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第七章 灵魂深处的探索者(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pr  9 19:14:59 2004), 站内信件

可这是科学的吗?
  自弗洛伊德开始发表他的思想以来,他的心理学一直就是激烈攻击的对象。几十年

来,人们从各个立场抨击他,一开始是一些医生和心理学家们,他们说它肮脏变态,到

20世纪30年代,共产主义理论家们说它是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思想,同一个年代,纳粹

说它是犹太垃圾并焚烧他的书籍。心理分析学逃过了这些攻击,可是,许多年以来,它

一直面对着另一种更为值得人考虑的攻击:一些心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都宣称,心理分

析学不是科学的。他们主要的论据是,心理分析研究不是实验性质的,心理分析师们不

能够建立一个情形,在这样的情形之中,他可以控制变量,并一次处理一个案例,以检

查其影响力,并建立一个重要的联系。可是,实验不是进行科学探索的惟一方式,通过

观察进行推理也是一种方式。在一大堆数据当中得出一个模式,科学家就可以假想其成

因,然后通过查看更多的例子来测验这个推想。如果它们也可以适合推断,则这个假想

就得以加强,如果不能,则其推断力量减少。正是这样的方法才确立了心理分析研究的

基础。
  可是,哲学家阿道夫·格伦堡说,按这样的过程收集到的证据是很脆弱的。一方面

,得出了模式的观察有一个“共同的污染物”——即分析者的影响。例如,分析师提供

了某种行为片断的解释以后,病人可能会按部就班地得出一个确认性的记忆(这有可能

事实上是杜撰的)。另一方面,当应用自由联想来探索像神经症状、梦想和小毛病等的

十分不同的领域时,数据之间存在的一致性可能是使用同一个方法来探索不同现象的结

果,而不是发现的结果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共存。格伦堡说,这并不能担保这个结论说,

心理分析是不可证明的,相反,它指明,其理论的检验应该在治疗室以外来进行。“看

起来,如果的确有效的话,弗洛伊德的主要推断的有效性主要得从设计良好的临床外研

究中得出,不论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还是从实验的角度。”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实际上进行了许多的工作,以实现这个目标。有些人进行了

一些实验室实验,让志愿者受一些刺激,这些刺激按弗洛伊德的理论应该得出某种特定

的结果。另外一些人依靠测试来测量某些性格特征,在这些特征当中,应该有某种心理

动力学的联系,这些人在这些特征当中寻找统计学上的互动性以支持这个假设。还有一

些人采取了发展学意义上的方法,观察并测量儿童在成长期间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以确

定性格成长是按弗洛伊德理论进行,或者要求别的解释。
  到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大批这样的研究成果。它们在方法论的可靠程度上有很大的

差异,范围也有很大的不同,测试了总的理论,也测试小的具体的子项。这就很难衡量

其积累下来的东西,可是,有一小部分学者还是奋力这样做了。对于这样一些研究,有

一种观点是由心理学家赛穆尔·费希尔和罗杰·P·格林堡提出的,他们把更多的精力集

中在结果上面,而不去穷究方法论的完善与否。费希尔和格林堡提出,弗洛伊德的下列

理论是有足够根据的:他的口唇和肛门期特征概念;男性同性恋病源论(弗洛伊德提出

,一个敌意的、排斥性的父亲和一位亲密的、有约束力的母亲会促发俄狄浦斯式的敌对

状况,使儿童无法选择一个女性的同伴);偏执狂的起源,它是对同性恋冲动的防卫措

施;俄狄浦斯理论的好多方面;还有他有关梦作为心理学张力出口的功能的大多数梦幻

理论。
  他们认为下面这些论题是有错误的,即梦是隐蔽的无意识愿望,心理分析学在治疗

精神病时优于其它治疗方法的宣称,俄秋浦斯理论的一些部分,还有弗洛伊德关于女性

的大部分观点。
  他们的总结如下:
  总观我们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测试,我们得出一个总体印象,即检测结果常常与他的

理论预期相吻合……当我们把这些总的检测结果加起来,并把正确的和错误的部分平衡

起来的时候,我们发现,弗洛伊德一路走得相当不错。可是,跟所有的理论家一样,他

已经证明,在这漫长的探索之中,他所取得的成功决非完美无缺。他的许多理论议题的

确是正确和无可挑剔的,但在有些重大的观点上他也同样出现了谬误。如果我们只考虑

他关于男性的一些理论体系,甚或,如果我们只考虑他的理论推想(相对于他进行心理

治疗上的实际方法),则他的正确记录的确无与伦比。
  在这样的一些研究当中,稍晚一些,在保尔·克兰1981年版的《弗洛伊德理论中的

事实与幻想》中,进行了一些比弗希尔和格林堡更为详尽一些的研究。按照克兰的说法

,这种研究也更加有区别性,因为他只以非常可靠的方法论进行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他

并不想办法去评估弗洛伊德有关死亡本能和快乐原则的大理论,因为它们“是形而上的

心理学”——基本上是哲学的讨论因而也无法检验——克兰只发现有不少于16种的弗洛

伊德概念已经得到检验。他的总结如下:
  客观证据证明,精神活动分成自我、超我和本我三重层次是可以确认的。发展理论

得到了支持,因为口唇期和肛门期性欲(指婴儿口唇快感中涉及性欲的成分)、俄狄浦

斯和阉割情结都好像是出现过的。另外,成人性格模式中像口唇和肛门性格一般也可看

见。防卫机制压抑经常使用这一点好像不用怀疑,其它一些防卫机制也似可见。性象征

是一种经过证明的现象,在梦幻里外都已经存在过,它的确是与人性基本的冲突相关联

。另外,弗洛伊德关于精神病的一些推断似乎也得到了支持……(总起来说)在弗洛伊

德的概念当中,对心理分析理论致关重要的一些概念都已经得到支持。
结论
  “一部世界史就是一部世界判断史”,席勒说,而这在弗洛伊德的情况下的确就是

如此。有对他的人格的攻击,有就他的理论进行的哲学争论,有很多人花费精力来验证

他的理论正确与否,可是,对这个人的衡量和他的思想的评价,本身就是他对心理学和

西方文明史的影响。
  到20世纪30年代,尽管行为主义已经是一统天下,可是,还是有一系列心理学家同

意威廉·麦克道尔的说法,他是这个领域里一言九鼎的权威人士。麦克道尔说,弗洛伊

德“对心理学作出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最大的贡献”。在心理学的学术圈外,许多人用

更崇高的字眼来形容他的影响。1936年,在弗洛伊德的80诞辰上,托马斯·曼,罗曼·

罗兰,威尔斯和其他近200领导时尚的知识分子给他送了一段话,其中有:
  这位勇敢无畏的先知和救人疾苦者,他一直是两代人的向导,带领我们进入了人类

灵魂中未曾有人涉足过的一些领域……哪怕他的研究当中有个别结果将来可能会重新塑

造或者加以修正,可是,他为人类提出的一些问题却永远也不会被遗忘。他获取的知识

是无法否认和被埋没的……如果我们这个种族有什么业绩能够永垂青史的话,那就是他

探索人类思维的深度所创下的业绩。
  今天,弗洛伊德的论敌和崇拜者在这一点上都达成了一致意见,即他的理想已经渗

入西方文化,产生了一大批不同的心理分析疗法,而且,更重要的是,深刻地影响到了

艺术家和作家、立法者、教师、父母、广告人和大多数有文化的人思想人性和他们本身

的方式。如费希尔和格林堡所言:“弗洛伊德的理论现在已经是我们文化实质的基础部

分。”从任何数量的客观标准来说,事情毫无疑问地就是如此。但是,我们都直观地感

觉到事情应该如此。我们只需要稍为想一想就可以看出,我们多么频繁,多么自然地引

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术语来进行思考:不同物体的性象征,许多的幽默当中的隐藏的敌

意(或者半藏半露),小错误和小毛病里面无意识的理由,冒险和自我毁灭行为当中的

隐秘的动机,同性恋发展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努力寻找一些人的

所作所为的“真实原因”的答案,等等,等等。这样的思维方法遍及我们生活当中的每

时每刻。
  这些想法以及类似的信仰,都是以一个更大的东西为基础的:即动力学无意识的存

在。弗洛伊德在晚年对一个崇拜者说“我不是一个伟人——我只是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发

现”时,他所指的正是这个东西。
  他的伟大发现展现了以前从未有人涉足的一个思维领域,永久地扩大了现代心理学

的视野并改变了它的方向。按照英国这方面的史学家L·S·赫恩肖的说法:
  (弗洛伊德)让心理学家面对面地解决人类的全部问题,古往以来,一些伟大的思

想家、艺术家和作家们都曾经探索过的一些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总是被一些学术流派

排挤在外而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爱和恨,幸福和悲伤,包括社会不满和暴力

的喧嚣,也包括每时每刻生活当中的一些枝微末节的小事情。既有宗教信仰上的宏伟构

架,也有每天的家庭生活里小小的、然而又是悲伤的紧张感。
  雷蒙德·番切尔说得更大胆一些:
  他显示出了无意识精神因素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这种提示如此有效,今天,这个革

命性的思想几乎就是理所当然的结论。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艺术和文学都描述了人类作

为自我冲突的物种的矛盾,他们受制于一些自己无法进行清醒控制的力量,对自己的身

份无法确认。虽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许多具体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检测和质疑,可是

,毫无疑问的是,这种人性观点触及了一个反应强烈的和弦。西格蒙·弗洛伊德是为数

不多的几个人,他们的工作极大地影响到了不仅一个专业领域,而且改变了整个的文化

气氛。
  最后,我们只得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说法:他作出了伟大的发现——可只有一个伟大




--
╔═══════════════════╗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