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第三章原型心理学家(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pr  9 19:07:20 2004), 站内信件

洛克
  尽管霍布斯是英国心理学中第一位经验主义者,可是,中年后出生的约翰·洛克(

163-1704)把这个原初的学说发展下去了,因而常被人称作“英国经验主义之父”。他

也是一位政治哲学家和原型心理学家;作为后者,他极力主张与霍布斯类似的学说,然

而作为前者,他却有极为不同的主张。
  在社会政治体制上,他辩驳霍布斯的理论,他文采横溢地说,某些天生的权利,如

自由,在人从自然状态转向社会生活的时候不应该放弃掉。他的思想体现在美国的《独

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中。
  洛克的自由主义一部分是因为家庭的背景,一部分是由于个人的经验所致。他父亲

是清教律师,还在儿童时期,洛克就知道作为少数不受欢迎的人是什么滋味。可是,后

来,他因为清教徒中有很多人取得了胜利而产生了幻想,最后成了维持国王及国会之间

平衡的天才的代言人,而且是全英格兰宗教宽容的倡导者不过,不能算是全英格兰,他

把全英格兰分成了几等人,划有界线,分为无神论者、一位论派和穆斯林。
  在牛津大学,他研究了哲学,崇拜笛卡儿的著作,可是又受到实验科学的吸引。他

在牛津教了几年书,认识了伟大的化学家罗伯特·玻意耳和著名的医学科学家托马斯·

西德纳姆并与之工作。这诱使他研究医学,并于1667年成为后来当上了莎夫茨伯里第一

公爵的安东尼·库伯的私人医生和总顾问。从此以后,洛克就走入政治,并在威廉和玛

丽统治期间出任各种政府职位。
  从他的肖像上可以看出,他有一张长脸,很严肃,我们还听说,他的确非同一般人

,非常整洁,会控制自己,节俭,而且有节制。但他也是一位颇善交际的人,交了很多

好朋友,还喜欢孩子。尽管从未婚娶——笛卡儿、斯宾诺莎、霍布斯和17世纪其他的一

些哲学家们也都终生未娶,这个现象值得做一篇博士论文-不过,他在牛津大学却是有

过一场恋爱的,对此,他说:“几乎将我的理智摧残。”情事结束时,他的理智恢复了

;哲学和心理学比起他再也没有经受过的这类损失还是丰富得多。
  在洛克的许多著作当中,值得我们关心的是《人类理智论》。1670年,他和一帮朋

友在他的艾克斯特之家(莎夫茨伯里的家)非正式地聚会,讨论剑桥一些柏拉图主义者

有关上帝及永生的思想是天生的这样一个观点。洛克在《人类理智论》的前言“至读者

的信”中讲述了这次会见:
  有五六个朋友聚在我家里,讨论一个(离人类的理解)
  十分遥远的话题,发现他们自己绕过来自各方的一些困难很快达到一致观点。我们

有一阵子不知所措,对自己深感困惑的一些问题束手无策,这时,我突然想到,我们的

路线走错  了。在我们探索自然的本质时,我们必须理解我们自己的能力,设定我们

的理解目标,或者不便处理的问题。我对大家说了这样的意见,他们都乐意地接受了。


  洛克猜测,下次开会的时候,一张纸将足以包含他所要提供的单子,里面会有有关

思维本身可以理解的一些精神过程。结果,他花了近20年的时间和数百页记满了各种观

察和结论的纸张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在英格兰和流亡期间,在和平年代和1688年的“光荣革命”期间写作的《人类理

智论》最终于1690年出版了。这本书使他立即蜚声学术界。在14年时间内,这本书再版

了4次,是客厅谈话的题材,而且确定了英国哲学和心理学的方向。它也使他臭名昭著。

他反对天生思想,坚持认为灵魂是无法了解的思想引起了柏拉图主义者和牧师的愤怒,

他们早就因为他倡导宽容而深感不快了,这次以因为他说些对无神论者有利的话而猛烈

地攻击他。时间作出了公正的判决:他的《人类理智论》成为现代思想的主流之一,而

反对者的东西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垃圾堆中了。
  洛克的《人类理智论》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解释了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其余

的部分不关我们的事。他采取跟他的先辈们不同的方式探索思维如何从知识中得来。首

先,跟笛卡儿和斯宾诺莎不一样,尽管他学习过医学,他并没有去思考“我们精神的运

动,或者我们肉体的变化”,通过这些东西,我们会得出感觉、感知、或者思想。他也

没有去思考生理学是否还处在一个原始的状态,或者心理学过程是否可以在一个宏观的

水平上加以考察而不管微观的情况,正如人们可以研究波浪的机械运动而不必注意构成

波浪的分子的运动。
  他也没有依靠正式的演绎推理,如笛卡儿和斯宾诺莎所进行的。反过来,他尽量利

用当时能够得到的经验的方法来检查他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经验,包括不同年龄的孩子

,问自己说出现了什么现象,以什么顺序发生,才得出了知识。他还进行了至少一次著

名的实验。他先把一只手放在热水盆里,另一只放进冷水盆里,之后,再把两只手都放

进一只温水盆里,这样,一只手感到热,另一只手感到冷。这说明,一种感觉起因的本

质是一样客观的,可是,我们的感觉却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实质的复制品。
  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攻击天生思想的教条。笛卡儿认为,关

于上帝的思想一定是天生的,因为我们没有直接地体验过上帝,对此,洛克回答说,它

不可能是天生的,因为有一些人没有这样的思想。他提供了一种虔诚——但是属于经验

主义的——变通办法:我们从“在各种创造物中体现出来的超级智慧和力量……中得出

上帝的概念”。也不可能有正确与错误的天生概念;历史为我们显示出来的道德判断范

围是如此广泛,它们一定是通过社会的形式获取的。哪怕有些思想是万有的,如果能够

找到其它一些解释,则它们也不是大生的。而且实际上,这样的解释是找得到的。他会

显示出“理解在什么时候也许会具有它所有的思想”。作为证据,“我会希望每个人借

重他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接着,他提出了经验主义心理学最原初的一个原理:“让我们假设思想(在出生的

时候)是我们常说的一张白纸,上面没写任何字,没有任何思想。它是怎么载入内容的

呢?……我回答,一句话,从经验而来。我们的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之上,并从经验之中

最终得出自身来。”
  (有人常说,洛克把新生儿的思想比作一块白板,可是,他没有使用这个词,那是

阿奎那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翻译得来的一个词。)
  洛克说,人的“思想”有两个来源(“思想”这个词,他用来指从感觉到抽象概念

之间的任何东西)。它们是感觉和回忆(思想对其所获得的无论什么东西的操作,按他

的话说,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所有不同的行动”)。
  我们的感官把感觉传递至思想,他把这些叫做“简单思想”。从这里开始,思想逐

渐形成“回忆的概念”(它自己意识到其自身具有的感知、思想、意愿、在事物之间进

行区分、比较等等的能力)。从这两类概念的相互影响之中,得出其它的一切东西,包

括那些最为复杂和深奥的东西。
  洛克然后花费大量篇幅来说明,要解释最为遥远和困难的一些概念,光有这些就够

了。(他为自己冗长的说明道歉,可是,他说:“我现在太懒了,或者太忙了,不可能

把它弄得更短。”)他解释了思想如何考虑一些简单的概念,如何把它们放在一起形成

复杂的思想;如何在简单和复杂的思想之间进行分别。我们注意到一些不同的物体(一

张帆,一块骨头,一杯牛奶)所共有的一些特质,并有意地排斥掉其不同的地方,从而

形成比如白这样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样,我们最终会形成象无限、同样与多样、真理与

谬误这样一些抽象概念。
  所有这些听起来都是有根有据,无懈可击的,可在这个系统当中有一个严重的漏洞

。这涉及感官感觉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是存在于思

想之外的事物的正确反映?洛克看不出有任何理由来怀疑我们具有对周围世界的正确知

识。他跟随笛卡儿一样的确说过,上帝不会误导我们,可是,他的话音里面,虔诚的成

分没有常识的成分多:
  创造了我们大家的、无限睿智的上苍,以及我们周围的一切,已经调正了我们的感

觉、才能和感官,使其适宜生活的便利和我们在此所做的营生。通过我们的感觉,我们

可以了解并区分事物;检查它们,并使其适宜于我们的用途……这样的一种知识,它合

适我们目前的状况,我们是不需要才能才可能以获取的。
  但是,他就感觉问题的讨论在两个方面引起以后的心理学家们的麻烦。
  (洛克没有对感觉和感知加以区分;这种区分直到近两个世纪以后才有了辨别。)


  首先,他接受了我们所感知到的物体的“原初”素质和“次等”素质之间的差别,

远至阿奎那,近到笛卡儿、伽利略和牛顿都接受过这种区别。原初素质都是些不可与其

物体“区分”的素质,不管它们的变化有多么大;它们在我们身上产生最简单的固体感

觉、延伸感觉、样式、运动或静止以及数量的思想。“拿起一粒谷子,”洛克说,“把

它分成两半,每部分仍然有固体感觉、延伸感觉、样式和活动感。”而次等的感觉,如

色彩、声音、味觉和气味,并不以我们感知它们的形式存在于物体之中,而是这个物体

的原初素质在我们身上引起的一些感觉。一枝紫罗兰在黑暗当中不是紫罗兰,只有当它

在我们身上引起那种颜色的感觉的时候,它才是一枝紫罗兰。洛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其次,如果我们的思想都是从感觉得来的,我们就知道我们感知到是东西,但不是

其背后的真实——甚至真实都不一定存在。同样的,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思维本身是什么

,我们只知道自己的思想的经验。洛克有理智的这一面是勇敢无畏的:
  感觉使我们相信,有固体的延伸的物质存在;还有思考,有会思考的物质存在;经

验使我们确信这些东西的存在;人还有利用冲动来移动物体的能力,也有用思想去移动

其它物体的能力;对这一点,我们不能怀疑。
  仅凭这简单地重新确任一次是无法说服其它一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他们愿意,

或者不愿意找到一条证据,来证明我们有关世界的知识是否正确,或者在我们的感觉之

外是否存在任何东西。
  洛克在思维本质的问题上是很模糊的。可能是因为他自己的信仰的原因,也可能是

为了避免异端邪说的罪名,他说,思维是存在的,但坚持认为,我们知道思维的程度绝

不会类同我们了解在物体中感知到的一些素质之后的东西。事实上,在《人类理智论》

中的一个著名段落里,他很慎重地提出,我们有可能想象,思维是一种不同的物质:
  我们知道有物质和思想,但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任何单纯的物质存在是否也会思想

;对于我们来说,在没有启示而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的话,那是不可能发现

,全能之神是否给某些系统的物质以恰当的方式赋予了一种感知和思维的能力,或者通

过良好的衔接与固定形成一种姿势,使它们成为某种会思想而非物质的东西:对照我们

的概念,根据并非远离我们的理解力,我们可以想象,上帝如果高兴的话,他是可以给

某种物质硬加上思考的能力的,或者他甚至还可以给予它另一种具有思考能力的存在物


  这使正统教徒们悖然大怒,他们控诉洛克,说他是个隐藏的唯物主义者,并控告他

已经让基督教神学处于危险之中。洛克的心理学逃过了他们的攻击,而基督教也逃过了

洛克的威胁。
  为此,洛克的名声就当之无愧了,他经常被不恰当地称作联想主义原初理论家。千

真万确,他是用过“概念的联想”这个词组,而霍布斯和其它一些讨论过这种现象的、

早期的思想家们都没有。可是,洛克处理过联想这个话题的那个章节只是事后的想法,

是他的《人类理智论》第四版的附录。他整个的系统里面根本就没有联想这个概念。
  不过,他的确说过,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概念合并成复杂的思想;他还说,在这样的

合并当中,重复和快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是,他对联想的规律并没有只言半语的评

论,也没有把这个话题当作可以开启大智的问题来探讨。他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仅止限

于在一些疾病和日常生活当中,另外的一些奇怪的情境下所发现的不可理喻的思想过程

。他讲述了一件事,说他的一位朋友做了外科手术(当时还没有麻醉剂),尽管对这位

外科大夫心存感激,可事后不能忍受哪怕看他一眼,这大夫的脸与疼痛之间的联系太强

了。他还说,有一个人在一间有口箱子的房间里学会了非常复杂的舞步,后来,他只有

在一间有类似的箱子的房间里才会跳。
  可是,如果说洛克对联想这个概念的处理是有局限的,但是,他却刺激了别的人去

找出这些思想的连接和顺序在思维当中形成的方式。最终,行为主义会把所有的精神生

活简化到联想中去,而且,哪怕心理学挣脱了行为主义的主导之后,联想仍然是其主要

议题之一。洛克的思想因为残余的纯粹哲学和神学的痕迹而罩有乌云,可是,他把心理

学从哲学中解脱出来,导入了科学的方向。在《人类理智论》中,他以得体的谦逊写道

,他希望这本书能够作出一些贡献:
  不要每个人都去想做玻意耳或者西德纳姆,而且,在一个产生伟大的惠更斯这样的

大师和不可比拟的牛顿先生的时代……能够做一点基础的、清场子的工作,并把通往知

识之路上的垃圾清除掉,这就算了不起的理想了。
  在他的情况来看,这种谦逊既没有得到承认,也算非常得体。
  洛克死于1704年,这是一个世纪的开端,严格的科学开始大步地跳跃前进了。最著

名的几步是伽伐尼的生理学,伏特的电学,道尔顿的解剖学说,欧拉和拉格朗日的数学

,赫歇尔和拉普拉斯的天文学,林奈的植物学,詹纳的预防医学,以及后来的卡文迪什

、普里斯特利和卢瑟福分别发现氢气、氧气和氮。
  心理学再没有出现类似的大步前进,直到19世纪出现实验主义之后才开始。从大部

分情况来看,18世纪的原型心理学家不是笛卡儿主义传统的理性主义——先天论者,就

是霍布斯——洛克式传统的经验主义——联想主义者。然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的确把

这些概念都向前推进了一些,他们的方式影响到了心理学的未来。他们值得我们简约地

认识一下,他们的贡献也值得我们略略回顾一下。
贝克莱
  哲学家和原型心理学家乔治·贝克莱(1685-1753)因之而成名的学说,总是会逗

笑学哲学史课程的学生,并给教授们引用西塞罗语录的机会:“没有什么比某位哲学家

说过的话更荒诞的了。”贝克莱的哲学是荒诞的,可许多人却记得它。他的心理学是合

理的,可几乎所有人都忘了。
  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几乎全仗着28岁以前写的3本书。除此以外,他的生活就没有什么

意思了。他出生在爱尔兰,在都伯杯的三至学院学习哲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24岁

的时候被封为英国国教的执事,有几年旅行和布道经历,然后在爱尔兰科克郡当克洛因

地区的主教,直到终老。
  贝克莱看过洛克的一篇短文,里面论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天生没有视力的人后来

有了视力,他能不能仅凭视力就判断出球体和立方体呢?贝克莱受到启发,写作了他的

第一本值得注意的书《视觉新论》(1709)。洛克认为那个人不可能判断出来,贝克莱

同意他的观点,可是,他却因为这个刺激而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的分析是以联想主

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他说,光凭视力,一个新生儿是无法区分距离、形状、大小或者相

对位置的。一个儿童学会判断空间感也决不是重复经验使然——碰触、伸展、行走。我

们把视觉上的距离、大小和形态的线索与我们已经通过其它感官学习到的东西联想了起

来。
  这个立论很合理,也是对感知心理学理论的真正贡献。另外,他把看似简单的深度

感知体验细分为更为基本的一些感受,这就预示,或者也许是导致了后世心理的“分子

”分析法——把所有体验按照其最简单的构成件进行分析的方法。
  可是,如果说贝克莱在感知心理学上是很现实的话,在他因之而成名的哲学理论上

,他却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巨人。哲学一直以来就在给心理学家添麻烦;贝克莱的心理学

却给哲学家惹下问题来。在他作为一个21岁的青年时,他就开始想到,物质主义的牛顿

科学已经威胁到宗教了,他在日记中对自己说,如果能够废掉物质主义的教条,形形色

色的无神论者的“恶魔计划”就会不攻自破。
  对于一位21岁的青年来说,梦想打破物质存在这样一个全球的信仰——而且还要在

25岁的时候出版名叫《人类知识原理》(1710年)这样一部阐释其梦想的著作——如果

不算痴人说梦的话,这至少也是荒唐可笑的。(他的第三部重要著作出版于1713年,以

对话的形式重述了他的观点。)可是,贝克莱坚持到底,一直到得出最后的结论,即洛

克在原初和次要品质之间所作的区分。如果所有的知识都来自我们的感觉,那么,除了

这些感觉以外,我们对于外部世界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是,这都是些次要的品质。我

们如何知道原初品质所以藏身的物质或者实质是真实存在的呢?在梦中,我们可以看见

活生生的树、房子和群山,可这都是些错觉;我们为什么能够假设醒着的时候所具有的

感觉就一定能够更好地证明有什么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呢?按贝克莱的话说:
  尽管可以说,团体的、形象的和可移动的物质可能不需要思维而独立存在,它们对

应于我们对实物的一些想法,可是,我们怎么就有可能知道这一切呢?我们能够知道它

,要么是靠感觉,要么是靠推理。至于我们的感觉,我们只有靠它才能知道感知存在的

一些感觉……(至于说推理,)有什么样的推理能够引导我们去相信物体的存在,而不

需要我们借以从中产生感知的思维呢?……可能的情形是,我们都受到我们现在具有的

所有思想的影响,不过,如果没有这些思想,没有跟这些思想想象的一些思维,那就不

存在什么物体。
  就我们到目前为止能够知道的来说,所存在的东西只是我们所感知到的。没有感觉

到的东西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因为它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不同(这个说法将会在现代作

为现象主义心理学而反复出现)。
  贝克莱可不是傻子;他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的前言中承认说,某些段落,如果

断章取义地看,可能会得出“荒谬的结论”。而嘲笑者们都曾说他没有道理,因为他宣

布根本不存在任何类型的真实世界,所有的存在都只是在我们的想象之中——一棵树之

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看见它了,当我们朝旁边看的时候,它就不再存在了。可是,贝克

莱通过他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而拯救了整个世界,而上帝就是永恒的感知者,他同时在所

有的时间里看到所有的事物。也许不存在一个物质的世界,可是,上帝所感知到的宇宙

却是稳定和经久不衰的;哪怕在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事物时,上帝也看见了,因此,当我

们不再看这个事物时,事物却并没有停止存在,哪怕我们已经停止看它了。20世纪的英

国神学家罗那德·诺克斯神父带着佩服的神情,用一段著名的五行民谣总结了贝克莱的

观点:
  四人院里早已空荡,
  智慧之树却还在生长,
  有位年轻人无心发问,
  事到如令,
  上帝必定是惊讶万状。
  (有位无名人士这样答复:
  亲爱的先生:
  您的奇怪真正是走样:
  本人就在四人院里逛。
  智慧之树因而还在原地,
  因为忠实上帝还在注意,
  就是我这读者热心快肠。)
  贝克莱的理论对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个大问题,他们发现,就这些话本身来说

是无法回答的。许多年以后,当波士威尔与约翰逊博士于1763年8月的一天散步的时候,

前者请教后者说他应该如何反驳贝克莱理论。约翰逊博士狠劲踢了一块大石头一脚,可

被反弹回来,他说:“我就这样反驳它。”他本应该知道得更多的,贝克莱有可能会这

样回答他,石头的紧固性和质量,以及约翰逊从石头上面反弹回来,这些只不过是由上

帝灌入他头脑中的一些感觉,而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是什么物质性的东西引起的。
  还有比约翰逊博士更为微妙和更好的回答,可是,没有谁的回答比体谟的回答更为

简洁,更为有理智:他说,贝克莱的观点“不容许有任何答案,也不会让人产生确信”


休谟
  可是,大卫·休谟(1711-1776)本人在他的心理学作品中也给哲学和心理学带来

了很大的麻烦。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位苏格兰复兴运动中最耀眼的明星。
  在苏格兰,如在西方世界其它地方一样,复兴运动是18世纪流行的哲学运动,其特

征是对科学和理智的依靠,对传统宗教的质疑和对全球人类进步的信仰。休谟在童年时

代从两个方面看不出他怎么有可能成为这个运动的权威人士:他出生在爱丁堡一个优越

的长老会家庭,在童年时代就接受了卡尔文教的神学观点。作为一个小孩,他看上去很

木讷(他自己的母亲说他是个“很精细,天性良好的火山口,但是,脑袋瓜子却不怎么

灵”),不过,这种木讷有可能是因为他的迟钝和身体过重的倾向而造成的错误印象;

他很聪明,12岁就进了爱丁保大学。至于他的卡尔文主义,在15岁的时候,他已经就在

热切地阅读他那个时代的哲学著作,而到18岁的时候,他已经就成了卡尔文主义的叛教

者。后来论及此事的人说:“自从他开始阅读洛克和克拉克的作品以后,他就从来没有

得到过任何信仰的快乐了。”
  休谟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因而只继承了很少的遗产。他因此而攻读法律,可一点

也不喜欢法律,以至于后来差点精神失常。他觉得商人办公室里的吝啬也同样难以忍受

。23岁时,他决定靠当哲学家谋点饭吃,因而去法国谋个便宜生计。他在拉弗莱奇安顿

下来(笛卡儿曾在这里学习过),然后,虽然没有能够上大学,可他终于说服了耶酥会

,让他使用这里的图书室。仅在两年时间内,他就完成了他的两卷本《人类天性论:实

验(牛顿)推理法引入道德主题的尝试》(1738年),在这部著作里,他第一次引入了

自己的心理学。
  他原指望这本书能带给他巨大名声的,可当这本书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时,

他感到痛心万分。
  (后来,他又重写此书,改成更简单一些的形式,效果稍为好些了。)
  他被迫谋一个生计,因而给一位年轻人当了一阵子辅导教师,然后成了詹姆斯·圣

克莱将军的私人秘书。在这个岗位上,他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穿上了红色的制服,吃

得好,慢慢发胖了。一位访问者描述他说,他生就一张又宽又胖的脸,“除了愚钝以外

,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而且他的身材更像是一位地方官员,而不像一位精细的哲学家

。可是,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相貌有时候是骗人的,休谟不多久就存足了一笔钱

,可以专心写作了。他成熟年代创作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和宗教著作给他带来了

梦寐以求的名声。在法国,虽然他长得腰圆体胖,可很快便成了各个沙龙的座上宾,而

且得到伏尔泰和狄德罗的称赞。在伦敦,他的家成了沙龙,亚当·史密斯和其它一些自

由主义思想家经常光顾他家,大家一起高谈阔论,无话不说。
  朋友和熟人认为他很聪明,很友善,从善如流,极有耐心,他对自己也是这么看的

,他还说自己“是个宠辱不惊,自有城府的人。”(他23岁的时候让一位年轻妇女怀孕

了,在37岁时双膝跪下追求一位有夫之妇的伯爵夫人,未果。)虽然他不喜欢斯宾诺莎

,因为他是位无神论者,可是,他自己到底也还是位怀疑论者。波士威尔在他因直肠癌

而卧床垂死时间他说,他现在是否不相信有一个来世在那里,休谟回答说,那是一个“

最没有理智的幻想”。说到底,休谟是位彻底的复兴主义者。
  休谟写作《人类天性论》的主要目的是要开拓出一套基于“有关人的科学”的道德

哲学来,指的实际上是心理学。因此,他努力建立了一个人类激情和我们对激情的看法

的理论,这就使得他要去了解,我们的思想来自何处。他以一位真正的经验主义者的方

法来探索这个问题:“因为有关人的科学才是其它科学惟一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能

够给这门科学本身的坚实基础就必须以经验和观察为基础。”
  当然,尽管休谟大量引用和批评了其他人的作品,但他最主要的依靠还是自己的内

省式观察。作为一位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不容分说地排斥了所有有关非物质灵魂的本

质的问题——对笛卡儿来说一度是如此重要的那个会思想的“我”——他宣布,灵魂的

本质是“一个非智力的问题”,根本就不值得讨论。他自己对这个有意识能力的自我的

看法是以对他本人的思想过程仔细的观察为基础的,他认为,思维完全是感觉构成的:


  当我以非常私密的态度进入这个我叫做自我的东西里面时,我总是会不小心跌落在

这个或那个特殊的感觉上面,或冷或热,或明或暗,或爱或恨,或痛苦,或快乐……我

斗胆妄言,全体的人类也莫不如此,他们也不过是一大堆不同感觉而已。
  休谟在“印象”(即他表示感觉或感知的用词)和“思想”(同样的一些经验,但

实体不在场,比如在回忆中、思考中,还有在梦中)之间作了区分。跟洛克一样,他说

,这些简单的元素是一些复杂和抽象的思想形成的构件。可是,以什么方式呢?在这里

,他远远走在比洛克更远的地方了。必须有个“联合的原理”,他推想,这个原理采取

三种形式:“一些品质,即这种联想所产生的东西,通过这些东西,并以这种方式,思

维被从一种思想传递至另一种思想,这些品质就是三个东西,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

似性、连续性以及因和果。”
  通过这种联想,或者通过这三种特性而合并起来的思想,在休谟看来是思维的基本

原则,它对其运作的重要性可与地心引力对星球的运动的重要性一样。他甚至还把联想

称作“一种吸引”,它使思想互相连接起来。因此,在联想这一点上,他比洛克认识得

深刻些,因为洛克依靠联想时,主要是为了解释思想之间不正常的联接,但不认为它是

普遍的精神过程。
  到目前为止尚且无事。可是,尽管休谟确信他自己已经找到了思维的基本科学法则

,他还是进而削弱了这门科学本身的基础,因为他对联想的三种力量之一进行了解释,

即何为因、果。他并没有像常说的那样宣称没有因、果的存在;可是,他的确说过,我

们无法直接体验因果关系,因而就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甚至也无法证明它的确就存在

着。我们只知道,有些现象好像总是,或者几乎总是紧跟着另一个现象,我们因此就推

断,是第一个现象引起了第二个现象。可是,这只是基于对这两种现象之间的联想而产

生的一种期盼:
  因和果的想法是从经验中得来的,它告诉我们说,这些特别的物体,在过去所有的

情况下,一直都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所有涉及到因果的推理,都不过是从习惯

而来的,而非来自别的任何东西。
  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思维的习惯。我们没有也不能以基本的感官感觉来体验或者感知

到它;我们只知道,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另一件事情也会发生。要预测事情总是这样的

,那就会犯一个错误;我们只能推断,当甲发生时,乙有可能会紧跟而来。
  休谟作出结论说,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的存在,相信外部世界的存在,并不是

因为我们真正知道它们的确存在,而是因为他所提出的怀疑观太难令人相信了:
  不管依靠什么方法,要为我们自己的理解或者为我们的感觉而辩护都是不可能的…

…当怀疑的疑团很自然地从对这些主体深刻而绝密的思考中升起时,我们越想越会产生

更多的怀疑,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它。粗心大意或者漫不经心可能会给我们一个解决办

法。因为这个原因,我就完全依靠它们,而且,不管读者此时的观点是什么,我都坚信

,他在这里被说服的一个小时既是外部的世界,亦是内部的世界。
  休漠对因果关系概念的摧毁性攻击在科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在心理学史

上,因为,在心理学努力成为科学的途中,它一直都在努力地发现精神的因果法则。休

谟时代和后世的一些心理学家因而就相信,心理学不可能得出因果解释,因而就应该只

对付相互之间的关系——即两件事情会持续同时发生或者先后发生这样的可能性。可笑

的是,休谟有意让它们成为他道德系统的基础之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留存了下来,而他

的道德系统,即一种温和的功利主义,却早已成为过眼烟云,一去而不复返了。
经验主义——联想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联想主义心理学处理的是思维——肉体二元论和天生思想理论中的一

些棘手的问题,可是,在所有的科学门类中,回答旧问题的新理论通常会提出新的难题

。这种新的心理学理论不仅导致了主观主义,产生了对因果解释有效性的疑问,而且,

因为否决了对感知和联想主要的思想过程,因而就不能够对象意识、推理、语言、无意

识的思想、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等的高级精神现象发表任何高见。事实上,它最终作为一

种动物心理学的理论会以某种稍稍不同的形式证明非常有用。
  它对思维如何形成抽象概念最为简单的解释,对于来自感觉的一些概念,比如平等

,可谓非常圆满,可对于没有感觉基础的一些概念,如美德、灵魂、非存在、可能性、

必然性或者在几何学上一个点的非度量性等,就无法令人信服了。
  再说,除了霍布斯对神经脉冲的原子论猜想以外,新的理论忽视了精神现象的生理

学,因而无法解释反射反应,更不用说所有构成了大部分人类日常行为的高级原子反应

了。
  从洛克的时代起,一大批经验主义——联想主义者,大部分在英国,都一直在努力

解决这些问题,可是,他们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如果说有什么进步的话。不过,他们

进行的一部分工作代表了对于未知事物无畏的探索精神;如果说他们并没有跨过尚未标

记的海洋,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至少对外部的海岸线作了一些标图工作。
  大卫·哈特利(1705-1757)就属于后者之一。作为一位学者和医生,他受到洛克所

做工作的启发而写了一个长篇大论——《人类的观察》(1749),并在里面讨论到了联

想主义。尽管他没有说出任何有创见的话,不过,他对主题的处理却是有组织和系统化

的,因而,伟大的心理学史家艾德温·G·波林说,他把联想主义变成了一个“流派”。


  另外,作为一位医生,哈特利很清楚洛克省略掉了生理学,他努力要通过先用精神

的术语来讨论每一种现象,然后以生理学的术语来讨论每一种现象,并借此代表一种更

为完整的心理学。这是可敬可佩的努力,可不幸的是,在18世纪中期,他所提供的神经

生理学大部分是想象的。他从牛顿物理学中得出一种想法,即外部物质的震动必然引起

神经里面一些极微的粒子震动(他肯定地宣称必定是固态的,而不是空心的)。这些震

动产生了微型的对应物,即“震子……也就是思想在生理学上的对应物”,这完全是他

想象中的虚构之物,不过,却比笛卡儿的空心神经和活力论更接近真理一些。另外,它

还使联想主义者们保持了对精神现象之物理基础的活泼兴趣。
  在苏格兰,托马斯·里德(1710-1796)杜格尔德·斯图尔特(1753-1828)和托

马斯·布朗(1778-1820)这些苏格兰的大学教授和长老教会学者们,他们全都参与了

对联想主义的修正,以使它更适合信徒的口味。他们感觉到,尽管它曾得到洛克和休谟

的解释,它还是过于机械,而且对人的人性是一种污辱。另外,休谟对因果关系和外部

世界所持的怀疑主义态度对宗教教条是矛盾的。这三位学者因而就改变了联想主义,并

增加了一些东西到里面,以修补这些失误。
  他们针对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回答实际上却是异常简单的:主观主义和怀疑主义

与常识不符。所有国家,所有年龄的人都相信外部世界的存在,也相信因果关系的存在

,因为常识使之然——这正好就是约翰逊博士通过踢石头所表达出来的观点。这算不得

是好的科学结论,可它至少不会对科学造成任何伤害。
  里德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点,即,联想的简单法则作为对复杂精神功能的解释显

得严重不足。因此,他修正并扩大了精神功能这个古老的概念——天生的特殊能力——

还提出了好几十个命名。以后的心理学家们会花费很大的力气来证明,或者反驳这些精

神功能的存在。
  布朗对联想主义作出了很小但很具体的贡献:他提出,有“暗示”(联想)的原初

法则和第二法则,而后者,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前者的运作。因此,“冷”这个词有

可能在一时一地引起“暗”这个联想,但在另一时一地又会产生“热”的联想。但是,

有个有价值的洞见却被忽视了,直到近一个世纪后实验主义方法出现的时候才被重新认

识到。
  詹姆斯·密尔(1773-1836)是位社会理论家、功利主义哲学家和新闻记者,他在《

人类意识现象分析》(1829)一书中提出了他自己的联想主义观点。他没有去扩大这种

理论,而是对它进行了惊人的简化。他说,只有两类意识元素——感觉的和思想的——

还说所有的联想都来自一个因素,即邻近,即两种体验在时间上的同时性或者接近性。

复杂的思想只不过是一些简单思想的连接而已;“所有的事物”这个想法不是一种抽象

,而是一个人全部的简单和复杂想法的简单汇集或者积累。罗伯特·沃森说:“这就把

联想作为一种教条带入了逻辑、机械和分子简洁性的最低程度。”不过,20世纪一些著

名的行为主义者听上去很像是密尔在智力上的子孙。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06-1873)即詹姆斯的儿子,他主要是一位哲学家,他

在《逻辑体系》(1843)和《对威廉·汉米尔敦爵士哲学的省查》(1865)中讨论到了

心理学。他把他父亲砍去的很多东西归还到了主流联想主义,特别是有关复杂思想形成

的一些假设。跟上辈的密尔不一样,他认为这些复杂的思想不仅仅是一些简单因素的汇

集,而是这些因素的溶合,很像一些化合物,即,其特性与其各个组成部分并非一致。

相应地,他说,联想的法则不能够告诉我们复杂的思想来自何处,也不能告诉我们它们

是如何构成的;我们只能从经验和直接实验中知道这些东西。因此,密尔的贡献在于校

正了联想主义的航向,使其导入了实验心理学的正轨。
  亚历山大·贝因(1818-1903)是约翰·斯图亚特·米尔的朋友,他一直生活到了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代。有些学者说,他是最后的一位哲学、心理学者,另外一些学者

说,他是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因为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心理学,并把生

理学带入了心理学,其程度超过了他的任何前辈。这种生理学不是想象的,不是哈特利

的生理学;他是去访问19世纪的解剖学者并从他们的著作中学来的。他在讨论感知和运

动时表达出来的机械主义比早期的原型心理学家们更接近现代理论。
  可是,他那个时代的生理学并不能够解释更高水平的精神过程。贝因的心理学因而

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主流的联想主义。可是,他的确指出了其中的很多局限。他指出,

它不能够解释新奇和革新的想法。虽然他否认有天生的思想,可是,他说,婴儿的思想

并非一张白纸,它们具有反射、直觉和灵敏度上的差别。虽然没有任何学派或者伟大的

理论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可是,他的作品包含了许多有创见的思想,后来的一些学

者很快就会进一步发展它们。
德国的先天论
  当意识的探索者们正在英国和法国(在这里,经验主义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主义

知识分子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朝着一个方向探索时,德国的探索者们却在沿着笛卡儿

开创的道路向前摸索。德国文化和精神里面的某些东西,使德国的哲学家们对一些阴沉

的玄学、灵-肉二元论和先天论有极大偏好。可是,这个方向也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主要是指唯心主义学派中最伟大的哲学家伊曼纽·康德所发展的意识理论。
  在康德之前,德国哲学家们尽管智力水平很高,但在人类对精神过程的理解上并没

有作出什么贡献。事实上,可能是17世纪最为聪明的一位思想家,突然袭击了心理学,

可结果却无功而返;他那种品牌的玄学就像一种有误差的罗盘把他引入了歧途。可是,

他还是值得简单地注意一下的,因为他的思想至少把导致了康德哲学的传统简化了许多


莱布尼兹
  哥特弗莱德·威尔汉姆·莱布尼兹(1646-1716)出生于萨克松尼的莱比锡,他患

有佝楼病,而且膝盖还向外弯曲,可他是位天才,20岁上便获得了法律学博士学位,曾

作为外交官服务于法英法庭,与牛顿同时发明了微积分学(他与牛顿就谁先发明了这门

学问而发生了激烈的争辩),并就一系列哲学议题发表了大量著作。尽管他的很多思想

都值得尊敬,可是,莱布尼兹今天最著名的还是因为他的两个荒谬思想。其中一个大凡

读过伏尔泰的《天真者》的人都很熟悉:
  因为上帝是极端完美的,因而顺理成章的是,在创造天地的时候,他选择了最佳的

方案……既然在理解上帝的时候,所有的可能性都要求有与其完美性成比例的存在,所

以,实际的世界,作为所有这些要求的结果,就一定是最为完美的。
  这些都是莱布尼兹的话,而不是伏尔泰的话;这是伏尔泰在以宠诺斯博士的个人名

义戏谨地嘲讽他,因为庞诺斯博士喋喋不休地重复他深刻的哲学洞见:“在这个所有世

界中最好的世界里,一切都是为了这个世界更好。”
  莱布尼兹另一个古怪的概念是,这个世界是由无数的“单一体”构成的——即物质

的最后构成部分,它们是某种灵魂,没有尺度,无法指认,不受外界的影响。在整个宇

宙里看上去像物质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这些非物质的单一体感觉到彼此在空间里的分布

的方式。莱布尼兹之所以设想到了这些,是因为他想要解决古典形而上哲学中的一些难

题,包括灵-肉二元论中的一些问题。他的理论掌握起来不容易,可是,由于“单一体

学”随他本人一起自生自灭了,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淘神费力,拿着鸡蛋碰石头了。
  可是,单一体学的确引导他想到,有不同层次的意识存在,这是心理学中的新思想

。因为单一体是极微小的,它们独自是无法产生意识的,可是,当它们积累起来时,其

微细的感觉却会累积起来,形成复杂的精神功能,包括意识在内;积累的方式越是复杂

,精神功能就越多。动物虽然也有感觉,可是,它们是不自觉的,而人类却是自觉的;

,可这只不过是一个开端。
  莱布尼兹心理学中有一个方面的确引导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方向。
--
╔═══════════════════╗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3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