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第一章:血型与气质(上)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y 14 22:01:57 2000), 转信

  第一章  血型与气质
                  一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芸芸众生,也是各具特色。在生活中你会看到,年龄相仿的一群
人,却是那样的不同,有的活泼热烈,开朗大方;有的则文静内秀,稳重优雅;有的热情豪
爽,善交四方友,有的却冷静孤僻,喜欢宁静独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们之间如此的不同
?答案是个性的差异,是个性决定了人的独特风格。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总体上的、具有稳定性的精神面貌,它包括先天和后天两部分。
先天的遗传的部分称作气质,后天受环境、教育、经历等影响形成的叫作性格。换句话说,
气质是本质的、本能的,难以改变的;而性格是后天通过学习和体验获得的,是对先天的扬
弃。气质是性格的生理基础,性格在一定的气质上发展形成。它们相互牵制,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共同决定着人的风貌。
  正因为气质是本质,非常重要,对它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气质的
学说,影响最为广泛,被当今心理学界所普遍认可的,是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体液
说。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身体内部具有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这是人体的
自然属性,既可因之患病,也能因之健康。最有利于健康的,是这些体液在比例、性能、分
量的协调上,达到充分混合的状态。他又进一步提出,体液混合的程度决定气质。根据他的
分类法,人们的气质可分为四类:
  多血质:开朗;黄胆汁质:性急;黑胆汁质:抑郁;粘液质:迟钝。四体液的说法早已
被近代解剖学否定,但体液说一直仍占据着气质学说的统治地位。
  此外,还有库列奇曼博士的三分法,把人分为分裂质(孤僻气质,瘦型)、躁郁质(躁
郁气质,胖型)和粘液质(癫痫气质,肌肉型)。席尔坦博士的三分法,分为内脏型、体组
织型和脑组织型,等等。
  总结以上这些分类法,都是希望从人的体质中找到气质的确切成因,从而对气质进行准
确合理的分类。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学说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二
  1901年,奥地利威恩大学的卡尔·兰德斯太纳博士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了AB
O血型系统。兰德斯太纳把从二十二个健康人身上抽取的血液分离出各种血球和血清,当他
逐一地将它们混合的时候,发现有的血球碰到某种血清就会聚集。他汇集了当时的实验结果
,成功地将这二十二个人的血液分为三种类型,取名A、B、C,C型就是现在的O型。第
二年,他和另一位研究者又发现了不属于以上三类的另一种类型的血液,这就是现在的AB
型。由于血型分类在临床上的重大意义,兰德斯太纳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奖。
  关于血型的微观解释,现在已经弄清。我们知道,血液里红血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向
全身输送氧气。红血球表面生长着上百万根毛状物质,而决定血型的,正是这种毛状物。具
体说来,毛状物的顶端有NI乙酰基半乳糖胺这一物质的是A型,有半乳糖的是B型,两种都
有的是AB型,有岩藻糖的是O型。
  岩藻糖不只是O型有,A型、B型的红血球里也有。这种岩藻糖的顶端再附有NI乙酰基
半乳糖胺的就是A型,附有半乳糖的就是B型。因为哪种血型都一定含有O型的物质岩藻糖
,所以一般认为O型是各种血型的基础。而红血球的毛状物顶端究竟附有哪种物质,却因每
个人的遗传因子不同而不同。
  血型分类的重大意义首先来自临床输血。其次可作为亲子鉴定的辅助手段。我们知道,
在血型的遗传中,O型是隐性基因,而A和B是显性基因,这样根据父母双方的血型,就可
推断出孩子可能的血型,详见下表。
  父母的血型(不分次序)       孩子的血型
   O+O                O
   O+A                O、A
   O+B                O、B
   O+AB               A、B
   A+A                O、A
   A+B                O、A、B、AB
   A+AB               A、B、AB
   B+B                O、B
   B+AB               A、B、AB
   AB+AB              A、B、AB
                  三
  首先意识到血液和气质有明显的关系,并致力于这一研究的是日本学者,东京大学心理
学系毕业的科学家古川竹二,他当时是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御茶之水女子大学)的教
授。
  古川从家人和亲近人们的日常言行,注意到血型与气质的关系,然后按各个年龄段、各
类职业,对一千二百四十五人进行了实验与观察,在1927年的心理学研究会上,发表了"古
川学说"。
  "人因血型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气质。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气质。"古川学说这一新
颖的立论以及血型与气质的奇异关系一下子引起了轰动,影响到全日本。这一学说的影响也
波及到医学和教育界。舆论界沸腾了,赞同与反对两种意见纷纷发表,一时成了社会问题。
古川学说作为一项有魅力的研究,对普通人们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不过很遗憾,古川学说受到心理学界的专家们的蔑视,把它视为"非学术问题"而全盘抹
杀、否定。学术界把古川学说视为毒害社会的邪教,几乎不为之创造学术讨论的阵地,在冷
笑和非难中埋葬了古川学说。古川是在失意中度过晚年的。
  二次世界大战后,关注古川学说,确认血液和气质的关联,并最早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是
日本现代心理研究会会长目黑宏次和目黑澄子夫妇二人。他们身边有不少从事调查研究方面
的得力助手,逐渐组成了一支研究队伍。经过长期专门、热心的研究,他明确提出:"我相
信即使古川学说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也不愧是优秀的、难得的、日本人引以为骄傲
的先驱。他的研究是独创性的。在古典医学中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有同样的说服力和地位
。"并且,他在实践中修正发展古川学说,使之成为面目一新、卓越的目黑学说。
  目黑学说的核心,就是他提出的"不同的两种血型气质间,存在着强弱关系。"目黑先生
对此作了如下说明:我在研究的同时,接触了许多人,他们对我的态度,根据血型各有不同
。我是B型,和A型人接触,对方真是甘拜下风,和O型人接触则有点压抑。由此,我设想
有A型->O型->B型->A型这种循环关系。
  通过这个设想来观察一下人际关系,为什么人们有时会表现得跟平时完全相反这一问题
,根据循环关系说解决了。在这方面他超越了古川学说的局限。
  一个人由于接触的对方不一样,常常会出现正相反的感觉,有时感到压抑,甚感无地自
容;有时则感到很痛快,可以畅所欲言。在各自的血型之间,有着和在动物世界可以看到的
自然组合同样的循环关系。
  古川学说认为A型人顺从听话,B型血人很快活,O型人意志坚强,因为他把这点绝对
化,因此一旦遇到例外,就无法说明原因,而被人批评。而目黑学说,则克服了这一弱点。

  1973年,目黑宏次的弟子铃木芳正出版了他的《A型血人》一书,提出"铃木BN法
",从而把血型的研究又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铃木芳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进近代心
理学的方法,以充分的心理检查结果为实证,从更科学的角度,总结性地证明血型与气质的
关系。所谓"BN",即血液、本性(Blood,Nature)的意思。
  铃木芳正对许多人进行了智能、性格、职业兴趣、精神健康度和性度检查,通过对这些
检查结果的归纳综合,推导出了血型与气质关系的一般规律。在这五项检查中,特别能代表
铃木学说成就,也是本书要特别介绍的是性格与性度的检查。
  在性格检查中,铃木将性格分为孤独性(社交性)、思考型(行动型)、自卑感(优越
感)、神经质(轻松感)、情绪稳定性(变易性)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分为从1到7的七个等
级,首次采用量化的方法对人群进行调查。下面是对每个维度的解释说明:
  孤独性:少言、消极、平静、节制、踏实
  社交性:爽朗、积极、能干、适应性强
  思考型:重理论、自恶感、自我反省、责任感强
  行动型:客观、实干、果断、好说教、重发展
  自卑感:自责、负罪感、过低评价自己、不安
  优越感:责怪他人、转嫁责任、自信、自负
  神经质:谨小慎微、有洁癖
  轻松感:不拘小节、乐天派、毛手毛脚
  情绪稳定性:慎重、感情不外露、平稳
  情绪变易性:坦率、敏感、易变
 
  评分标准:
  每个维度的两个极端分别为1分和7分:
(1)极度孤独1  极度社交7
(2)极度思考1  极度行动7
(3)极度自卑1  极度优越7
(4)极度神经质1 极度轻松7
(5)情绪极度稳定1情绪极度变易7
 测试结果如下:
 A型:34444
 B型:56454
 O型:65444
 AB型:64663
  性度检查指的是心理学上的男(女)性特点,主要是评价性格、感情、情绪、思维方式
、兴趣等内在特征的性度,而不包括生理方面的特点。铃木设计的表格分为愤怒、恐怖、嫌
恶、同情和邪恶五个维度,检查结果如下:
  作为女性来说,女性度的顺序是:(1)AB型 (2)B型 (3)A型 (4)O
型。
  作为男性来说,男性度的顺序是:(1)B型 (2)O型 (3)AB型 (4)A
型。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10.78.146.14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9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