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pp (飞越迷雾),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转载] 谨防网络性心理障碍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Jan  2 20:16:48 2000), 转信
  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痴迷电脑
者比比皆是,伴随电脑而生的网络性心理障碍已受到了心理学家
、医学家的广泛关注。
  网络性心理障碍是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
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损害身
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
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该病的典型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无愉
快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饮下降和体重减轻、
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
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
和滥用药物等。
  在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早期,患者先逐渐感受到上网的乐趣,
然后上网时间不断延长、由此出现记忆力下降。有些患者晚上起
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络上“溜达溜达”。开始
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后来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
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
食饮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该病晚期,
患者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每天连续长时
间上网;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症,甚至有可能
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占发病人数
的98.5%,女性占1.5%。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这
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涉及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因素两方面。根据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起因应追溯到口唇
期、婴儿通过哺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保留了对代表母爱的温
暖、关怀、安全等美好感觉的回忆和思念,而患者通过上网,重
新获得这种从口唇期结束后就似乎消失而又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满
足感。成年后,受到挫折如工作上的失落、社会交往恐惧、失恋
等,为了寻求解脱,而沉溺于网络之中。
  一旦出现网络性心理障碍,医生和病人都要对此病引起重视
,目前对于此病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采取的措施有:鼓励患
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也可应用抗抑郁
药如丙咪嗪,多虑平及精神疗法等综合治疗。

--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29]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3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4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