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race (忧昙花★寒月独香),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别靠得太近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2月22日08:50:37 星期五), 站内信件

     人际交往中的空间距离,在我们与他人进行直接沟通,比如寒喧﹑闲聊﹑晤谈
﹑讨论时,我们该离对方多远?
    人际交往中的空间距离,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及我们与交谈对象的关系,可以由近
及远地划分为四种:
    亲昵区:两人间距不超过30厘米,可谓形影不离;
    个人区:30~90厘米,这种距离看起来也是非常亲密的;
    社会区:1.2~10米左右,这是我们最常见到的人际沟通中的空间距离;
    公众区:10米以上,这若非是面对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便通常是面对一个群
体了。
    首先,人们彼此之间情感上的亲疏远近,往往通过他们在沟通中保持距离的远近
表现出来。比如,亲昵区的交往通常只保留在热恋的情人或者感情和睦的夫妻﹑父母子女
间;而关系一般的人,除非事关机密,是不会选择这种距离的,否则便会引起对方的不快
,认为你是个不懂礼貌的人。
    非但亲昵区排除关系一般的交往对象,就是个人区也属于非请莫入的范围。从心
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个体需要保持的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人的闯入往往会引起不安全
感和排斥反应。比如,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人们会无意识地与他人保持这个距离;当你
在写信﹑记日记或做一些比较隐私的事时,如果有他人停留在这个区域内,即使他对你根
本无心,你也很难做到旁若无人。所谓瓜田李下,总是让人不自在。
    使我们在交往中最感轻松的区域,便是社会区。小于这个距离,会令我们感到过
于暴露﹑压力过大,仿佛是面面相觑;而大于这个距离,则可能给言语交流带来困难,当
我们与交往对象保持1.5~2.5米的距离时,我们对对方的整个身势反应,都容易清晰完整
地尽收眼底:比如他脚尖的方向,腿部的动作,手势的变化,这些非言语的沟通信息非常
有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
   

--
      ▓▓▓▓▓▓▓▓▓▓▓▓▓▓▓▓▓▓▓▓▓▓▓▓
      ▓      早已明知对他的爱,开始就不应该,      ▓
      ▓       我却愿将一世交换他一次真意对待!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grace.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