过程中会把自我之 
中所有好的部份,值得喜爱的部份全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他造就了一个偶像,于是他 
越来越怕失去对方,因为对方一旦离开就会把他自我中最珍贵的部份也一并带走。无疑 
的这种感觉是原始而复杂的,确也是每对浪漫恋人都有的。 
由阉割情结导致俄狄浦斯情结的瓦解是男性一生中遭受的最大的情感创伤,这是男 
人脱离母亲、独立面对世界的必要条件。但这也同时使他失去了完整性,失去了一个能 
补全他,而且外在于他的某物或某人。拉康(1977)指出,婴儿以后会寻找那个不知在 
何处的“外异者”,这是源于快乐感的失去,可是却注定失败的寻找。这种追寻“外异 
者”的欲望,其唯一目标就是成为那个外异者的唯一的欲望对象;可是我们只要稍微想 
一下就能知道,如果婴儿自体之外真有一个具有所有理想特质(就婴儿的幻想来说)的 
外异者,那么这个外异者本身将不需要另一个外异者。可是事实是,男人都是以这种外 
异者的幻想为基础构建心目中的恋人形像。就男人而言他们的欲求就是把那个外异者 
——女人——化入己身。大多数的人只是感到受某种欲求所驱使,去填补母亲(此时代 
表的是无边的快乐感)离开后所留下的空缺,也就是填补基本一体感失去后留下的空洞。 
男人因为在爱情中重新发现好妈妈而欣喜,除此之外,他还努力保持爱情的完整,甚至 
是尽全力保持爱情的纯洁无瑕。从我们的经验(多少都有些苦涩)来看,这项工作有时也
会 
磨蚀掉人的勇气。即使排除两人因熟识而带来的影响,要保持爱情的纯洁与热情似乎是一
件 
不可能的事。就大多数男人来说,这种努力全逐渐变质,到最后与其说是保持爱情,倒不
如 
说是克制自己的施虐欲。 
保持爱情为何会如此艰难?为什么这方面的失败会逐渐显现在两人关系中?难道处于这 
场恶运之中的人就没有其他的实际选择吗?就外在来看,男人会无法保持爱情,无法阻止
迫 
害感的萌生,不是因为对方不努力争取达到他的期望值(不过男人都会这么说),而是因
为 
他的各项期望之间本身就有矛盾,而且有些期望根本就是不可能做到的。没有一个女人能
达 
到“完美妈妈”的标准,若要做到,她至少得具备读心术,在男人的要求或欲求出现之前
( 
通常是在男人觉察到自己的欲求前)就做好准备。就算她愿意而且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她
还 
必须愿意压制自我的主体感,完全屈服于对方的需求,只为满足他的需求而活着。 
许多女人(或者说大部份女人)都试过这么做,可是无论怎么努力就是无法令丈夫满足。 
因为男人幻想中的公主应该能够补全他的不足,不费什么工夫就能完全消除他的“存在的
孤 
独感”。以下列出一些主要幻想的内容,这个表当然绝对不周全,而且内容多是老生常谈了
。 
但这些项目足以代表一个男人在爱情关系中的情感考虑,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 
公主 矛盾 
我要一个坚强,自主的妈妈 我要一个依赖的小孩,这样她就不会抛弃我 
我要一个处女,没有自己的性欲求 我要一个荡妇 
我要一个聪明的女人,有自己的想法 我要一个事事顺从我的女人,不会拿自己的 
想法来烦我 
我要一个漂亮的女人,随时能激起我的性趣 我希望她不知道自己的美丽与性欲 
我希望她能把食衣住各方面管理得井井有条 我希望她在管理好所有事之后,还像是刚刚 
从美容院出来一般的光鲜亮丽 
我希望她为我生小孩 我不希望她变成一个妈妈 
我希望她认为自己没有我就活不下去 不希望她让我有被套牢或该对她负责的感觉 
我希望她认为我没有她就活不下去 也希望她还相信我可以转头就离开她 
我希望她能满足我的需求,呼之则来, 我也不会提出任何要求,从来不会以为我 
挥之即去,她还觉得很高兴 需要她,也不会因为我不需要她而不高兴 
我希望她相信两人关系就是要终身相许 也希望当她知道我并不一心一意对她之后, 
  还能笑口常开 
我希望她经得起我的憎恶 可是我看到她自愿低声下气,做得不好就愧 
疚的模样就讨厌,我不喜欢她这一点 
我希望她永远爱我,不管我做了什么 可是她不要妄想我会给她无条件的爱 
我希望她渴望被拥有,我觉得她该怎么做,该做些什么,她就去做,不会有反对意见。 
一个成年男子并不需要因为具备这些想法而承担什么责任。更为悲剧的是,许多男 
人明明知道这些要求不可能实现,也看到妻子因此受折磨,却还是重蹈覆辙。这些矛盾 
的产生是因为男人害怕依赖与承诺,恐惧自身的孤独与脆弱;可是另一方面,男人又很 
想离开母亲,长大成人,以挣脱这种感觉,却又害怕自己不够成熟,无法实现目标。他 
渴求安全感,这种欲求源自于他婴儿时期时未完成而又无法完成的欲求。另一方面他也 
希望能挣脱这些欲求。他对这两方面是同样的恐惧而又无奈,因为这两方面都扎根于无 
意识的深渊,不是他软弱的自我能够抗衡的。总而言之,男人被困在这些欲求与恐惧之 
中。在这些对女人的矛盾要求下,暗藏着种种的冲突,使得男人无法和女人达成真正的 
亲密,因为他提出来的条件苛刻得不可能实现,在他面前没有任何女人能够及格。这种 
结论看起来很奇怪,不过却恰是男人希望得到的或者说能够得到的。如果我说男人反复 
无常,相信许多女人都不会觉得惊异。 
我们可以说,每个男孩第一次爱恋女人(俄狄浦斯情结)的经验都是一项严重的挫 
折,小孩总是败方,弗洛伊德甚至得出结论:成年男性的一切神症和精神病都可以追究 
到其婴幼儿时期的致病根源——恋母情结及其瓦解。男人从来不会完全信任女人。不信 
任的背后是一个幻想:有个比我更有男性气概的男人挡在我面前,那个人就是父亲。这 
是恋母情结瓦解的残留——母亲爱父亲更甚于爱他——而且是每个男人都有的,男人因 
此得到一个控制女人,束缚女人(也就是不让她见到幻想中的父亲)的理由。 

一般来说,男人不但希望女人服侍他们——喂养、照顾、打扫,还希望她们能成为 
满足他们自恋需求的人,给男人感情、奉承、称赞等,以巩固他们的自信。这些期望受 
到社会的建构与加强。 

男人的对象选择实际上是依赖型的,女人则被要求成为满足男性依赖的人(不过弗 
洛伊德没有说得这么直接了当)。这种出自“依赖”考虑的对象选择源于男人矛盾期望 
中“渴望被照顾”的部份。这部份期望源于自于婴儿时期与好妈妈相处时的经验:被婴 
儿理想化的妈妈(好妈妈)维持了他的存在,给予他生命与滋养。这个妈妈是不求回报 
的妈妈,无条件提供婴儿生存与成长所需的根本必要性(当然还不止于此)。男人的幼 
稚依赖经常使得男人用尽一切办法强迫女人变成公主。举例来说,他可能会很神经质地 
紧抓住理想化的幻想意象,不肯松手,看见对方的实际样子不符合理想化意象时,宁愿 
郁郁寡欢,也不肯面对自身压抑的嫌恶感。 
爱情以真正的浪漫期(有人说是假象期)为开端,在这个阶段时,对方的性格与外 
貌全被估价过高,这种情形可能会持续好几年,能否持续下去就看男人保持公主幻想的 
欲求够不够强烈;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取决于他感受到的内在威胁强烈到何种程度,男 
人感受到的内在威胁(幻想意象的)越多,他就会越发不择手段以操纵对方,同时也会 
觉得自己一定要尽全力否以消极的感觉。这种反应的一个极端表现是反复追求爱情,这 
种男人会怀抱着热情,一再爱上女人,可是这种恋情的发展速度和消散的速度是一样的 
快。这种男人无法忍受亲密的关系,只要他的幻想出现受挫的信号,他的感情就会瞬时 
蒸发消散。导致感情之焰熄灭的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他知道了对方终究是个外于自己的 
个体。另一个极端是完全避免和女人建立关系的男人,因为他们害怕进入关系后会萌生 
出憎恶感,光是这个焦虑就令他们应付无措,他们只好避而远之。当然,绝大多数的男 
人都没有走入极端,他们在这两极之间摆动,时而纵情,时而逃避。在爱恋中的激情被 
现实的压力粉碎后,男人会一反温情的面孔,从抱怨妻子“唠叨”、“叽喳个没完”, 
到遇一丁点小问题(如饭菜没做好)就大发脾气,甚至动用暴力殴打虐待妻子。英国的 
女性援助联盟(Women's Aid Federarion)在调查研究后指出,无论是初婚或再婚,虐 
待与伤害的情形都一样严重。事实上,大量证据表明,在初婚中有暴力行为的男人,就 
算到了第二次(或第N次)的婚姻,也还是一样使用暴力。这个证据不但反驳了男人的 
自我表白:我第二次选择时比较实际;也点明了男人的幻想不仅难以根除,而且似乎一 
定会表现出来。 


    《女性:世界报告》(Women: A World Report) 指出情绪失常的末婚女性比率比已婚
女 
性少得多,终生不婚的女人平均寿命比已婚女性要长得多,男人的情形则恰好相反。可见
, 
激进的女权主义人士指责婚姻害死了女人是不无道理的。在预示/革命派女权主义者的眼
中 
“爱情(女性欲望的构建)是男性异性恋意识形态的基石,异性恋意识形态则是男性控制

          性性欲的基本架构原则。所以有意见认为,爱情是男人有史以来最恶劣的骗术
之一。 
      精神分析实践发现,人在婴幼儿时期是双性的,在心理结构上一开始并无男女之分
,生 
物结构上的雌雄之别不能自然而然地决定后天心理结构上的男女之分。男女两性心理的架
构 
是由家庭、社会环境完成的。在一个异性恋意识形态当道的世界中,小女孩在前俄狄浦斯
阶 
段的企求——成为母亲的欲望对象——并不可能实现。然而在她的性欲形态与性别认定完
全 
     转向而符合传统的异性恋性形态前,她还有好几年挣扎的日子。在这段时间中,她会
不断挣 
扎翻滚,因为她必须把身为女人的意义内在化,了解并接受与众不同时会遭受何种社会力
量 
的压制(例如青春期阶段的同性恋欲望常受到强力压制)。世界各地的女人都被教导要安
分 
守己、任劳任怨,毫无疑问,小女孩会渐渐撤回自己的侵略性以适应男人的要求,这显然
是 
社会架构女性行为发展最重要的单一因素。在被动/受虐与“女性”等同,主动/施虐与
“ 
男性”等同,由男性意识一手创建操纵的经典分析理论透过“被阉割(残缺)的女人/有阳
具 
(健全)的男人”这个两分概念的串连之后,社会成功地将贬抑蔑视女性特质、男性至上优
越 
的思想观念普及人心,使得女人不得不学会顺应男人的要求、期望男人折磨,变成一个能
挑 
起男人欲望的玩物,尽自己一切力量加强男人的自信,并且相信这就是世界运行的法则。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0.46.67.1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