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第五章 捷足先登:冯特(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pr 9 19:10:59 2004), 站内信件
孔维特楼上的稀奇事
如果我们在想象中参观冯特实验室,不管是早期的单间还是后来的套间,观察他们
进行的实验,我们会觉得这些实验稀松平常,至多也只算得是一些不足称道的精神现象
;我们通常认为人类心理学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些领域——认知、思维、语言技巧、情感
和个人间的关系,他们一样也没有探索。
我们看见冯特的学生,偶尔还会碰到冯特本人,花费数小时的时间听节拍器,他们
以各种速度开动节拍器,从非常之低到极高不等,有时候几拍之后就停下来,有时候又
让它拍好几分钟。听节拍器的人每次仔细检查他们的感觉然后报告他们的意识反应。他
们发现,有些条件是愉快的,有些不愉快,快节拍引起激动的感觉,慢节拍引起放松的
情绪,每次嗒地一响后,他们会体验到微妙的紧张感,之后又有极微妙的放松感。
这种看上去无足轻重的练习是一项严肃的事业,它在培训冯特所称的内省。他用这
个词表示与自苏格拉底到休谟以来的哲学家们经常进行的内省十分不同的东西,它由对
他们的思想和感觉的思考构成。冯特氏内省是准确的,有局限的和受控制的,它局限于
冯特称作灵魂生命之“要素”的东西——由声音、光线、颜色和其它刺激引发的直接和
简单的感知及感情。实验者提供这些刺激,并观察受试者的视觉反应,当受试者集中注
意力到感觉和感情上时,刺激会在他身上形成。
我们看见正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许多实验,多少都跟这个实验室里进行的第一次实验
,即马克斯·弗里德里奇的实验差不多。一个小时接一个小时,一天接着一天,观察者
让球落到平台上,激起一阵刺耳的噪音,因而合上启动微时计定器的触点。受试者一听
到噪音,立马就按下发报键,使微时计定器停下来。这些实验通常以两种形式进行。在
一种形式里,受试者被告知,一旦他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听到响声后立即按下发报键;第
二种形式是,他被告知,声音一响就尽快按下发报键。在第一种情况下,指令集中在他
对自己的感觉的注意力上面;在第二种情况下,注意力在声音本身。
不经意的旁观者兴许不会在这两种情况下看到任何差别,可是,研究者们经过许多
次的试验后和微时计定器的检测后发现,第一种反应因为涉及一个人对紧跟着有意识的
自发反应后对声音的感知的意识,因而通常要花约十分之二秒的时间;而第二种,因为
涉及到纯粹的肌肉或者反射反应,只花约十分之一秒的时间。
这些发现好像只是心理学研究中的琐屑之举,但是,在两种实验形式中,还有其它
的差别,比时间长度更有揭示意义。受试者已经学会了内省,他们报告说,当他们的注
意力集中在听到声音的意识上时,他们体会到一种虽然有波动但很清晰的心理图象,这
个图象就是他们准备好要去听的声音,一种轻微的、波动的紧张感,当他们听到这个响
声时,会有很轻的惊讶感,有很强的按动发报键的冲动。另外,在这个实验的反射形式
里,他们体验到即将听到的声音的极微妙的心理图象,相当大的紧张感,当球落下来的
时候会有很强的惊讶感,并产生了按下发报键的冲动而几乎没有有意识的意愿去按。因
此,这个实验不仅测量有意识的意愿和反射意愿之间的时差,而且还能辨识有意识的过
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这个简单行动的自我意识情形下。
尽管研究者们的焦点集中在有意识的精神过程上,但他们只看这些过程的基本构件
。几年以前,冯特曾大胆地宣布,实验可以探索灵魂,可现在,他感觉到他们只能对感
觉、感知或者感情——即意识的基本材料——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上这么做。他说,较
高级的过程,包括复杂思想,其特性都是“太过变化不定,因而不适合做客观观察的主
体”。他说,语言、概念形成和其它一些高级认知功能只有观察观察才能进行研究,特
别是在一些人群组的普通倾向中。
冯特对科学的心理学实验的定义是,在这种实验中,一个已知的、受控制的生理刺
激——即他所说的“先质变量”——被施加进来,及一个人被观察到和测量到的反应。
亥姆霍兹和其他人都已经做过这些事,可是,他们都局限于他们自己对一个人的视觉反
应的观察上了。冯特的巨大贡献在于,他利用了他自己的内省办法来获取有关受试者有
意识的内心反应的计量信息。不过,他把这些局限于最为简单的一些感情状态。
在这个实验室的头20年里,约进行了100种主要的实验性研究和无法计数的小型实验
。许多实验都涉及感觉和感知,而且基本上与韦柏、亥姆霍兹和费希纳的传统相吻合。
可是,这个实验室最有创意和最为重要的发现来自于它对“心理测时法”的研究,即测
量某些特别的心理过程和过程之间相互作用所需要的时间。
其它的一些研究引入了一系列更为复杂的过程,以便能够激发和测量好几种心理过
程。比如,引入好几种可能的刺激和反应——一个刺激也许有四种不同色彩之一的形式
,每种色彩都需要一个不同种类的反应——实验者就可以把探索的范围扩大,把区别和
选择都包括进去。
其它一些研究涉及感觉和通感之间的界限。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是,实验者将一
组信件装在旋转鼓的孔眼里很快地闪过;受试者“感知”到它们(在意识的周边看到它
们,而没有时间去辨识这些信件)但在下个旋转时会对已经看到的东西产生“通觉”(
有意识地记住并进行辨识)。主要的发现是注意力宽度的大小:大部分受试者在看到它
们但没有时间去辨认后,可以产生通觉并说出4-6封信或几个单词。
更小一组研究探索了联想——不是英国联想主义者们讨论的那种高水平联想,可是
联想基本的建筑模块。在一个典型的研究中,助手会念出单音节词汇,受试者要在听分
辨出每个词的时候立即按下一个键;这可以测量到“通感时间”。然后,助手会说出一
些类似的词,而受试者要在每个词唤起一个相关念头时按下那个键。这会花长一点的时
间。从总时间里减去通觉时间将得出冯特所谓的“联想时间”——意识要找到一个与听
到或者辨识出来的词相关的词需要多长的时间——这个数字在一般人身上平均是四分之
三秒。
冯特同时代的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卡尔文爵士常常说:“当你能够测量你正在说的话
,并且能够用数字表达出来时,你就了解了其中一些东西;可是,当你无法测量它,当
你不能用数字表达它时,你的知识就是贫乏和不能令人满意的那种。”冯特实验室里收
集到的那些数据肯定符合这个知识标准,至少涉及心理过程的基本构件。
冯特心理学
冯特对自己的评价可不只是一位实验科学家而已。在他自己的著作和文章里,冯特
担当了心理学系统组织者及其总计划的建筑师这个角色。可是,他的系统证明难以详细
说明,而对它的主要特征的总结总是千差万别,莫衷一是。
按照波林的说法,其中一个原因是,冯将的系统是一种分类方案,不能够通过实验
证明或者反驳。它不是一种可检测的庞大理论的自然发展,而是有秩序的教育计划,是
一些基于中期理论的课题,其中有许多不能够用在莱比锡实验室使用的方法进行探索。
总结冯特系统更大的一个障碍在于他不断地修改它,增添一些新东西,因此,它不
是一件东西,而是许多东西。的确,在他那个时代,评论家们很难在他的系统的任何部
分找到麻烦,因为他不是在新版本中作了更改就是转到了另一个话题。威廉·詹姆斯虽
然赞扬冯特的实验工作,但他也抱怨说,他的作品和观点的庞杂,使他作为一位理论家
的指导不能为人所用:
尽管(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利用他们的批评而把他的一些观点驳得体无完肤,但他
却同时又在写另外一本主题完全不同的书。如果像切蠕虫一样把他断成几截,每一节自
己都会爬行起来。他的大脑延髓里没有生命结,因此,你不可能一下子把他弄死。
可是,如果说在冯特的心理学中找不到中心主题,列举一些反复出现的散题还是有
可能的。
一个就是他的灵魂平行论。尽管冯特经常被标上二元论者的标签,可是,他不相信
任何叫做意识的东西能够存在于人体之外。他的确说过,意识的现象与神经系统的过程
是平行的,但是,他认为前者是基于实际神经现象的合并的。
另一个主题是他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观点。开始,他提倡它是,或者可能是一
种Naturwissenschaft(自然科学),可后来又说他基本上是Geisteswissenschaft(有
关精神的科学,不是指非物质的灵魂意义上的精神,而是指更高级的心理活动)。他说
,只有直接经验的实验研究才是自然科学,其它的都是精神的科学。他就个人和社会心
理学及其相关的社会科学写了很多长篇大论,可是,在写作中,而且没有承认甚或说明
,严格的实验方法是可以在这些领域里发展的。
冯特心理学最接近中心的论题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由基本的因素构成——直接经
验的感觉或者情感。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冯特说,这些元素自动结合起来成为心理过程
,有点像化学元素形成化合物一样。可是,不久之后,他说,用化学作比不准确,因为
化合不是作为化学而发生的,而是作为注意力、意愿和创造力发生的。
尽管直接经验因其因果关系的规则——特别刺激引起特别元素经验——心理生命有
其自身的因果关系:思维发达,思想一个接跟着一个,都有特别的规则。冯特给这些规
则取了专门的名字,可是,这些名字基本上都是他对联想、判断、创造性和记忆的重新
改造。
他的另一个心理学主题,特别是他后期著作中的主题是,“意愿的动作”对所有有
意识的行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心理活动是一个愿意积极地以某种方式思
想,说话和行动的感觉代表的结果。在他看来,哪怕简单的、非思想的动作也都是意愿
性的,不过,他认为这些动作是强迫性的。来自更为复杂的精神活动的动作都是意愿性
和自动的。尽管这个理论在如今的心理学中已经找不到了,可是,这是冯特本人这一方
面的努力,为的是要超越机械论心理学的自动主义论,并建立更为完整的模型。
总的来说,冯特的心理学比人们普遍认为的要宽泛得多,包括的内容也更为广泛。
不过,平均来说,他是很严格和喜欢排它的,因而遗留下,或者禁止了许多的研究领域
,这些在今天都被接受为这个领域最为基本的部分:
——他一无例外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心理学实际用途;他最有才干的一位学生恩内斯
特·莫曼转向教育心理学时,冯特认为他这是放弃这边而转向了敌方。
——他还反对除了他自己规定的内省法以外的任何别种形式。他猛烈地抨击了其他
一些研究者的工作——即沃滋堡学派的成员,关于这个学派,我们不一会儿会了解更多
一些。这个学派要他们的受试者在实验期间讲出他们想到的任何东西。这种方法,冯特
说,就是“假”实验,即不是实验方法学上的,也不是内省式的。 -儿童心理学刚一
出现他就提出反对意见,因为这些研究的条件不能够得到足够的控制,因而其结果也不
是真正的心理学。
——他摒弃了同时代的法国心理学工作,因为法国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催眠法
和暗示法。因为这种研究缺乏严格的内省,他说也不是心理学的实验。
——最后,他特别反感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而后者的心理学却更为完整,更有
洞察力,更有个人特色。读完了詹姆斯极受全世界普遍欢迎的《心理学原理》一书后,
冯特酸酸地说:“这是文学,它很美,但不是心理学。”
原来如此的转变
有关威尔汉姆·冯特的任何东西都没有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奇怪——广泛得很矛盾,
然而又不是太大。
广泛:
——他是这个领域里的博学之士和大计划的决策人,他给这片学术领土划分了疆界
,并定义它为一门新的科学。
——他个人培训了许多人,这些人后来在这门科学的前几十年都成了德国和美国最
伟大的心理学家。
——他把生理心理学开始阶段最有特色的方法论引入了实验心理学。他的实验室及
其方法都是下半个世纪许多实验室的模范。
——通过他厚厚的、权威性的教科书,冯特影响了头两代美国心理学家及其学生。
在20世纪初期,美国心理学的学生都可以把他们的历史渊源追踪到冯特那里去。
可又不是很大,冯特的思想在当代心理学理论中不起任何作用。主要的原因有:
——冯特就心理学几乎每一个可以想象到的领域写作,包括按照他自己的实验方法
无法通过检验的许多话题,比如灵魂因果关系、催眠术和通灵术。结果,一些年轻的心
理学家认为他是某种二元论者和玄学思辩者,因而,对一些可以进行科学调查的心理现
象更加热烈地采纳了实证主义的标准。他们的观点将在行为主义中象征出来,而行为主
义认为内省、哪怕是冯特形式的内省,都是非科学和无价值的。
—一可是,其他的许多心理学家,都反对他们认为是过于狭窄和生硬的冯特心理学
。他们被吸引到了带有实际应用目的的研究领域,其中有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
理学测试和临床心理学。所有这些领域,虽然都超出了冯特心理学的界限,但都成长并
发达起来。
——在冯特的晚年,一些新的心理学研究流派出现了,是对他的心理学系统特征的
一种拨乱反正。这些学派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实验心理学不应该局限于基本的直接体验
,而应该探索更高级的心理活动。
比如记忆。在柏林大学,赫曼·艾宾豪斯(1850-1909)发明了调查记忆活动的一
个方法,这个方法排除了主观和一个人以前的经验影响。他发明了23O0个没有意义的音
节——由一个元音间隔开的两个辅音组成的无意义组合,比如bap、tox、muk、rif等,
并用这些词进行一系列的记忆实验。
比如,他读出一组音节,然后尽量记忆其中的音节。通过一些调整,如增加长度,
阅读的速度、阅读的次数,他很有激情地探索这些课题,如,音节的数目与阅读的速度
如何发生关系,而且必须能记住(记忆住这个单子的难度比记忆其长度增长快多了),
遗忘与学习及复习之间的时间间隔有什么联系,重复及复习对学习与遗忘产生的影响。
艾宾豪斯如此专注于研究,竟至于让自己背负了无法想象的劳动。有一次,为了确
定重复的次数如何会对记忆的保持产生影响,他背诵了420排16音节,每个音节背诵34次
,总共14280个,这是心理学上的高峰。他的方法虽然听上去耸人听闻,但极为成功,从
这以后,它成了实验心理学的标准。(最近几十年来,他从工作当中得出的一些预测已
经在其重要性上下落了许多;对最近记忆的研究,重点已经从无意义的内容转到有意义
内容的记忆上了。)
哥丁根大学的乔治·艾利亚斯·穆勒(1850-1934)在艾宾豪斯的方法里面加入了
内省法,以便检查统计发现结果后面的心理活动。穆勒发现,无意义音节的回记忆远不
仅只与排的长度有关系而且与重复的次数及类似因素有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与受试者
积极使用自己的方法呈偶然关系,比如成组、节奏和甚至有意识地将一些意义安放在这
些词上。简短地说,学习不是一种消极的过程,而是积极和创造性的过程。这些发现也
有助于心理学从在莱比锡大学强加上去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还有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包括冯特的一些学生,发展出更为激进的实验研究方法。
奥斯瓦尔德·克尔普(1862-1915)尽管是在冯特指导下完成学位并跟他当了8年助手,
但他慢慢觉得,不仅记忆,而且其它许多的思想过程都可以在实验室里加以研究。1896
年,他在沃滋堡大学成立了一个逻辑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很快产生了影响,地位仅次于
冯特实验室,他和学生也成了沃滋堡学派。他们最有特色的贡献在于使用到了“系统实
验内省法”,受试者不仅报告自己的感觉和感情,而且要报告进行心理测试工作时的想
法。
克尔普利用这个方法来试验东德斯的假想,即复杂的心理活动由简单的活动组成,
结果是,一级级的心理活动在反应时间实验中经常会完全改变思想过程,得出一个与将
所有涉及的步骤简单相加不同的反应时间。
沃滋堡学派其他一些人的工作——卡尔·马尔布、纳希斯·阿什和卡尔·布勒-使这
个学派的名字与人类思想实验研究等同起来。在典型的沃滋堡实验中,受试者也许会得
到作为刺激用的一个词,然后要他产生一个更为复杂的相关词,或者一个更为具体的相
关词。如果刺激用的词是,比如说,“鸟”,则处于“较上位”的词(更综合)可能是
“动物”,“较下位的”词(更具体)可能是“金丝雀”。之后,受试者要重述执行任
务的几秒钟时间内脑子里想的所有事情——他对刺激词的辨识、对这项任务的反应、由
刺激词唤起的心理图象、对合适词的搜寻和合适词的样子。这些回顾活动,写下来后进
行分析,找出其中线索,了解记忆工作的机制。
(最近几年,这个方法被人工智能专家们采用来创造“专家系统”——计算机程序
,可以刺激人类解决问题的活动,如通过计算机语言复制人类专家推理的步骤进行医疗
诊断。)
沃滋堡学派的成员们作出的另一项奇怪的发现是,受试者有时候在内省中找不到心
理图象的痕迹。比如,增加或者减少数字,或者判断一句话是否正确,可能不会涉及图
象。研究者们把这个现象叫做“无图象思维”;它表明,与冯特理论不一样的是,有些
思维过程不是由基本感觉或者通感构成的。
一位名叫亨利·瓦特的研究者也属于沃滋堡学派,他为这个学派找到了另一个极有
价值的发现。他发现,如果在把刺激词告诉受试者之前,把任务告诉他——也许是“找
一个综合词”,内省会显示,受试者并没有去找这个词,而这个词却自己显现出来了。
瓦特在这之前曾发现“确定倾向”,或者叫“心理定式”——思维通过无意识的方法为
完成一项任务作出的心理准备。
沃滋堡学派根据这些方法扩大了实验心理学,远远超出了冯特规定的范围,并使心
理学朝着更完整的方向迈出了步伐。
到20世纪20年代,冯特心理学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鲁迪特·本杰明教授是这个领
域的历史大家,他作出了一个总结:
最终,冯特心理学以及他同时代的心理学都被更新的心理学方法所替代了。尽管这
种心理学系统的一些部分还存在于现代心理学中……我们还能记住他的主要原因是,他
看到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出现和希望,并在19世纪迈开了大步,确立了这门新科学
主要的原则。
可是,他还说,最近的研究发现,冯特具有“深刻的理解和广泛的兴趣(例如,他
在文化、法律、艺术、语言、历史和宗教上的论著)”,而这方面一直为大众所忽略。
尽管如此,波林对冯特的评价却好像是无懈可击的,这个评论最早是60年前作出的
,1950年还是如此:
、意志、智力和性格这些大问题也是如此,这些问题将会得到成功的解决,但冯特实验
室尚没有准备好解决这些问题。然而,我们不应该轻视我们的遗产,因为,是在这些遗
产的帮助下,我们才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远远超越了它。
--
╔═══════════════════╗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16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33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