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venatural (帅男久不见美女开始觉得恐龙美☆无忌),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儿童期心理特征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16日21:48:13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儿童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May 4 11:33:36 2000), 转信
儿童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好奇心强,求知欲旺。
儿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特别是新鲜事物感兴趣,好奇,什么都要探个究竟,故
常出现一些成人不理解的“破坏”行为,如把妈妈新买来的收音机打开,看看声音
究竟是从哪发出来的;好问,凡事都爱“打破沙锅问到底”。
2.可塑性强,好模仿。
儿童期正是性格形成发展的时期,因而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在这段时间内,
老师、父母及其他经常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的言行、性格及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
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加上儿童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模仿性又强,
对成人的言行、性格常常是良莠并收,易形成一些不良性格和行为。
3.情绪波动大,意志力差。
儿童期情绪不稳定,处理事情易情绪化,控制能力差,表现出一定的冲动行为
。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而受一点挫折失败又灰心丧气。
4.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
因为脑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而脑的发展在儿童期最快,这就为儿童
智力发展提供了条件。
人生最初4年中智力的发展等于随后13年中的发展。所以说1至4岁是智力发展
的最佳时期。
儿童期的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是以遗传素质为物质前提、大脑的发育为生理基础,在一定的教育与
环境影响下,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较迅
速关键的一个时期。其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
1.智力的发展。
(1)感、知觉特点。5-7岁的儿童能将光谱中的全部颜色与它的名称巩固地联系起
来;婴儿时期,儿童有了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萌芽,到学龄初期,儿童知觉的目
的性、有意性、持续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分析与综合统一的水平仍很低;从5
岁以后,儿童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可以按成人的要求,按照预定的任务
,有意识地进行感知和观察活动。
(2)注意的特点。无意注意在学前期已得到高度发展,在整个儿童期内,仍以无
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开始发展,而且注意带有情绪色彩,易受新异刺激影响
,被外部明显物征所吸引。注意的各种品质在不断改善,小学儿童平均能看到的客
体为2-3个,而成人能看到4-6个;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10-12岁儿
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的30分钟。
(3)记忆。整个儿童期,无意识记、机械识记、具体形象识记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有意识记、理解识记、抽象逻辑识记正迅速发展。从7岁到11岁这一期间记忆
能力开始显著增长。
(4)思维。儿童期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
辑思维3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学龄初期,儿童处于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为
主要形式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而且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
程度上仍具有很大的感性经验的成份,形象理解能力强于抽象理解能力。7-8岁已
能默默思考问题,9岁以后,开始掌握一些抽象概念及历史时代概念,12岁时已基
本具有命题演绎推理思维的特点。
(5)想象。婴儿期是儿童想象产生的萌芽期;学前期儿童以无意想象、再造想象
为主,而且经常将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特别是学前早期;进入学龄初期后,儿童想
象有意性、创造性、现实性在日益发展,幻想也从远离现实的幻想逐步向现实主义
的幻想发展,常可从小学生作文、日常谈话中反映出来。
2.情感意志的发展。
婴儿期和学前初期儿童的情感主要是受生理需要的支配,情绪情感极不稳
定,3赠时已具备了人类的一切基本情感,有了明显的喜、怒、哀、乐,5岁时儿童
的情绪明显分化,可明显地表现出羞耻、忧虑、嫉妒、失望、嫌恶、希望等情绪表
现,同时出现了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学龄初期儿童的情感内
容更丰富和富有社会性,情感更深刻、复杂,特别是第三个学年以后,情绪变得复
杂,腼腆减少,抑制能力增强。总的说来,儿童期的情感是很不稳定的,控制能力
也还是不强的。
两三岁的儿童已出现了意志的最初表现,可为了较近的目的而有意抑制或
延缓自己的行为,如为了吃到苹果可以短时间地坐好等待老师分配等。整个学期前
,儿童的各种意志品质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都有了一些初步的表现,但水平
还很差。虽然能按成人的要求去完成某项任务,但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抗干扰能
力,遇到困难其它刺激便中止了正在进行的活动,他们的坚持性和自制力明显地受
儿童对活动目的的理解和活动内容的兴趣所影响。儿童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意志
品质有了明显的发展,开始自觉地、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其行动
的动机和目的虽比较具体,且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能力在逐步提高。
3.自我意识的发展。
儿童在一岁末便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即把自己和自身以外的客观区分开
来,使自己成为活动的主体。
3岁左右,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增多,言语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发展,开始由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发展到掌握人
称代词“我”。其独立性也开始大大地增长,常常说“我自己来”,进行一些自行
其事的活动,并表现出不听话,拒绝成人的帮助和干预,甚至执拗。心理学上称为
第一反抗期。这种反抗是要求扩大活动领域来增强自主活动能力的表现,是有积极
意义的,成人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5-6岁时,儿童自我评价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其评价不再完全是成人评价的
翻版,而是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6岁儿童可以说出一些较抽象的品质,
进行一些内心品质的评价。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评价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二年级以上的儿童不但能指出
自己的优点,还能指出自己的缺点,并力图改正这些缺点。
在整个儿童期,儿童的评价能力都不是很高的,特别是自我评价的能力,一般
都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往往是评价别人时讲得头头是道,比较清楚,而自我评
价时则较模糊。因此,成人对儿童评价时,一定要慎重,过高或过低都是对儿童有
害的。
儿童期的心理保健
1.保证孕妇身心健康。
从造成儿童病态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原因来看,有一部分是由于母亲妊娠期身心
健康不良引起的。
2.建立温暖的家庭,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尽量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在儿童心理健康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
性格不和、分居或离婚,家庭成员感情不融合,父母工作太忙,很少与孩子进行情
感交流甚至将孩子寄养在外,都会使孩子得不到家庭温暖,造成孩子情感冷淡、精
神紧张、性格怪异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作为父母应努力克服自
己性格上的缺陷,互相谦让,建立起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尽可能让孩子与父母在
一起生活,多给孩子温情,多与孩子进行肌肤接触和言语交流,让孩子在情感上得
到满足,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必须把孩子寄养出去,也应让儿童逐渐
熟悉新的环境,与领养人建立好新的“亲子关系”之后再让其离开父母。
3.满足儿童独立性的要求。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其独立性要求越来越强,常常要求自己独立做一些
事情,由“我自己来”。如果大人干涉过多,事事包办,则会使儿童向两极发展:
(1)引起儿童的不满和敌对情绪,产生反抗行为,形成任性、执拗等不良性格;
(2)儿童的独立性被扼杀,促使儿童形成依赖性强、懒惰、怯懦、自卑等不良性
格。
因此,当孩子提出独立性要求之后,家长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实现那些合理
而又可能达到的愿望,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或一时难以实现的愿望,家长要向孩
子解释清楚,使之心服口服,不要强行限制或包办代替。
4.要尊重儿童的自尊心。
在教育儿童时,如果不注意方法,常常批评、指责和打骂,不注意给孩子留“
面子”,常在孩子的同伴面前或外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责骂惩罚孩子,使孩子
在同伴中抬不起头、没有地位。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伤了孩子的
自尊心,激起孩子的憎恨、敌对和紧张情绪,促使孩子养成报复、自卑等不健康的
心理。
因此,家长和老师不应把儿童单纯地看成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而任意地去批评
、指责,要尊重他(她)们,多用表扬、肯定、鼓励的正面教育,使其自尊心得到
健康的发展。
5.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的作用在儿童期是很大的,家长、老师、同伴及周围其他人的言行对儿童
人格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孤僻、胆怯、固执、恐惧、说谎等不良
行为往往都是从父母处习得的。
因此,要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父母和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
如一,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举一动都要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此外,要注意电视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儿童许多不良行为如偷窃、打架等都是
从电视剧和电影中模仿来的。因此,大人应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这些情节,不断提高
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6.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社会生活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儿童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许多
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不良,或太单调贫乏所致。如儿童整天生活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
、彼此感情冷淡、家庭气氛紧张的环境时,使孩子长期处于精神紧张、感情饥饿的
状态,这种儿童必然是情感冷淡、精神萎靡不振、缺乏安全感,甚至对人有敌对情
绪和攻击行为。典故“孟母三迁”说明了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重大作用。
7.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法。
首先,教育爱抚孩子要适度。溺爱只能造成孩子骄横跋扈、自私任性,或过分
依赖、胸无大志,见困难就退缩,遇挫折就气馁。
其次,教育要求要统一,教育步调要一致。有些父亲教育一个样、母亲教育一
个样、爷爷奶奶教育一个样、家庭教育一个样、学校教育又一个样,使得孩子左右
为难,养成一种撒谎、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
8.帮助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不断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教儿童学习了解、关心、体谅他人,多与同伴进
行感情交流,在交往过程中要以诚待人。
其次,要教育儿童在学习游戏中,要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否则就
会离群独居,交不到一个知心朋友,形成人际交往障碍,进而造成适应困难,并引
起学习困难、性格缺陷、不良行为等多种问题。
9.做好儿童入托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帮助儿童适应新环境。
入托是儿童过集体生活的开端,必然会有一个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刚刚入托
的儿童常常会出现哭闹、焦虑、害怕、不肯上幼儿园等现象,家长或老师应做好儿
童入托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尽量缩短这一适应过程。如入托前,一方面家长可多次
带孩子到幼儿园去玩,看小朋友们唱歌跳舞做游戏,激发孩子想上幼儿园的愿望;
另一方面,老师可做家访工作,与儿童认识,消除儿童的陌生感;同时可为幼儿准
备新颖的玩具欢迎幼儿的到来,给幼儿一种“幼儿园像我家”、“老师像妈妈”的
感觉。千万不要用威胁恐吓的言行来制服幼儿的哭闹,那样会适得其反,甚至给幼
儿产生一些如孤独、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
入学对儿童来说又面临一个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儿童要从学前期以游戏为主导
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导活动。主导活动的改变,儿童势必有些不适应,因此,也
要为儿童做好心理准备工作。一是要适当调整儿童的生活作息制度,上床、起床、
进餐、上厕所的时间和习惯尽可能与学校生活相适应。二是适当延长儿童的学习时
间,缩短游戏时间。三是加强儿童独立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
,保育工作是放在首位的,早晚由家长接送,整天由老师和保育员看管;而学校则
是教育放在首位,儿童独立生活的空间和时间均扩大了,因此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
养是非常必要的。四是带儿童到小学参观,为他们准备好书包、文具,以培养孩子
上学的兴趣。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0.46.67.11]
--
※ 修改:·lovenatural 於 05月16日21:48:33 修改本文·[FROM: 210.46.67.1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97毫秒